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东语
岭东语,又称粤东语,是我国汉族分支岭东民系的通用语言,中央电视台称岭东民系人口使用人数达近亿人。旧称唐峤语、广福话。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岭东语
- 别称:粤东语
- 民族:汉族
- 旧城:唐峤语、广福话
概述
岭东语,又称粤东语,是我国汉族分支岭东民系的通用语言,中央电视台称岭东民系人口使用人数达1亿人。
岭东语,客家话因诞生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古岭东地界,故又称岭东语。
这里讲的古岭东的“古”是指秦汉之前,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岭东”则是有别并相对“岭南”而言的。据清乾隆《潮州府志》有说,“江西有湖西岭北之分,广东则有岭东岭南之别。”又据《水经注》载,“‘岭南’背靠五岭而面大海,‘岭东’则为五岭之东,而穷于海,盖以五岭为始,而讫于揭阳也”。又据明《临汀汇考》载,“五岭之最东为大庾岭,大庾岭之最东为大庾县之秉峤,顺循其岭脊而一下,东至包括揭阳属之海滨,与江西福建分阽(界),至揭阳岭止,为禹贡扬州域内,而揭阳以西今粤省在五岭南者皆九州域外”。
从上述记载不难看出,在所处的地理位置上“岭东”与“岭南”是不相同的。岭南在五岭之南,大庾岭之西,岭东则在大庾岭之东侧。岭南不在古扬州之域而岭东则属古扬州域内,地处今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汀(汀洲,今龙巖、三明市部分)虔(虔州,今宁都瑞金石城)梅(今梅州市)循(循州,今惠州河源兴宁五华等地)之地”,而梅州则属岭东地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岭东,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据史载,夏商周时期的百越族人,是这里的主要先民。岭东的百越族人和岭南的百越族一样,原都生活在今闽粤交界处至浙江部分地方,以会稽(今绍兴)为都,地处滨海,颇得渔盐之利,逐步发展,至勾践时日趋强盛,春秋后期,与吴国一争高下,图盛霸业。但至战国中期势趋衰微,至公元前306年为楚国兼併,余部散居于今浙江江南部和福建山区,史称“百越”。“百越”的一支于战国后期南徙两广。他们为开发中国东南地区作出了贡献,并与北方长江、黄河流域的巴蜀、荆楚人,秦晋、齐鲁人,一道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水经注》描述,“岭东’则为五岭之东,而穷于海,盖以五岭为始,而讫于揭阳也”。由此可见,岭东地区是地处今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汀(汀洲,今龙巖、三明市部分)虔(虔州,今宁都瑞金石城等)梅(今梅州市)循、惠(循州,今惠州河源兴宁五华等地)之地”。
分布地域
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国外泽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拼音体系:
字母
拼音採用拉丁字母。ê 是字母 e 的变体,用以代表 [ɛ]。
声母
声母总数为19个。不以辅音为首的音节,称为零声母。列表如下:
b [p] 波 | p [pʻ] 婆 | m [m] 摸 | f [f] 火 | v [v] 窝 |
d [t] 多 | t [tʻ] 拖 | n [n] 挪 | l [l] 罗 | |
g [k] 哥 | k [kʻ] 科 | ng [ŋ] 我 | h [h] 河 | |
j [ʦi-] 挤 | q [ʦʻi-] 妻 | x [si-] 西 | ||
z [ʦ] 资 | c [ʦʻ] 雌 | s [s] 思 |
资 zi、雌 ci、思 si 等字的韵母用 i [ɪ]。
韵母
韵母总数为74个。列表如下:
i [ɪ] 资 | i [i] 衣 | u [u] 姑 |
a [a] 阿 | ia [ia] 也 | ua [ua] 挂 |
