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就业选配、工资差距与失业

就业选配、工资差距与失业

就业选配、工资差距与失业

《就业选配、工资差距与失业 》选录了戴尔o莫滕森等两位作者最为重要的研究工作,极大地丰富了作为均衡现象的失业、劳动力市场动态变化及其周期调整等领域的研究。成功地解释了就业搜寻理论和流量分析思路,这是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微观和巨观经济分析的主导性工具。本书概述了均衡搜寻模型,包括对搜寻的一些早期研究, 对工作创造和工作破坏内生决定时的均衡搜寻和匹配模型做出了完整的描述。

市场大部分交易都是为贸易而进行的,当然会出现一些贸易摩擦,买者很难得到想要买的买品,而卖者很难找到消费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许多公司也发现会有许多工作空缺,而一些失业人员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戴尔o莫滕森等人开发的理论解释了市场上这种冲突,他们的理论是基于个体经济学理论的,他们的研究工作促进僱佣工人要更加合理,在招聘人员和需求工作方面提供合理的机制。

基本介绍

  • 书名:就业选配、工资差距与失业
  • 作者:[美]戴尔·莫滕森(Dale T. Mortensen )[赛普勒斯]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 原版名称:Job Matching, Wage Dispersion, and Unemployment
  • 译者:罗楚亮 陈国强 刘盛宇
  • ISBN:9787111542193
  • 页数:220页
  • 定价:65.00元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8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目录

丛书序一(厉以宁)
丛书序二(何帆)
//导论
//第1章
//11匹配技术
//12均衡
//13匹配效率
//14总结与进一步说明
//第2章
//后记
//章节附注
//参考文献

丛书序一

从书序一
厉以宁北京大学教授
机械工业出版社经过长期的策划和细緻的组织工作,推出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该丛书预计出版经济学获奖者的专着数十种,精选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代表性成果和最新成果,计画在三四年内面世。我以为这是国内经济学界和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
要知道,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学领域内名家辈出,学术方面的争论一直不断,许多观点令经济学研究者感到耳目一新。这既是一个怀疑和思想混乱的时期,也是一个不同的经济学说激烈交锋的时期,还是一个经济学家不断探索和在理论上寻找新的答案的时期。人们习惯了的经济生活和政府用惯了的经济政策及其效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学家普遍感到有必要探寻新路,提出新的解释,指明新的出路。经济学成为各种人文学科中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难怪不少刚刚步入这个领域的经济学界新人,或者感到困惑,或者感到迷茫,感到不知所措。怎样才能在经济学这样莫测高深的海洋中摆对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应当从何处入门,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出的这套"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等于提供了一个台阶,也就是说,这等于告诉初学者,20世纪70年代以来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各位经济学家是怎样针对经济学中的难题提出自己的学说和政策建议的,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立论、如何探寻新路的。这就能够给后来学习经济学的年轻人以启发。路总是有人探寻的,同一时期探寻新路的人很多,为什幺他们有机会进入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呢?经济学重在思考、重在探索,这就是给后学者最大的鼓励、最重要的启示。
正如其他人文科学一样,经济学研究也必须深入实际,立足于实际。每一个新的经济观点的提出,每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形成,以及每一种新的研究和分析方法的倡导,都与实际有关。一个经济学家不可能脱离实际而在经济学方面有重大进展,因为经济学从来都是致用之学。这可能是经济学最大的特点。就以"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所选择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着作为例,有哪一本不是来自经济的实践,不是为了对经济现象、经济演变和经济走向有进一步的说明而进行的分析、论证、推理?道理是很清楚的,脱离了经济的实际,这些分析、论证、推理全都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即经济学的验证经验是滞后的,甚至可以说,古往今来凡是经济学中一些有创见的论述,既在验证方向是滞后的,而在同时代涌现的众多看法中又是超前的。验证的滞后性,表明一种创新的经济学研究思路也许要经过一段或短或长的时间间隔才能被变化后的形势和经济的走向所证实。观点或者论述的超前性,同样会被经济的实践所认可。有些论断虽然至今还没有被完全证实,但只要耐心等待,经济演变的趋势必然迟早会证明这些经济学中的假设一一都会被人们接受和承认。回顾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经历和学术界对他们着作评价的变化,难道不正如此吗?
经济学同其他学科(不仅是人文学科,而且也包括自然学科)一样,实际上都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接力赛跑。后人是有幸的,为什幺?因为有一代又一代前人已经在学科探索的道路上作了不少努力。后人总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即使前任在前进过程中有过疏漏,有过判断的失误,那也不等于后人不能由此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或得出有益的启示。
我相信,机械工业出版社隆重推出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会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关注经济学的进展,促进中国经济学界的研究的深化,并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4年9月21日

