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安阳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
- 性质:规划
- 地点:安阳市
- 参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
安阳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进一步推进我市防震减灾事业的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把我市建设成为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河南省“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和《安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本规划。
一、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市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显着成效,防震减灾能力不断增强。
——监测预报能力不断提升。已建成由2个专业地震观测台、3个强震台、7个微观监测点、117个巨观测报点(哨)组成的地震监测网路体系。建立了地震信息中心,实现了网上报数。
——抗震设防基础得到强化。开展了安阳市城区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为城乡建设、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可靠依据。2004年以来,对120余项重大建设工程开展了地震安全性评价,确保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进一步推进,建立了14个农居工程示範村,培训农村建筑工匠近万人。中国小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推进,维修加固和拆除重建的工作正在开展。
——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建成。建成了防震减灾指挥技术中心,基本确立了利用现代网路技术,集地震监测、预报、应急于一体的技术系统框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编制了本级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安阳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组建了21支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
——科普宣传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创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1个。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範学校12所,市级20所。连续多年在市委党校开展对党员领导干部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教育培训。
但是,面对日趋複杂的震情形势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市情,我市的防震减灾基础和能力与人民民众对地震安全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防震减灾工作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尚不健全,责任落实和监督考核机制有待完善;二是地震监测台网密度偏低,地震监测能力不足,群测群防网路亟需健全;三是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抗震设防能力不足,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工作有待加强;四是应急救援体系尚不完备,紧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五是防震减灾知识宣传还不够深入,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有待增强。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民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深层次推进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宽领域拓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高水平提升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民众,全面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早日把我市建设成为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创造良好条件。
(二)奋斗目标
我市2015年防震减灾工作的奋斗目标为:全市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能抗御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明显提升。
——地震监测台网密度增加,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初步建成全市地震烈度速报台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地震预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对防震减灾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新建、改扩建重大建设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完成中国小校舍的维修加固和拆除重建工作。提高农民抗震意识,健全技术服务网路,引导农民建房时採取科学的抗震措施。
——建立比较完善的抗震救援队伍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受灾民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
——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三)发展战略
重在持续谋发展。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协作、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坚持始终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準;坚持“重点推进监测预报体系、全面推进震害预防体系、有效推进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工作方针;坚持“统一规划、分项投资、相互支持、资源共享”的工作原则。
重在提升促转变。进一步提高减灾意识,转变工作理念。进一步提升社会管理能力,转变工作方式。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拓展公共服务渠道。进一步提升基础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重在统筹增合力。努力实现“突出重点、全面防御,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做到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统筹推进。统筹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协调发展。统筹防震减灾总体布局,最佳化资源配置,确保三大体系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协调发展。
重在为民求实效。坚持减灾为了人民、减灾依靠人民、减灾成果由人民共享。紧紧围绕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这一根本宗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三、“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主要任务
(一)深层次强化防震减灾社会管理
1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健全法制保障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河南省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办法》(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20号)等法律、法规,修订《关于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式的通知》,修订《安阳市地震应急预案》,加快我市防震减灾法制化进程。争取各级人大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在全市範围内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执法检查。严格遵守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有关规定,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2构建防震减灾规划体系,发挥引领约束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逐步建立完善我市防震减灾规划体系。统筹各项资源,明确各级、各类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和要求,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引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加强规划的实施监管,推行规划中期评估,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3建立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指标,落实政府目标责任。推进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指标试点工作。向全社会公开重点监视防御区,明确该区各级政府的责任目标,按照要求开展能力评价,纳入政府年度考核,促进重点监视防御区率先实现我市2015年防震减灾奋斗目标。
