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大学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东南大学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是负责组织全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和实践环境的校级实验中心,是计算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主研学相结合的重要教学实验基地。实验中心的发展经历了初创研製与计算服务、计算机实践教学手段改革建设、深入改革与资源整合最佳化三个阶段。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东南大学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 地点:东南大学
- 负责:组织全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 建立:1960年
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计算机专业实验室与计算中心--初创研製与基础教学实验服务阶段。
在1960年建立计算机专业初期,东南大学就以“任务带动专业建设”为指导思想,在剖析LGP30基础上研製小型计算机,并通过研製工作带动了教学和实验室建设,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不断充实完善实验室条件。到1966年,已建成计算机原理实验室、线路实验室、模拟实验室等,可开设数字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线路、计算机工艺和模拟计算机等课程实验。1965年实验室研製成功我国第一台电晶体数字积分机,填补了国内空白,1978年得到了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
1980年,学校筹建了面向全校的计算中心,利用DPS8等中小型计算机系统,承担了全校电脑程式设计语言及计算机套用普及的教学工作。随后,在计算机系、自动控制系、无线电系等院系分别成立了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室、微机实验室、计算机套用等实验室,配备开发了各类小型机、微型机和单板机实验系统。
同时,结合科研和教学需要,筹建了早期的资料库及信息系统实验室和计算机网路与通信实验室,实验室创始人顾冠群教授在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于2005年当选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一届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实验室还与国内外产业界合作设立了多个实验室,如Motolora单板机实验室、IBM培训中心、Sun Java授权培训中心和ORACLE大学等,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实验实践环境,提供了高质量的计算服务。
第二阶段
计算机实践教学手段改革—基础环境建设与特色形成阶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随着微型机的普及和套用,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套用技能和套用开发能力,学校成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小组,负责全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计算机等级考试辅导和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并按“软硬结合、面向套用”的指导思想组织教学,实践环节则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分层、分类到相关实验室实施。形成了校级中心与院系分散并存的计算机教学实验环境,主要设备基本是通过区域网路联接的PC机,以及Z80单板计算机和MCS51单片机等。
其间,作为支撑计算机软体基础和硬体基础实践教学的重要课程“数据结构”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评为江苏省优秀课程,相关教改成果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所参与编写的《计算机硬体实验教程》(上海交大白英彩教授主编)获国家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计算机软体实践教程》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所设计的计算机硬体实验综合装置推广套用到多所高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为了落实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全校资源,成立了东南大学计算机硬体套用实验中心,集中解决工科学生计算机硬体套用能力不足的问题,为培养学生的系统综合套用能力构造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实验中心开展了微机系统与接口(实验)、计算机网路通信与控制技术、微机系统综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开发的四大类实验装置获得江苏省教委1998年度自製教学仪器评比4个二等奖;出版了实验教材2本,完成指导实验的校内讲义6本,教改项目“计算机硬体套用系统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2000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2001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此基础上集中建设了“微机系统与接口(理论与实践)”国家精品课程(2004)。同时,相关计算机硬体理论与实践课程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课程群(2002)。
第三阶段
