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学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学院前身是原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系,创办于1950年,是华中地区最早开办医学检验本专科教育的高等院校。2003年湖北中医学院与原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合併后成立了湖北中医学院医学检验与技术学院。我学院现有医学检验、生物技术、卫生检验及食品营养与检测等四个专业,办学层次包括研究生、本科、专升本及专科。其中医学检验专业1992年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湖北省重点专业,2000年又被选定为湖北省高校专业建设改革试点专业,2005年临床检验诊断学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临床检验诊断学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学院
- 创办时间:1950年
- 类别:公办大学
- 学校类型:医学
- 所属地区:湖北
- 主要院系:医学检验、生物技术等
简介
我学院现设有临床生化与生化检验教研室、医用微生物及微生物检验教研室、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教研室、临床检验教研室、临床医学教研室、卫生理化教研室及临床检验实验中心。现有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共46人,专职教师30名,12名实验技术人员。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14人,硕士生导师3人,其中3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具有硕士学位。宁勇教授、邹光楣教授、姚群峰副教授是我省医学检验学会常务委员,胡佳杰副教授与张德新副教授是我省卫生检验学会常务委员。我学院十分重视学科带头人及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採取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及熟练实验技能的年青教师正脱颖而出。
检验学院注重学科建设,坚持开拓创新,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需求,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加强教学各环节基本建设,严格教学管理,切实保证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技术套用能力强、基本素质好的套用型专门人才。
近年来,我学院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显着成绩,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体现了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已形成了肿瘤分子标誌物的筛选与检测方法研究、临床耐药性细菌的鉴定与基因分型、代谢酶活性的动态检测、DIC实验诊断及有机磷有机氯农药的色谱法检测等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目前我学院承担的在研项目和课题包括湖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4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院级科研课题15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4项;近5年教师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22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CA、CSCD收录;20人次参加各级本、专科规划教材、协编教材及教学参考书、课件编写,其中5人担任所编写教材的主编、副主编。
我学院拥有较完善的实验仪器设备,能够充分满足科研及实验教学需要。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配备有先进的PCR仪、凝胶成像分析系统、高速低温离心机、CO2培养箱、製冰机及低温冰柜;临床生化实验室拥有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萤光及化学发光检测仪、紫外及萤光分光光度计及火焰光度检测仪;理化分析实验室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微生物实验室拥有法国梅里埃大型全自动菌种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临床检验实验室拥有血液分析仪、全自动血细胞分类计数器及美德太平洋尿液分析工作站等先进仪器。
新的湖北中医药大学的成立为检验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学院医药并举、多学科渗透的发展思路指引下,我学院全体教职工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在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扎实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力求为我学院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历史沿革
一、发展历程
1950年: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系,在华中地区最早开办医学检验专业、卫生检验专业高等教育
1992年:医学检验专业——湖北省重点专业
1993年:本科5年制医学检验专业
2000年:医学检验专业——湖北省高校专业建设改革试点专业
2005年:临床检验诊断学(100208)硕士点
2005年:本科4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生物技术专业
2006年:临床检验诊断学——湖北省重点学科
2006年:(中法合作办学)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2007年:本科4年制卫生检验专业
2010年:《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湖北省精品课程
2011年:《分子诊断学》——湖北省精品课程
二、办学层次与规模
三年制高职专科、专升本、四年制本科、成人教育及硕士研究生教育。现每年招生人数:本科生(含专升本)约300名、研究生约6名。
三、师资队伍
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临床检验与血液学、食品与环境检测、生物技术及临床医学等7个教研室,实验教学中心、纳米生物感测中心及临床生物技术研究所各1个。
共有教职员工5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3人,硕士生导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具有硕士学位30余人。湖北省楚天学者1人。核心期刊编委、审稿专家5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医药分会理事单位,湖北省检验医学会理事单位,湖北省卫生检验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第十七届校际协作常务理事单位。
四、科研工作
与新加坡微电子研究院、日本早稻田大学纳米技术研究中心、日本信州大学医学研究科等保持长期友好合作关係。现有硅纳米线生物感测器检测技术、DIC实验诊断、肿瘤分子标誌物的筛选与检测方法研究、临床耐药性细菌的鉴定与基因分型、代谢酶活性的动态检测及有机磷有机氯农药的色谱法检测等6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等科研课题30多项,获得科研经费300余万元。近5年教师发表教学、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50余篇被SCI、EI和CA等收录。获美国专利、新加坡专利3项,获中国专利2项。20人次参加专着、规划教材、协编教材及课件等编写,其中12人次担任主编、副主编。
五、办学效果
据湖北省卫生厅不完全统计,湖北省县级以上401家综合性医院中有319家医院检验科主要骨干力量为我校毕业生,且有31.6%已担任检验科正副主任及以上的职务。近五年共培养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1022人。2011年学生就业率达99.17%。在校生曾荣获全国第十二届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三等奖、湖北省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等多个奖项。承办了湖北省乡镇检验人员培训班、湖北省临床输血质量与安全管理培训班等,组织工作和培训质量获得各方好评。
部门设定
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胡佳杰,组织委员:吴媚(兼任总支委员),宣传委员:施爱群。支部党员:临床微生物
