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王育竹

王育竹

王育竹

王育竹,1932年2月29日出生于河北正定,量子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5年王育竹从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毕业;1960年从苏联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1979年底到日本东京大学作两个月的短期访问学者;1989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量子光学开放实验室;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王育竹长期从事电磁场与原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是中国原子频标开拓者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王育竹
  • 外文名:Yuzhu WANG
  •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河北省正定县
  • 出生日期:1932年2月29日
  •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 毕业院校:苏联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32年2月29日,王育竹出生于河北省正定县。
1955年,王育竹从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毕业。
1960年,王育竹从苏联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
1979年底,王育竹到日本东京大学作两个月的短期访问学者,在此期间与东京大学套用物理系清水富士夫教授合作进行雷射偏转原子束的实验。
1989年,王育竹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量子光学开放实验室,开展了雷射冷却气体原子研究。
1997年,王育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9年,王育竹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王育竹率先开展雷射冷却气体原子的研究。首次提出将光频移效套用于雷射冷却气体原子。利用雷射偏转原子束验证了亚泊松光子统计规律。开展了一维驻波场雷射冷却原子的研究,观察到低于都卜勒极限温度的现象。首次将都卜勒效套用于原子干涉仪,观察到原子干涉现象。利用固体微球腔量子电动力学效应,获得了新的雷射谱线。
1978年,王育竹和同事们在工厂与工人结合了7年,完成了“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上的铷原子钟研製任务。完成任务回到了研究所后,王育竹查到了汉斯和肖洛1976年发表在《光通讯》上的一篇关于《雷射冷却气体原子》的论文,作为一个原子钟研究的工作者,他投入到“雷射冷却气体原子”的工作中,当他理解了雷射冷却气体原子与都卜勒频移的关联后提出了两种与都卜勒效应相关的雷射冷却气体原子的新方法。更进一步他经过一段时间分析研究后,提出了将交流施达克效应(光频移效应)套用于雷射冷却气体原子的构想。
王育竹先后提出了《积分球红移漫反射雷射冷却气体原子》(全国光频标论证会,1979,四川成都),《序列脉冲雷射冷却气体原子》(全国光频标论证会,1979,四川成都)和《利用交流施达克效应雷射冷却气体原子》(《科学通报》(1979);《雷射》(1980))等论文报告。前两项物理思想是都卜勒冷却机制,与诺贝尔奖获得者Phillips(1983年)的工作相似,他们用磁场变化补偿都卜勒频移,王育竹用光线入射角的变化和序列脉冲的光谱宽度补偿都卜勒频移。后一项物理,思想与诺贝尔奖获得者S.Chu(朱棣文)和Cohen Tanhoudji(1989年)提出的低于都卜勒冷却极限的Sisyphus冷却机制相一致。他们提出在驻波场中的光频移与自发辐射结合,可冷却气体原子,而王育竹提出光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非均匀性所产生的光频移与自发辐射相结合可以冷却气体原子。
2002年7月,王育竹率领的课题组经过三年的努力,成功地观察到了铷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
  • 学术论着
截至2019年1月,王育竹先后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国际会议论文集两本。
  •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9年1月,王育竹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荣誉证书,中国科学院和部委级奖共十余项。
时间项目名称奖励名称
1977年
铷原子频率标準
上海市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8年
铷原子频率标準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
铷原子频率标準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5年
“远望号”综合测量船(“718”铷原子钟是“远望号”测量船主要项目之一)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8年
雷射偏转原子束研究与亚泊松光子统计规律的验证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9年
雷射偏转原子束研究与亚泊松光子统计规律的验证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三)
1995年
光泵远红外雷射理论与技术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6年
腔内QED效应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2014年
冷原子/分子的磁、光操控及其原子光学研究
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人才培养

王育竹认为:完成一项有价值的科研工作需要一个好的学术环境。在学术气氛浓厚的环境中,科研人员精力都集中在学术上,积极获取新的学术信息,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和热衷于讨论新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做出创新的成果。中国需要创造一个好的、宽鬆自由的学术环境,提倡学术上的自由讨论,鼓励提出新的、独具创意的学术思想。做好研究工作还需要一个好的研究集体。国家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新时期,“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创新工程”的实施,将大大加速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的科研环境已有很大改善,科研条件日臻完善,青年一代已能肩负起建设科技强国的重任。必须不拘一格地选拔优秀人才,为年轻人创造一种脱颖而出的环境,提高科研队伍的素质。科学研究的核心是创新,要创新就要有创新的意识,就要敢于破除某些陈旧的保守的思想方法和突破现有科学技术的界限,创造新的成果,开创自己的科研道路。

荣誉表彰

时间荣誉表彰
1986年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989年
中国物理学会首届饶毓泰物理奖
1997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信息技术科学部)

社会任职

时间担任职务
1994年—2000年
国际理论物理中心高级合作成员
2002年—2006年
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4年—2008年
德国Max-Plank学会光科学研究所国际访问委员会成员
国际套用物理联盟(IUPAP)量子电子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荣誉会员
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人物评价

王育竹从五十年代量子电子学诞生的初期,开始电磁场与原子相互作用的研究。负责研製成功中国第一台气泡型铷原子钟,并用于多项重要国防任务,其中安装在“远望号”综合测量船上的铷原子钟,在历次发射任务中发挥了作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评)
王育竹院士五十年来的辛勤工作和在中国量子光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王育竹院士忠心报国、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情操,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亲贤育才、为民造福的高尚品德,永不懈怠、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值得全所职工学习。(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朱健强评)

人物影响

  • 王育竹院士从事科研工作五十周年仪式
2005年10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举行贺王育竹院士从事科研工作五十周年仪式。朱健强所长、祝如荣副所长、王定宝党委副书记,王育竹院士的同事、学生代表,以及上海光机所科研人员与研究生代表等共一百五十余人出席了庆贺会,王定宝副书记主持了庆贺仪式。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