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曲安京

曲安京

曲安京

曲安京,1962年6月生,陕西人,数学史家。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学技术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荣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特别优秀学术论文奖,(中国)第二届大象优秀科技史论文一等奖,首届(台湾)立青中国科学史青年学者杰出论文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作者)等奖项。

1984年、1989年、1994年分别毕业于西北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专业、西北大学自然科学史(数学史)专业、西北大学自然科学史(数学史)专业,分别获取获理学学士,理学硕士,理学博士。1994/10--1995/10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纽约李氏基金博士后。1999年起,具备博士生导师资格。2009年5月至2017年10月西北大学数学学院院长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民革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数学史、天文学史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曲安京
  • 外文名:QU Anjing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陕西
  • 出生日期:1962年6月
  • 职业:科学家
  • 毕业院校:西北大学、哈佛大学
  • 信仰:共产主义
  • 主要成就: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
    教育部“长江学者”
    西北大学数学学院院长
    国际数学史学会执委会委员
    中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
    英国数学史学会荣誉会员
  • 代表作品:《中国数理天文学》、《中国曆法与数学》

人物经历

学习经历

1980/9------1984/7西北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专业理学学士
1986/9------1989/7西北大学自然科学史(数学史)专业理学硕士
1991/9------1994/7西北大学自然科学史(数学史)专业理学博士
1994.10--1995.10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纽约李氏基金博士后

工作经历

1984年7月至1986年9月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基础部任教。
1989年至1991年在西北大学数学系助教,
1991年10月-1994年4月 西北大学数学系讲师
1994年4月-1997年12月 西北大学数学系副教授(破格)(1995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
1997年12月- 西北大学数学系教授(1999年具备博士生导师资格)
2009年5月2017年10月西北大学数学学院院长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主任。16年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院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A. 着作

[1] 中国数理天文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年5月, ISBN 978-7-03-021107-1
[2] 中国曆法与数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年4月, ISBN 7-03-014467-8
[3] 中国近现代科技奖励制度 主编 .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年10月, ISBN 7-5328-5148-6
[4] 周髀算经 新议.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9月, ISBN 7-224-06019-4/P·3
[5]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 数学卷 主编 . 瀋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 ISBN 7-5382-3211-7/G·2711
[6] 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探析 曲安京 纪志刚 王荣彬 .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4年10月, ISBN 7-5604-0325-5/O·19
[7] 中国古典数学对人类文化的八大贡献. 西安 未来出版社, 1994年7月, ISBN 7-5417-0459-8/G·278
[8] 中国学术思想史 隋唐卷 明清卷 科学技术篇 主编 . 南宁 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
[9] 二十四史 全译 唐书历志 曲安京 纪志刚 袁敏 . 上海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 ISBN
[10]主编《数学与科学史丛书》(科学出版社出版社,2005~)
B. 论文

