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顺光
杜顺光,乌苏市金陵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杜顺光的座右铭。历经十八载春秋,他的电子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固定资产300万元,流动资金200余万元,员工29人的金陵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被国家人事部、中国残联评为全国“自强模範”。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杜顺光
- 国籍:中国
- 出生地:乌苏市
- 职业:乌苏市金陵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
人物简介
“儘自己的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真情来回报社会。”这是乌苏市金陵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杜顺光的座右铭。
1963年,一岁多的杜顺光因小儿麻痹致使下肢瘫痪。上完高中后难以继续深造的他,凭着对无线电维修的喜好,经过拜师学艺和刻苦钻研,1987年开了一家家电维修部。
由于他诚信经营,技术过硬,家电维修部的生意特别红火。1992年,凭藉着自己的实力,杜顺光开办了金陵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事业越做越大。
杜顺光由自己创业的艰难和社会各界对他的帮助想到:要儘自己最大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乌苏市甘河子镇王乡庄村60多岁的王全珍,双腿残疾,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孙子,平时靠拣垃圾换钱维持生计。
杜顺光知道后,带着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和一台冰柜到王全珍家,在集市上为王全珍租了一个摊位,让她经营一些小本生意。后来,杜顺光又在镇上为王全珍盖了两间房子,王全珍从此有了新的住所和店房,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
维吾尔族姑娘热依拉,从上国中起就受到杜顺光的资助,直到今年7月从新疆八一农学院毕业。汉族姑娘吴玉露,在杜顺光的资助下,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如今正在攻读研究生。
杜顺光每年都要为贫困学生资助学费近万元。有朋友说他傻,把那些钱白白扔了还不如去搞个投资什幺的。杜顺光却说:“只要他们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投资这点儿钱不算什幺。”
如今,杜顺光已走过了40多年的轮椅人生路,他也以坚强的毅力,谱写了身残志坚者回报社会之歌,他因此被国家人事部、中国残联评为全国“自强模範”、“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人物事迹
在乌苏,提起金陵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真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人们在为它的发展感到惊叹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它的主人杜顺光的敬佩与讚叹。
杜顺光—一个拄着双拐的残疾人,自1987年利用800元资金创建了乌苏第一家个体家电维修部起,历经十八载春秋,他的事业已从家电维修部,电子商场,电子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固定资产300万元,流动资金200余万元,员工29人的金陵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并建有一个占地1300余亩集农、牧、渔共发展的机械化种植、养殖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别无我有,别有我新”的经营理念,使金陵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壮大,现已成为乌苏市一个知名的私营企业,该企业先后被授予“自治区级诚信单位”、“自治区重契约守信誉单位”、自治区级“青年文明号”、“自治区级先进私营企业”等称号,杜顺光个人也被推选为“乌苏市政协委员”“乌苏市残疾人协会主席,”“乌苏市个体私营协会副会长,市工商联副会长”等职。并被人事部、中国残联评为全国“自强模範”。成功是令人喜悦的,但成功的背后却包含着无数的艰辛与磨难,金陵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能有今天的发展,无不凝聚着杜顺光这个用双拐谱写人生的个体经营业主的超人毅力与惊人的才智。
在自尊、自强中实现自我价值
1964年,当刚满--岁的杜顺光正蹄珊学步时,--场小儿麻痹病症的发生,使一个活泼伶俐的他从此再也无法和别的正常孩子--样走路了。长大懂事后,看到和自己同龄的孩子奔跑追逐嬉戏时,他忍不住哭了,但顽强的个性便他很快就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当别的孩子上树掏麻雀,下河游泳时,他却把心思用在了节本知识的学习上。国中时,他对家电维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家中的收音机、小闹钟就成了他研究的对象,拆了装,装了拆,两只收音机被修成了"哑巴",通情达理的父母对他的"败家子"行为,不但不责怪,反而还帮他找来了通俗易懂的家电维修书,面对父母的理解支持与鼓励,在别人的讽刺嘲笑中不曾掉过泪的杜顺光,却为父母的理解宽容流下了眼泪。