学教研室、临床免疫学教研室、食品与环境检测教研室、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工党员。
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金丹,组织委员:汪蕾,宣传委员:刘湘(兼任总支委员)。支部党员:临床生物化学教研室、临床检验与血液学教研室、生物技术教研室、临床医学教研室、纳米生物感测中心的教工党员。
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朱必法。支部党员: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党员和研究生党员。
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郝纯。支部党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党员。
学生第三党支部书记:郭敏。支部党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党员。
学生第四党支部书记:汪琼。支部党员: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专升本班的学生党员。
领导介绍
郭亮书记
郭亮,196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检验学院党总支书记、分工会主席。历任图书馆副馆长、教务处副处长等职。
1998.07任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系系秘书、主任科员
2000.07任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人事处副处长
2001.09任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长
2004.03任湖北中医学院图书馆副馆长
2008.04任湖北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2011.08任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学院党总支书记
宁勇院长
宁勇,男,汉族,1958年9月生,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学院院长。兼任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政协常委、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医学会检验学会委员、中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编写指导小组委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检验教育研究会委员等职。主要研究方向:血栓与止血的基础与临床。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等各级科研课题共20多项,主编、副主编及参编国家规划教材、着作共12部。
从事《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本科教学及研究生培养工作。所承担的省教育厅科研课题“1,5-脱水葡萄糖醇的测定及套用”经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曾荣获第二届中国检验医学中青年论坛优秀论文奖、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先进个人一等奖”、学校“135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才(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等。曾多次荣获学校“优秀教师”称号。
谢圣高副院长
谢圣高,男,汉族,1966年4月生,湖北公安人,中共党员,医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医药分会理事、《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杂誌特约编委、《肿瘤防治研究》杂誌外审专家、湖北省政府採购评审专家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临床生化与分子诊断研究,酶学实验诊断。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省“十一五”规划课题等各级科研与教研课题共10余项,主编、副主编及参编国家规划教材、着作共12部。
从事《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仪器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为湖北省精品课程《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课程负责人。参与本科教学及研究生培养工作。1990年在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检验科下派工作一年。2007年12月~2008年6月赴日本信州大学用飞行质谱研究脂质代谢。曾荣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一等奖、学校“135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才(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先进个人二等奖”等。曾多次被评为学校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员。
王玮副书记
王玮,1971年出生,中共党员,高等教育学硕士。自2011年9月任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至今 。
专业设定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研究的医学专业人才。学生通过四年的理论学习和实习,系统掌握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基础及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医学检验操作技能,掌握现代化仪器设备及先进医学检验技术,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及简单电脑程式设计。毕业后目前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有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套用、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医学统计学、病理学、生理学、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输血学、诊断学、分子诊断学、临床检验仪器学、临床寄生虫学及检验等30余门。同时还开设多门医学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通过毕业实习,掌握传统的和先进的医学检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专业毕业生适合到各级各类医院、血站、卫生检验与检疫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工作,也可以到医药院校、医药企业、医学科研等单位从事教学及实验技术工作。
生物技术专业
生物技术专业培养从事生物技术的套用基础研究、技术推广与开发、製药、生产管理、教学等工作的专业人才。学生通过四年的理论学习和实习,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与操作技术。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有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套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生物统计学、生物製品学、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等30余门。同时还开设多门医学、生物学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通过毕业实习,掌握生物技术的研发与生产管理等技能。