[1] 阴阳曆食限为何不等 (唐泉 曲安京).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1
[2] 球积术案例及其分析 曲安京 冯振举 赵继伟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 Lagrange s strategy for solving algebraic equation Editors B. S. Yadav & S. L. Singh History of 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II Cambridge CAMBRIDGE SCIENTIFIC PUBLISHERS 2010 1-20 2009
[4] 北宋的行星计算精度 唐泉 曲安京 . 中国科技史杂誌 2009 30(1) 46-54
[5] 杜亚泉主编的3刊及其科学传播实践 陈镱文 姚远 曲安京 . 编辑学报 2009 2
[6] 平野一贯 定性分析 无机物分析体系构架之研究 陈镱文 姚远 曲安京 . 陕西师範大学学报 自然 2009 2 2008
[7] 李钱运动与吴运动. 一代学人钱宝琮.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384-391
[8] 中国古代的月亮时差算法 曲安京 唐泉 .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8, 27 3 301-308
[9] 中国古代日食食限与食分算法 曲安京 唐泉 . 中国科技史杂誌 2008 29(4) 347-357
[10] 中国曆法史的断代与沿革 曲安京 唐泉 王鹏云 滕艳辉 .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8 6 11-33
[11] 希腊 印度 阿拉伯与中国传统视差理论比较研究 唐泉 曲安京 .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8, 27 2 131-150
[12] 假如克卜勒是中国人(袁敏 曲安京).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8 30 1 69-74
[13] 梁武帝的盖天说模型(袁敏 曲安京).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8 25(2): 85-89 2007
[14] 中国古代曆法家对 算理 的探究 曲安京 袁敏 唐泉 .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7, 26 1 1-11
[15] 纪年法及其相关问题.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7 5 3-23
[16] 中国古代的视差理论 唐泉 曲安京 .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7, 26 2 125-154
[17] HPM视野下的数学新课程内容构成(冯振举 曲安京). 课程·教材·教法, 2007, 9:38~42
[18] 大衍曆 日食原理 袁敏 曲安京 . 清华学报 台湾 2007 37 1 159~173
[19] 惠更斯的5个机率问题 徐传胜 曲安京 . 数学研究与评论 2007 27 4 987-992 2006
[20] 中国古代的行星运动理论.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6, 25 1 1~17
[21] 一部撰写了40年的着作终于出版了 介绍薮内清与中山茂的 授时曆 译注と研究 . 中国科技史杂誌 2006 27(3) 264~270
[22] 再谈中国数学史研究的两次运动.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6 28 5 100~104
[23] 九道术的几何模型.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6 4: 45~54
[24] 拉普拉斯的 分析机率论 研究 徐传胜 曲安京 .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6 25 3 227~238
[25] 许宝騄对机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贡献 徐传胜 曲安京 . 中国科技史杂誌 2006 27(4) 340~347
[26] 惠更斯与机率论的奠基 徐传胜 曲安京 .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6, 28 6 76-80. 2005
[27] 为什幺计算没日与灭日.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5, 24(2) 190~195
[28] 中国数学史研究範式的转换. 中国科技史杂誌 2005 26(1) 50~58
[29] 中国古代的日食时差算法 曲安京 唐泉 .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3(4): 416~421
[30] 苏利亚历 的视差算法 唐泉 曲安京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5, 24(3 197~213
[31] 苏利亚历 的时差算法 唐泉 曲安京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5(1): 117~121
[32] 古代印度的视差算法 唐泉 曲安京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11(1): 56~62 2004
[33] Why Mathematics in Ancient China. 数理解析研究所讲究录 1392 数学史の研究 . 京都 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 2004 15~26
[34] 中国数学史研究的两次运动. 科学 2004 56(2) 27-30
[35] 中国古代宇宙理论中的大地直径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4 3: 19~26 2003
[36] 授时曆 的白赤道坐标变换法.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3, 22(4) 336-350
[37] 中国数学史への第三のアプローチ研究. 数学史研究 日本 城地茂译 2003 179号 24~49
[38] 中国の数学史研究 回顾と展望. 数理解析研究所讲究录(1317 数学史の研究) 日本 城地茂译 . 京都 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 2003 91-107
[39] Perche la matematica nella Cina antica? in Michele Emmer ed.: Matematica e Cultura 2003. Milan: Springer-Verlag, 2003, 205-217
[40] 中国古代对于岁差现象的认识.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3 2: 122~141 2002
[41] 中国古代日食食差算法的原理.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2, 21 2 : 97-114
[42] 祖沖之的圆周率π=355/113是如何得出的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2, 24 3 72-77
[43] The Third Approach to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 2002, vol.III.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2, 947-958
[44] Revisiting An Eighth Century Chinese Table of Tangents. History of Oriental Astronomy.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2, 215-225
[45] Why Interpolation?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Singapore: SingaporeUniversity Press &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2002, 336-344
[46] 祖沖之は 如何に圆周率π=355/113を得たか 数理解析研究所讲究录 1257 数学史の研究 日本 城地茂译 . 京都 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 2002 163-172
