
软体测试原理与实践
《软体测试原理与实践》,印度人Srinivasan Desikan 、Gopalaswamy Ramesh撰写的计算机科学丛书。 全面论述了软体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最佳实践,介绍了最近出现的极限测试和即兴测试等新的测试方法。介绍了全球团队的个人、组织结构和模型等问题。在介绍综合性理论知识的同时,强调实际经验。在介绍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等传统方法的同时,还介绍了测试的很多实际问题,例如国际化测试和回归测试等。
基本介绍
- 书名:软体测试原理与实践
- 页数:285 页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年
基本信息
软体测试原理与实践
作者:(印度)Srinivasan Desikan (印度)Gopalaswamy Ramesh 译者:韩柯 李娜
·

·ISBN:7111255062/9787111255062
·条形码:9787111255062
·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中文:中文
·丛书名:计算机科学丛书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
《软体测试原理与实践》全面论述了软体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最佳实践,介绍了最近出现的极限测试和即兴测试等新的测试方法。《软体测试原理与实践》介绍了全球团队的个人、组织结构和模型等问题。在介绍综合性理论知识的同时,强调实际经验。《软体测试原理与实践》在介绍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等传统方法的同时,还介绍了测试的很多实际问题,例如国际化测试和回归测试等。
《软体测试原理与实践》的突出特点是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比较全面地讨论棘手问题的具体应对方法和相应的风险,站在比较高的层次上讨论软体测试工程的整体把握方法。全书在各章附有许多实际问题的思考题,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些现实问题。
《软体测试原理与实践》可作为高等院校软体工程和测试方面的基础教材,对软体开发和测试人员解决实际问题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编辑推荐
《软体测试原理与实践》从实用的角度对软体测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讨论了像极限测试和即兴测试这类新兴的领域。
《软体测试原理与实践》特色:
关注分散在全球地域的团队。讨论全球化团队的人员、组织结构和模型问题。
提供印度在测试方面的丰富经验。越来越多的产品测试工作是在印度完成的,但是研究印度经验或印度业务模型的专着却很少。《软体测试原理与实践》通过实例讨论了印度的最佳测试实践。
在保持完整的理论体系基础上,强调实践经验。《软体测试原理与实践》在介绍诸如等价类划分和圈複杂度等传统方法的同时,还讨论了测试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国际化测试和回归测试。
图书目录
出版者的话
译者序
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写作线索
第1章 测试原理
1.1 生产软体中的测试背景
1.2 本章介绍
1.3 不完善的车
1.4 Dijkstra定律
1.5 及时测试
1.6 圣人和猫
1.7 首先测试测试用例
1.8 杀虫剂悖论
1.9 护航舰队与破布
1.10 桥上的警察
1.11 钟摆的终结
1.12 黑衣人
1.13 自动化综合症
1.14 小结
第2章 软体开发生存周期模型
2.1 软体项目的阶段
2.1.1 需求获取和分析
2.1.2 策划
2.1.3 设计
2.1.4 开发或编码
2.1.5 测试
2.1.6 部署和维护
2.2 质量、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3 测试、验证和确认
2.4 表示不同阶段的过程模型
2.5 生存周期模型
2.5.1 瀑布模型
2.5.2 原型和快速套用开发模型
2.5.3 螺旋或叠代模型
2.5.4 V字模型
2.5.5 改进型V字模型
2.5.6 各种生存周期模型的比较
第二部分 测试类型
第3章 白盒测试
3.1 白盒测试的定义
3.2 静态测试
3.2.1 人工静态测试
3.2.2 静态分析工具
3.3 结构测试
3.3.1 单元/代码功能测试
3.3.2 代码覆盖测试
3.3.3 代码複杂度测试
3.4 白盒测试中的挑战
第4章 黑盒测试
4.1 黑盒测试的定义
4.2 黑盒测试的意义
4.3 黑盒测试的时机
4.4 黑盒测试的方法
4.4.1 基于需求的测试
4.4.2 正面和负面测试
4.4.3 边界值分析
4.4.4 决策表
4.4.5 等价划分
4.4.6 基于状态或基于图的测试
4.4.7 兼容性测试
4.4.8 用户文档测试
4.4.9 领域测试
4.5 小结
第5章 集成测试
5.1 集成测试的定义
5.2 集成测试作为一种测试类型
5.2.1 自顶向下集成
5.2.2 自底向上集成
5.2.3 双向集成
5.2.4 系统集成
5.2.5 选择集成方法
5.3 集成测试作为一个测试阶段
5.4 场景测试
5.4.1 系统场景
5.4.2 用例场景
5.5 缺陷围歼
5.5.1 选择缺陷围歼的频度和持续时间
5.5.2 选择合适的产品版本
5.5.3 对缺陷围歼的目标进行沟通
5.5.4 建立和监视实验室
5.5.5 採取行动解决问题
5.5.6 最佳化缺陷围歼所涉及的工作
5.6 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和确认测试
6.1 系统测试概述
6.2 实施系统测试的原因
6.3 功能测试与非功能测试
6.4 功能系统测试
6.4.1 设计/体系结构验证
6.4.2 业务垂直测试
6.4.3 部署测试
6.4.4 贝塔测试
6.4.5 符合性的认证、标準和测试
6.5 非功能系统测试
6.5.1 设定配置
6.5.2 提出进入与退出準则
6.5.3 平衡关键资源
6.5.4 可伸缩性测试
6.5.5 可靠性测试
6.5.6 压力测试
6.5.7 互操作性测试
6.6 确认测试
6.6.1 确认準则
6.6.2 选择确认测试的测试用例
6.6.3 执行确认测试
6.7 测试阶段小结
6.7.1 多阶段测试模型
6.7.2 多个发布版本的处理
6.7.3 谁负责实施与何时实施
第7章 性能测试
7.1 引论
7.2 决定性能测试的要素
7.3 性能测试的方法论
7.3.1 收集需求
7.3.2 编写测试用例
7.3.3 自动化性能测试用例
7.3.4 执行性能测试用例
7.3.5 分析性能测试结果
7.3.6 性能调谐
7.3.7 性能基準测试
7.3.8 能力策划
7.4 性能测试工具
7.5 性能测试的过程
7.6 挑战
第8章 回归测试
第9章 国际化[I18n]测试
第10章 即兴测试
第三部分 特殊测试专题
第11章 面向对象系统的测试
第12章 可使用性与易获得性测试
第四部分 测试中的人员和组织问题
第13章 常见人员问题
第14章 测试团队的组织结构
第五部分 测试管理与自动化
第15章 测试策划、管理、执行与报告
第16章 软体测试自动化
第17章 测试指标和度量
参考文献
第9章 国际化[I18n]测试
第10章 即兴测试
第三部分 特殊测试专题
第11章 面向对象系统的测试
第12章 可使用性与易获得性测试
第四部分 测试中的人员和组织问题
第13章 常见人员问题
第14章 测试团队的组织结构
第五部分 测试管理与自动化
第15章 测试策划、管理、执行与报告
第16章 软体测试自动化
第17章 测试指标和度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