深入改革与资源整合最佳化—统一管理、多层次强化组织实践教学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学校成立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全校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确立构建了具有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套用基础三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主研学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套用技能、计算机创新思维、计算机套用能力和计算机套用创新能力。同时,再次整合全校计算机实验与实践环境,包括计算中心、计算机硬体套用实验中心、计算机系统实验室、软体工程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等,以支撑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所需的实验与实践环境需求,构建了东南大学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在此基础上统一组织全校计算机实践教学,强化多层次模式的教学改革。
中心每年承担全校本科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套用基础三个层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与计算机相关的学生课外研学实践指导和160万人时数的计算机实验和实践教学指导任务。
中心领导
中心主任罗军舟,男,1960年4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82年1月获得东南大学套用数学学士学位,毕业留校于计算机系任教,先后获得计算机网路方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导师:顾冠群院士)。在协定工程、网路管理、网路安全、网路教育和网路计算等领域,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画、江苏省科技攻关等14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和江苏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论文14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检索23篇,出版专着2本。正在承担国家“十五”攻关、国家973、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江苏省套用基础等4个国家和省部级项目,是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专项“网路教育关键技术及示範工程”总体组组长。

主要职责: |
1.规划和引导中心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方向。 2.负责中心日常运行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完善与实施。 3.组织规划教改项目申报、教材建设、实验设备更新和改造、网路平台的研发等。 4.指导建设良好的激励机制,调动团队力量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使中心的工作不断创新。 5.负责中心队伍建设工作,组织师资队伍的培训、交流工作。 |
教学科研主要经历: |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江苏省品牌专业负责人,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优秀学术带头人和江苏省“青蓝工程”新世纪学术带头人,中国计算机学会Petri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网路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学科组成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华东(北)地区中心副主任。 在教学方面,先后承担程式设计基础及Pascal语言、TCP/IP协定、Petri网、协定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等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工作。 在科研方面一直从事计算机网路相关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完成国家和省部级项目3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国际国核心心期刊论文近200篇,出版教材2本,专利申请和授权9项,获软体着作权4项 主讲过的主要课程 程式设计基础及Pascal语言、TCP/IP协定、Petri网、协定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等。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网路教育的计费管理系统”,2002-2004。 2. 主持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品牌专业建设,2003-2005。 3. 主持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2008-2012。 4. 主持校教改重点项目“计算机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2005-2010。 主持并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画(863计画)项目,AMS-02反物质研究系统的研製(2004AA306H10),920万,2004年12月—2008年12月。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画“网路与信息安全”中的一个项目,大规模网路分散式管理模型的形式化描述、分析与评价(90604004),33万,2006年01月—2008年12月。 