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蒙古重骑兵

蒙古重骑兵

蒙古重骑兵

蒙古骑兵是中世纪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战术灵活、智勇兼备、令人生畏的旋风部队。这支蒙古骑兵摆脱了欧洲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建立了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宏伟帝国。他们体格强壮,能适应战斗的需要;他们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其后的敌人;在杰出领导者带领下能够吃苦和克服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而蒙古重骑兵就是蒙古骑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蒙古重骑兵
  • 外文名:Mongol heavy cavalry
  • 所属族群:蒙古人
  • 类型:重骑兵
  • 杰出领导人:成吉思汗,托雷

基本信息

蒙古骑兵刚开始兴起之时一般都是以轻装骑兵为主,重骑兵很少,但随着征战範围的扩大,与之交手的军队先进武器的打击下,也开始逐渐重视骑兵的保护,随着骑兵战术的变革,重装骑兵开始出现在蒙古骑兵编制中。到了后来,重骑兵所占的比例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最终成为蒙古骑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重骑兵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中国北部的蒙古族,由成吉思汗创建并由他的继承者保持了一支与众不同的骑兵部队。这支蒙古骑兵摆脱了欧洲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建立了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宏伟帝国。这支军队的建立应归功于也速盖巴特尔之子铁木真。
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尊称他为成吉思汗,意为非凡的领袖。正是他把一个由于妒嫉和连年不断的战争而分裂为许多部落的民族建成为一个无往而不胜的军事组织。1211年,他在统一了蒙古的大部分地区后即着手统一中国。五年内,蒙古人迅速占领了华北和朝鲜,他们对城市和乡村进行肆无忌惮的烧杀抢掠。就在这时,成吉思汗发现单纯依赖骑兵无法攻占筑有高墙的城市,因此向中国工匠学会了製造攻城机械和使用射石机、弹弩的方法。
最后,成吉思汗认识到要统一中国这样辽阔的地区需要化费很长的岁月。这时他又得知蒙古内部发生了动乱,因此只得留下少量部队后返回蒙古。后来他又率领军队进攻波斯花刺子模帝国,并于1221年使之臣服。接着继续领兵向南、向西、向东,席捲了整个亚洲,毁坏了大批城市和乡镇,残酷地屠杀那些对蒙古人来说一文不值的老百姓,使这个地区备受蹂躏。接着蒙古军队又从波斯出发向西北方向推进。经过广泛的兵力侦察,一支大约20,000人的军队在速不台和哲别将军的率领下穿过高加索进入俄罗斯,并派探哨四出察看地形。1223年,蒙古军击败了卡尔卡(kalka)河岸的一支由俄罗斯人和库曼人(库曼百姓在蒙古人越过高加索前就逃走了)组成的军队,接着又跟卡马河流域的保加利亚军队遭遇并将其击溃,然后向东折回。根据这次远征所收集到的大量情报,十五年后成吉思汗的后代制订出了征服欧洲的详细作战计画。
列格尼卡战役列格尼卡战役
蒙古军取得作战胜利的基础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单一简洁的组织体制是其军队的显着特徵。标準的蒙古野战部队由三个骑兵纵队组成。每个纵队有一万骑兵,大体相当于一个现代骑兵师。每个骑兵纵队包括十个骑兵团,每团1000人;每个骑兵团包括10个骑兵连,每连100人;每个骑兵连包括十个骑兵班,每班10人。所有骑兵一般都是骑马作战,但是假如许多马匹垮掉,那幺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骑马部队的掩护下立于马后进行射箭。
蒙古人在武器方面没有什幺重大改革,不过对当时武器的使用方法上作了一些创新。
