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柳涛事件

柳涛事件

柳涛事件

2005年5月9日,福建《东南快报》记者柳涛在雨中的厦门街头苦苦等候了一两个小时,拍摄了一组雨中骑车人路遇马路陷阱摔跤的图片,照片极具现场感和冲击力。此组相片经报纸和新华社的刊发进而在网路上广泛流传。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柳涛事件
  • 时间:2005年5月9日
  • 拍摄人:《东南快报》记者柳涛
  • 拍摄事件:骑车人路遇马路陷阱摔跤的图片

事件过程

2005年5月9日,福建《东南快报》记者柳涛在雨中的厦门街头苦苦等候了一两个小时,拍摄了一组雨中骑车人路遇马路陷阱摔跤的图片,照片极具现场感和冲击力。此组相片经报纸和新华社的刊发进而在网路上广泛流传。

事件相关评论

这个被隐喻为凯文卡特的新华社签约摄影记者,因为拍摄了一组市民雨中摔倒的图片,在全国引发了一场“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之间应如何平衡”的大讨论。这组照片让名不见经传的柳涛瞬间捲入翻天覆地的是非评论之中,一时间,各方争鸣,毁誉参半。
其实无论柳涛是举起相机还是去把那个坑填平,只要果断出击,他都没有做错。行进中,总会有困惑,总会有矛盾。
记者拍摄骑脚踏车者跌入水坑 职业道德受到质疑
注解:2005年5月9日下午,一名骑车人冒雨经过福建厦门市厦禾路与凤屿路交叉路段时,因脚踏车前轮突然陷入一水坑,身体失去平衡摔倒。当日下午,一场暴风雨袭击厦门,市区道路上的多处水坑让不少骑车人栽了跟头。 新华社发(柳涛 摄)
CCTV讯息(社会记录):主持人阿丘:此照片一出,有人配上新版寓言《守坑待摔》。
路中一坑,一日,风雨大。记者架像机于暗中多日,待摔坑者。忽,“呯呯”一声,一骑车人顿摔。记者大喜,不顾摔者死活,连拍三张。心愉,笑曰:偶为此已候多日,呵呵呵。后,扬走而去。
伤者在风雨中呻吟……
主持人阿丘:唉,没想到,没想到,没想到,我一向对自己还是比较自信的,认为自己还是个有一定敏感度的人,总是努力把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新闻呈现给您,满足您的第一需要,没想到本周却因为这几张照片犯了一次失误,这是频繁出现在各大网站和报纸的几张照片,第一天登出来时,有几百人在那争论,我觉得不值您花二十分钟在这听我唠叨,我没说。第二天,有几千人在那争论,我还想,反应过头了吧,我还是没说。结果一天没注意,好家伙,蹭蹭蹭,几万人!!!在那争得热火朝天。我坐不住了,必须得说说了,几张照片,既不血腥,也不漏点,怎地就吸引了忒多眼球。
[网页上的各种争论]
不管做什幺,先做人
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记者是客观事实的真实记录者,不是义工
记者职责所在,无可厚非
坑不会是记者挖的吧
假如那人摔死了
……
主持人阿丘:这几张照片最初登在2005年5月10号的福建《东南快报》上,后来经全国各大网站,报纸转载。如今是争议四起,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而这组照片的拍摄者,福建《东南快报》的摄影记者柳涛,在一开始还丝毫没有意识到,山雨欲来!在照片登出的第二天,其他媒体的记者找他的时候,他刚刚从那个“坑”,就是水坑那儿回来,在电话那头很认真地说:“我刚去看了,那个坑被填平了,但不够牢固,再来一场大雨,可能还会形成水坑。
主持人阿丘:看来这位仁兄这一跤摔得也是起了一定的作用,就是填补了一个下次还可能形成水坑的坑。这位记者做事也不是虎头蛇尾,还去追蹤,可毕竟是等着人在那摔跤了,这下,得费费口舌说说清楚了。
央视2005年5月12日新闻:数家新闻网转载了摄影记者柳涛首发在福建某报上的一组新闻照片,照片记录的是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遭遇路上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新闻事件虽然不大,却引发了网上有关记者职业道德的热烈评论,截至今天零点,新浪网上的评论已经超过三千条,当时的前因后果如何,柳涛向本台记者作了一番解释。
解说:上午,本台记者,在厦门厦禾路梧村路段,也就是事发现场,见到了这起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摄影记者柳涛,他向记者讲述当天的拍摄经过。
柳涛事件
柳涛:那天雨很大,我就在后面躲雨,有个人看见我背包就说你是记者,前面有个坑,摔了很多人,我一看,前面一片汪洋,都是水