丛书序二

从书序二
何帆中国社会科学院
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是经济学家人才辈出的时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是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中央银行于其成立300周年的时候设立,并于1969年首次颁奖。这一奖项被视为经济学的最高奖。截至2014年,共有75名经济学家获奖。
我们当然不能仅仅以诺贝尔奖论英雄。有些经济学家英年早逝,未能等到获奖的机会。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是授予一个领域的代表人物的,但有些领域热门,有些领域冷门,博弈论是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领域,研究博弈论的经济学家有很多高手,可惜不能都登上领奖台。有时候,诺贝尔奖的授奖决定会引起争议,比如1974年同时授给左派的缪尔达尔和右派的哈耶克,比如2013年同时授予观点相左的法玛和席勒。儘管同是得奖,得奖者的水平以及学术重要性仍存在较大的方差。但是,总体来看,可以说,这75位经济学家代表了20世纪经济学取得的重大进展。
经济学取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经济学发展出了一套系统的分析框架,从基本的假设出发,採用严密的逻辑,推导出清晰的结论。受过严格训练的经济学家会发现和同行的学术交流变得非常方便、高效,大家很快就能够知道观点的分歧在哪里,存在的问题是什幺;经济学形成了一个分工细密、门类齐全的体系。个体经济学、总量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是经济学的旗舰,后面跟着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主力,以及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新兴或交叉学科;经济学提供了一套规範而标準化的训练,不管是在波士顿还是上海,是在巴黎还是莫斯科,甚至是在伊朗,学习经济学的学生使用的大体上是同样的教材,做的是同样的习题。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经济学训练拾级而上,由易入难,由博转精;经济学还值得骄傲的是,它吸收了最优秀的人才,一流大学的经济系往往国际化程度最高,学生的素质也最高;在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经济学成为一门显学,经济学家对经济政策有重大的影响,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里有经济学家,大众媒体上经常见到活跃的经济学家,其他社会科学的学科经常会到经济学的殿堂里接受培训,然后回到自己的阵地传播经济学的火种。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指出,经济学发展到今天,遇到了很多"瓶颈",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经济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整齐划一的研究变得越来越单调乏味。有很多人指责经济学滥用数学,这种批评有一定的道理,但并没有击中要害。经济学使用的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数学,即极值方法。消费者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他们在预算的约束下寻找效用的最大化。企业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它们在资源的约束下寻找利润的最大化。政府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它们在预算的约束下寻找社会福利函式的最大化。经济学的进步,无非是将极值方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单个个体的最大化发展到同时考虑多个个体的最大化(博弈论),从确定条件下的极值发展到不确定下的极值,等等。其他学科,比如物理学、生物学也大量地使用数学工具,但它们所用的数学工具多种多样,变化极快,唯独经济学使用的数学方法仍然停留在原地。
经济学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较为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经济学家原本也是各执一词,争吵激烈,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还是要"和平共处"。20世纪70年代之后,经济学不仅在研究方法上"统一"了,思想上也要"统一",经济学界对异端思想表现得格外敏感,如果你跟主流的思想不一致,很可能会被边缘化,被发配到海角天涯,根本无法在经济学的"部落"里生存。这种力求"统一思想"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经济学的自我批判、自我更新。
经济学常常被批评为社会科学中的"帝国主义者",这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常会渗透到其他学科,更主要的是因为经济学和其他社会学科的交流并非双向而平等的,别的学科向经济学学习的多,而经济学向其他学科学习的少。经济学变得日益封闭和自满,讨论的问题"玄学"色彩越来越浓厚,往往是其他学科,甚至经济学的其他领域的学者都不知道讨论的问题到底是什幺意思,于是,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就更加少,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的挑战。20世纪中叶经济学的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及战后重建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的回应。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引起了经济学的又一次革命。如今,我们正处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新阶段,经济成长前景不明,金融风险四处蛰伏,收入分配日益恶化,这些複杂的问题给经济学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学或将进入一个反思、变革的新阶段,有可能迎来一次新的"範式革命",年轻一代学者将在锐意创新的过程中脱颖而出。
创新来自继承,也来自批判。机械工业出版社拟推出"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出版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的各类着作,其中既有精妙深奥的基础理论,又有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分析,还有一些是经济学家们对自己成长道路的回忆。有一些作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也有一些是过去大家了解不多,甚至已经淡忘的。这将是国内最为齐全的一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系列丛书,有助于我们对20世纪的经济学做出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头,眺望21世纪经济学的雄伟殿堂。
2014年12月12日