1982年高中毕业后,杜顺光进了农机配件门市部当了一名售货员。然而,轻鬆的工作,总使他感到生活中缺少了点什幺,在经过冷静的分析思考后,他认为"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残疾而自甘平庸,而碌碌无为的观念"。于是,1985年他毅然辞去了工作,在别人的不理解和疑惑中走进了广播电视局的广播电视服务部,要求做一个不拿工资的学徒工。从此,广播电视服务部里多了一个拄着双拐的年轻人。他勤奋好学,不懂就问,由于他优异的表现,半年后,广播电视局领导决定给这个年轻人发放工资。35元钱不算是个大数目,但当杜顺光第一次捧着这证明他人生价值的钞票时,眼眶不由地湿润了……。
时光的车轮驶进了1987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当人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开始寻找商机时,杜顺光意识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机遇到了,于是,他又果断地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干个体,走自我发展的道路……。当人们疑惑不解时,慈爱的父母又一次给了儿子以坚强的支持,当两位老人将筹集的800元资金捧到儿子面前时,杜顺光在感激之余,更坚定了他乾一番事业的决心。在亲人与朋友支持下,“个体家电维修部”终于挂牌营业了,从此,杜顺光的人生历史又开始书写了新的篇章,那一年,他还不满24岁。
“千里之行,始与足甲”
创业初始,为了确保家电维修的质量与速度,杜顺光常常是一碗浓茶、几本工具书伴着他修理家电到深夜,为了降低维修成本和确保零、部件的质量,杜顺光拄着双拐亲自前往乌鲁木齐採购材料。幸运或许会让人拥有很多,但磨难却会让人更快地成长起来。三年的时间里,杜顺光在实践中精通了家电维修技术,掌握了经营管理的技能,同时,也提高了他对市场运行的準确把握能力,这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1年,城市经济复甦,家电市场走俏。杜顺光迎潮而上,建起了金陵器材经销部,经营範围开始由过去经营家电维修及电子元件销售发展为经营五大类近百种电子产品的销售。
1994年,电器行业迎来了城市家用电器更新换代和农村家用电器销售的高峰年景,杜顺光在针对市场进行详尽的分析后,毅然贷款七十万元办起了金陵电子商场。经营面积扩大为160平方米,并拥有面积为的6000多平方米的库房,员工也增加至33人。
面对企业发展的状况,杜顺光清醒地认识到,商场如战场,单一的经营模式,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的,通过电视及新闻媒体的了解,1995年当国务院做出向西部倾斜,发展大农业,把新疆建成全国重要粮棉基地的决定后,他敏锐地意识到:随着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农机的需求将会有大幅度的上升,农机销售市场的潜力极大。杜顺光抓住商机,投资80万元开办了一家专经营大小农机具及配件的经销部,结果销路极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敢于探索的人,是永不会满足的,1999的年藉助中央对西部农业开发的商机,杜顺光又投资160万元,在戈壁滩上开发了一个占地约1300余亩集农、牧一体的金色田园种植、养殖基地。该农场聘有长期员工6名,季节工20名,目前,农场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有1800平方米的暖圈三个,种羊1500只,农田1000多亩,水库一座,成活的树木30多万株,2006年杜顺光又计画将该农场发展为夏洛菜种羊繁殖、养育基地。先进、科学的经营理念,是企业发屉的必要保证。
以民为本,诚信经营
“别无我有,别有我新”的经营理念,是杜顺光企业发屉的根本策略。在乌苏的众多企业中,凭这种理念,他创造了很多第一:第一个对员工进行上岗前服务培训,上岗后业务培训;第--个实行免费送货上门第一个开展全方位售后服务;第一个开展"满意服务"和无搬动服务。正是这些完善、优质的服务赢得了众多顾客的信赖,才使金陵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并且得到了发展。“买家电到金陵,买的舒心,用的放心”成为乌苏人对金陵传颂至今的口碑。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
杜顺光不是乌苏最有钱的人,但却是回报社会最多的人。
杜顺光有着一个坚强的事业心,但理解、同情却是他人心向善的另一面,当别的企业歧视残疾人和大龄人就业时,他却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在他的企业中却主动吸纳了这些被遗忘的群体,他支付给员工的报酬在比别的企业高的同时,在乌苏还率先为员工交纳个人医疗及养老保险。
每年春节前夕,杜顺光都要为部分城镇特困人员送去现金、麵粉,清油、或大米等生活用品,每年的"学雷锋"活动日杜顺光都要组织员工进行便民义务服务活动。长江两岸发洪水,他和他的公司捐款最多,区内外受灾、修桥、铺路、中国小校缺设备他都积极带头捐款。
此外,杜顺光还是乌苏市捐资助学最多的人。从1998年起,他就开始资助两名汉族和--名维吾尔族学生学习,他不仅承担了她们所有的学杂费还常常为她们的家庭拉煤、送钱、送生活用品。如今其中的两名学生已考入大学,而且品学兼优,一名学生中学毕业后。留在了杜顺光的农场里工作。
当他得知甘河子有一位叫王玉珍的孤寡、残疾老人在自身生活困难的同时又抚养了一双父母双亡的孙儿、孙女时,他又将这位老人的一家三口接纳为自己的帮扶对象,在按月向老人提供生活所需的同时,今年杜顺光又积极协调市工商、土地及残联等单位準备在甘河子市场附近为老人投资建造一套经营用房,以供老人从事商业经营。
创业以来,作为一个企业主,杜顺光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时,仍然不忘主动交纳税款,在乌苏,他年年都是上缴税款最多、最主动的一个。
严以待己,宽以待人。是杜顺光做人的基本原则,当他慷慨帮助别人,奉献社会时,却使自已的生活过的十分节俭。日常生活中,他总平易近人,与员工同工同作,甘苦与共,因此,被员工亲切地称之为、“老大”。
这就是杜顺光,一个身残志坚,而又精明、朴实的私营企业家,在他平凡的人生中,却闪烁着他不平凡的品质,一双铁拐记录下他人生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