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暂行办法
为规範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部署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本办法适用于全省範围内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建设、运行、服务和监督管理,自2017年1月1日起实施。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範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部署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範围内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建设、运行、服务和监督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是指实施统一的制度和标準、具备开放共享的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和规範透明的运行机制,为市场主体、社会公众、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等提供公共资源交易综合服务的体系。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公共资源交易,是指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具有公有性、公益性的资源交易活动。
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政府採购、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转让、国有产权交易、药械(医用耗材)採购、特许经营权等公共资源交易项目,以及其他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具有公有性、公益性的资源交易活动,必须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公开交易。
第五条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应当立足公共服务职能定位,坚持电子化平台发展方向,遵循政府主导、管办分离、开放透明、资源共享、高效便民、守法诚信的运行服务原则。
第六条 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实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管理与监督职能相互分离的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範围内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建设、运行、服务和监督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是指实施统一的制度和标準、具备开放共享的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和规範透明的运行机制,为市场主体、社会公众、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等提供公共资源交易综合服务的体系。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公共资源交易,是指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具有公有性、公益性的资源交易活动。
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政府採购、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转让、国有产权交易、药械(医用耗材)採购、特许经营权等公共资源交易项目,以及其他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具有公有性、公益性的资源交易活动,必须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公开交易。
第五条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应当立足公共服务职能定位,坚持电子化平台发展方向,遵循政府主导、管办分离、开放透明、资源共享、高效便民、守法诚信的运行服务原则。
第六条 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实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管理与监督职能相互分离的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七条 建立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省政府常务副省长任总召集人,负责统筹指导和协调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建设等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
省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办公室承担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综合管理、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有关交易规则、服务流程和标準、监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评标、评审专家库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监督管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各级招标投标、财政、国土资源、国有资产、卫生计生等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 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省政府採购中心牌子)、省公共资源(国有产权)交易中心是统一规範的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服务机构,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贯彻实施公共资源交易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场所、设施和服务;
(二)组织实施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程式、运行规则等管理制度;
(三)受委託或授权组织实施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範围内的交易工作。按规定查验进场交易项目相关手续和参与交易活动各方主体资格;
(四)承担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运行和维护工作,按规定发布公共资源交易信息;
(五)整理、保存交易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信用档案,为公共资源交易行业监管提供支撑;
(六)承办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 各设区市应整合建立统一规範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本地区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综合管理、协调;
(二)制定并实施本级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制度、交易目录、服务流程和标準;
(三)监督管理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县级分中心运行;
(四)负责法律法规尚未明确监管部门的公共资源交易事项监管等。
整合市级分散设定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服务机构,组建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市政府採购中心牌子),为市政务服务管理机构所属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统一规範的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服务机构。市政务服务管理机构负责对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人财物的日常管理和监督,研究确定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有关重要事项。已经将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服务机构整合到位的,暂维持现行管理体制。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建设、管理和维护;
(二)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场所、设施和服务;
(三)提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制度、交易规则建议方案;
(四)受委託或授权实施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範围内的交易工作;
(五)收集、发布和存储各类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信用档案,为公共资源交易的综合管理、行政监管、监察审计提供支撑等。