4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管理,提升服务综合减灾的能力。根据全省地震监测台网规划,认真搞好我市台网建设。加强对市县地震监测台网、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社会地震监测台站(点)的技术指导与管理服务,实现各级监测系统的整体效能。加强与各级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建立健全地震监测台网和观测环境保护公告备案制度,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确保地震监测台网安全,监测资料準确连续。加强地震预测意见管理,严格规範地震预测预报行为。
5强化行政监管职能,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抗震设防行政监管机制和监督检查制度,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式和“联审联批”程式。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进一步规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强化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实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农民自建房抗震设防的指导管理。
6健全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急预案实战针对性。加强各级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及其办公室建设,完善工作制度,建立专家谘询机制,建设指挥平台,并推进街道办事处、企业和学校等设立地震应急管理责任人。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备案、督查和评估制度,开展应急演练。交通、电力及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易发生次生灾害的重大工程要根据应急保障、人员疏散和灾害防範等特点进一步强化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宽领域拓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
1注重新闻宣传主导,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强化舆论引导,加强与宣传、教育部门,新闻媒体及社会团体的协作,推进协作机制的建立,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建立健全新闻宣传工作制度,推进“新闻发言人、职能部门负责人与专家”三位一体的新闻发言人团队建设,建立快速回响、密切协调和分级处置的地震突发事件新闻工作机制。加强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能力建设,整合现有网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技术支撑平台,做到政务工作迅速、高效、有力,为社会公众提供迅捷的信息服务,为防震减灾提供坚实的政务保障。
2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减灾意识。切实加强优秀科普作品创作,为社会提供通俗易懂、深入人心的防震减灾科普精品;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示範学校建设,全方位满足社会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需求。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制定积极有效的科普宣传政策。把握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机,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地震简讯息发布平台和12322服务热线,设立地震部门开放日等方式积极进行科普宣传。广泛培育社会救援力量,特别是驻安部队和大专院校学生积极参与地震救援培训,使之成为地震救援的中坚力量。
3挖掘地震科技潜力,丰富公共服务产品。建立和完善地震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拓展现有地震科技产品的服务範围。为政府决策服务,提供地震速报、烈度速报、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信息。为社会公众服务,公布地震的震情和灾情信息,让社会和公众知晓所在地区的地震危险程度。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量身订做新的地震科技服务产品,为公共安全、资源环境、土地利用、工程选址以及城乡规划等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4规範灾害损失评估,提高时效性準确度。建立跨部门的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机制,实行评估结果统一上报制度。建立覆盖全市、快捷有效的地震灾情信息系统。震后快速评估地震灾害,并通过遥感技术、公安、交通和人防实时监控、烈度速报等系统,快速获取地震灾害信息,为应急指挥决策服务。採用动态评估工作机制,分时段提供评估结果,为抗震救灾服务。
(三)全面提升防震减灾基础能力
1重视地震监测基础,强化预测预报研究。加强地震预测预报基础理论研究和套用技术研究,积极参与豫北地区地质构造精细研究和地震预报短临指标研究,逐步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地震预测预报模型。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作用,坚持专业队伍和群测群防相结合,力争实现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
2强化震灾预防基础,增强综合抗御能力。按照“地下清楚”的要求,继续开展并完成我市城市活断层探测工作;积极推动安阳县、林州市开展城市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完善城市工程地震安全基础信息,建立震害防御基础资料库及相应技术支撑系统。按照“地上结实”的要求,开展城市建(构)筑物,特别是人员密集场所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和加固改造。深入推进中国小校舍安全工程,严格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真正把学校建成抗震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场所。积极推进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工作,在全市各县(市)建设农村地震安全服务站和抗震农居示範房。
3做好应急救援日常準备,提升应对处置水平。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灾情速报系统和应急基础资料库系统建设,为地震应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完善各级人民政府地震灾情速报网路,增强交通、电力、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应急保障和抢险保通能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鼓励支持县城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结合国家综合应急救援理念,按照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前后衔接的原则,建立健全以地震灾害专业救援队伍为中坚、各有关行业救援队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地震紧急救援队伍体系。
四、重点项目
我市位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豫北重镇,亦是我省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和城镇化发展的重点。随着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市防御地震灾害的任务也日趋繁重。切实加强我市的地震安全工作,在城镇化发展初期就作好规划和部署,是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期间需要实施的重点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一)地震监测台网建设
根据“统一规划、分级投资、资源共享”的原则,按照河南省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在我市现有地震监测网路的基础上,加密建设测震台、烈度速报台、应力应变、地磁等综合观测系统,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10分钟内完成地震速报,震中定位精度5—10KM。全市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为地震预警、地震紧急处置以及地震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服务。
(二)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继续开展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积极争取河南省配套资金,探明城市市区及其附近通过的断层数量及其基本性质。建设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对未来一个时段因地震可能造成的建(构)筑物、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的破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及其分布做出估计。提供一套科学可靠的地震安全基础技术资料,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提供抗震设防技术保障。