莫滕森和皮萨里德斯

IZA2005年将劳动经济学奖授予戴尔·莫滕森和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因为他们在含有搜寻和匹配摩擦的市场分析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IZA年度奖通常授予那些在劳动经济学领域中取得杰出学术成就的人。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模型中,无论是这两位经济学家个人的贡献还是他们的共同研究,都成功地解释了就业搜寻理论和流量分析思路,这些理论和思路已经成为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微观经济分析和巨观经济分析的主导性工具。2005年IZA年度奖的这两位获得者,与彼得·戴蒙德(Peter Diamond)一道,共同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模型现已经被广泛地套用于劳动经济学和总量经济学,极大地丰富了作为一种均衡现象的失业研究、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与周期性调整。他们对劳动力市场搜寻和就业匹配的研究也明显地在引领、塑造劳动经济学的经验研究文献。
在莫滕森和皮萨里德斯教授的IZA颁奖典礼之前,已有大量的杰出学者获此殊荣。包括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他就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对劳动力市场结果的影响、工会的趋势、劳动力市场制度设计中公民态度的作用等主题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此前的IZA劳动经济学奖获得者包括雅各布·明瑟尔、奥利·阿什菲尔特和爱德华·拉齐尔。已有获奖者在劳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包括在人力资本投资、在职学习、女性劳动供给决策、工会会员身份、项目评估方法、薪酬方案和工人生产率、人事经济学等主题上的开创性研究。莫滕森和皮萨里德斯两位教授因为他们在劳动经济学的杰出贡献加入了这一令人尊敬的经济学家群体。
本书包括五篇文章,有助于形成均衡搜寻模型的基本框架。源自莫滕森(1982)的第1章和皮萨里德斯(1985)的第2章,对今天所说的劳动力市场搜寻和匹配模型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源自皮萨里德斯(1986)的第3章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分析流量思路的经验基础。第4章源自他们的合作论文,莫滕森和皮萨里德斯(1994),完整论述了存在内生的工作创造和工作破坏情形下的均衡搜寻和匹配模型。第5章源自莫滕森(1990),研究了各种工资不平等模型。
两位作者所写的导论讨论了劳动力市场的流量视角,取代了非均衡理论,成为发展工人和僱主行为分析的统一理论的基础。两位作者在每一章章末还给出了总结,讨论它们的重要贡献以及与现存文献的关係。最后,在两位作者所完成的总结性章节中,对莫滕森皮萨里德斯模型提出以来的文献进行了全面总结。
戴尔·莫滕森在单个工人的就业搜寻决策研究中做出了先驱性贡献。搜寻摩擦可以被模型化为交易双方随机出现或随机达成匹配机会。当工人和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价格缺乏充分信息而存在搜寻成本时,搜寻摩擦对于理解搜寻招聘工资和工作机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类似的摩擦也对劳动力的就业转换、人际关係等研究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戴尔·莫滕森与肯尼思·博蒂特(Kenneth Burdett)的合作研究(莫滕森和博蒂特,1980)也推进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他们解释了作为均衡现象的搜寻和解僱失业,并证明了基于僱主招聘工资下的搜寻是如何产生工资差异的(博蒂特与莫滕森,1998)。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以匹配函式作为研究均衡失业的工具,在劳动力市场分析流量方法的巨观经济含义方面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匹配函式将工作创造与失业人数、工作岗位空缺数量、工人搜寻与厂商招聘强度联繫起来。它成功地刻画了市场摩擦的关键含义,即阻碍交易双方迅速碰面,而且也为分析由于潜在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完备而产生的搜寻摩擦提供了特别有力的分析工具,并没有在模型中引入过多的複杂性因素。皮萨里德斯(1979,1985,1994)在随后的均衡失业动态变化研究中,进一步推进了匹配模型,目前已经成为总量经济学中研究不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主导框架。
搜寻与匹配分析框架的主要思想精髓,以及由两位作者的基础性工作所激发的大量研究文献的主要观点,也体现在本领域的两篇高水平文章中,它们都已经成为本领域研究者的主要参考文献。《就业再配置、失业波动和失业差异》(莫滕森和皮萨里德斯,1999a)集中讨论了流量分析的巨观经济含义,而《劳动力市场搜寻模型的新发展》(莫滕森和皮萨里德斯,1999b)则在单个工人层面上讨论了搜寻决策的含义。皮萨里德斯在《均衡失业理论》(1990,2000)中详细说明了匹配分析思路,该书也成为这一领域的主流读物。
戴尔·莫滕森和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所发展的搜寻与匹配分析框架,也是劳动力市场相关政策分析的理论工具。在他们的一篇合作论文中,莫滕森和皮萨里德斯(2003)比较了欧盟和美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影响,表明政策影响对不同的技能水平存在数量上的差异,因为匹配所创造的盈余越小,给定政策对工资和就业创造的影响就越大。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还对1994年欧盟委员会白皮书中的税收建议进行了数量评估。
匹配模型已被套用于劳动力市场的政策研究,尤其是对欧洲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失业激增。欧盟委员会通过的《德洛尔报告》(Delors Report,欧盟委员会,1994)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通过的《就业研究》(Job Study,OECD 1994),都建议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相关政策改革,以增加就业创造。来自IZA的一些核心研究者对匹配模型的套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参见Sunde(2003)。
莫滕森和皮萨里德斯的研究发现也成为德国政府哈茨改革的核心,这一改革也得到了IZA一系列研究的强烈支持,包括Zimmermann(2003)的论文内容。这一改革建议通过更为有效的就业安置过程,缩短失业持续时间,强化就业激励,努力降低搜寻成本。他们的工作与劳动研究所(IZA)的使命与精神极为吻合。IZA成立十多年以来,它一直努力将自己定位于劳动经济学的学术影响和政策制定的结合。
通过"劳动力市场与制度"这一项目,IZA积极参与莫滕森和皮萨里德斯所开创的这一领域的研究。"劳动力市场与制度"分析相关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结果的影响。特彆强调相关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微观表现和巨观结果的影响分析。过去的一些活动包括一系列的研讨会,内容涉及工资不平等、劳动力市场制度、结构改革、就业保护、市场摩擦、企业的动态变化、增长等。戴尔·莫滕森和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都积极参与了一系列活动,在IZA一系列的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自2001年起,莫滕森和皮萨里德斯也都是IZA的研究员。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由于微观数据的增加和数量分析方法的发展,促进了劳动经济学领域的创新性成果。莫滕森和皮萨里德斯一直屹立于这个领域,为巨观经济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思维,为研究者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具有操作性的数量分析工具。2005年IZA劳动经济学奖和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都认可了他们的贡献,解释了有摩擦的劳动力市场,并将他们的理论套用于劳动力以外的其他市场分析。