省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办公室承担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综合管理、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有关交易规则、服务流程和标準、监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评标、评审专家库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监督管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各级招标投标、财政、国土资源、国有资产、卫生计生等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 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省政府採购中心牌子)、省公共资源(国有产权)交易中心是统一规範的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服务机构,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贯彻实施公共资源交易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场所、设施和服务;
(二)组织实施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程式、运行规则等管理制度;
(三)受委託或授权组织实施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範围内的交易工作。按规定查验进场交易项目相关手续和参与交易活动各方主体资格;
(四)承担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运行和维护工作,按规定发布公共资源交易信息;
(五)整理、保存交易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信用档案,为公共资源交易行业监管提供支撑;
(六)承办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 各设区市应整合建立统一规範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本地区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综合管理、协调;
(二)制定并实施本级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制度、交易目录、服务流程和标準;
(三)监督管理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县级分中心运行;
(四)负责法律法规尚未明确监管部门的公共资源交易事项监管等。
整合市级分散设定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服务机构,组建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市政府採购中心牌子),为市政务服务管理机构所属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统一规範的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服务机构。市政务服务管理机构负责对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人财物的日常管理和监督,研究确定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有关重要事项。已经将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服务机构整合到位的,暂维持现行管理体制。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建设、管理和维护;
(二)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场所、设施和服务;
(三)提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制度、交易规则建议方案;
(四)受委託或授权实施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範围内的交易工作;
(五)收集、发布和存储各类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信用档案,为公共资源交易的综合管理、行政监管、监察审计提供支撑等。
第三章 交易範围
第十条 公共资源交易实行进场项目目录管理。省政府统一发布《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和在省级平台进行交易的公共资源项目範围及规模标準。列入《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的项目,应全部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对《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实行动态管理,由省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部门会同省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提出调整意见,经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审核后,按程式报省政府批准执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 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应当包括以下项目:
(一)政府投资、使用国有资金(含财政性资金)投资,以及国有投资控股或占主导地位的应招标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工程及与工程有关的货物和服务);
(二)使用财政性资金的政府集中採购目录内的政府採购项目;
(三)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挂牌,矿业权出让转让;
(四)国有(集体)产权、股权、经营权、文化产权、智慧财产权转让;
(五)药品、大型医疗设备及医用耗材的集中採购;
(六)特种行业经营权,城市道路经营权,行政机构及法院罚没物、判决物,路桥和街道冠名权,大型户外广告经营权;
(七)关係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及使用国际组织或外国政府资金等非公共资源交易的项目;
(八)依法应当公开招标(採购)的其他项目和其他规定的社会公共资源交易事项。
法律法规规定的特殊项目,可以不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第十二条 允许和鼓励中央企业在鲁投资项目和未列入《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的公共资源交易项目,以及非公共资源交易项目进入省内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第十一条 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应当包括以下项目:
(一)政府投资、使用国有资金(含财政性资金)投资,以及国有投资控股或占主导地位的应招标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工程及与工程有关的货物和服务);
(二)使用财政性资金的政府集中採购目录内的政府採购项目;
(三)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挂牌,矿业权出让转让;
(四)国有(集体)产权、股权、经营权、文化产权、智慧财产权转让;
(五)药品、大型医疗设备及医用耗材的集中採购;
(六)特种行业经营权,城市道路经营权,行政机构及法院罚没物、判决物,路桥和街道冠名权,大型户外广告经营权;
(七)关係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及使用国际组织或外国政府资金等非公共资源交易的项目;
(八)依法应当公开招标(採购)的其他项目和其他规定的社会公共资源交易事项。
法律法规规定的特殊项目,可以不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第十二条 允许和鼓励中央企业在鲁投资项目和未列入《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的公共资源交易项目,以及非公共资源交易项目进入省内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第四章 交易规则
第十三条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运行应当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各领域统一的交易规则,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实行统一交易平台、统一规则流程、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专家资源、统一综合管理的运行方式。
第十四条 通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交易的项目,应当依据相应的交易规则,採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拍卖、竞价、挂牌、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询价、单一来源採购等方式进行交易。法律法规或国家政策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五条 进场交易的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交易条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履行项目审批、核准手续的交易项目,应当报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审批、核准后,方可进场交易。
