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酸净骨方
“清酸净骨方”,痛风名方,是德杏堂三大保密配方之一,由清代嘉庆年间德杏堂第二代门人弟子吴显厚研製而成,据医史记载“是时达官显贵患痛痹者众多,夜不能寐,以其走痛于四肢骨节,经此方调治,痛不复返矣”(痛痹即今痛风)。1996年,“清酸净骨方”被中国中医药研究院评定为A类保密配方。
历史渊源
·1347年,前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朱丹溪着《格致余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话专着,内有详细记载痛风论,并列有药石与治疗方法;
·1515年,明代中期着名医学家虞抟收集编着《医学正传》,取丹溪痛风论之精髓,将加味四物汤、九藤酒、加味三妙丸、熏洗痛风法收录其中;
·1781年,清代着名医学家、德杏堂创门人吴蓟博览医学典籍,师承古人,并亲尝百草,久经钻研,製成德杏堂独门良药,为“除风祛痹方”
·1812年,清代嘉庆年间德杏堂第二代传人吴显厚子承父业,在精通本门医术基础上继续将其发扬光大,在对“痛痹”辨证认知及入药上更加深入明确精準、疗效更为显着,对本门“除风祛痹方”加以改良,更名为“清酸净骨方”
·1515年,明代中期着名医学家虞抟收集编着《医学正传》,取丹溪痛风论之精髓,将加味四物汤、九藤酒、加味三妙丸、熏洗痛风法收录其中;
·1781年,清代着名医学家、德杏堂创门人吴蓟博览医学典籍,师承古人,并亲尝百草,久经钻研,製成德杏堂独门良药,为“除风祛痹方”
·1812年,清代嘉庆年间德杏堂第二代传人吴显厚子承父业,在精通本门医术基础上继续将其发扬光大,在对“痛痹”辨证认知及入药上更加深入明确精準、疗效更为显着,对本门“除风祛痹方”加以改良,更名为“清酸净骨方”
痛痹辨证
1、素体阳盛,脏腑蕴毒:脏腑积热是形成毒邪攻人骨节的先决条件,积热日久,热郁为毒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原因。
2、湿热浊毒,留注关节:湿热浊毒,根于脾胃,留滞经脉,塞闭经络,流注关节,若正虚邪恋,湿毒不去,循经窜络,附于骨节,形成痰核,坚硬如石,所以湿热浊毒是形成痛风石的主要原因。
3、脾虚为本,湿浊为标:素体脾虚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调,酿生湿浊,外注皮肉关节,内留脏腑,发为本病。
4、外邪侵袭:外邪留滞肌肉关节致气血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久则可致气血亏损,血热致寮,络道阻塞,引起关节肿大、畸形及僵硬。
2、湿热浊毒,留注关节:湿热浊毒,根于脾胃,留滞经脉,塞闭经络,流注关节,若正虚邪恋,湿毒不去,循经窜络,附于骨节,形成痰核,坚硬如石,所以湿热浊毒是形成痛风石的主要原因。
3、脾虚为本,湿浊为标:素体脾虚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调,酿生湿浊,外注皮肉关节,内留脏腑,发为本病。
4、外邪侵袭:外邪留滞肌肉关节致气血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久则可致气血亏损,血热致寮,络道阻塞,引起关节肿大、畸形及僵硬。
方药成份
苍朮、苡仁、砂仁、防己、木瓜、黄连、黄柏、栀子、石膏、金银花、当归、红花、知母、川牛膝、甘草、赤芍、白芍、山慈菇、路路通、丹参、元胡、绵萆薢、山药、益智仁、车前子、山楂、白叩、鸡内金、泽泻、山茱萸、藏红花、川乌、胆南星、蜈蚣、桂枝、地龙、鳖甲、骨翠补
效果
消炎镇痛,补脾益气,化痰除湿,温补肾阳,清酸净骨,活血化瘀,清肝利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