作者简介

戴尔o莫滕森(Dale T. Mortensen,1939-2014)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讲授,国民经济研究局研究员、IZA研究员。他于从威拉米特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从卡耐基-梅隆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从1965年开始,莫滕森一直在美国西北大学任教。他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劳动经济学。除劳动经济学外,他还研究总量经济学和经济学理论。莫滕森最知名之处是他在摩擦性失业理论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工作。从这一成果出发,他进一步研究了劳工移动率和再安置等方面的问题。
莫藤森还是计量经济协会、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劳动经济学协会、欧洲经济协会等的会员。他于2007年获得劳动经济学协会的明瑟奖(Mincer Prize),并于2008年当选为美国经济协会杰出会员。
克里斯托弗o皮萨瑞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1948-)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并担任诺曼o索思诺经济学讲席教授。他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失业经济学、劳动力市场理论与政策以及经济成长与结构变迁。从1976年开始,于伦敦经济学院任教,皮萨里德斯最知名的学术成就是针对劳动力市场和巨观经济间互动作用的搜寻和匹配理论。他还推动了匹配函式概念的确立,该函式用于解释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失业至就业的流动状况,他还是利用这一函式进行经验估算方面的先驱之一。近来皮萨里德斯主要从事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增长的研究。他是欧洲经济协会2011年的主席,英国科学院、计量经济协会、欧洲经济协会以及劳动经济学家协会会员。他还是IZA、LSE经济绩效中心(巨观经济研究项目前负责人)以及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伦敦)的研究员。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