第十六条 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项目,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交易:
(一)招标人持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项目合法合规性材料,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办理招标登记;
(二)招标人应当将招标公告、招标档案等交易信息提交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
(三)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按规定查验进场交易项目相关手续,对受委託或授权组织实施的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应当按规定查验参与交易活动各方主体资格;
(四)投标人根据招标档案规定提交投标保证金。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保证金代收代退制度;
(五)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受委託(授权)组织实施的公共资源交易项目,按照招标档案规定,组织抽取专家,组织督促相关方确认交易结果,依据相关规定发出中标通知书;
(六)完成项目交易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向有关交易主体出具交易见证(鉴证)档案,并按规定向投标人退还投标保证金;
(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将交易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电子文档、纸质资料和音视频等,按有关规定归档保存,并提供查询服务;
(八)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国有产权、药品及医用耗材项目,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应将各类公共资源交易公告、资格审查结果、交易过程信息、成交信息、履约信息以及有关变更信息等依法应当公开的信息,及时在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发布,并同时按规定在指定媒介发布。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其他依法应当保密的信息除外。
第十八条 投标人对招标档案、交易过程和评标评审结果有异议的,可依法向招标人提出询问、质疑,招标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法定时限内作出答覆。
对于答覆意见仍有异议的,可依法向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提出投诉、申诉,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并按规定在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公开发布。
第十九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设立评标评审专家电子网路抽取终端,使用全省统一的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为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评标评审专家服务。
第二十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设立独立的专家抽取室,具备电脑随机抽取、语音自动通知、密封列印名单等功能。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明示、暗示等任何方式指定或者变相指定专家。
第二十一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完善物理隔离、技术隔离、流程隔离等措施,安装音视频监控、电子评标、远程评标、变声对讲等系统,设立隔夜评标、电子门禁、指纹与身份识别、自动安检等设施设备,实现公共资源交易的全过程、全时段电子监控。
第十四条 通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交易的项目,应当依据相应的交易规则,採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拍卖、竞价、挂牌、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询价、单一来源採购等方式进行交易。法律法规或国家政策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五条 进场交易的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交易条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履行项目审批、核准手续的交易项目,应当报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审批、核准后,方可进场交易。
第十六条 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项目,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交易:
(一)招标人持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项目合法合规性材料,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办理招标登记;
(二)招标人应当将招标公告、招标档案等交易信息提交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
(三)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按规定查验进场交易项目相关手续,对受委託或授权组织实施的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应当按规定查验参与交易活动各方主体资格;
(四)投标人根据招标档案规定提交投标保证金。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保证金代收代退制度;
(五)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受委託(授权)组织实施的公共资源交易项目,按照招标档案规定,组织抽取专家,组织督促相关方确认交易结果,依据相关规定发出中标通知书;
(六)完成项目交易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向有关交易主体出具交易见证(鉴证)档案,并按规定向投标人退还投标保证金;
(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将交易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电子文档、纸质资料和音视频等,按有关规定归档保存,并提供查询服务;
(八)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国有产权、药品及医用耗材项目,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应将各类公共资源交易公告、资格审查结果、交易过程信息、成交信息、履约信息以及有关变更信息等依法应当公开的信息,及时在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发布,并同时按规定在指定媒介发布。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其他依法应当保密的信息除外。
第十八条 投标人对招标档案、交易过程和评标评审结果有异议的,可依法向招标人提出询问、质疑,招标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法定时限内作出答覆。
对于答覆意见仍有异议的,可依法向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提出投诉、申诉,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并按规定在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公开发布。
第十九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设立评标评审专家电子网路抽取终端,使用全省统一的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为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评标评审专家服务。
第二十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设立独立的专家抽取室,具备电脑随机抽取、语音自动通知、密封列印名单等功能。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明示、暗示等任何方式指定或者变相指定专家。
第二十一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完善物理隔离、技术隔离、流程隔离等措施,安装音视频监控、电子评标、远程评标、变声对讲等系统,设立隔夜评标、电子门禁、指纹与身份识别、自动安检等设施设备,实现公共资源交易的全过程、全时段电子监控。
第五章 交易服务
第二十二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建立互相协同、互相监督的管理服务体系和内部运行机制,实现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规範化、制度化、程式化和电子化。
