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网路教程
《区域网路教程》是200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明。本书主要介绍了区域网路领域中的数据通信基础、网路体系结构、光纤通道技术等。
基本介绍
- 书名:区域网路教程
- 又名:实用计算机网路技术丛书
- 页数: 281页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4年1月1日
- 开本:16
图书信息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4年1月1日)
丛书名: 实用计算机网路技术丛书
平装: 281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302075107
条形码: 9787302075103
尺寸: 25.6 x 18.4 x 1.4 cm
重量: 458 g
作者简介
陈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放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计算机及套用教学指导组成员(1996-2000),教育部IT&AT教育工程专家组成员。
目前主要从事计算智慧型及分布并行软体领域的研究,培养和指导了一百余名计算机套用技术和计算机软体和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在《计算机学报》、《软体学报》、《通信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撰写并出版计算机教材、专着及译着46种。参加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技术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内容简介
《区域网路教程》全面介绍区域网路技术,涉及数据通信基础、网路体系结构、光纤通道技术、无线区域网路、网路作业系统,及网路安全与网路套用等。
媒体评论
书评
区域网路是较早出现,并且是较成熟的技术,因此,对区域网路技术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本书以教程的形式详细地介绍了区域网路技术。
目录
目 录
第1章概述
1.1计算机网路的产生与发展
1.2计算机网路组成
1.3网路分类
1.4网路拓扑结构
1.4.1点到点连线方式
1.4.2共享通信信道
1.4.3局部性原理
1.4.4区域网路拓扑结构
1.5协作进程的类型
1.6小结
1.7问题与讨论
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
2.1数据交换方式
2.1.1电路交换
2.1.2报文交换
2.1.3分组交换
2.2通信方式
2.3信道
2.3.1简介
2.3.2信道分类
2.3.3信道频宽
2.3.4传输延迟
2.3.5信道容量
2.3.6信道复用
2.4模拟传输与数字传输
2.5数据编码技术
2.5.1数字数据和模拟信号
2.5.2数字数据和数位讯号
2.5.3模拟数据和数位讯号
2.6差错控制
2.6.1传输差错
2.6.2差错控制方法
2.6.3纠错编码
2.7小结
2.8问题与讨论
第3章区域网路的物理介质
3.1网卡(NIC)
3.1.1网卡分类
3.1.2网卡连线性
3.1.3网卡特性
3.2电缆
3.2.1简介
3.2.2同轴电缆
3.2.3双绞线
3.2.4光纤
3.3其他传输介质
3.3.1无线电波
3.3.2微波
3.3.3红外线
3.3.4雷射
3.4其他网路硬体
3.4.1转发器
3.4.2多站访问部件
3.4.3集线器
3.4.4网桥
3.4.5路由器
3.4.6桥式路由器
3.4.7交换机
3.4.8网关
3.5小结
3.6问题与讨论
第4章网路体系结构
4.1网路协定
4.1.1协定必要性与概念
4.1.2协定层次性
4.2网路体系结构
4.3OSI参考模型
4.3.1物理层
4.3.2数据链路层
4.3.3网路层
4.3.4运输层
4.3.5会话层
4.3.6表示层
4.3.7套用层
4.4Internet网路体系结构
4.4.1TCP/IP协定
4.4.2传输控制协定(TCP)
4.4.3用户数据报协定(UDP)
4.4.4网际协定(IP)
4.4.5TCP/IP协定的套用
4.4.6TCP/IP协定和OSI协定的比较
4.4.7TCP/IP协定的小结
4.5OSI协定和TCP/IP协定
4.6网路地址
4.6.1域名
4.6.2IP编址
4.6.3域名服务
4.6.4物理地址
4.6.5地址解析协定
4.7小结
4.8问题与讨论
第5章经典区域网路
5.1区域网路的标準
5.2乙太网
5.2.1乙太网介质访问
5.2.2乙太网帧格式
5.2.3乙太网的结构
5.2.4乙太网的优缺点
5.3令牌汇流排网
5.3.1令牌汇流排网结构
5.3.2令牌汇流排网帧格式
5.3.3介质访问控制
5.3.4令牌汇流排网优缺点
5.4令牌环网
5.4.1令牌环网介质访问
5.4.2令牌环网帧格式
5.4.3MAC层服务
5.4.4令牌环网结构
5.4.5令牌环网的优缺点
5.5逻辑链路控制协定
5.5.1逻辑链路控制帧格式
5.5.2流量控制
5.6小结
5.7问题与讨论
第6章高速类乙太网
6.1新型乙太网结构
6.2乙太网交换机
6.2.1交换式乙太网骨干
6.2.2广播域
6.2.3交换式乙太网外连
6.3高速乙太网
6.3.1100Base-T乙太网
6.3.2100VG-AnyLAN
6.4Gigabit乙太网
6.4.1Gigabit优势
6.4.2全双工/半双工
6.4.3支持新数据类型
6.4.4Gigabit乙太网标準
6.4.5传输介质
6.4.6升级到Gigabit乙太网
6.5小结
6.6问题与讨论
第7章光纤分布数据接口
7.1FDDI标準
7.2网路介质与设备
7.3FDDI物理层
7.3.1物理层分层
7.3.2数据编码
7.3.3FDDI拓扑
7.4FDDIMAC协定
7.4.1FDDIMAC帧格式
7.4.2FDDIMAC的容量分配
7.5FDDISMT协定
7.6铜分散式数据接口
7.7小结
7.8问题与讨论
第8章异步传输模式
8.1ATM概述
8.2ATM分层通信
8.2.1ATM物理层
8.2.2ATM层
8.2.3ATM适配层
8.2.4ATM服务和套用层
8.2.5标準网路接口类型
8.2.6ATM信元结构
8.3ATM结构
8.3.1ATM组件
8.3.2ATM交换机
8.3.3ATM拓扑结构
8.4ATM传输
8.4.1ATM虚电路
8.4.2ATM传输特徵
8.5ATM套用
8.6ATMLAN仿真
8.6.1LANE组件
8.6.2ATM上的经典IP
8.6.3ATM上的多协定
8.6.4虚拟LAN
8.6.5ATM管理
8.6.6到桌面的ATM
8.7小结
8.8问题与讨论
第9章光纤通道
9.1光纤通道结构
9.2光纤通道协定
9.2.1光纤通道协定结构
9.2.2物理媒体
9.2.3服务类型
9.2.4数据编码
9.2.5协定数据单元
9.2.6帧格式
9.2.7流量控制
9.3光纤通道拓扑
9.4小结
9.5问题与讨论
第10章无线区域网路
10.1无线区域网路标準
10.1.1IEEE802.11服务
10.1.2物理媒体规範
10.1.3媒体访问控制
10.2无线区域网路技术
10.2.1红外线区域网路
10.2.2扩展频谱区域网路
10.2.3窄带微波区域网路
10.3无线区域网路性能
10.4无线区域网路套用
10.5其他类型区域网路
10.5.1AppleTalk网路
10.5.2虚拟LAN
10.5.3ARCnet网路
10.6小结
10.7问题与讨论
第11章城域网
11.1DQDB的拓扑
11.1.1开放的汇流排拓扑
11.1.2迴路汇流排拓扑
11.1.3拓扑重配置
11.2DQDB协定结构
11.2.1DQDB服务
11.2.2DQDB层
11.2.3物理层
11.3DQDB访问协定
11.3.1基本协定
11.3.2分散式伫列
11.3.3优先权
11.3.4宽频平衡
11.4DQDB协定数据单元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