(三)农村地震安全工程
按照“科学规划,着眼长远;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经济实用,抗震安全”的实施原则继续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範工程。对农村民居和农村公共房屋进行基础资料的调查和收集,选择1—2个示範区进行地震与地质环境调查,建立农村房屋基础资料资料库;建设农村地震安全服务站。为广大农民建设安全房屋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提高农民建设抗震安全民居的自觉性;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把村镇房屋的建设纳入抗震设防管理,使其按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範进行设计和施工,提高施工质量,增强村镇新建房屋的抗震能力。
(四)宣传教育服务系统建设
做好地震安全示範社区创建工作。积极探索并採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广大社区开展争创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每个县区至少有一处地震安全示範社区。继续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示範学校创建工作。完善防震减灾科普示範学校有关管理办法,达到每个县区至少有一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範学校,每个县至少有高、初、国小示範学校各一所;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精品创作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创作一批适合不同社会群体的,通俗易懂,形式多样,民众喜闻乐见的科普精品,利用公共传媒,将创作的科普精品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
(五)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完善现有的安阳市防震减灾指挥技术系统,建立现场应急视频传输与分析会商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与应急联动,不断提高政府应急决策能力;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工作体系,充实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大力拓展各级各类地震志愿者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力度,不断增强应急救援力量;按照“均衡布局、通达性好、操作性强、利于疏散、安全保障、平灾结合”的原则,在现有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上,建设符合国家标準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不断完善应急救援渠道。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
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複杂的系统工程,强化政府领导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保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经济综合巨观调控、建设、民政、卫生、公安以及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全面落实防震减灾责任制,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
(二)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
以推进防震减灾管理工作,强化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职能,提高防震减灾能力,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各县(市、区)地震工作管理机构实行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主要承担本行政区域内防震减灾工作行政管理职能。
(三)加大防震减灾投入力度
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稳定增长的防震减灾财政投入机制。不断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非公共财政的防震减灾经费投入渠道。
(四)实施人才强业战略
人才资源是防震减灾事业的第一资源,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业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建立 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政策,重点培养和引进职业化的管理核心人才、高素质的业务基础骨干和高层次的科技领军人物,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五)推进地震科技创新
以防震减灾任务需求为第一导向,统筹科技发展布局,最佳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构建科技创新和评价体系。促进科研与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努力提升防震减灾事业的科技贡献率。
一、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市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显着成效,防震减灾能力不断增强。
——监测预报能力不断提升。已建成由2个专业地震观测台、3个强震台、7个微观监测点、117个巨观测报点(哨)组成的地震监测网路体系。建立了地震信息中心,实现了网上报数。
——抗震设防基础得到强化。开展了安阳市城区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为城乡建设、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可靠依据。2004年以来,对120余项重大建设工程开展了地震安全性评价,确保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进一步推进,建立了14个农居工程示範村,培训农村建筑工匠近万人。中国小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推进,维修加固和拆除重建的工作正在开展。
——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建成。建成了防震减灾指挥技术中心,基本确立了利用现代网路技术,集地震监测、预报、应急于一体的技术系统框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编制了本级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安阳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组建了21支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
——科普宣传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创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1个。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範学校12所,市级20所。连续多年在市委党校开展对党员领导干部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教育培训。
但是,面对日趋複杂的震情形势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市情,我市的防震减灾基础和能力与人民民众对地震安全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防震减灾工作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尚不健全,责任落实和监督考核机制有待完善;二是地震监测台网密度偏低,地震监测能力不足,群测群防网路亟需健全;三是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抗震设防能力不足,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工作有待加强;四是应急救援体系尚不完备,紧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五是防震减灾知识宣传还不够深入,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有待增强。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民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深层次推进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宽领域拓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高水平提升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民众,全面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早日把我市建设成为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创造良好条件。
(二)奋斗目标
我市2015年防震减灾工作的奋斗目标为:全市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能抗御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明显提升。
