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棣文
朱棣文(Steven Chu),1948年2月28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美国第12任能源部部长、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现任史丹福大学物理学教授。
1970年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1978年,担任美国物理学会理事。1993年,获颁费塞尔国王国际科学奖;1994年,获亚瑟萧洛奖及威廉梅格斯奖;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8年6月5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4-2008年任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同时兼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2008年12月15日,获得美国第56届当选总统欧巴马提名出任美国第12任能源部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朱棣文
- 外文名:Steven Chu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密苏里州圣路易斯
- 出生日期:1948年2月28日
- 职业:美国第12任能源部部长
- 毕业院校:罗彻斯特大学(学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硕士,博士)
- 主要成就: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血型:O
人物经历
1948年2月28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一个学者之家。
朱棣文

1968年,获颁罗彻斯特大学斯托达数学奖。
1970年,获颁罗彻斯特大学斯托达物理奖及伍德罗·威尔逊奖学金。
1970年,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学位。
1970年~1974年,获颁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预备生奖学金。
1976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
1976年~1978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
1977年~1978年,获颁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后奖学金。
1978年,就职于贝尔电话实验室。
1978年,担任美国物理学会理事。
1978年~1983年,担任电磁现象研究贝尔实验室研究人员。
1983年~1987年,担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领导电子化研究工作。
1983年,开始从事原子冷却技术的研究。
朱棣文

1985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
1987年~1992年,在史丹福大学完成荣获诺贝尔奖的科研项目的主要工作。
1987年,获颁美国物理学会在雷射光谱领域的布洛依达奖。
1987年,担任史丹福大学物理和套用物理教授迄今,是该校第一位华裔教授。
1987年~1988年,担任哈佛大学莫里斯洛伯讲师。
1989年,担任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特邀访问学者。
1990年,担任美国光学学会理事及法国学院访问教授。
1990年,受邀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教师学会的理直脱迈耶纪念奖讲演。
就职宣言

1990年~1993年,担任史丹福大学物理系主任。
1992年,担任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1993年,获颁费塞尔国王国际科学奖。
1993年6月,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4年,获颁美国物理学会在雷射科学领域的亚瑟萧洛奖及美国光学学会的威廉梅格斯奖。
1997年,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因“发明了用雷射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他同获该奖项的是美国科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和一法国科学家科昂·塔努吉。是继1957年的杨振宁、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1年前的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在他之后,还有三位华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英美双国籍华裔高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美籍华裔钱永健获诺贝尔化学奖。八位华裔获奖人中,除李远哲和钱永健为诺贝尔化学奖外,其余皆是物理奖。
1997年11月2日,正在美国访问的江泽民主席在洛杉矶亲切会见了朱棣文,他请朱棣文经常回国看看,朱棣文说,他已经去过中国两次,很愿意为促进美中两国科技交流做出努力。
1997年11月4日,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徐善衍在史丹福大学会见了朱棣文。朱棣文在他的办公室热情接待了徐善衍率领的中国科协代表团。朱棣文向中国方面建议,要多培养人才,对工作努力、有成就的人要给予奖励,以鼓励大家的奋发向上精神。
1998年6月5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2004年6月,被任命为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是首位掌管这个美国能源部下属国家实验室的亚裔人士。该实验室每年预算规模6.5亿美元,辖下有4000名员工。
朱棣文