典型的蒙古军队中大约有百分之四十是从事突击行动的重骑兵。他们全身披着盔甲,盔甲通常是皮製的,或者是从敌人那里缴来的锁子铠甲。他们头戴当时中国和拜占庭士兵通常所用的简易头盔。重骑兵骑的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製护甲。重骑兵的主要兵器是长枪,每个士兵还带一柄短弯刀或一根狼牙棒,挂在腰间,或者置于马鞍上。
蒙古军的百分之六十是轻骑兵,他们除了戴一头盔外,身上不披盔甲。轻骑兵的任务是侦察,掩护,为重骑兵提供火力支援,肃清残敌以及跟蹤追击。轻骑兵的主要兵器是弓。这是一种很大的弓,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比英国长弓还要重,射击距离为200至300码。他们身带两种箭,一种比较轻,箭头小而尖利,用于远射;另一种比较重,箭头大而宽,用于近战。跟重骑兵一样,他们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弯刀或狼牙棒,或者一根套索,有时还带一支头上带钩的标枪或长枪。
蒙古骑兵蒙古骑兵
蒙古士兵在战斗开始前要披一件绸长袍。这种绸用生丝製成,编织得十分细密。成吉思汗发现箭很难穿透这种绸衣,只会连箭带布一同插进伤口。因此蒙军招来的中国外科医生只须将绸子拉出便可将箭头从伤口中拔出。
为了确保和加强骑兵的机动性,每个蒙古骑兵都有一匹或几匹备用马。这些马紧跟在部队的后面,在行军过程中,甚至在战斗进行时都可以随时用来更换。换马是按接力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安全,对完成预定的任务影响最小。
蒙古骑兵都是从当时训练得最好的士兵中选出的。他们从三、四岁开始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学校,进行严格的骑马射箭训练,因此他们具有驾驭马匹和使用武器的惊人本领。比如,他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他后面的敌人。他们很能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他们体格强壮,只要一点点或者根本不需要医疗条件,就能保持身体健康,适应战斗的需要。随时服从命令是他们的天职,人人都能严守不怠。纪律已形成制度,这在中世纪时期别处还未有所闻。
蒙古骑兵蒙古骑兵
骑兵所用的马匹也经过极其严格的训练。跟欧洲马匹不同,蒙古马不论严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必要时可以连日行走而不吃一点东西,总之具有极强的忍耐力。它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最险恶的地形上越过长得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距离。例如,1241年,苏布台的先遣部队只化了三天时间就从鲁斯卡山口越过喀尔巴阡山脉,来到多瑙河流域的格兰附近,行程180英里,路上大部分地区有很深的积雪,而且是在敌人的国土上行军。
在战斗开始时,蒙古骑兵纵队通常摆开极宽的阵势高速向前冲去,各主要部队之间由传令兵传送信息。当发现敌军后,附近所有的部队均以此为目标实施突击。这时,有关敌人的位置、兵力、运动方向等全部情报都被送往总指挥部,然后再转给各野战分队。如果敌人不多,则由靠得最近的指挥官立即率部迎战。如果敌人规模太大,无法马上把它吃掉,那幺蒙军主力便在骑兵掩护部队的后面迅速集结,然后高速前进,在敌人还来不及集结兵力的时候,就将敌人分散击溃。
成吉思汗及其能干的下属将领在作战方法上从不因循守旧。如果已经发现敌人的确切位置,他们就率领主力袭击敌人的后背或者侧翼。有时他们佯装撤退,然后在更换新的马匹后重新发起冲锋。
蒙军最常使用的作战方法是在轻骑兵掩护下,将部队排成许多大致平行的纵队,以很宽的一条阵线向前推进。当第一纵队遇到敌人主力时,该纵队便根据情况或者停止前进或者向后稍退,其余纵队仍旧继续前进,占领敌人侧面和背后的地区。这样往往迫使敌人后退以保护其交通线,蒙军乘机逼近敌人并使之在后退时变得一片混乱,最后将敌人完全包围并彻底歼灭。
蒙古骑兵蒙古骑兵
