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规划教材·软交换与NGN
《21世纪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规划教材·软交换与NGN》是2009年12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软交换与NGN》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软交换技术和下一代网路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包括以软交换为中心的下一代网路结构,主要协定(传输媒体信息的协定、会话启动协定和会话描述协定、媒体网关控制协定、与业务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定、信令传输协定),主要设备(软交换设备、中继/综合媒体网关、综合接入设备、信令网关、归属位置暂存器)的功能、硬体结构和软体结构.下一代网路业务的特点、分类和实现方式,下一代网路中典型业务的实现方案和信令流程.影响IP承载网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以及提高承载网服务质量的主要技术,私网穿越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方案,软交换技术在固定电话网和行动电话网的套用方案。IP多媒体子系统的层次结构、功能实体、接口协定和通信流程。《软交换与NGN》通俗易懂。理论联繫实际。可作为大专院校通信专业的教材,也可供通信技术人员参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21世纪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规划教材·软交换与NGN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115216571
图书信息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2月1日)
丛书名: 21世纪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规划教材
平装: 33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15216571
条形码: 9787115216571
尺寸: 25.6 x 18.2 x 1.4 cm
重量: 599 g
内容简介
《软交换与NGN》通俗易懂。理论联繫实际。可作为大专院校通信专业的教材,也可供通信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下一代网路与软交换概述
学习指导
1.1 下一代网路产生的背景
1.2 下一代网路的概念
1.3 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基本概念
1.3.1 电路交换方式
1.3.2 分组交换方式
1.4 软交换的概念和特点
1.4.1 软交换的概念
1.4.2 下一代网路的特点
1.5 以软交换为中心的下一代网路结构
1.5.1 下一代网路的一般结构
1.5.2 接入层
1.5.3 传送层
1.5.4 控制层
1.5.5 业务层
1.5.6 下一代网路中使用的协定
1.6 固定电话网向下一代网路的演进
1.6.1 固定电话网的发展历程
1.6.2 综合业务数字网
1.6.3 固定电话网向下一代网路的演进步骤
1.6.4 固定软交换网路的结构:
1.7 行动电话网向下一代网路的演进
1.7.1 行动电话网的发展历程
1.7.2 移动通信系统现有网路的结构
1.7.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小结
习题
第2章 下一代网路中採用的主要协定
学习指导
2.1 下一代网路中传输媒体信息的协定
2.1.1 IP
2.1.2 UDP
2.1.3 RTP
2.1.4 语音编码
2.1.5 多媒体数据在IP网路中传送时所占的频宽计算
2.2 SIP和SDP
2.2.1 SIP的网路模型
2.2.2 基于SIP的多媒体通信的协定栈结构
2.2.3 SIP定址和SIP通用资源定位器
2.2.4 SIP讯息
2.2.5 会话描述协定
2.2.6 SIP和SIP
2.2.7 SIP扩展方法简介
2.2.8 SIP信令流程
2.3 H.2 48协定_
2.3.1 连线模型
2.3.2 H.2 48/Megaco讯息的传输机制
2.3.3 H.2 48协定的命令
2.3.4 H.2 48协定的描述符和封包
2.3.5 H.2 48呼叫信令流程
2.4 BICC协定
2.4.1 与BICC协定有关的网路结构
2.4.2 BICC协定
2.4.3 BICC的承载控制隧道协定
2.4.4 BICC的IP承载控制协定
2.4.5 BICC信令流程
2.5 信令传输协定
2.5.1 信令传输协定的结构
2.5.2 流传送控制协定SCTP
2.5.3 信令适配协定
小结
习题
第3章 软交换网路的主要设备
学习指导
3.1 软交换网路概述
3.2 软交换设备
3.2.1 软交换设备的功能
3.2.2 软交换设备的性能及可靠性指标
3.2.3 软交换设备的维护管理要求
3.2.4 软交换设备的结构
3.3 媒体网关
3.3.1 媒体网关的概念和分类
3.3.2 综合媒体网关的功能和结构
3.3.3 接入网关:IAD的功能和结构
3.4 信令网关
3.4.1 信令网关的组网结构
3.4.2 信令网关的功能和结构
3.5 归属位置暂存器
3.5.1 归属位置暂存器的功能及位置
3.5.2 HLR的结构
小结
习题
第4章 下一代网路业务的实现方式
学习指导
4.1 下一代网路的业务
4.1.1 下一代网路业务的特点
4.1.2 下一代网路的业务
4.2 基于软交换的业务实现方式
4.2.1 软交换设备实现方式
4.2.2 由各种伺服器提供
4.2 -3由第三方提供
4.2.4 通过互通的方式提供业务
4.2.5 与智慧型网互通
4.3 套用伺服器
4.3.1 套用伺服器在软交换网路中的位置与协定接口
4.3.2 套用伺服器的功能
4.3.3 业务开放接口技术
4.4 媒体资源伺服器
4.4.1 媒体资源伺服器在软交换体系中的位置
4.4.2 媒体资源伺服器的功能
4.4.3 媒体资源伺服器的结构
4.5 典型业务实现示例
4.5.1 软交换网路中记账卡类业务的实现方式
4.5.2 可视电话业务
4.5.3 呈现业务在软交换网路中的
实现
小结
习题
第5章 下一代网路的承载网
学习指导
5.1 下一代网路对承载网的要求
5.1.1 下一代网路承载网的选择
5.1.2 下一代网路业务对承载网的要求
5.2 承载网的服务质量问题
5.2.1 影响承载网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
5.2.2 提高承载网服务质量的主要措施
5.2.3 综合服务
5.2.4 区分服务
5.2.5 多协定标籤交换
5.2.6 下一代网路承载网的建设及QoS套用方案
5.3 承载网的私网穿越问题
5.3.1 私网穿越概述
5.3.2 STI.JN方案
5.3.3 ALG方案
5.3.4 Proxy方案
小结
习题
第6章 软交换技术的套用
学习指导
6.1 软交换技术的套用概述
6.2 软交换技术在固定电话网的套用
6.2.1 软交换技术在固定电话网智慧型化改造中的套用
6.2.2 软交换技术在固定电话网端局的套用
6.3 软交换技术在行动电话网的套用
6.3.1 软交换技术在移动长途网的套用
6.3.2 软交换技术在移动本地网的套用
小结
习题
第7章 IP多媒体子系统IMS
学习指导
7.1 IMS概述
7.1.1 IMS的由来
7.1.2 IMS的特点
7.1.3 IMS促进固定移动的融合
7.2 IMS的体系结构
7.2.1 IMS的层次结构
7.2.2 IMS的功能实体
7.2.3 IMS的接口和协定
7.3 IMS的通信流程
7.3.1 注册过程
7.3.2 错建立
7.3.3 业务实例
7.4.IMS与PSTN的互通
7.5 IMS与软交换
小结
习题
中英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