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成立于2003年,源于原湘潭师範学院教育系,学院大力弘扬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积极实施科学发展战略,正努力建设成为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的层次齐全、领域广泛的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师教育优秀基地。设有教育学系、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套用心理学系、实验教学中心、湖南省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高等教育研究所、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现代教师技能训练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训基地” 和微格教学实验室、ERP实验室、数字教学实验室等20多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2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800多万元。资料室收藏中外文图书3.5万余册,中外文专业期刊120多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 创办时间:2003年
- 所属地区:湖南
- 类别:公立
- 教职工:50人
- 教授:10人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成立于2003年,源于原湘潭师範学院教育系,198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9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职工50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12人,硕士生导师30余人。在校研究生300余人、本科生1000余人。
学院设有教育学系、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套用心理学系、实验教学中心、湖南省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高等教育研究所、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硕士”授予权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在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管理学、学科教学论等方向招收全日制和在职硕士研究生。设有教育学、国小教育、教育技术学、套用心理学4个本科专业,其中“教育技术学”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国小教育”专业属于学校特色专业。
学院设有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现代教师技能训练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训基地” 和微格教学实验室、ERP实验室、数字教学实验室等20多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2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800多万元。资料室收藏中外文图书3.5万余册,中外文专业期刊120多种。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教育科研课题80多项,科研经费100余万元,在《教育研究》等刊物公开发表教育科研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着作10余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多项。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大力弘扬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积极实施科学发展战略,正努力建设成为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的层次齐全、领域广泛的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师教育优秀基地。
现任领导
姓名 | 职务 | 工作分工 |
陈春萍 | 院 长 | 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主管学科建设工作、人事工作和财务工作 |
谭建平 | 书 记 | 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主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分管党政办公室 |
陈坤华 | 副院长 | 分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务办公室 |
李建生 | 副院长 | 分管实验室建设、资产管理、图书资料管理、工会工作 |
王伟清 | 副书记 | 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和学生工作办公室 |
周险峰 | 副院长 | 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科研工作、科研、基地建设和研究生办公室 |
师资队伍
工作岗位 | 姓 名 | 学历学位 | 专业技术职务 |
---|---|---|---|
教育学系 | 陈春萍 | 博士研究生 | 教授 |
谭建平 | 本科 | 教授 | |
陈坤华 | 双学士 | 教授 | |
周险峰 | 博士研究生 | 教授 | |
李建生 | 大专 | 副教授 | |
冯青来 | 博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
彭拥军 | 博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
向东春 | 博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
曹俊军 | 博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
陈慧青 | 博士研究生 | 讲师(高校) | |
李 霞 | 博士研究生 | 讲师(高校) | |
张建新 | 大学 | 副教授 | |
傅定涛 | 硕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
黄 青 | 硕士 | 副教授 | |
刘灿群 | 硕士 | 副教授 | |
朱 华 | 硕士 | 副教授 | |
周荣秀 | 硕士研究生 | 助理研究员 | |
教育技术系 | 王伟清 | 硕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杨世伟 | 硕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
何向阳 | 硕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
李慧迎 | 硕士研究生 | 讲师(高校) | |
林 盾 | 硕士研究生 | 讲师(高校) | |
王贤文 | 硕士研究生 | 讲师(高校) | |
张进良 | 硕士 | 讲师(高校) | |
张克敏 | 硕士 | 讲师(高校) | |
张伟平 | 硕士研究生 | 讲师(高校) | |
蒋玲玲 | 硕士研究生 | 讲师(高校) | |
心理学系 | 刘志军 | 博士研究生 | 教授 |
吴文峰 | 博士研究生 | 教授 | |
谭千保 | 博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
陈京军 | 博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
刘成伟 | 博士研究生 | 讲师(高校) | |
卢永彪 | 硕士研究生 | 讲师(高校) | |
陈 功 | 本科 | 讲师(高校) | |
展宁宁 | 硕士研究生 | 讲师(高校) | |
刘明理 | 博士研究生 | 讲师(高校) | |
黄 甜 | 硕士研究生 | 助教(高校) | |
周海波 | 博士研究生 | 讲师(高校) | |
尹霞云 | 博士研究生 | 讲师(高校) | |
刘旭 | 博士研究生 | 讲师(高校) | |
党政办 | 谭远宏 | 硕士 | 副研究馆员 |
教务办 | 毛丽萍 | 本科 | 馆员(档案) |
研究生办 | 刘健华 | 本科 | 馆员(档案) |
学生工作 办公室 | 胡银华 | 硕士研究生 | 讲师(高校) |
尹琼芳 | 硕士研究生 | 国小高级教师 | |
练素华 | 硕士研究生 | ||
王 方 | 硕士研究生 | 讲师(高校) | |
资料室 | 赵嫦娥 | 大专 | 主管护师 |
实验中心 | 李韧韬 | 本科 | 高级实验师 |
马培锋 | 硕士研究生 | 讲师(高校) | |
祁玉娟 | 硕士研究生 | 讲师(高校) | |
贺荣辉 | 本科 | 实验师 | |
兼职教授 | 李三福 | 博士研究生 | 教授 |
李炳煌 | 硕士研究生 | 教授 | |
禹旭才 | 博士研究生 | 教授 | |
刘龙洲 | 硕士 | 教授 | |
周光明 | 硕士 | 教授 |
专业设定
套用心理学
培养目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本专业重点培养以下三个方面人才:(1)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套用型人才;(2)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心理学研究人才;(3)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人才。
主干学科: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学研究方法、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谘询、心理测量、教育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心理学、病理心理学。
就业去向:学校、部队、社区、医院等心理辅导、心理谘询、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教育技术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本科专业。主要培养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传播功能,能够在现代教育领域从事信息化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创造、使用与管理的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教育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教育技术导论、数位电视创作、电视编导、远程教育学、网路教育套用、计算机网路、教学系统设计、教学媒体与技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摄影与计算机图像处理、面向对象的程式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教育学等。
就业去向:中国小、大众传媒机构、信息产业部门等。
教育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教育基本理论素养、较强的教育研究和实践能力、熟悉中外教育发展史和国内外教育改革最新进展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以及创新型中国小教师。
主干学科:教育学
主要课程: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现代教育技术、儿童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学论、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社会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开发与设计等。
就业去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科学研究部门、中国小以及社会各类教育机构等
国小教育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能胜任国小主干课程教学的全科型高素质的新型国小教师。
主干学科:教育学、心理学。
主要课程:教育原理、现代教育技术、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外教育史、计算机基础、现代汉语、儿童文学、国小语文教学原理与方法、国小数学教学原理与方法、国小英语教学原理与方法、音乐基础、美术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等。
主干学科:教育学、心理学。
主要课程:教育原理、现代教育技术、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外教育史、计算机基础、现代汉语、儿童文学、国小语文教学原理与方法、国小数学教学原理与方法、国小英语教学原理与方法、音乐基础、美术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等。
就业去向:中国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科学研究部门、社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
科研成果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教育科研课题80多项,出版学术着作10余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多项。
教育学在光明日报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专着11部;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心理科学》、《华东师範大学》(教育科学版)、《电化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300余篇,出版专着近20部,承担课题6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2项,累计科研经费100余万元,获省部级奖项(含省教学改革成果奖)10余项。
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十一五”期间,承担省部级教改研究课题1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多项,出版教材10余部。建设省级精品课程2门、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实验区1个、教学团队一个。本科生科技作品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二、三奖3项,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团体一等奖1项。研究生科技作品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奖1项,获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