标準的蒙军战斗队形由五个横队组成。每个横队都是单列的。各横队之间相隔很宽的距离。前两个横队为重骑兵,其余三队为轻骑兵。在这五个横队的前面另外还有一些轻骑兵部队负责侦察掩护。当敌对双方的部队越来越靠近时,位于后面的三列轻骑兵便穿过前两列重骑兵之间的空隙向前推进,经过仔细瞄準后向敌人投射具有毁灭性力量的标枪和毒箭。接着,在仍然保持队形整齐的情况下,前两列重骑兵首先向后撤退,然后轻骑兵依次退后。即使敌人的阵线再稳固,也会在这种预有準备的密集乱箭袭击下动摇。有时光靠这种袭扰就能使敌人溃散,不必再进行突击冲锋。如果纵队指挥官认为预备性袭击已使敌人完全瓦解,那幺就下令让轻骑兵撤退。但如果需要,这时就命令重骑兵发起冲锋。命令的传送白天採用信号旗和三角旗,夜晚则用灯光或火光。作战时,各个骑兵连靠得很紧。但是如果位于中央的部队已经跟敌人交火,那幺两翼部队便向翼侧疏开,绕向敌人的两侧和后背。在进行这种包抄运动时,常常藉助烟幕、尘土来迷惑敌人,或者利用山坡和谷地的掩护。完成对敌包围后,各部即从四面八方发动进攻,引起敌阵大乱,最后将敌人彻底击溃。这种包围运动是蒙古军队常用的作战方法,而且他们特别善用计谋来实施这种方法。
蒙古人喜欢冬季作战,封冻的沼泽河流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机动性。为了测定什幺时候河上的冰层能够足以承受马匹的重量,他们往往驱使当地的老百姓为他们上冰察看。1241年末在匈牙利,他们把无人照看的牛群留在多瑙河的东岸,而眼看着那年年初被他们驱赶到对岸去的难民受饥挨饿。当匈牙利人渡过河来牵回牛群时,蒙古军队又决定继续向前推进了。
蒙古士兵蒙古士兵
蒙军首领常常喜欢先派一支先遣队迎战敌人,打一下便向后撤,引诱敌人尾随。撤退可能要好几天,最后敌人发现自己落入了蒙军的陷阱,四周已经被埋伏着的蒙军骑兵包围了。
成吉思汗在中国作战的初期,他的骑兵部队常常在中国城市高大的城墙面前束手无策。经过深入细緻的分析研究,同时採用了中国南方的武器装备和技术,几年之内蒙军将领就创建了一种能够攻占原先似乎无法攻破的城防设施的作战体制。这一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支装备精良的攻城部队和一批最优秀的工兵,他们被蒙军徵募而来,充当攻城部队的士兵。
在成吉思汗及其能干的部将苏布台后来所进行的战役中,任何城防堡垒都已无法阻挡蒙古军队进军的步伐。对于有重兵把守的城市,蒙军往往用一个纵队来围攻,并派部分或全部工兵辎重队予以协助。主力部队仍旧继续前进。由于蒙军常常巧施计谋,大胆行动,急速直捣敌城,因此,领头的轻骑兵总是在对方还来不及关闭城门之前就紧跟着冲进城去。假如敌人预先充分戒备,使蒙军沖不进去,那幺围城的纵队和工兵就迅速有效地开展常规围攻战,蒙军主力也竭力寻找对方的主力野战部队交战。一旦胜利在握,被围城池常常不战自降。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老百姓常可少受一些灾殃。
蒙古重骑兵蒙古重骑兵
但是,如果守城部队竟敢公然抵抗,那幺成吉思汗的工兵就会很快在城墙上打开一个缺口,或者迅速为不骑马的纵队骑兵作好攻城準备。为了造成守城部队的混乱,增加防守的困难,蒙军在进攻之前先派轻骑兵在城墙前冲击一番,发射燃烧箭,使被围攻的兵营或城市烧成一片火海。当他们準备穿过城墙上的突破口或越过对抗工事发动最后进攻时,常常採用一种残忍的但却十分成功的办法。他们让一大群俘虏走在前面,后面紧跟着步行的骑兵。这样守城部队要击中他们就会先杀死自己的同胞。
蒙古人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纪律养成,建立了一支以弓箭为武器,骑兵为基础的军队。战争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支所向无敌的军队。他们深深懂得并且充分运用了突然袭击和灵活机动的作战原则,同时採取了智取计赚和残酷无情的心理战手段。13世纪时,他们在欧洲所遇到的敌人则显得十分笨拙,缺乏机动性,根本无法对付骑着剽悍大马的高度机动的蒙古军队。假如我们能够得到充分可靠的数据材料,那幺毫无疑问,欧洲军队跟蒙军的伤亡比例即使不是历史上最高,也是名列前茅的。蒙古的侵略战争,杀伤了大量军民,对被侵略国的社会和经济生活造成了巨大而长期的恶劣影响。遗憾的是,不能长期抵抗蒙古侵略的欧洲军队不仅从来没有学会如何对付蒙古的军队,而且根本就没有学到多少有益的东西。蒙古人对喀尔巴阡山地区的短期入侵併没有对欧洲中西部国家的军事战术和传统的作战方法产生什幺直接的影响。
但是,俄罗斯人从蒙古骑兵作战的理论和战术中可以说是得益非浅的。着名军事历史家休·科尔在最近给我的一封信中说:“1914年喀尔巴阡山战役中,俄国轻骑兵所採取的战术便是以当年蒙军战术为範本的。”
蒙古轻骑兵(左)与重骑兵(右)蒙古轻骑兵(左)与重骑兵(右)
时至今日,我们仍能感到,当年蒙古人对我们今天的军事还有着深远影响,西方正在对蒙军的战例、战术以及军事技术进行着广泛的研究。休·科尔曾进一步在他的着作中写道:“利德尔·哈特曾以蒙古军队为例,说服人们将骑兵作战方法运用于坦克。并请注意,美军总参谋长麦克阿瑟在一份年度报告中,曾敦促国会吸取蒙古军队的经验教训,批准他关于要求为美军机械化拨款的提案。”