[47] 宋代易学中的非十进制记数法与贾宪三角形.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2 1: 102-113
2001
[48] 讯息定数 探析 曲安京 王辉 袁敏 .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1, 20(4): 302-311
[49] 中国古代的九服轨影算法 (曲安京 袁敏 王辉).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1 20(1): 13-21
[50]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Calendar Making. Storia della Scienza, vol.II, Science in China. Rome: Enciclopedia Italiana, 2001, 153~155
[51] Responses to Prof. Yabuuti's Work: Studies on Mathematical Astronomy in Ancient China.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2001, 18: 20-232000
[52] 中国古代曆法与印度及阿拉伯的关係 以日月食起讫算法为例.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0 22 3 58-68
[53] 中国古代におけるる日月食の算法と外域の曆法との关係. 数学史研究 日本 大桥由纪夫译 ,2000, 164号: 1-25
[54] 中国古代的置闰法 一个机率问题.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0(6): 193-1951999
[55] 宋代太乙曆法钩沉.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9, 18(1): 69-77
[56] 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研究的新进展 评 古历新探 .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9, 18(3): 277-281
[57] Interpolations in Medieval Chinese Mathematical Astronomy. In Y. K. Kim and F. Bray ed.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Seoul: SeoulNationalUniversity Press, 1999, 264-277
[58] On Complementary Consecutive Labelings of Octahedron. Ars Combinatoria (加拿大), 1999, 51(1): 287-294
[59] Proof of the Phythagorean Theorem in Zhou Bi Suan Jing. 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论文集. 郑州 大象出版社, 1999, 179-192
[60] 大衍曆 定朔算法及程式说明(尚晓清 曲安京).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29(3): 193-1951998
[61] 正切函式表在唐代子午线测量中的套用. 汉学研究(台湾), 1998, 16(1): 91-109
[62] 太乙数术中的第一部曆法. 清华学报(台湾), 1998, 28(2):203-220
[63] 李继闵传. 中国现代数学家传.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3: 512-527
[64] 中国古代没灭术算法的意义. 曲安京 李彩萍 韩其恆.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8(5): 369-373
[65] Numerical Methods in Medieval Chinese Mathematical Astronomy.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8(2): 99-104
[66] 汉历连分数算法质疑. 数学史研究文集.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8, 6: 13-21
[67] 九章算术 的开方术 几何的还是代数的? 商洛师专学报, 1998, 9(4) : 5-13
[68] 唐代太乙数术中的曆法探微. 周秦汉唐研究. 西安 三秦出版社, 1998, 1: 381-400 1997
[69] 大衍曆 晷影差分表的重构.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7 16(3): 233-244
[70] On Hypotenuse Diagrams in Ancient China. Centaurus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丹麦),1997, 39(3):193-210
[71] 一行の正接函式表. 数学史研究 (日本), 1997, 153号: 18~29
[72] 再论刘徽关于阳马与羡除公式的证明. 清华学报 (台湾) , 1997, 27(2): 201-215
[73] 周髀算经 的盖天说: 别无选择的宇宙结构.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7, 13(8): 37~40
[74] 中国数学史家李继闵的生平与成就. 中国科技史料, 1997, 18(1): 71~79
[75] 中国古代的二次求根公式与反函式.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7, 27(1): 1-5
[76] 唐宋时期的 调日法 探微. 纯粹数学与套用数学,1997, 13(专刊):29~34 1996
[77] 中国古代曆法中的三次内插法.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6, 15(2): 131-143
[78] Bian Gang: A Mathematician of the 9th Century. Historia Scientiarum (日本), 1996, 6(1): 17-30
[79] 纪元历の中の逆函式. 数学史研究(日本), 1996, 150号: 13~21
[80] 商高 赵爽与刘徽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 数学传播(台湾), 1996, 20(3): 20~27
[81] 边冈逐次分段抛物插值算法.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26(1): 1-6 1995
[82] 唐宋曆法中的交食周期与连分数算法. 数学传播 (台湾), 1995, 19(4): 73~79
[83] 天文大成管窥辑要 中的黄赤道差与白道交周算法. 中国科技史料, 1995, 16(3): 84~91 1994
[84] 王睿至道乾兴乙未四历曆元通考.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4, 13(3): 222-235
[85] 中国古代曆法中的计时制度. 汉学研究(台湾), 1994 12(2): 157-172
[86] 黄道与盖天说的七衡图.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4, 16(6): 55-60
[87] 中国古代曆法中之朔望月常数的选择.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24(4):323-329
[88] 再论隋代前后的太阳视运动理论. 大自然探索, 1994, 13(3): 104-111
[89] 试论东汉四分曆乾象曆景初历上元与五星会合周. 中国天文学史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6: 59-80 1993
[90] 李淳风等人盖天说日高公式修正案研究.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3, 12(1): 42-51
[91] 刘徽割圆术的数学原理. 刘徽研究.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170-192
[92] 论中国古代曆法中之闰周的数学性质, 数学史研究文集.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3, 5: 14-25
[93] 从算法系统的角度谈谈郭守敬废除积年日法的进步意义. 郭守敬研究, 1993, 6: 23-33 1992