专业毕业生适合在生物科研机构、医药企业、食品企业、环保部门、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科研、开发、技术推广、製药、生产管理、教学等工作。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培养从事环境、食品、职业病、传染病的检验与检疫以及动植物检疫工作的专业人才。学生通过四年的理论学习和实习,系统掌握卫生学、职业病、传染病与流行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检验、检疫技术,熟悉国家卫生标準,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与操作技术。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有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套用、分析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卫生学、环境卫生学、食品卫生学、劳动卫生学、心理卫生、职业病学、传染病与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卫生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卫生毒理学、免疫学及检验技术、食品理化检验学、动植物检疫、水质检验和空气检验等30余门。同时还开设多门医学、卫生学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通过毕业实习,掌握卫生检验与检疫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专业毕业生适合在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地方病和职业病防治所、环境保护机构、食品质量监督机构、海关、大型食品厂、饮水厂、化妆品生产企业等单位从事检验、检疫和质量控制等工作。
教研室及实验室人员
检验学院现设有7个教研室,1个纳米生物感测中心,1个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中心设有医学检验技术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室、食品与环境检测实验室。共有教职员工5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3人,硕士生导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具有硕士学位30余人。湖北省楚天学者1人。2012年各教研室,实验室主任、副主任,专业实验室负责人状况设定如下:
部门 | 负责人 | 人员 |
临床生物化学教研室 | 郗娟(主任) | 郗娟,金丹,陈祥胜,梁冯,黄婧,郭远华 |
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 | 胡佳杰(主任) | 胡佳杰,陈晓,吴媚,曹文,周玉娟,徐露,王毅 |
临床免疫学教研室 | 高尚民(主任) | 高尚民,江绍伟,肖凌 |
临床检验与血液学教研室 | 杨超(主任) | 杨超,宋宏,罗敏,王宇学,孙玉洁 |
生物技术教研室 | 薛津若(主任) | 薛津若,刘湘,陈琳,李安政 |
食品与环境检测教研室 | 孙丹陵(主任) | 孙丹陵,董春洲,张德新 |
临床医学教研室 | 张燕燕(主任) | 张燕燕,张英,沈昕,汪蕾 |
实验教学中心 | 张德新(主任 )施爱群(副主任) | 施爱群,肖元发,王冀春,章习哲,周多学, 陈晓红,刘金洲,文学明,吴萍,李健,张宏波,曾嵘,杨芳 |
医学检验技术实验室 | 章习哲 | 章习哲,陈晓红,李健,文学明 |
食品与环境检测实验室 | 吴萍 | 吴萍,刘金洲,王冀春,张宏波 |
生物技术实验室 | 曾嵘 | 曾嵘,施爱群,周多学,肖元发,杨芳 |
纳米生物感测中心临床生物技术研究所 | 张国军(主任、副所长) | 张国军,唐丽娜 |
师资队伍
张国军教授
张国军,男,1966年出生,浙江桐庐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纳米生物感测中心主任。国际知名生物学杂誌“Frontiers in Bioscience”执行编委。国际知名杂誌:Nature Nanotechnology,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 Nano Today, Small,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Langmuir,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Sensors and Actuators B等特约审稿人。
1988年在杭州师範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在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自1999年起先后在武汉大学、德国Institute of Photonic Technology Jena及日本早稻田大学纳米技术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9月至2006年7月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先后任讲师、副教授;2006年8月至2012年6月在新加坡微电子研究院担任副教授职位。2012年7月受聘湖北省“楚天学者计画”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学科岗位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感测器、纳米生物技术、纳米生物晶片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以及它们在疾病诊断和中医中药领域中的套用研究。为已出版的3本英文专着撰写了3个章节。发表SCI收录的文章近4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繫人发表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1篇以及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12篇。发表包括美国及新加坡在内的专利3项。主持新加坡国家级项目2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博士论文2000年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现指导硕士生6名,主讲分子诊断学、生化技术等课程。
宁勇教授
宁勇,男,汉族,1958年9月生,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学院院长。兼任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政协常委、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医学会检验学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编写指导小组委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检验教育研究会委员等职。主要研究方向:血栓与止血的基础与临床。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等各级科研课题共20多项,主编、副主编及参编国家规划教材、着作共12部。
从事《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本科教学及研究生培养工作。所承担的省教育厅科研课题“1,5-脱水葡萄糖醇的测定及套用”经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曾荣获第二届中国检验医学中青年论坛优秀论文奖、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先进个人一等奖”、学校“135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才(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等。曾多次荣获学校“优秀教师”称号。
姚群峰教授
姚群峰:男,1967 年7月出生,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现任湖北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湖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医学检验学会委员,湖北省动物学会理事。学校13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省级精品课程《分子诊断学》课程负责人,省级重点学科临床检验诊断学学术带头人之一。主讲《分子诊断学》、《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及《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等课程。培养硕士研究生15人,其中5人次的硕士论文被评为湖北省级或校级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5人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担任规划教材《分子诊断学》副主编,参编教材和专着6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4篇。
