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软体工程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软体工程学院是在全球IT产业突飞猛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大背景下成立的。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软体工程学院
- 所属地区:成都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理工
- 教学程式:素质—实践—理论—工程
- 学院院长:舒红平
学院介绍
软体工程学院自成立之日即本着“开放性、国际化”的办学思想和“来源于产业、根植于产业、服务于产业”的教育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方面,紧密结合产业需求,不断引进企业教育资源和工程实践资源,为社会培养实用性软体工程技术人才。
软体工程学院传承五十年信息工程学院的辉煌成就,严谨治学、坚持以理、工学科为传统优势的办学方向,突出现代软体技术的专业化办学特色。近年来,全面与国际软体业教育界接轨,先后启动了印度NIIT国际软体工程学院、美国CISCO网路技术学院、美国微软高级培训中心、SUN-JAVA教育示範性大学等国际合作项目。同时,在国家信息产业部的指导下,开展国家网路工程师和电子商务师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改革、改造我国传统软体教育体系,注重调研、大胆创新、凝鍊了软体工程学院独特的科研风气、学术气氛、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国内职业教育经验。
2004年以来,软体工程学院与美国SUM公司深入合作,引入极具特色的SUN-Java课程体系架构,形成了以全球未来软体业核心技术——Java技术为教学主线的软体工程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成为“Java教育示範性大学”。
软体工程学院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不断求变的创新精神形成了IT教育创新模式,按“素质—实践—理论—工程”的教学程式培养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採取学历教育与国际职业认证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重实习实践,按工程方式培养具有较强技能并熟悉前沿软体开发技术的软体工程人才。软体工程学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教师都有多年软体开发和项目管理经验,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开发经验完整地结合起来,并用最佳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
软体工程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就业指导中心紧密联繫企业,研究、调查学生就业岗位,分析就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通过分析研究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反馈,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课程体系,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建立实习实践基地,锻鍊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丰富项目开发经验,缩短学生与企业所需人才之间的差距;以多种方式广泛建立与企业的联繫,建立学生就业网路,实现学习和就业的一体化,实现学生高质就业的目标。
学院领导
学院院长
舒红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校学术科研骨干及计算机套用技术省级重点学科资料库及知识工程研究方向带头人。毕业于四川大学,获计算机套用技术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软体工程学院院长,兼任飓风软体研究所所长。在资料库技术、计算机在製造业中的套用、数据融合及数据挖掘方向深有研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四川省科技厅项目2项,四川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项。发表资料库、数据融合与数据挖掘方面的论文四十余篇,其中EI收录12篇,ISTP收录6篇。主持开发的“基于JavaEE的可配置信息化套用平台”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党总支书记
朱毅,教授,现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软体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硕士生导师,1963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专业:计算机套用技术。研究方向:嵌入式与移动软体、面向领域的软体工程方法与技术(气象与製造业)。主持“全国天气雷达终端改造”(中国气象局项目)、“基于普适计算(Ubiquitous/ Pervasive Computing))的移动学习系统核心技术研究”、“多谱勒雷达干扰检测器的研製、开发”、“雷电监测预警预报业务系统”、“雷电潜势预报系统”、“广东省气象仪器计量检定可视化集成集成系统”、“气象信息显示集成系统开发”、参与“CINRAD/SA型新一代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等研究。
学院副院长
卢军,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软体工程学院副院长。200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硕士学位与计算机套用技术专业博士学位。曾于2003年到2005年工作于迈普通信(四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担任软体开发工程师、研发院软体组组长、产品技术规划部总经理等职位。主要研究嵌入式系统设计、移动软体、工业控制等技术与套用。主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2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2项,参加四川省教育厅教改项目1项,主持并参与横向科研项目12项。发表中外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EI收录12篇),出版专着教材6本。
专业培养
软体工程本科四年(java方向)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具有软体开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中从事系统集成及系统软体、套用软体的研究、开发、设计、维护和管理的高级软体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具有软体系统设计与工程能力,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适应未来计算机学科的动态发展及套用发展的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信息技术产业、教育单位、科研部门、部队、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体的设计、开发、套用、研究及教学工作
【培养要求】
1、了解现代计算机系统的组织与体系结构;
2、掌握计算机软体及硬体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3、掌握软体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方法;
4、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的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6、掌握软体工程的基础知识,初步具有从事一般计算机系统软体、套用软体的开发和系统集成的经验;
7、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动态;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计算机一般套用软体的编程能力;
2、具有计算机系统及软体的维护能力;
3、具有套用资料库特别是网路资料库的开发和维护能力;
4、具有软体工程的基本知识和从事计算机系统软体、套用软体的开发和系统集成的能力;
5、具有软体系统设计与工程化开发的能力;
6、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动态,具有学习软体新理论及新技术的能力;
【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C语言程式设计,计算方法,面向对象程式设计,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彙编语言程式设计,资料库原理,作业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路,实用网路技术,资料库套用技术,实用网路技术,编译技术,微机接口及套用,中间件技术,软体测试技术,Java编程技术系列课程,Windows应用程式设计,软体工程学院列课程,UNIX系统,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
【主要专业试验】
C语言课程设计,网页设计实习,电子线路实习,程式设计课程实习,资料库套用课程设计,LINUX课程设计,计算机网路实习,网站开发综合设计,软体工程综合实训等。
【学生继续深造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套用,软体工程,其它与计算机相关方向。
空间信息与数位技术(本科四年)
【专业概况】
空间信息与数位技术是运用计算机软体技术、通信技术,综合研究空间信息数位化、网路化、可视化和智慧型化的工程理论与技术科学,广泛套用于数字国防、数字政府、数字国土、数字规划、数字电力、数字水利、数字公安、数字交通、数字农业、数字气象等行业和领域。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空间信息服务与软体研发的高级套用人才。通过学习应掌握空间信息与数位技术的基础知识、软体工程基本理论和工程化软体开发方法,使学生具有空间信息管理服务能力、数字工程设计和管理能力、软体系统设计实现能力、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的能力。
【主要课程】
C语言程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式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套用、计算机网路、作业系统、空间环境建模、计算机图形学、Java程式设计、.Net应用程式设计、Web应用程式设计、资料库套用技术、人机互动技术、空间信息导论、空间资料库原理与设计、软体工程、虚拟现实、GIS套用技术、空间信息的数位化採集与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全球定位系统、空间信息移动服务、工程实践III(空间建模与算法实践)、工程实践IV(地理信息与数字系统设计与开发)。
【毕业生适应範围】
本专业毕业生能在政府机关、IT公司、高校、研究所以及水文、国土、矿产、交通、民航等相关行业中从事空间信息与数位化系统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工作,并具备在相关领域进一步学习和深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