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SEU)是东南大学二级学院,前身为创立于1923年的土木工程系。1997年在原土木工程系、交通学院的环境工程系和原数学力学系的力学教研室基础上成立土木工程学院。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5个系和1个实验中心,4个本科专业,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工程硕士点,国家重点学科1个;有教职工149人。2018年12月10日,荣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桿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英文名: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SEU
- 简称:东大土木工程学院
- 创办时间:1923年
- 类别:二级学院
- 主管部门:东南大学
- 现任院长:王景全
- 博士后流动站:3个
- 博士点:14(2个一级+12个二级)
- 硕士点:12个
- 国家重点学科:1个
- 专职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学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四牌楼2号
历史沿革
1923年,茅以升、杨铨(杏佛)、涂羽卿、李世琼等七位教授联名致函校评议会和教授会,要求增设土木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茅以升教授位东南大学工科的奠基人,也是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创始人。
1952年,开始全面学习苏联,按苏联模式建立专业,成立教研组,制订各专业教学计画及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当时我系建立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测量”及“桥樑与隧道”四个专业。
1953年,桥樑与隧道专业併入同济大学。
1952年,南京工学院的胡乾善(伦敦大学博士)和梁治明(麻省理工学院博士)两位着名教授领衔创立力学教研组。
1953年,正式成立直属于教务处的力学教研组,承担全校(包括无线电、电子工程等系)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随后,南京工学院成立基础科学系。
1955年,建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製品及预製构件生产专业”。
1956年,武汉测绘学院成立,土木工程系开始招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批研究生。测量专业大部分教师及主要设备均併入该院。土木工程系开始招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批研究生。
1960年后,“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製品及预製构件生产专业”改称“建筑材料及製品专业”。成立力学本科专业。
1964年,开始招收“振动”与“弹塑性力学”研究生。
1981年,中国正式建立起首批硕士、博士授予点。土木工程繫结构工程博士点成为东南大学首批7个博士点之一。
1984年,力学教研组和数学教研组从基础科学系分出,成立数学力学系,设定力学教研室。
1989年底,东南大学将拥有五个专业的全校最大的土木工程系分设为土木工程系和交通运输工程系。土木工程系设有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材料两个专业。
1990年,土木工程系增设了第三批硕士点:土木、水利工程施工。力学系又增设了实验力学硕士点。
浦口校区

1993年,增设了桥樑与隧道工程、地震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点。
1992年,学校将土木工程系的建筑材料专业与机械系的金属材料专业合併组建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同时,将经济管理学院的建筑管理工程专业併入土木工程系。
1995年,211工程中的“建筑科学与工程”学科群通过了预审,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中的结构工程、地震工程及防护工程二级学科获得了400余万元的资助。
1997年10月,原土木工程系的土木学科、数学力学系的力学学科、交通学院的环境工程学科重组成立了土木工程学院,由建筑工程系、建设与房地产系、环境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和实验中心组成,设有建筑工程类、环境工程两个专业。随后增设了工程管理专业。
1998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了“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与经济管理学院共同申报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获得批准。
1999年,增设了工程力学专业。
2000年,学校成立了“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批准设立了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含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桥樑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及空调工程)。同时还批准设立了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
九龙湖校区土木大楼