——地震监测台网密度增加,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初步建成全市地震烈度速报台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地震预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对防震减灾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新建、改扩建重大建设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完成中国小校舍的维修加固和拆除重建工作。提高农民抗震意识,健全技术服务网路,引导农民建房时採取科学的抗震措施。
——建立比较完善的抗震救援队伍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受灾民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
——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三)发展战略
重在持续谋发展。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协作、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坚持始终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準;坚持“重点推进监测预报体系、全面推进震害预防体系、有效推进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工作方针;坚持“统一规划、分项投资、相互支持、资源共享”的工作原则。
重在提升促转变。进一步提高减灾意识,转变工作理念。进一步提升社会管理能力,转变工作方式。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拓展公共服务渠道。进一步提升基础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重在统筹增合力。努力实现“突出重点、全面防御,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做到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统筹推进。统筹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协调发展。统筹防震减灾总体布局,最佳化资源配置,确保三大体系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协调发展。
重在为民求实效。坚持减灾为了人民、减灾依靠人民、减灾成果由人民共享。紧紧围绕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这一根本宗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三、“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主要任务
(一)深层次强化防震减灾社会管理
1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健全法制保障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河南省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办法》(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20号)等法律、法规,修订《关于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式的通知》,修订《安阳市地震应急预案》,加快我市防震减灾法制化进程。争取各级人大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在全市範围内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执法检查。严格遵守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有关规定,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2构建防震减灾规划体系,发挥引领约束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逐步建立完善我市防震减灾规划体系。统筹各项资源,明确各级、各类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和要求,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引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加强规划的实施监管,推行规划中期评估,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3建立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指标,落实政府目标责任。推进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指标试点工作。向全社会公开重点监视防御区,明确该区各级政府的责任目标,按照要求开展能力评价,纳入政府年度考核,促进重点监视防御区率先实现我市2015年防震减灾奋斗目标。
4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管理,提升服务综合减灾的能力。根据全省地震监测台网规划,认真搞好我市台网建设。加强对市县地震监测台网、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社会地震监测台站(点)的技术指导与管理服务,实现各级监测系统的整体效能。加强与各级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建立健全地震监测台网和观测环境保护公告备案制度,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确保地震监测台网安全,监测资料準确连续。加强地震预测意见管理,严格规範地震预测预报行为。
5强化行政监管职能,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抗震设防行政监管机制和监督检查制度,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式和“联审联批”程式。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进一步规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强化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实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农民自建房抗震设防的指导管理。
6健全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急预案实战针对性。加强各级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及其办公室建设,完善工作制度,建立专家谘询机制,建设指挥平台,并推进街道办事处、企业和学校等设立地震应急管理责任人。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备案、督查和评估制度,开展应急演练。交通、电力及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易发生次生灾害的重大工程要根据应急保障、人员疏散和灾害防範等特点进一步强化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宽领域拓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
1注重新闻宣传主导,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强化舆论引导,加强与宣传、教育部门,新闻媒体及社会团体的协作,推进协作机制的建立,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建立健全新闻宣传工作制度,推进“新闻发言人、职能部门负责人与专家”三位一体的新闻发言人团队建设,建立快速回响、密切协调和分级处置的地震突发事件新闻工作机制。加强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能力建设,整合现有网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技术支撑平台,做到政务工作迅速、高效、有力,为社会公众提供迅捷的信息服务,为防震减灾提供坚实的政务保障。
2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减灾意识。切实加强优秀科普作品创作,为社会提供通俗易懂、深入人心的防震减灾科普精品;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示範学校建设,全方位满足社会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需求。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制定积极有效的科普宣传政策。把握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机,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地震简讯息发布平台和12322服务热线,设立地震部门开放日等方式积极进行科普宣传。广泛培育社会救援力量,特别是驻安部队和大专院校学生积极参与地震救援培训,使之成为地震救援的中坚力量。
3挖掘地震科技潜力,丰富公共服务产品。建立和完善地震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拓展现有地震科技产品的服务範围。为政府决策服务,提供地震速报、烈度速报、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信息。为社会公众服务,公布地震的震情和灾情信息,让社会和公众知晓所在地区的地震危险程度。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量身订做新的地震科技服务产品,为公共安全、资源环境、土地利用、工程选址以及城乡规划等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4规範灾害损失评估,提高时效性準确度。建立跨部门的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机制,实行评估结果统一上报制度。建立覆盖全市、快捷有效的地震灾情信息系统。震后快速评估地震灾害,并通过遥感技术、公安、交通和人防实时监控、烈度速报等系统,快速获取地震灾害信息,为应急指挥决策服务。採用动态评估工作机制,分时段提供评估结果,为抗震救灾服务。
(三)全面提升防震减灾基础能力