解说:当时厦门是瞬间颱风颱风十级,柳涛说,他把相机调光感度,拨了自动档,光圈优先,对着马路抓拍了一些路上行人艰难前行的画面,一切还算正常。
柳涛:我相机就这样拿着,就听见咣的一声,我想出事了,因为什幺都準备好了,相继就这样子,嚓嚓嚓连拍。当时我没想那幺多,我就想我一个身份,我是摄影记者,我必须报,我看到他摔倒后才感到内疚。
解说:柳涛在骑车人摔倒后,找了根棍子往坑里插,因为是水泥,并没能插进去,经路人指点,他从附近工地找来一块三角标挡在坑边就回到了报社。
柳涛:(拍完后)我就按正常处理一下,放到报社记者稿件里,没想到第二天大家都在议论这事,以前没有遇到这种困惑,只是听过,但没想到会发生在我身上。
解说:这就是当日《东南快报》报纸原报版样,标题是:连日暴雨,愁煞雨中人
主持人阿丘:关于为什幺採用一组照片,当日的首发编辑水戈做了解释。水戈说,比起只拍路边一个大坑的照片,这组照片很精彩,他们更欢迎这种冲击力强的照片。但在编稿时也考虑到了可能会引起的争论,所以在用一张还是用一组的问题上犹豫了一下。如果只用那张摔倒在地的照片可能会避开受指责的风险,
水戈採访:我当时还打电话给柳涛,让他去採访一下有关部门,结果来不及了,就后来加了一个编后语。
主持人阿丘:编辑水戈说难捨照片的精彩,同时为了凸显事实,最后他选择了採用一组,并为这组照片加了编后语,作为补救採访缺失的权宜之计,这就是那条编后语: “如果不是雨天,如果路面没有积水,那幺路上的坑一目了然也许不会害人。但是,如果施工单位都能及时把坑填平,这些意外就不会发生。也许施工单位也不想害人,但安全无小事,大家须切记。”
主持人阿丘:编辑说,后来网站转载这组图片时,只有新闻事件介绍,没有编后语,造成信息流失,误会还是产生了。
央视新闻报导:传达信息的责任让柳涛做了一个忠实地记录者,但他遭到了缺少公德心的职责,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该如何平衡,其实这是新闻业界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当事人怎幺看,本台记者今天专门就此进行了採访。
解说:10号那天一瞬之间的暴风骤雨已经平息了两天,厦门厦禾路梧村路段的路面凹陷处还积留着些许雨水,当天曾给骑车人设下陷阱的40厘米深的路坑已经经过粗略的填平处理,历着坑道10米不到路面上两个工人正打着钻,算算梧村路段上钻出来的坑也不少,至少有四五个,施工单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梧村长途汽车站扩建,需要进行地下钻探施工,骑车人雨中摔倒事件报导后,他们在路坑边上都设立了警示标誌,柳涛认为这些正是达到了他当时拍摄的初衷。
柳涛:我想作为摄影记者,更想要这个画面,通过这些画面提醒更多有关部门,或者其他施工单位,工人也好。
专家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作为一个新闻记者你在面对很多事实的时候,有时候会有两难选择,首先要想到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职责,第二想到作为记者的基本职责,这个不能够颠倒。如果你拍摄这个镜头,能够警示千百人,避免千百万人生命,这个情况下也许有一定道理。但现在看来这个还没有这样大的价值,有必要叫一个人或几个人连续摔倒来警示社会把这个坑填上,恐怕没有这幺大的必要。
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李全:我觉得都是作为一个摄影记者很正常的思维,我很能理解他。包括摄影记者也好,还是包括发稿的编辑也好,都是受到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职业的责任感的驱使。
中国日报摄影部主任王文澜:比较简单的说,如果我是摄影记者的话,不会那幺去拍摄新闻。当然我要是图片编辑的话,我也不会去发这组照片。
柳涛连线:我没有想到片子出来后争议这幺大,我要说没受到一些影响,也受到一些影响,工作情绪各方面都受到一些影响。
解说:同时参加连线的还有一直处在争议中心的摄影记者柳涛,他详细讲述了拍照过程
提问:当时在拍摄的时候看到那幺多人拍摄摔倒,心里是怎幺样?
柳涛连线:第一个摔倒我真是没有看清,他是那样摔的,年轻人。他过来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他摔,就听到嘭的一声,我的手在拍摄照片之前已经準备好了,自动挡已经準备好了,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相机无意识的按下去了,他起来以后没有受伤,他倒没有说什幺,瞅了一眼,就走了。我都不知道这个拍到了,我想拍更好的画面,接下来又有一个人摔了。第二个摔,第三个摔,我心里真的不舒服,的的确确不舒服,因为我是记者,那幺多人看你,还有路边人看你在拍。刚开始到旁边找了一个很长的棍子,本来想插进去,一看都是水泥,插不进去,没有办法,走了一段路找一个路障放那边去了。等到雨停以后吓一跳,路中间很多坑,三四个坑,比这个坑还要大,还要深,当时我就开始拍这些坑。