第二十三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不同类型的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特点,科学制订交易工作流程,由同级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部门会同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四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提供场所、信息、谘询、专家抽取、见证(鉴证)、档案查询,以及药品货款集中结算、产权交易资金结算等相关服务。
第二十五条 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交易的公共资源类项目,原则上不收取任何费用。相关成本支出由各级财政按原渠道统筹安排解决。山东省公共资源(国有产权)交易中心暂按现行规定执行。非公共资源类项目,仍按现有收费规定执行,但要创造条件,逐步降低交易成本,减轻交易主体负担。
第二十六条 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公共资源交易数据统计分析制度。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定期向同级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部门和上一层级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提报交易数据和分析报告,并抄送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
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负责全省公共资源交易数据的归集、整理和分析等工作,按要求及时提供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所需公共资源交易信息。
第二十七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通过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主动向社会公布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工作规範、监督渠道等事项,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八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及其工作人员,在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不得从事以下活动:
(一)行使任何审批、备案、监管、处罚等行政监督管理职能;
(二)违法从事或强制指定招标、拍卖、政府採购代理、工程造价等中介服务;
(三)强制未列入《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的项目,以及非公共资源交易项目进场交易;
(四)干涉市场主体选择依法建设和运行的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
(五)非法扣押企业和人员的相关证照资料;
(六)通过设定注册登记、设立分支机构、资质验证、投标(竞买)许可、强制担保等限制性条件阻碍或者排斥其他地区市场主体进入本地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
(七)违法要求企业法定代表人到场办理相关手续;
(八)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
第二十三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不同类型的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特点,科学制订交易工作流程,由同级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部门会同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四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提供场所、信息、谘询、专家抽取、见证(鉴证)、档案查询,以及药品货款集中结算、产权交易资金结算等相关服务。
第二十五条 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交易的公共资源类项目,原则上不收取任何费用。相关成本支出由各级财政按原渠道统筹安排解决。山东省公共资源(国有产权)交易中心暂按现行规定执行。非公共资源类项目,仍按现有收费规定执行,但要创造条件,逐步降低交易成本,减轻交易主体负担。
第二十六条 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公共资源交易数据统计分析制度。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定期向同级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部门和上一层级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提报交易数据和分析报告,并抄送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
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负责全省公共资源交易数据的归集、整理和分析等工作,按要求及时提供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所需公共资源交易信息。
第二十七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通过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主动向社会公布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工作规範、监督渠道等事项,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八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及其工作人员,在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不得从事以下活动:
(一)行使任何审批、备案、监管、处罚等行政监督管理职能;
(二)违法从事或强制指定招标、拍卖、政府採购代理、工程造价等中介服务;
(三)强制未列入《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的项目,以及非公共资源交易项目进场交易;
(四)干涉市场主体选择依法建设和运行的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
(五)非法扣押企业和人员的相关证照资料;
(六)通过设定注册登记、设立分支机构、资质验证、投标(竞买)许可、强制担保等限制性条件阻碍或者排斥其他地区市场主体进入本地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
(七)违法要求企业法定代表人到场办理相关手续;
(八)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
第六章 信息服务
第二十九条 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技术标準和数据规範,通过整合建立全省统一、上连国家、终端覆盖市县的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开放对接各类主体依法建设的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和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的电子监管系统,为全省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信息互动和技术共享服务。
第三十条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应当利用信息网路推进交易电子化,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用共享和全流程透明化管理。具备条件的,优先选择电子化交易。
第三十一条 各级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当事人资质资格、信用奖惩、项目审批和违法违规处罚等信息,自作出行政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上网公开,并通过电子监管系统互动至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
第三十二条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应当依託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主体和专家信用信息库,并通过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连线有关电子交易系统、电子监管系统,实现信用信息的互动共享和动态更新。
省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应当与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对接互动信用信息,同时向“信用山东”网站推送应公开公示的交易市场主体信用信息。
第三十三条 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应当分别与投资项目线上审批监管系统、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对接,交换共享公共资源交易相关信息、项目审批核准信息和信用信息。
第三十四条 市场主体已经在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登记注册,并通过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的,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不得强制其重複登记、备案和验证。