[94] 东汉到刘宋时期曆法五行星会合周期数源. 天文学报, 1992, 33(1):109-112
[95] 日高图复原. 数学史研究文集.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2, 3: 45-48 1991
[96] 唐宋曆法演纪上元积年实例及算法分析.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1, 10(4): 315-326
[97] 东汉到刘宋时期曆法上元积年计算. 天文学报, 1991, 32(4):436-439
[98] 秦九韶程行相及题意辨析, 数学史研究文集.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1, 2: 71-73
[99] 大明曆上元积年计算. 数学史研究文集.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1 2: 51-57 1990
[100] 中国古代曆法中的上元积年计算. 数学史研究文集.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0, 1: 24-36
科研项目
国家级
1.曲安京主持,中国曆法通史研究(15ZDB029),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201601-202012,80万
2.曲安京主持,代数方程之Galois理论的若干历史问题研究(11571276/A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601-201912,45万元
3.曲安京主持,近现代数学史国际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11526022/A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元基金,201511-201512,10万元
4.曲安京主持,传统科学中的数值算法系统研究(11171271/A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201-201512,45万元
5曲安京主持,近现代数学史国际会议(1101030105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201008-201012,3万元
6曲安京主持,20世纪数学思想讲座(11026005/A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项目,201005-201012,3万元
7.曲安京主持,近现代数学思想讲座(10926017/A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200906-200912,2万元
8曲安京主持,传统数值算法及其现代套用价值研究(10771169/A0117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801-201012,25万元
9.曲安京主持,数学史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BHA050023),2006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国家一般课题,200601-200809,5.5万元
10.曲安京主持,中国传统科学中的数值计算方法及其现代价值(10471111/A01),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01-200612,10.0万元
11曲安京主持,第一届丝绸之路数学与天文学史国际会议(10510301164),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07-200508,3万元
12.曲安京主持,丝绸之路数学与天文学史国际合作计画(WSF2005-01),2005年吴文俊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项目,6万元
13.曲安京参加(2/5),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之“传记·类传·科技”(200410220304001),200412-200711,6万元
24.杨建飞主持,科学哲学对西方经济学思想演化发展的影响,200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OOCZXO04),4.5万元
15.曲安京主持,东方与西方数学的传播及其影响(ICM数学史卫星会议,10126035-6-2),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3万元
省部级
16.曲安京主持,东方与西方数学的传播及其影响(ICM数学史卫星会议,10126035-6-2),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3万元
学术报告
曾经出访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法国、义大利、西班牙、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与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应邀在剑桥大学、柏林工业大学、MIT、京都大学与台湾“中央研究院”等20余所研究机构发表学术报告30余次。
作为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一个卫星会议,于2002年8月在西安成功地组织了国内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数学史国际会议,与会代表100人。2005年5月在西安主办“第一届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会议”,与会代表150人;2005年8月在西安主办“第一届丝绸之路数学与天文学史国际会议”。2010年8月在西安主办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istoryofmodernmathematics。2012年5月将在西安主办TheSeco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istoryofmodernmathematics。2008年创办“吴文俊近现代数学思想讲座”,迄今已经举办了6次,每次1-2周,15-30个小时。
1.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1995.6Constants and Algorithms inChinese Mathematical Astronomy
2.德国柏林柏林工业大学1995.7Chinese Mathematical Astronomy
3.深圳1996.1.16~20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China
1996.1.18Pythagorean Theorem in theZhoibi Suanjing
4.韩国/汉城大学1996.8.26~31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East Asia1996.8.28Bian Gang: A Mathematician of the 9th Century
5.武汉/华中师大1998.10.4~8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story of Mathematics1998.10. 6
Pascal’s Triangle inYijingin the Song dynasty
6.日本福冈福冈教育大学1998.10 26~31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riental Astronomy
1998.10.28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odels of Eclipse Phase Between Chinese and Islamic Astronomy
7.台湾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1998.12.14Mathematics in Chinese Mathematical Astronomy
8.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1998.12.16中国古代曆法的介绍:理论与实践
9.美国波士顿MIT, Dibner Institute1999.Chinese Mathematical Astronomy
