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星秋海棠
银星秋海棠(学名:Begonia × albopicta W.Bull)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00厘米。茎粗无毛。叶片稍肉质,偏斜的卵状三角形,先端尖,基部斜心形,边缘有不规则浅裂,裂片三角形,叶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无毛,有时叶面具银白色斑点;托叶卵状三角形,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多花,总花梗无毛;苞片卵状长圆形,粉红色,雄花花梗长;花被片粉红色,花丝长,花葯倒卵状长圆形,淡黄色,花被片粉红色,蒴果最大翅新月形,花期长,几全年可见。
原产美洲,中国常见栽培,云南中部及西南、南部均常见栽培。夏季生长适温25℃左右,较耐寒,怕日光直射。冬季生长适温15℃,需阳光充足,应适当控制水分。
花叶都具有观赏价值,特别叶片上有点点银星,是盆花中的观叶植物。
(概述图资料来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银星秋海棠
- 学名:Begonia × albopicta W.Bull
- 别称:银星海棠、麻叶秋海棠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侧膜胎座目
- 亚目:山茶亚目
- 科:秋海棠科
- 属:秋海棠属
- 种:银星秋海棠
- 命名者及年代:W.Bull,1885
形态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80-100厘米。茎粗约1厘米,节间长5-10厘米,无毛。叶片稍肉质,偏斜的卵状三角形,宽大于长,长5-7(-11)厘米,宽11-16(-22)厘米,先端锐尖至渐尖,基部稍偏斜心形,边缘有不规则浅裂,裂片三角形,有不规则锯齿,叶面深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无毛,有时叶面具银白色斑点,掌状脉5-6条,向外基出脉3-4,向内基出脉2-3,叶脉在叶面稍下凹,背面突起;叶柄长2.5-5厘米。托叶卵状三角形,长2-2.5厘米,宽1.2-1.5厘米,先端锐尖至渐尖,两面无毛。
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多花,总花梗长5-8厘米,无毛;苞片卵状长圆形,长7-8毫米,宽3-4毫米,粉红色,无毛。雄花:花梗长2厘米;花被片4,粉红色,外面2枚较大,近圆形,直径2.2厘米,先端锐尖,基部心形,无毛,内面2枚较小,卵状长圆形,长8-9毫米,宽4-5毫米,先端锐尖,无毛;雄蕊多数,离生,花丝长约1毫米,花葯倒卵状长圆形,淡黄色,长约1毫米,药隔先端钝。雌花:花梗长约1厘米,花被片5(-6),粉红色,外面最大1片阔卵形至近圆形,长1.5厘米,宽1.2厘米,先端锐尖,向内渐小,最内1枚卵状长圆形,长1.2厘米,宽0.7厘米,先端锐尖,无毛;子房长圆形,长0.7厘米,宽0.35厘米,3室,有不等3翅,每室胎座裂片2;花柱3,柱头2分枝稍扁而螺旋扭曲。蒴果具不等3翅,最大翅新月形,长5毫米,宽1.3厘米,其余2翅不等,较狭小。花期长,几全年可见。
产地生境
原产美洲;中国云南中部及西南、南部均常见栽培。性喜温暖,冬季要进温室越冬,室温不能低予15℃,需阳光充足,应适当控制水分。夏季生长适温25℃左右,较耐寒,怕烈日强光,置荫棚下保持湿润,土壤要求微酸,监含较多腐殖质。

繁殖方法
可用扦插繁殖,一年四季都可进行,但以伏天七月中、下旬到八月上、中旬扦插成活率高。扦插方法是切取长约15厘米壮枝具三、四节为插穗,扦插在砂土中,适当浇水,置阴处,插后月余生根,两个月左右发芽,长出新叶后就可分苗。当伏天扦插生长到九、十月间就可上盆分栽。
栽培技术
盆土宜选择肥沃、排水性能好,中性或微酸性的培养土,为了有利于排水,原盆底孔要凿大一些,并要施入基肥。生长期间要保持盆土湿润,每2周施1次淡液肥,夏季和冬季停止施肥。平时需向叶面、地面喷水,以增加环境湿度。夏天气温不能超过30℃。忌阳光直射。故要採取遮阴、喷水等降温措施;冬天温度不能低于10℃,需进行保温,并置于有散射光、通风良好的条件下培养。
银星秋海棠丛生性不强,为了增加分枝,需进行摘心。同时在每年春季翻盆时,对植株进行强修剪,每根枝条的基部仅保留2-3个芽,促使新枝萌发。
主要价值
银星秋海棠的茎、叶、花各具特色,可盆栽于阳台、走廊、会议室等处供观赏。全植株可供药用,味酸,性凉,有消肿、拔毒、止血等功能,外敷主治跌打肿痛、痛肿烂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