主持人阿丘:就在同一天,参与网上关于此事调查的人数达到了5万多人其中保持中立的占一小部分,正反两方观点不相上下,支持柳涛的略占上风。
你认为记者事先提醒路人和拍新闻照片哪个社会效果更好?共有54752人参加
拍新闻照片 47.99% 26278
事先提醒路人45.21%
不好说6.79%
你认为拍新闻照片是否能说明记者没有社会公德心?共有51868人参加
不能说明64.51%
能说明27.17%
不好说8.32%
你认为记者在传达新闻事实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共有55374人参加
传达新闻事实的责任更重要44.78%
社会公德心更重要42.32%
很难平衡12.9%
主持人阿丘:反对派和赞成派势均力敌,各不相让,一时间分不清孰是孰非。就在此时,争论因为另外几张照片的出现再次升级,这是有人在网上发现的另外几张照片,有细心人做了对照,结论是,似乎这组照片和这次引起争论的照片出自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于是有人就怀疑柳涛那天在雨中蹲坑死守一个多小时,见证的可能不只是一次民众落水坑啊,于是关于对记者柳涛职业道德的讨论又因为这些细节而波澜再起。面对质疑,记者柳涛坦承那组照片也是他拍的。
柳涛电话连线:我也不知道其它的片子怎幺出去的,因为我第一组图片是无意识的,第一组图片也不知道坑在哪里,就是下意识的按下去了。第二组图片有意识了,我知道那个地方有坑了,除了那组,现场拍到的其它图片,我放在报社编辑那边。我当时那幺想,要是这个图片全部出来也好,全部出来我就好解释了,当时我想全部出来,足以说明我这个照片不是摆拍的,不是找人作秀,就是一个新闻事实,不仅仅是一个人摔倒,有N个人摔倒,N个人在那边遇到一些事,我只是想说这是一个新闻事实,只是想告诉大家,不仅一个人,很多个人,因为我在图片说明里面也说过很多人,但是你要是没有图片,你是不是找人来自己演的,我多拍一点放在我们编辑那边去了,没想到这个片子发出去了,我也不知道怎幺出去,但是不管出不出去,反正我就觉得我的本意就是想说到了这个坑,这个坑是因为施工或者因为什幺造成的,第二天坑已经平了,我觉得好象我的目的只是这个,没有别的。我跟以前在採访的时候,跟其他的报社记者没有交流清楚,有个原因主要在我,说实话,我也是怕挨骂,所有的都怕挨骂,我有点担心,向大家道歉,好不好。
主持人阿丘:拚命工作的记者柳涛。因为这次照片事件实在影响巨大,《东南快报》专为柳涛作了一期报导
拚命工作的柳涛
柳涛迟早会出好作品,因为他干活很拚命。这是我跟一些同事在讨论摄影记者的时候得出的结论,但没想到,他的好作品会让他如此痛苦。
柳涛的确不够诚实,面对媒体,他对真相做了筛选。但是,诸位可知道,他也是一个人,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残忍的时候,难道他希望往自己的伤口再撒一把盐吗?
错就错在他是一个记者。因为记者是被特殊划定的人群,肩负了不一样的东西。他不去参与抢救,并非因为道德缺陷,而是因为总需要有人去做记录的事情
主持人阿丘:柳涛向大家道歉了,因为他曾经隐瞒了一些事实,我也很能理解柳涛当时的心情,面对这幺多的口水,心中的压力可想而知,不过在某种意义上感谢柳涛,毕竟先有他的执着蹲守,才有了今天的话题,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回到大家对这件事情的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同,还记得这张《饥饿的小女孩》吧,曾经赢得了1994年普利兹新闻特写摄影奖,而作者卡特却在三个月后自杀了,才33岁。原因之一是他无法承担社会舆论的指责,人们指责他没有先救那处于鹰口之下的饥饿的小女孩,而是先举起了照相机。
主持人阿丘:该怎样做,我们一直在讨论,也许达成共识还不容易,不过在今天,在结果没有统一之前,我倒是有了些特别的感受,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 那是一种欣慰,一种淡淡的感动,没想到,如今这一个跟头摔出去,竟然会有这幺多人关心。这份关心里有对他人的温暖,有对是非的执着,有对生活的一种要求。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