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苏肇冰

苏肇冰

苏肇冰

苏肇冰,1937年6月21日出生于江苏苏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3年苏肇冰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转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至199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苏肇冰先后从事幅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理论及统计物理领域的研究, 研究领域包括:强关联多电子系统,介观系统,低维凝聚态系统和非平衡量子统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苏肇冰
  • 国籍:中国
  • 出生地:江苏苏州
  • 出生日期:1937年6月21日
  •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人物经历

1937年6月21日,苏肇冰出生于江苏苏州。
1953年,苏肇冰从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1958年,苏肇冰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0年,苏肇冰转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
1991年,苏肇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苏肇冰担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至1998年)。
2000年,苏肇冰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苏肇冰与合作者论证了电磁波在粗糙金属表面传播的安德逊局域化,提出在金属小颗粒悬浮液体中通过测量吸收係数可能观察到电磁波局域化迁移率边界的建议,其后得到实验验证。与周光召、郝柏林、于渌合作,系统地把现代量子场论与统计格林函式结合,发展了适用于平衡和非平衡统计的闭路格林函式方法。与于渌合作,推广了黄昆的多声子晶格弛豫理论,建立了準一维有机导体系统中非线性元激发的量子跃迁理论等。苏肇冰所做的具体工作如下:
光的局域化理论
电子在局域缺陷上多重散射的相干效应导致了系统从扩散区到绝缘区的转变,苏肇冰和他的合作者率先研究了电磁波在无序介质中的局域化效应,他们提出了在粗糙金属表面上电浆极化激元(金属表面上延展的电磁波模式)是局域化的。他们又预言了在具有无规分布金属小球的介电介质中的光的局域化效应,这一预言得到了实验的证实,他们所发表的有关文献被相应的实验报告所引用(D. S. Wiersmaetal, Nature, 390, 671(1997))。
平衡和非平衡统计物理的统一描述
苏肇冰与周光召、郝柏林、于渌充分利用量子场论中的泛函技术,路径积分表示,Ward恆等式和重整化群等各种有效技巧,发展了闭路格林函式的描述(又称Keldysh技术),它可以统一描写具有对称破缺平衡和非平衡系统中序参量和元激发的动力学耦合。这一描述已被成功地套用到凝聚态、统计物理和天体物理等领域的许多重要问题中。苏肇冰及其合作者还证明了这一描述与Feymnan-Vemon影响泛函描述的等价性。这一理论框架具有系统的逐级运算方案,所以在使用上是相当有效的。
晶格弛豫的自恰理论
20世纪50年代,黄昆提出了描写多声子过程的晶格弛豫理论,这实际上在凝聚态物理中第一次提出了对称破缺的概念。苏肇冰和于渌推广了这一理论,实现了电子和晶格系统的自恰性。他们套用这一推广的理论描述研究了準一维系统中的局域型元激化及其有关的实验观测效应、富勒烯中极化子和激子所诱导的动力学Jahn-Teller效应以及在反铁磁背景上的单空穴运动等一系列有意义的物理现象。
非公度电荷密度波系统中的手征反常
手征对称和手征反常是量子场论中的基本概念之一,这一反常纯粹是由于量子涨落所引起。苏肇冰和Sakita首先指出这是1+1维非公度电荷密度波系统所固有的一种特性,它是一种由外电场所诱导的、可移动电荷密度波的推动力。这项研究一方面提供了对非公度电荷密度波的微观研究的工具,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人们对反常效应的物理本质的理解。
介观环中的拓扑效应
对于量子系统中的集合相位效应,苏肇冰和他的合作者指出在介观环中自旋轨道耦合会诱导一种非绝热的几何相因子(Aharonov-Anandan Phase),并研究了它的观察效应。
  • 承担项目
项目时间项目名称备注
2015年—2017年
聚集体的经典和量子统计物理的前沿问题研究
国家级,参与
1998年—2020年
CY_98J107理论物理专款(李政道项目)
国家级,参与
1998年—2001年
面向21世纪理论物理所若干重大问题
“九五”国家基础研究预研项目,首席专家
1992年—1997年
九十年代理论物理学重大前沿课题
“八五”国家基础研究重大关键项目,首席专家
  •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奖励名称
1987
聚乙炔中局域型非线性性元激发的量子跃迁理论
于渌、苏肇冰、顾宗权、王永良、郭有江
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
1998
Equilibrium and Nonequilbrium Formalisms Made Unified
周光召、苏肇冰、郝柏林、于渌
ISI Citation Classic Award 1981-1998(国际奖)
1999
统一描述平衡与非平衡体系的格林函式理论研究
周光召、苏肇冰、郝柏林、于渌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
2001
统一描述平衡与非平衡体系的格林函式理论研究
周光召、苏肇冰、郝柏林、于渌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人才培养

苏肇冻的学生胡江平、戴希、吴从军三位同时入选2018年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 胡江平和吴从军是苏肇冻的硕士研究生,分别于1997年和2000年取得硕士学位;戴希是苏肇冻的博士研究生,于1999年取得博士学位。
1999年,苏肇冰与沈平共同指导的博士生钱铁铮的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荣誉表彰

时间荣誉表彰
1991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0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0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0年
京区优秀共产党员

社会任职

时间担任职务
2012年—2017年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八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2012年3月—2017年3月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十届(开放所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1年1月—2016年12月
《物理学报》编委
2011年1月—2016年12月
《Chinese Physics B》编委
2008年6月—2012年6月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第四届副主任
2004年6月—2008年6月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2003年—2012年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六、七届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
2003年1月—2012年3月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八、九届(开放所第六、七届)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1998年—2003年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七届(开放所第五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1年—1998年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五、六届(开放所第三、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5年3月—2003年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二、三、四、五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1983年7月—1985年7月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二、三届(开放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主任、专家谘询委员会主任

人物评价

苏肇冰在凝聚态和统计物理方面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何梁何利基金会评)
苏肇冰在担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期间,做了许多工作。(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欧阳钟灿院士评)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