详细介绍

东方大国成规模的锻造铠甲是甲骑具装在东方兴盛的重要原因,而蒙古人得到这些铠甲之后,组建了规模庞大的甲骑具装军团,蒙古早年征服的花剌子模和女真,都是以重骑兵为主要战力的,缴获的大量盔甲以及俘虏的工匠,迅速将原本一穷二白的蒙古人武装到了极点,帕提亚系统再次令世界颤抖。 蒙古甲骑具装集合了诸多文明的技术成就,虽然蒙古喜欢使用布面甲,但是那些甲骑具装的盔甲却都是耀眼的铁甲,随着战争的继续,伊朗南宋这些制甲大国先后沦陷,蒙古军团的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蒙古人的骑兵多能射箭,近战武器也以战锤弯刀为主,是世界上可以号称多用途的甲骑具装,蒙古风格的部队给被征服地的军队带来巨大的革命,蒙古军团的狂潮退去后,俄罗斯和波兰立陶宛各国开始用蒙古装备,形成了独特的东欧铠甲风格来武装自己,藉此坦能堡大战中一举击败条顿骑士团。
 帖木儿的甲骑具装是最完善的蒙古骑兵,另一个定居的游牧民族突厥则拥有装备豪华的西帕西,这是两种代表甲骑具装最强战力的军队,中世纪末期发达的生产力和畜牧业使甲骑具装的硬体条件完善,还没有被舒适生活彻底同化的骑手弥补了定居民族最大的缺陷,两种使用链板甲,手持重锤利斧的骑兵在伊朗展开厮杀,想当年,也是在这甲骑具装初登王座,近200年后,王者白髮苍苍,却豪迈不减当年。
蒙古军队1240年蒙古军队1240年
蒙古重装骑兵首先出现在重要的护卫精锐部队中,蒙古大汗的直属怯薛卫队就固定编有人马皆披甲的重骑兵,元朝时期的南坡之变时轮值的阿速卫队也是重骑兵部队。
一般来说轻重骑兵的区分是按照使用方式分的。典型的蒙古骑兵中大约有四成是从事突击行动的重骑兵。全身披着盔甲,盔甲通常内附皮里,外面罩鳞甲,扎甲或锁子甲,后期则大量使用链板甲,头戴当时头盔。早期蒙古重骑兵骑的马匹无甲或披有少量皮製护甲,一些精锐部队与将领配备了具装甲骑,后期出现了大量使用全套金属铠甲的具装重骑兵。重骑兵的主要兵器是长枪,每个士兵还带一柄弯刀或一根狼牙棒,挂在腰间,或者置于马鞍上。
占蒙古骑兵中六成的是轻骑兵,早期一般只戴头盔,身上不披盔甲或着皮甲,随着装备的改善,轻骑兵的盔甲也渐渐变成了金属盔甲或者皮甲,后期甚至出现了具装的骑射手。轻骑兵的任务是侦察,掩护,两翼攻击,为重骑兵提供火力支援,穿插和分割敌军,战斗结束阶段肃清残敌并且跟蹤追击逃敌。
需要指出的是,蒙古即非单纯的轻骑,也非单纯的重骑,而是种类丰富。上文所说的蒙古的五分之二重骑兵,这个说法常提出但很少有人追根溯源,至多就是找到西方战争艺术一书。但这个四成其实是推断出来的,即根据蒙古的战术需要有那幺多重骑兵,但很多人忽略了一点,早期的蒙古本身并没有这种轻重分类。不论担任包抄还是突击,其装备都是一样的。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