3.国家科技支撑计画项目,数字教育资源集成与共享(2006BAH02A24-4),150万,2006年12月-2008年12月。 4.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数字身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40万,2007年1月—2008年12月。 5.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可信可控网路体系的研究(BK2007708),30万,2007年06月—2009年12月。 6.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支持IP移动的WLAN基站(BA2008010),180万,2008年10月—2010年10月。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画“以网路为基础的科学活动环境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项目,AMS数据计算环境套用示範(90912002),100万,2009年7月—2010年12月。 8.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创新学者攀登项目),下一代网路体系结构的研究(BK2008030),100万,2008年10月—2011年12月。 |
教学科研主要成果: |
主要教学成果 1.罗军舟,伍俊明.区域网路建网与使用.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 2.罗军舟,黎波涛,杨明.TCP/IP协定网路编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 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成为首批江苏省品牌专业,专业负责人,2005 4. 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负责人,2009 主要科研获奖 1.2010年11月获“网路教育关键技术及示範工程”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2获奖人。 2.2009年12月获“网路教育关键技术及示範工程”项目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2获奖人。 3.2003年12月获“江苏金融网路综合业务处理系统”项目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获奖人。 4.1998年11月获“计算机网路协定形式技术及其套用研究”项目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基础类)一等奖。第2获奖人。 |
实验室介绍
计算机实验室
拥有600台PC机和10台伺服器构成的网路,主要支撑全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及计算机套用基础偏软课程的实验和实践环节及学生课外研学、程式设计学科竞赛。支撑的主要特色课程有:新生引导性实验实践课程(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採用研究型学习模式的程式设计综合课程设计(东南大学精品课程)、资料库原理与实践(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等。
硬体实验室
拥有180套微机与接口实验装置,主要支撑全校计算机技术基础偏硬课程和计算机套用基础偏硬课程的实验与实践环节及学生课外研学,另有40套DSP控制器(TIC2000)和40套MCU实验装置,为DSP控制器和MCU实验提供条件。支撑的主要特色课程有:微机系统与接口(理论与实践)(2004年国家精品课程)、微机系统及课程设计等。
嵌入式系统实验
拥有120套自主研製的嵌入式系统实验装置,主要支撑全校计算机套用课程的实验与实践环节及学生课外研学、嵌入式系统学科竞赛。支撑的主要特色课程有:嵌入式系统设计、可程式逻辑器件基础及套用等。
软体工程实验室
构建了由40台计算机构成的网路,主要支撑计算机套用基础偏软课程及数学类课程的实践和实践环节及学生课外研学、数学建模竞赛。支撑的主要特色课程有: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软体工程等。
系统综合实验室
拥有40套SOC(片上系统)实验装置和4台多核伺服器,主要支撑计算机系统综合实验、多核系统设计实验、学生课外研学及多核技术学科竞赛。支撑的主要特色课程有: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2009年教育部-Intel精品课程)。
网路实验室
构成了由15台路由器、15台交换机构成的网路系统,主要支撑计算机网路课程群实验、学生课外研学及研究生的部分网路实验。支撑的主要特色课程有:网路工程与组网技术、计算机网路课程设计。
规章制度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行政管理岗位职责
一.中心主任职责
中心主任负责拟订人员引进与培养、实验室制度、教学计画、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等规划,并实验中心的全面工作负责。
二.副主任工作职责
协助中心主任开展工作,做好分管的教学管理、设备管理、实验室建设、安全保障等日常工作。
三.教务助理职责:协助中心主任处理教学日常事物工作。
开课前各项教务工作和通知的落实;
课表的编排与落实;开放选课的组织落实;
学生成绩及教学资料的管理与归类存档;
学生调课和重修的落实;
考试考场与监考人员的安排和通知,考卷印刷与分发。
四.设备助理职责:协助中心主任处理设备管理工作。
中心设备总账、卡、物的管理;
对实验中心新购置的设备及时建账和建卡,协助做好对报废设备的账物处理;
及时与实验室设备管理责任人核对账目,保证账、卡、物相符;
清楚实验中心的设备账目和设备流向;
建立设备管理文挡,能及时提供各类设备统计报表。
五.办公室人员工作职责:
协助中心主任处理教学和管理的日常事物工作和文秘工作。
教学运转值班;教学后勤保障;实验楼安全、环境卫生的保障;
教学资料与实验资料的採购与收发。
六.中心宣传建设助理职责:
中心网站建设和维护,中心活动录像、课程教学录像、拍照记录、档案管理。
中心主任负责拟订人员引进与培养、实验室制度、教学计画、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等规划,并实验中心的全面工作负责。