10.新加坡国立大学1999. 8.18~22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East Asia1999.8.20Why Interpolation in AncientChina?
11.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2001.8.27-29第5次数学史研讨会2001.8.28Continued Fractions and pi = 355/113?
12.香港城市大学2001.10.9~12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China
2001.10.12Does Scientific Revolution Matter: A Comparative Approach on the Planetary Theory in AncientChinaand Almagest
13.香港城市大学2001.10.11Revisit the Theory of Solar Eclipse in AncientChina
14.法国马赛国家数学研究中心2001.10.15-19Mathematics and State2001.10.18How A Tradition Formed: A Case Study on Mathematical Astronomy in AncientChina
15.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学2001.10.27Annual Meeting of Kansei Branch Of JSHS2001.10.27
Revisit the Theory of Solar Eclipse in AncientChina
16.京都大学2002.3.12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2002.3.12Science in History and History of Science
17.义大利威尼斯2002.3.22~23Mathematics and Culture –2002.3.23Why Mathematics in AncientChina?
18.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2002.7.29~31第6次数学史研讨会2002.7.30
How did Chinese Study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20th Century
19.北京2002.8.20~28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 2002
2002.8-25Invited Speaker:The Third Approach to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China
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02,北京)上做45分钟邀请报告
20.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2003.8.25~28第7次数学史研讨会,2003.8.25
Why Mathematics in AncientChina?
21.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2004.10.22
An Intercalary Method in Chinese Mathematical Astronomy
22.德国耶拿大学数学系2004.12.13~16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JenaUniversity2004.12.14
Chinese Mathematical Astronomy
23.德国耶拿大学数学系2004.12.15Chinese Mathematics:Pythagorean Theorem, pi, and Interpolation
24.北京2005.7.24~30The 22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2005.7.28
Thought but not to Speak out--- A scientific Tradition in Old China
25.西安西北大学2005.7.31– 8.3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 along theSilk Road2005. 8. 1Chinese Program
26.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2006.3.5~11History of Mathematics and Algorithms2006.3.10
Bian Gang’s Algorithm andTaylor’s Series
27.印度DelhiUniversity2007.12.17-18Seminar on history of mathematics2007-12-17
Mathematics in Chinese Mathematical Astronomy
28.印度Pant Nagar2007.12. 19-22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athematics
2007.12.20Why Mathematics in AncientChina?
29.京都大学数学系2008.3.5-11第一回数学史系列演讲2008.3.8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China
30.东京理科大学2008.8.25-31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Memory of Seki
2008.8.30How did Chinese Deal with a Scientific Problem
31.京都大学数学系2009.3.4-12第二回数学史系列演讲2009.3.8Chinese Mathematical Astronomy
32..京都大学数学系2009.3.9The 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of Wasan to Chinese Mathematics
33.U.ParisDiderot2009.11.19-22History of Numerical Tables2009.11.20The History of Numerical Tables inChina
34.Consejo Superior de Investigaciones Científicas,Madrid,2009.11.22-28Mathematics and Astronomy: A Joint Long Journey2009.11.24Planetary Theory inChina
35.TokyoObservatory东京国家天文台2010.9.6-10
The 7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riental astronomy2010.9.7Planetary Theory inChina
36.韩国釜山庆星大学2011.11.4-5The 47thNational Conference of Korean Mathematical Education2011.11.3The Genius in Mathematics
37.美国Boston2012.1.4-72012 AMS-MAA Joint Mathematics MeetingSpecial Session on History of Mathematics2012.1.5The genius in Mathematics
国际交流
1999.2--2000.1哈佛大学科学史系中国国家留学基金访问学者
2015年9月至12月,在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参加“陕西省民主党派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2001.1--2002.4京都产业大学文化学部日本学术振兴基金客员研究员
2004.9--2005.2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A. W. Mellon 基金研究员
2009.7--2009.8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研究所CUHK-IMS高访学者
2011.7--2011.8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高访学者
2014.1 --2014.3美国哈佛大学,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巴黎第七大学