2001年,“结构工程”学科列为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列为江苏省级重点学科。
2002年,设立了给水排水专业。
2005年10月,固体力学二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4年4月,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申报成功。9月,成立市政工程系。
2006年6月,环境工程系部分教师转入市政工程系、部分教师转入动力系合併成立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007年08月,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力学博士后流动站。10月,土木工程专业获国家一类特色专业称号。
2009年10月,工程管理专业获準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0年6月,东南大学首个学术特区——“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11月,江苏省高校工程力学分析重点实验室”获江苏省教育厅批准。
2011年12月,吕志涛院士、冯健教授领衔申报“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批准。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实验中心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49人,其中教授46名,副教授50名,博士生导师52名,硕士生导师100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教学创新团队1个,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人,国家“千人计画”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吕志涛
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工程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江苏省教学创新团队:工程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吴智深
国家“千人计画”人才:吴智深
国家“千人计画”特聘专家:Noori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爱群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李爱群
国家级教学名师 :李爱群
江苏省教学名师 :邱洪兴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吕志涛、汪凤泉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程文瀼 | 李爱群 | 蓝宗建 | 方左英 |
徐百川 | 杨宗放 | 张寿庠 | 吕志涛 |
杜训 | 唐九如 | 单炳梓 | 丁大钧 |
黄兴棣 | 方福森 | 宋启根 | 赵惠麟 |
单建 | 胡乾善 | 汪凤泉 | 徐铸 |
鲍恩湛 | 诸关炯 | 胡增强 | 王佩伦 |
杨汉国 | --- | --- | --- |
资料来源: |
院系设定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建筑工程、建设与房地产、工程力学、桥隧与地下工程、市政工程等5个系和1个实验中心,4个本科专业。
建筑工程系 | 建设与房地产系 |
工程力学系 | 市政工程系 |
桥隧与地下工程系 | 实验中心 |
资料来源: |
土木工程 | 工程管理 |
工程力学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资料来源: |
教学建设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个,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画1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江苏省特色专业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1个,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2个,江苏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精品课程6门、国家精品教材2种、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5门。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土木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工程管理
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画:土木工程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土木工程
江苏省特色专业:工程管理
江苏省品牌专业:土木工程
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
江苏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江苏省基础力学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精品课程:
类别 | 课程名称 | ||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 | 建筑结构设计 |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 |
工程契约管理 | 土木工程施工 | 结构力学 | |
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 |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 | 建筑结构设计 |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 |
土木工程施工 | 土木工程施工 | --- | |
资料来源: |
学科建设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工程硕士点;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1个,教育部振兴行动计画重点建设学科2个,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1个。
-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
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教育部振兴行动计画重点建设学科: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江苏省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土木工程
- 学位点设定
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力学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共建)
一级学科博士点: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共建)
二级学科博士点:工程力学、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樑与隧道工程(土木工程学院与交通学院共建)、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环境工程、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力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市政工程、环境工程、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建筑技术科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樑与隧道工程(土木工程学院与交通学院共建)
工程硕士点:工程管理(专业学位)、工业工程(专业学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
- 学科评估
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高校排名中,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并列全国第3。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名古屋大学合作土木工程前沿学习项目、美国马里兰大学工学院签订合作协定、卡耐基梅隆大学土木与环境系签署3+1+1学生培养协定 、英国邓迪大学共建“3+1+1”合作培养模式,授予国外着名为教授东南大学客座教授,主办了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国际论坛、第七届国际钢结构进展会议、第二届国际结构健康监测与完整性管理会议、土木工程改革与创新囯际论坛等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FRPRCS-12&APFIS-2015

国内合作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欧维姆公司科技合作共建“东大-欧维姆预应力工程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产学研合作协定,与南通四建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定 ,与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举行全面合作协定,与中铁大桥局签署全面科技合作框架协定 。与江阴海达橡塑公司成立隔震技术联合研发中心 ,与江苏黄埔公司联合申报成功江苏省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无锡市交通运输局签订基于物联网的公路桥樑智慧型检测研究项目合作协定,与南京银城地产共建实践基地。举办了古桥研究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土木工程学术交流会等国内学术交流会议。
交流活动