二.副主任工作职责
协助中心主任开展工作,做好分管的教学管理、设备管理、实验室建设、安全保障等日常工作。
三.教务助理职责:协助中心主任处理教学日常事物工作。
开课前各项教务工作和通知的落实;
课表的编排与落实;开放选课的组织落实;
学生成绩及教学资料的管理与归类存档;
学生调课和重修的落实;
考试考场与监考人员的安排和通知,考卷印刷与分发。
四.设备助理职责:协助中心主任处理设备管理工作。
中心设备总账、卡、物的管理;
对实验中心新购置的设备及时建账和建卡,协助做好对报废设备的账物处理;
及时与实验室设备管理责任人核对账目,保证账、卡、物相符;
清楚实验中心的设备账目和设备流向;
建立设备管理文挡,能及时提供各类设备统计报表。
五.办公室人员工作职责:
协助中心主任处理教学和管理的日常事物工作和文秘工作。
教学运转值班;教学后勤保障;实验楼安全、环境卫生的保障;
教学资料与实验资料的採购与收发。
六.中心宣传建设助理职责:
中心网站建设和维护,中心活动录像、课程教学录像、拍照记录、档案管理。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为加强实验中心对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根据实验中心的具体情况,参照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特制定实验中心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一. 实验中心固定资产的保管、报废、借用、调拨、报损、报失由实验中心主任负责,具体由中心设备助理统一办理。严格执行学校颁布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加强维护保养,及时检修,经常保持设备完好状态,以保证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顺利进行。
二. 实验中心的仪器设备由中心设备助理负责总管理,仪器设备的管理要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账卡相符。各分室所用设备由分室负责人具体管理。仪器设备要建立总账和各分室账。新进设备要认真验收,及时建卡入账。每年定期进行核对。
三. 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潜力,提高利用率,在不影响本单位正常教学、科研使用的前提下,可以出借仪器设备,借用时要按规定办理借用手续,并及时归还,若有损坏应负责修复或赔偿。同时必须严格执行审批和登记手续。 1. 校内借用:须经实验中心主任批准同意,设备助理办理出藉手续。期限一般不超过半年。 2. 校外单位借用:借用单位应持有正式介绍信,经实验中心主任批准同意,办理借用协定书。期限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四. 仪器设备要保持清洁,在用仪器要实时检修,保证完好使用状态。非在用仪器应採取防尘、防潮、防鏽等防护措施,保持完好备用状态。
五. 因责任事故造成仪器设备损坏或丢失者均应赔偿,并予以批评、教育。一贯不爱护财产,严重失职,违反操作规程者,事故发生后又隐瞒不报,推卸责任,损失重大,后果严重的,除责令赔偿外,应根据具体情节给予适当的行政处分。
六. 学生在实验中不按操作规程照成仪器损坏,应按“实验仪器赔偿制度”赔偿
七. 长期闲置的多余仪器以及需报废仪器、报损仪器,由各分实验室负责人提出,中心主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鉴定,提出处理意见,汇报上级,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办理调拨、报废、报损等手续。
八. 实验室要严格安全制度,切实做好防火、防盗、防破坏、防事故等四防工作。根据仪器设备的不同性质要求,分别做好防尘、防潮、防热、防冻、防震、防鏽等工作。
九.严格执行借物制度,外单位借用时,需经实验中心主任同意,在不影响本单位使用的前提下,办理借用手续;归还时做好验收工作。
一. 实验中心固定资产的保管、报废、借用、调拨、报损、报失由实验中心主任负责,具体由中心设备助理统一办理。严格执行学校颁布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加强维护保养,及时检修,经常保持设备完好状态,以保证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顺利进行。
二. 实验中心的仪器设备由中心设备助理负责总管理,仪器设备的管理要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账卡相符。各分室所用设备由分室负责人具体管理。仪器设备要建立总账和各分室账。新进设备要认真验收,及时建卡入账。每年定期进行核对。
三. 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潜力,提高利用率,在不影响本单位正常教学、科研使用的前提下,可以出借仪器设备,借用时要按规定办理借用手续,并及时归还,若有损坏应负责修复或赔偿。同时必须严格执行审批和登记手续。 1. 校内借用:须经实验中心主任批准同意,设备助理办理出藉手续。期限一般不超过半年。 2. 校外单位借用:借用单位应持有正式介绍信,经实验中心主任批准同意,办理借用协定书。期限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四. 仪器设备要保持清洁,在用仪器要实时检修,保证完好使用状态。非在用仪器应採取防尘、防潮、防鏽等防护措施,保持完好备用状态。
五. 因责任事故造成仪器设备损坏或丢失者均应赔偿,并予以批评、教育。一贯不爱护财产,严重失职,违反操作规程者,事故发生后又隐瞒不报,推卸责任,损失重大,后果严重的,除责令赔偿外,应根据具体情节给予适当的行政处分。
六. 学生在实验中不按操作规程照成仪器损坏,应按“实验仪器赔偿制度”赔偿
七. 长期闲置的多余仪器以及需报废仪器、报损仪器,由各分实验室负责人提出,中心主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鉴定,提出处理意见,汇报上级,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办理调拨、报废、报损等手续。
八. 实验室要严格安全制度,切实做好防火、防盗、防破坏、防事故等四防工作。根据仪器设备的不同性质要求,分别做好防尘、防潮、防热、防冻、防震、防鏽等工作。
九.严格执行借物制度,外单位借用时,需经实验中心主任同意,在不影响本单位使用的前提下,办理借用手续;归还时做好验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