第三十五条 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应当支持不同电子认证数字证书的兼容互认。
第三十六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在公共资源交易数据採集、汇总、传输、存储、公开、使用过程中,应当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涉密数据的管理,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应当利用信息网路推进交易电子化,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用共享和全流程透明化管理。具备条件的,优先选择电子化交易。
第三十一条 各级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当事人资质资格、信用奖惩、项目审批和违法违规处罚等信息,自作出行政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上网公开,并通过电子监管系统互动至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
第三十二条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应当依託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主体和专家信用信息库,并通过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连线有关电子交易系统、电子监管系统,实现信用信息的互动共享和动态更新。
省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应当与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对接互动信用信息,同时向“信用山东”网站推送应公开公示的交易市场主体信用信息。
第三十三条 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应当分别与投资项目线上审批监管系统、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对接,交换共享公共资源交易相关信息、项目审批核准信息和信用信息。
第三十四条 市场主体已经在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登记注册,并通过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的,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不得强制其重複登记、备案和验证。
第三十五条 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应当支持不同电子认证数字证书的兼容互认。
第三十六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在公共资源交易数据採集、汇总、传输、存储、公开、使用过程中,应当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涉密数据的管理,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执行。
第七章 专家管理
第三十七条 省政府按照全国统一的专家专业分类标準,建立全省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为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所需的专家服务。
第三十八条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和专家管理暂行办法》。
第三十九条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对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专家实行动态管理,健全专家选聘、考核和退出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强化专家责任追究。
第四十条 省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协同做好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的组建和管理工作,负责本行业专家徵集、资格初审,协助做好专家业务培训、行为考核等日常管理。
第四十一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使用全省统一的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并按规定对专家的评标评审行为进行评价。
第四十二条 全省统一的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应当与国家专家库对接,实现专家资源互认共享。
第三十八条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和专家管理暂行办法》。
第三十九条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对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专家实行动态管理,健全专家选聘、考核和退出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强化专家责任追究。
第四十条 省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协同做好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的组建和管理工作,负责本行业专家徵集、资格初审,协助做好专家业务培训、行为考核等日常管理。
第四十一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使用全省统一的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并按规定对专家的评标评审行为进行评价。
第四十二条 全省统一的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应当与国家专家库对接,实现专家资源互认共享。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三条 全省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採取发展改革部门综合管理协调、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行业监管、监察部门行政监察、审计部门审计监督相结合的监管方式,形成各负其责、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监督管理机制。
第四十四条 省和设区市政府应当推动建立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管系统,实现对项目登记,发布公告,开标评标或评审、竞价,成交公示,确认交易结果,投诉举报,交易履约等交易活动的全过程监控。
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和其对接的电子交易系统应当实时向公共资源电子监管系统推送数据。
第四十五条 各级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一)参与制定并执行本行业公共资源有关交易规则、服务流程和标準,依法履行对本行业进场项目的交易监督、履约监管、行政处罚等职责;
(二)严格按照《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目录》要求,组织监督本行业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统一纳入平台交易;
(三)对本行业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实行电子监管,根据需要可派员现场监督。
(四)对本行业进场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
(五)依照法律法规授权,履行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相关机构及人员的考核评价等职责;
(六)受理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当事人及其他利害关係人的投诉、申诉,依法查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监督管理事项。
第四十六条 各级监察部门依法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有关对象实施行政监察,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问责。
各级审计部门依法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涉及资金使用等情况实施审计监督。
各级政府法制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的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
第四十七条 各级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管系统建设,通过电子化手段,实现对本行业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全过程监督。应当及时汇总整合有关监管数据、违法失信数据、投诉举报数据等,并通过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向社会公开。