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科研机构24个。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套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城建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低碳型建筑环境设备与系统节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水处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力学分析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工程力学分析重点实验室
校级科研机构: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研究所 | 东南大学预应力工程研究所 |
东南大学建筑工程抗震与减灾研究中心 | 东南大学建设与房地产研究所 |
东南大学建设与房地产研究所 | 东南大学建筑监理研究所 |
东南大学自平衡测试技术中心 | 东南大学空间结构与形态研究所 |
东南大学物业管理研究所 | 东南大学力学研究所 |
东南大学结构与材料试验中心 | 东南大学工程结构体系与新技术研究中心 |
东南大学工程项目管理研究所 | 东南大学工程结构可靠性鉴定与加固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
东南大学钢结构研究设计发展中心 | 东南大学结构健康监测研究所 |
东南大学市政工程研究所 |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施工研究所 |
东南大学高速轨道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 东南大学城市工程科学国际研究中心 |
东大-欧维姆预应力工程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 东南大学中国古桥研究所 |
东南大学—横店集团玄武岩纤维套用研发中心 | 东南大学—宇杰钢机科技研发中心 |
资料来源: |
科研成果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获国家科技奖10 =项,其中,主持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名称 | 类别 | 时间 |
---|---|---|
高性能钢铁材料的套用与超级钢套用技术规範 | “863”项目子项目 | 2005 |
大跨悬索桥体系可靠度评估技术 | “863”项目 | 2006 |
複杂环境下大跨度空间结构故障预警技术 | “863”项目子项目 | 2007 |
水深大于50米厚软基跨海桥樑逆作法複合基础设计施工技术 | “863”项目子项目 | 2008 |
面向防灾减灾的磁流变一体化智慧型减震控制技术 | “863”项目 | 2008 |
城市工程地震破坏及其控制 | “973”项目 | 2007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效运行关键技术研究 |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子课题 | 2007 |
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 |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 | 2007 |
纤维增强材料(FRP)高耐久性城市桥樑结构体系研究 |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 | 2007 |
建筑蓄能保温材料与系统的研究开发及示範 |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 | 2008 |
村镇住宅施工验收标準研究 |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 | 2008 |
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範 | 国家科技支撑计画 | 2010 |
複杂结构损伤预警与定位方法的研究与套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 | 2005 |
大跨桥樑结构状态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套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 | 2005 |
大跨度空间格线结构在强震下的倒塌破坏过程分析与控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画 | 2008 |
重大工程结构损伤破坏非线性效应的多尺度模拟与分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画 | 2008 |
多维地震下大跨空间网路结构倒塌模式与隔减震控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画 | 2009 |
资料来源: |
成果名称 | 授奖部门及等级 | 年度 |
---|---|---|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套用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14 |
高稳定高耗散减振材料製备关键技术与装置开发及工程套用”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14 |
长大跨桥樑结构状态评估关键技术与套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3 |
土木工程用高性能纤维複合材料製备及套用关键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3 |
纤维增强複合材料(FRP)的高性能化及增强结构关键技术与套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2 |
千米级斜拉桥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10 |
大跨空间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研究与套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0 |
建筑结构减振防灾关键技术与套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8 |
现代化体育场施工技术的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6 |
新型空间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动力性能的研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1996 |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问题的研究 | 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98 |
资料来源: |
文化传统
标识
- 院徽

“土、木、工”三字整合设计组成一个繁体的“东”字,象徵东南土木的品牌影响力。
文化活动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举办了“九龙湖杯”体育比赛、诚信图书角、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了BIM套用技能大赛、建设工程与管理创新竞赛、第十一届华东地区高校结构设计邀请赛等竞赛。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院长 | 王景全 |
副院长 | 童小东、叶继红、舒赣平 |
副书记兼副院长 | 张豪裕 |
书记 | 刘静 |
资料来源: |
历任领导
自1949年以来,先后任土木系系主任的是梁治明,方左英(1950年5月至8月代系主任)、徐百川、金宝帧(于1956年调院任副院长),徐百川(文化大革命后一直担任名誉系主任)、林醒山、张寿庠、陈荣生。分系后土木系主任为蒋永生、副系主任为杜训、孙伟、黄安永;交通运输工程系主任为陈荣生,副系主任为李峻利、郭永琛、汪中洲。
自1949年以来,先后任土木系总支书记的有陈东、林醒山、程云、刘平、刘训贵、苗培臣、王世澧、胡康宗、沈善土。1989年底分系后,土木系总支正副书记为朱继澄、黄安永;交通工程系正副书记为沈善土、汪中洲。
知名校友
梁治明,1949年任南京大学土木系主任。1946年8月起任中央大学土木系教授,直至1990年病逝。
刘树勛,曾担任南京工学院土木系教授、副院长,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副主席。
丁大钧,国务院首批博士生导师。曾获全国科学大会个人奖我国资深土木工程专家,国际着名混凝土和砌体结构专家,曾参加毛主席纪念堂方案设计,是中国混凝土构件适用性能设计方法的创始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
孙伟,土木工程系1958年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永生,土木工程系1961年毕业。曾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东南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土木工程专业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是东南大学首位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的教师。
吕志涛,土木工程系1961年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其领衔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套用”项目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黄小晶,土木工程系1969年毕业,曾任福建省省长。
缪昌文,土木工程系1981年毕业毕业生,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卫,土木工程系1982届本科毕业、1986届硕士毕业,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红星,工民建专业毕业,任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总经理。
娄宇,土木工程系硕士和博士毕业,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总经理。
朱万福,土木工程系1965年毕业,曾任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游庆仲,土木工程系路桥专业1983届本科毕业,现任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
戴雅萍,土木工程系毕业,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