o [ɔ] 喔 | io [iɔ] 哟 | uo [uɔ] 过 |
ê [ɛ] 这 | iê [iɛ] (撒) | uê [uɛ] 秽 |
ai [ai] 挨 | iai [iai] 椰 | uai [uai] 怪 |
oi [ɔi] 哀 | ||
au [au] 凹 | iau [iau] 腰 | |
êu [ɛu] 欧 | ||
iu [iu] 有 | ||
iui [iui] 锐 | ui [ui] 贵 | |
am [am] 庵 | iam [iam] 淹 | |
êm [ɛm] 砧 | ||
em [əm] 针 | im [im] 阴 | |
an [an] 班 | ian [ian] 烟 | uan [uan] 关 |
on [ɔn] 安 | ion [iɔn] 阮 | uon [uɔn] 管 |
ên [ɛn] 恩 | iên [iɛn] 边 | uên [uɛn] 耿 |
en [ən] 真 | in [in] 因 | |
iun [iun] 允 | un [un] 敦 | |
ang [aŋ] 冷 | iang [iaŋ] 影 | uang [uaŋ] 矿 |
ong [ɔŋ] 江 | iong [iɔŋ] 央 | uong [uɔŋ] 光 |
iung [iuŋ] 雍 | ung [uŋ] 工 | |
ab [ap] 鸭 | iab [iap] 叶 | |
êb [ɛp] 粒 | ||
eb [əp] 汁 | ib [ip] 邑 | |
ad [at] 八 | iad [iat] 乙 | uad [uat] 刮 |
od [ɔt] 遏 | ||
êd [ɛt] 北 | iêd [iɛt] 鳖 | uêd [uɛt] 国 |
ed [ət] 质 | id [it] 一 | |
iud [iut] 郁 | ud [ut] 骨 | |
ag [ak] 扼 | iag [iak] 锡 | uag [uak] □ |
og [ɔk] 恶 | iog [iɔk] 约 | uog [uɔk] 郭 |
iug [iuk] 育 | ug [uk] 督 | |
m [m] 唔 | n [n] 五 |
i 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 yi、ya、yo、yê、yai、yau、yu、yui、yam、yim、yan、yin、yun、yang、yong、yung、yab、yib、yad、yid、yud、yag、yog、yug。
声调
调类 | 阴平 | 阳平 | 上声 | 去声 | 阴入 | 阳入 |
调号 | 1 | 2 | 3 | 4 | 5 | 6 |
调值 | 44 | 11 | 31 | 52 | 11 | 55 |
fu | fu | fu | fu | fug | fug | |
例字 | 夫 | 扶 | 府 | 富 | 福 | 服 |
子音
符号 | 注音符号 | 备注 | 符号 | 注音符号 | 备注 | |
b | ㄅ | h | ㄏ | 国音ㄏ为[x],不同于岭东语的[h] | ||
p | ㄆ | z | ㄗ | |||
m | ㄇ | c | ㄘ | |||
f | ㄈ | s | ㄙ | |||
d | ㄉ | v | (万) | 国际音标作/v/ | ||
t | ㄊ | ng | (兀) | 国际音标作/ŋ/ | ||
n | ㄋ | zh | (ㄓ) | 新竹腔专用 | ||
l | ㄌ | ch | (ㄔ) | 新竹腔专用 | ||
g | ㄍ | sh | (ㄕ) | 新竹腔专用 | ||
k | ㄎ | rh | (ㄖ) | 新竹腔专用 |
元音
符号 | 注音符号 | 备注 |
a | ㄚ | |
e | ㄝ | |
i | ㄧ | |
o | ㄛ | |
u | ㄨ | |
-ii | 空韵,用在z、c、s | |
er | ㄜ | 新竹腔专用 |
-p | 入声符号 | |
-t | 入声符号 | |
-k | 入声符号 |
声调
调名 | 符号 | 备注 |
高平调 | a | 似一声 |
低升调 | á | 似二声 |
低平调 | a | 似三声 |
中降调 | à | 似四声 |
低入调 | ak | 似三声,但短促 |
高入调 | ak | 似一声,但短促 |
中平调 | ā | 介于一声和三声之间,新竹腔专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