第四十八条 各级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公共资源交易主体信用信息嵌入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领域、各环节,作为市场準入、项目审批、资质资格审核等的重要依据。建立综合管理部门、信用体系建设主管部门、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司法机关等参与的联合惩戒机制,对在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有不良行为记录、综合信用评价较差的市场主体,应当依法限制或禁止其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
第四十九条 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建立联合抽查机制,对有效投诉举报多或有违法违规记录情况的市场主体,应加大随机抽查力度。对信用记录良好的市场主体,适当减少抽查力度。
第五十条 公共资源交易主体在开展交易活动前应以规範格式主动作出信用承诺,并向社会公示。信用承诺纳入交易主体信用记录,接受社会监督,并作为事中事后监管的参考。
第五十一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进行全过程风险管控,定期向同级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部门报送风险评估报告,并抄送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
第五十二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为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开展监督管理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一)根据需要为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提供实时现场监控音视频等公共资源交易档案、资料和数据;
(二)协助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对交易主体、中介机构资格及进场交易项目资料的完整性进行调查取证,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应当及时向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三)记录、制止和纠正违反现场管理制度的行为;
(四)协助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办理投诉举报,配合调查处理违法违规行为。
第五十三条 建立由市场主体及第三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提供公共服务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强化社会监督。
第五十四条 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行业协会应当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加强自律管理和服务。
第四十四条 省和设区市政府应当推动建立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管系统,实现对项目登记,发布公告,开标评标或评审、竞价,成交公示,确认交易结果,投诉举报,交易履约等交易活动的全过程监控。
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和其对接的电子交易系统应当实时向公共资源电子监管系统推送数据。
第四十五条 各级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一)参与制定并执行本行业公共资源有关交易规则、服务流程和标準,依法履行对本行业进场项目的交易监督、履约监管、行政处罚等职责;
(二)严格按照《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目录》要求,组织监督本行业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统一纳入平台交易;
(三)对本行业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实行电子监管,根据需要可派员现场监督。
(四)对本行业进场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
(五)依照法律法规授权,履行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相关机构及人员的考核评价等职责;
(六)受理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当事人及其他利害关係人的投诉、申诉,依法查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监督管理事项。
第四十六条 各级监察部门依法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有关对象实施行政监察,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问责。
各级审计部门依法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涉及资金使用等情况实施审计监督。
各级政府法制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的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
第四十七条 各级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管系统建设,通过电子化手段,实现对本行业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全过程监督。应当及时汇总整合有关监管数据、违法失信数据、投诉举报数据等,并通过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向社会公开。
第四十八条 各级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公共资源交易主体信用信息嵌入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领域、各环节,作为市场準入、项目审批、资质资格审核等的重要依据。建立综合管理部门、信用体系建设主管部门、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司法机关等参与的联合惩戒机制,对在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有不良行为记录、综合信用评价较差的市场主体,应当依法限制或禁止其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
第四十九条 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建立联合抽查机制,对有效投诉举报多或有违法违规记录情况的市场主体,应加大随机抽查力度。对信用记录良好的市场主体,适当减少抽查力度。
第五十条 公共资源交易主体在开展交易活动前应以规範格式主动作出信用承诺,并向社会公示。信用承诺纳入交易主体信用记录,接受社会监督,并作为事中事后监管的参考。
第五十一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进行全过程风险管控,定期向同级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部门报送风险评估报告,并抄送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
第五十二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当为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开展监督管理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一)根据需要为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提供实时现场监控音视频等公共资源交易档案、资料和数据;
(二)协助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对交易主体、中介机构资格及进场交易项目资料的完整性进行调查取证,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应当及时向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三)记录、制止和纠正违反现场管理制度的行为;
(四)协助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办理投诉举报,配合调查处理违法违规行为。
第五十三条 建立由市场主体及第三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提供公共服务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强化社会监督。
第五十四条 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行业协会应当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加强自律管理和服务。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公开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工作规範、收费标準和监督渠道,由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予以通报批评。
第五十六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在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公开、交换、共享信息的,由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对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依法给予处分,并予以通报。