1重视地震监测基础,强化预测预报研究。加强地震预测预报基础理论研究和套用技术研究,积极参与豫北地区地质构造精细研究和地震预报短临指标研究,逐步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地震预测预报模型。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作用,坚持专业队伍和群测群防相结合,力争实现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
2强化震灾预防基础,增强综合抗御能力。按照“地下清楚”的要求,继续开展并完成我市城市活断层探测工作;积极推动安阳县、林州市开展城市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完善城市工程地震安全基础信息,建立震害防御基础资料库及相应技术支撑系统。按照“地上结实”的要求,开展城市建(构)筑物,特别是人员密集场所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和加固改造。深入推进中国小校舍安全工程,严格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真正把学校建成抗震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场所。积极推进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工作,在全市各县(市)建设农村地震安全服务站和抗震农居示範房。
3做好应急救援日常準备,提升应对处置水平。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灾情速报系统和应急基础资料库系统建设,为地震应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完善各级人民政府地震灾情速报网路,增强交通、电力、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应急保障和抢险保通能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鼓励支持县城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结合国家综合应急救援理念,按照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前后衔接的原则,建立健全以地震灾害专业救援队伍为中坚、各有关行业救援队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地震紧急救援队伍体系。
四、重点项目
我市位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豫北重镇,亦是我省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和城镇化发展的重点。随着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市防御地震灾害的任务也日趋繁重。切实加强我市的地震安全工作,在城镇化发展初期就作好规划和部署,是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期间需要实施的重点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一)地震监测台网建设
根据“统一规划、分级投资、资源共享”的原则,按照河南省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在我市现有地震监测网路的基础上,加密建设测震台、烈度速报台、应力应变、地磁等综合观测系统,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10分钟内完成地震速报,震中定位精度5—10KM。全市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为地震预警、地震紧急处置以及地震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服务。
(二)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继续开展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积极争取河南省配套资金,探明城市市区及其附近通过的断层数量及其基本性质。建设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对未来一个时段因地震可能造成的建(构)筑物、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的破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及其分布做出估计。提供一套科学可靠的地震安全基础技术资料,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提供抗震设防技术保障。
(三)农村地震安全工程
按照“科学规划,着眼长远;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经济实用,抗震安全”的实施原则继续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範工程。对农村民居和农村公共房屋进行基础资料的调查和收集,选择1—2个示範区进行地震与地质环境调查,建立农村房屋基础资料资料库;建设农村地震安全服务站。为广大农民建设安全房屋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提高农民建设抗震安全民居的自觉性;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把村镇房屋的建设纳入抗震设防管理,使其按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範进行设计和施工,提高施工质量,增强村镇新建房屋的抗震能力。
(四)宣传教育服务系统建设
做好地震安全示範社区创建工作。积极探索并採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广大社区开展争创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每个县区至少有一处地震安全示範社区。继续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示範学校创建工作。完善防震减灾科普示範学校有关管理办法,达到每个县区至少有一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範学校,每个县至少有高、初、国小示範学校各一所;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精品创作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创作一批适合不同社会群体的,通俗易懂,形式多样,民众喜闻乐见的科普精品,利用公共传媒,将创作的科普精品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
(五)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完善现有的安阳市防震减灾指挥技术系统,建立现场应急视频传输与分析会商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与应急联动,不断提高政府应急决策能力;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工作体系,充实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大力拓展各级各类地震志愿者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力度,不断增强应急救援力量;按照“均衡布局、通达性好、操作性强、利于疏散、安全保障、平灾结合”的原则,在现有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上,建设符合国家标準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不断完善应急救援渠道。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
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複杂的系统工程,强化政府领导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保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经济综合巨观调控、建设、民政、卫生、公安以及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全面落实防震减灾责任制,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
(二)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
以推进防震减灾管理工作,强化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职能,提高防震减灾能力,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各县(市、区)地震工作管理机构实行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主要承担本行政区域内防震减灾工作行政管理职能。
(三)加大防震减灾投入力度
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稳定增长的防震减灾财政投入机制。不断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非公共财政的防震减灾经费投入渠道。
(四)实施人才强业战略
人才资源是防震减灾事业的第一资源,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业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建立 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政策,重点培养和引进职业化的管理核心人才、高素质的业务基础骨干和高层次的科技领军人物,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五)推进地震科技创新
以防震减灾任务需求为第一导向,统筹科技发展布局,最佳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构建科技创新和评价体系。促进科研与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努力提升防震减灾事业的科技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