所获奖励

[1]2012年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2007年,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特别优秀学术论文奖。
[3]2000年,获(中国)第二届大象优秀科技史论文一等奖。
[4]1998年,获首届(台湾)立青中国科学史青年学者杰出论文奖。
[5]1996年,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作者)。

人才培养

作为负责人,2003年申报成功国内第一批国家科学技术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科学技术史学科获得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截止2015年六月共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5名,其中博士21名
2015年 博士2人:李亚亚、亢小玉
2014年 博士2人:刘娅娅、敖特根
2013年 博士3人:尹 莉、赵晨阳、金英姬
2012年 博士2人:王 昌、赵 晔、
2009年 博士1人:陈镱文
2008年 博士3人:贾小勇、陆书环
2007年 博士3人:徐传胜、吕建荣、冯振举
2006年 博士2人:唐 泉、白 欣
2005年 博士2人:赵继伟、邓可卉
2004年 博士1人:杨宝山

荣誉表彰

2010年当选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编号:C752)
2016年,当选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
2015年4月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2年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二层次

社会职务

现任任职

2016全国科学史学会副理事长,
陕西省数学会副理事长,
陕西省政协委员,
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学技术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现任《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中国科技史杂誌》(2005-)、《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中国数学会通讯》(2008-)、《数学与人文》等刊物编委。主编《数学与科学史丛书》(科学出版社,2005-)

曾任职务

全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2011-2015)
曲安京教授在国际学术大会上讲话曲安京教授在国际学术大会上讲话
国际数学史学会(最高领导机构)执委会委员(2002-),
英国数学史学会荣誉会员(1999-),
中国数学会理事(2007-)。
(中国)全国数学史学会副理事长(2002-2007)。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中国科技史杂誌》(2005-)、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中国数学会通讯》(2008-)、 《数学与人文》等刊物编委。
2003年受聘东京理科大学客座(客员)教授。
国际HPM学会(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学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代表)。

个人生活

2015年西北大学数学院毕业典礼致辞,“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2016年西北大学数学院迎接新生会上,做了“大学的意义是让你跨越那些无法逾越的墙”的报告,认为”大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自身学习,帮助我们可以从更高维度上理解人生、洞悉世界,看到你以前看不到的世界,解决你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你所处的世界的维度越高,你看到的风景就越加绚烂辉煌。”在2016年毕业典礼上做了“永远珍重那些美好的内蕴品质”的演讲,被社会评为十大高校毕业致辞。
曲安京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