第五十七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违法收取费用的,由同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给予处罚,并将处罚结果予以公示。
第五十八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禁止性规定的,由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九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限制市场主体依法建设的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对接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的,由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对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依法给予处分,并予以通报。
第六十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及其工作人员向他人透露依法应当保密的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的,由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并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一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及其工作人员在组织现场交易活动时,未按规定履行有关职责,影响交易活动正常进行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由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责任。
第六十二条 公共资源交易项目未按规定进场交易的,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应暂停项目执行,不得办理相关手续。应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六十三条 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部门、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未依法履行职责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四条 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违反本办法规定,对交易结果造成实质性影响,且不能採取补救措施予以纠正的,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处罚,并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五十六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在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公开、交换、共享信息的,由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对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依法给予处分,并予以通报。
第五十七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违法收取费用的,由同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给予处罚,并将处罚结果予以公示。
第五十八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禁止性规定的,由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九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限制市场主体依法建设的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对接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的,由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对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依法给予处分,并予以通报。
第六十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及其工作人员向他人透露依法应当保密的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的,由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并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一条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及其工作人员在组织现场交易活动时,未按规定履行有关职责,影响交易活动正常进行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由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责任。
第六十二条 公共资源交易项目未按规定进场交易的,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应暂停项目执行,不得办理相关手续。应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六十三条 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部门、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未依法履行职责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四条 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违反本办法规定,对交易结果造成实质性影响,且不能採取补救措施予以纠正的,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处罚,并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十章 附则
第六十五条 本办法所列招标人,包括採购人、出让转让方、拍卖人,及其委託的招标(採购、出让转让)代理机构等;所列投标人,包括供应商、意向受让方、竞买人等。
法律法规对参与公共资源交易的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採购人、採购代理机构等的职责和义务有明确界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六条 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政府採购、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转让、国有产权交易、药械(医用耗材)採购、特许经营权等各类交易特点,按照有关规定建设、对接和运行,以数据电文形式完成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信息系统。
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管系统是指政府有关部门线上监督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信息系统。
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是指联通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监管系统和其他电子系统,实现公共资源交易信息数据交换共享,并提供公共服务的枢纽。
第六十七条 各设区市政府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六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六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7年1月1日起实施。
法律法规对参与公共资源交易的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採购人、採购代理机构等的职责和义务有明确界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六条 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政府採购、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转让、国有产权交易、药械(医用耗材)採购、特许经营权等各类交易特点,按照有关规定建设、对接和运行,以数据电文形式完成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信息系统。
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管系统是指政府有关部门线上监督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信息系统。
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是指联通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监管系统和其他电子系统,实现公共资源交易信息数据交换共享,并提供公共服务的枢纽。
第六十七条 各设区市政府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六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六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7年1月1日起实施。