2008年12月15日,获得美国第56届当选总统欧巴马提名出任美国第12任能源部长。
2009年1月20日,美国联邦参议院无异议通过朱棣文担任能源部长的提名。
2009年7月14日至7月17日,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和商务部长骆家辉联袂访华。这是中美两国关係史上第一次有两位华裔部长同时访华。也是继国务卿希拉蕊和财政部长盖特纳之后美国部长级高官又一次访华。美能源部在一份公告中表示,这次访问的主题是寻求两国在发展清洁能源方面的共同利益。
2009年7月15日,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呼吁中美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2009年7月17日,莅临天津大学,与教师座谈能源研究问题,并作客“北洋大讲堂”,为师生带来《能源与气候:共同的挑战,共同的机遇》的讲座,与师生分享成长曆程,探讨可持续能源的世界发展趋势。
2010年11月15日,在上海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发表题为《推动创新,应对能源和气候挑战》的演讲,探索双方未来如何开展清洁能源技术合作。
2013年2月1日,已向总统欧巴马提出辞职。
2016年3月29日,担任全球能源网际网路发展合作组织副主席。
家族成员
朱棣文的祖父朱祝年是江苏苏州太仓城厢镇的一位读书人,十分重视培养后代。大姑妈朱汝昭早年曾留学日本;二姑妈朱汝华早年留学美国任芝加哥大学化学工程教授,是中国第一代化学家;三姑妈朱汝蓉,1943留学美国攻读化学,也是一名化学教授。
朱棣文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43年留美就读麻省理工学院,1946年获该院化工博士,先后任美国圣路易、纽约及新泽西的3所大学教授,历任美国和欧洲60多家石油、化学、飞弹、核子工程及太空公司的顾问;其母李静贞出生于天津一名门之家,1945年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工商管理。朱棣文的外祖父李书田毕业于天津大学,1923年公费留美,回国后投身教育事业,曾任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天津大学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长。
朱棣文的哥哥朱筑文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现任史丹福大学医学系教授;弟弟朱钦文21岁就获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后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深造,是洛杉矶一家着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
朱棣文父兄辈中至少有12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大学教授职位。
主要成就
朱棣文从事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雷射致冷捕捉技术研究,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用途,这项研究为帮助人类了解放射线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深入理解气体在低温下的量子物理特性开闢了道路。在原子与分子物理学中,研究气体的原子与分子相当困难,因为它们即使在室温下,也会以上百公里的速度朝四面八方移动,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冷却,然而,一般冷却方法会让气体凝结为液体进而结冻。朱棣文等3位学者则利用雷射达到冷却气体的效果,即用雷射束(molassos)达到万分之一绝对温度,等于非常接近绝对零度(摄氏零下273度)。原子一旦陷入其中,速度将变得非常缓慢,而变得容易俘获。该技术可以用来做精确测量,特别是做"重力测量";人们还可以利用此技术做成重力分析图,由此解开地球上的许多谜团:例如观察油田的内层、勘探海底或地层内的矿物质,在生物科技上可以解读去氧核糖核酸(DNA)的密码;科学家还可以藉此研究“原子雷射”,製造精密的电子元件;也可以测量万有引力,进一步发展太空宇航系统,进行準确的地面卫星定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研究成果。
朱棣文

教学之外,朱棣文继续专注于自己从1983年就开始着迷的原子冷却技术的研究,1985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 。1987年到1992年间,他在史丹福大学实验室製造出了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减慢原子速度,而被誉为“能抓住原子 ”的人,凭藉这项创举朱棣文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诺奖为朱棣文带来了全球声誉,他说服一些大企业捐资, 由他亲自主持,在斯坦福修建了世界上第一个Bio-X实验室,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Bio-X实验室;他还创建了 精密测量实验室、玻色-爱因斯坦实验室等世界顶级物理实验室。在这些实验室中,朱棣文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科学新秀在他的指导下成长起来。
人物评价
朱棣文在博士后期间便展露出杰出的科研才能,后来领导AT&T贝尔实验室量子电子学部,正是在那时开创了用雷射冷却并捕捉原子的方法,使他当仁不让地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奖。他不到三十岁便任史丹福大学教授,2004年开始总管美国资源部资历最老的国家实验室,在他的领导下,国家实验室完成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环境及能源问题报告。(搜狐评)
朱棣文

朱棣文是在中西文化共同浸染下成长起来的,他继承了中西文化的精髓,他的内心深处既有西方人的率真、幽默,也有东方人的谦虚、含蓄。他不是那种木讷型的科学家,而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充满风趣的人。(新华网评)
朱棣文颠覆了科学家给人的刻板印象,他活泼开朗,有人情味儿,充满魅力。(新浪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