办法解读
《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暂行办法》、《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和专家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两个《暂行办法》”)的有关情况如下。
一、两个《暂行办法》出台背景及过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要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改革。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进行研究部署,姜异康书记、郭树清省长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孙伟常务副省长多次召开会议、督查调度、批示指示,统筹指导平台整合工作。各级各部门按照平台整合建设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协同推动各项重点改革任务,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按期完成了国务院提出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第一阶段目标任务。
为加快建设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制度规则体系,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组织专门力量,研究制定了《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暂行办法》、《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和专家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暂行办法》制定过程中,问题导向、科学创新、公开透明三大原则贯穿始终。徵求意见稿两轮徵求了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工作联席会议19个成员单位,17个市、有关法律专家及业内人士的意见,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合法性初步审查,经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工作联席会议、省政府第86次常务会议研究审议通过。9月27日,两个《暂行办法》正式印发,2017年1月1日起实施。
二、两个《暂行办法》的框架设计
两个《暂行办法》不仅局限于对公共资源交易的规则、流程进行最佳化再造,更加注重对我省平台整合一年来,在监管体制、运行机制、系统建设等重点领域取得的改革经验及成效进行制度化明确,是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建设、运行的制度性、规範性、纲领性档案。重点框架内容如下。
关于《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暂行办法》
涵盖十部分内容。一是阐释了制定本办法的宗旨和依据、适用範围、公共资源交易的有关概念、有关运行服务规则;二是对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综合管理机构、运行服务机构的职责等作了明确;三是明确了公共资源交易实行目录管理,并对目录的编制、修订完善,以及对纳入平台交易的範围和标準等进行了规範;四是对交易方式、交易条件、评审结果的确认与公布、交易场地等提出了要求;五是对公共资源交易运行服务机构的服务标準、工作制度及交易费用的收取等作了规範;六是从系统建设、互联互通和套用等三个方面对平台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谋划;七是明确了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建设、管理和维护,以及建立专家的选聘、退出和评价机制;八是明确了各级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部门、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职能;九是从法律责任上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处罚进行了界定;十是对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系统的有关概念作了说明,明确了办法解释主体和实施时间。
三、两个《暂行办法》的总体把握
两个《暂行办法》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建立“管办分离、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範、开放共享”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为总目标,着力推动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法制化、规範化、透明化。重点突出了5个方面的制度设计:
(一)突出“管办分离”原则
管办不分是造成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管理和监督职责交叉不清的最大障碍,也是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关键,国家将“管办分离”作为平台整合的重要原则。两个《暂行办法》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明确了省、市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机构、公共资源交易运行服务机构、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从制度上确立了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管理与监督职能相互分离的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突出“放管服”主线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是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两个《暂行办法》着力减少政府对市场主体自主权的干预,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降低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性成本,增强平台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明确提出了违法干预市场主体自主权的“八个不得”,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鬆绑”;要求建立由市场主体以及第三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平台运行服务机构服务情况进行评价,强化社会监督;明确提出进入平台交易的各类公共资源类项目原则上不收取任何费用;推动实现企业信息“一处登记、全省共享”,数字证书“一地办理、全省互认”。
(三)突出“电子化”方向
李克强总理指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要儘快建起来、系统要儘快联起来、数据要儘快用起来”。两个《暂行办法》立足于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电子化、全流程透明化和全领域资源共享,打造“全省区域统一、上联国家、终端覆盖市县”的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平台体系,通篇突出了“网际网路+公共资源交易”的整合路径及方向。独立设定了“信息服务”一章内容,对全省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系统建设、联通和套用等进行了全方位设计,积极推动平台从依託有形场所向以电子化平台为主转变。
(四)突出整合共享目标
长期以来,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建设存在自成体系、互不共享的问题。两个《暂行办法》对制度规则、专家资源、信息系统“三统一”作了全面安排,着力推动线下线上深度融合。明确规定了平台运行服务机构、各行政监管部门应上网公开的信息共享事项;要求电子服务系统实现与省投资项目线上审批监管系统、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对接;要求建立公共资源交易数据统计分析制度,为全省巨观经济运行提供支撑。按照全国统一的专家专业分类标準,建立全省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为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所需的专家服务,推动实现跨区域专家资源共享等。
(五)突出交易监管实效
随着平台规範整合,平台监管模式将从传统现场管理向信息化、智慧型化转变。两个《暂行办法》整合电子监管、大数据、信用平台、专家库等多种技术和方式,推动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监管体系。明确提出,建立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管系统,对项目登记,发布公告,开标评标或评审、竞价,成交公示,确认交易结果,投诉举报,交易履约等交易活动的全过程监控;建立公共资源交易数据关联比对分析机制,开展监测预警。加强信用监管,建立由综合管理部门、信用体系建设主管部门、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司法机关等参与的联合惩戒机制等。对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黑名单”制度,强化专家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