研究方向为肿瘤分子生物学。近年来主要从事肿瘤发生的表观遗传学机制以及中药抗肿瘤机制研究。近10年来,参加完成3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课题、湖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湖北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湖北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重点项目、湖北中医药大学教学研究课题等6个项目;另外,还参加了多项省厅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学位点
检验学院硕士点的专业为临床检验诊断学,下设5个研究方向:临床生化与分子诊断研究;临床血液学检验研究;临床微生物检验研究;临床免疫学检验研究;中医药在临床检验中的套用及其研究。考试的科目为:政治、英语或日语、西医综合或中医综合。
一、导师简介
1、宁勇,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血液学检验研究和临床生化与分子诊断研究;
2、张国军,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感测器检测技术在疾病诊断和中医中药领域中的套用研究
3、张燕燕,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在临床检验中的套用及其研究;
4、姚群峰,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生化与分子诊断研究;
5、谢圣高,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生化与分子诊断研究;
6、胡佳杰,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研究
7、张德新,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在临床检验中的套用及其研究
二、研究方向简介
1、临床血液学检验研究
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血液病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学科,主要包括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临床血液学重点研究血细胞(如白血病等)、造血组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出血倾向(如血友病等)和血栓栓塞(如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等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等。近年来,利用分子标誌物对白血病进行免疫学分型和对血栓前状态进行精确诊断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随着医学院校检验专业的崛起和发展,又形成临床血液学检验(clinical hematologic examinations)这一分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繫的新体系,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尤其是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全面推动了血液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血细胞的分子和细胞学结构的研究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原理对血液疾病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把血液学提高到崭新的“分子血液学”水平。在方法学上,PCR(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在血液学检验和临床诊断中已广泛套用,使认识和诊断疾病从原来的细胞水平上升到亚细胞水平,到目前的分子水平。
2、临床生化与分子诊断研究
临床生物化学是在人体正常的生物化学代谢基础上,研究疾病状态下,生物化学病理性变化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代谢物的质与量的改变,从而为疾病的临床实验诊断、治疗监测、药物疗效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方面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
分子诊断学是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来研究人体内源性或外源性生物大分子和大分子体系的存在、结构或表达调控的变化,为疾病的预测、诊断、治疗和转归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技术、生物晶片技术、转基因技术等不断渗透和套用于医学领域,对现代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等逐渐进入分子水平。
3、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研究
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和菌落特徵、病原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代谢过程和发酵途径、微生物的构造、化学组成和繁殖方式、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及其套用、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係,研究传染与免疫的关係。
实验教学中心
检验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2005年8月,负责对全院各实验室实行统一管理,主要承担医学检验(技术)、生物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等本科专业和医学检验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工作,以及其它学院本、专科专业和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任务。现有实验室总面积近2500 m,按照标準化实验室进行建设,分别位于我校的基础教学楼和科技中心楼,且设有细胞培养室、PCR扩增室、生物发酵罐室、原子吸收光谱室、气相色谱室、高效液相色谱室、自动生化分析仪室、分析天平室等。目前开设的实验项目达300多项,实验室仪器设备500多台套,总价值500余万元。现有实验技术人员14人,具有本科及以上的学历11人(占78.6%),其中高级实验师5人,实验师7人,助理实验师2人;为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根据专业性质将实验室分为三类:
一、医学检验技术实验室7个,主要承担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临床医学概论等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
二、食品与环境检测实验室2个,主要承担食品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空气理化检验、生物材料检验、卫生学、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等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
三、生物技术实验室4个,主要承担分子诊断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工程等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
纳米生物感测中心
1.石墨烯场效应电晶体生物感测器的研製与开发
利用化学方法合成石墨烯,建立石墨烯的化学修饰和功能化新方法,构建基于石墨烯的场效应电晶体生物感测器。在感测器表面固定化不同的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或DNA作为受体,重点开展针对与目前全世界範围内的流行性疾病,例如肝炎、爱滋病、肺结核等,头号杀手癌症和致命杀手心脏病等相关疾病的诊断研究。
2. 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疾病诊断
利用经过萤光标记的DNA通过π-π stacking吸附于石墨烯氧化物上,萤光被淬灭,当遇到目标分子时,由于DNA/DNA和DNA/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改变分子在石墨烯氧化物上的构象,从而使得萤光被恢复。通过该纳米材料的萤光变化可以探测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疾病诊断的目的。
3.基于SPR和SAW生物感测技术研究中药分子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和表面声波(SAW)的分析分子相互作用的技术是新型的生物感测技术,其无需标记、能实时跟蹤检测生物分子间结合、解离的整个过程,通过分析感测图谱获取分子相互作用的模式和动力学常数等方面的信息。利用SPR和SAW生物感测技术可研究中药分子与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或DNA的相互作用,以达到新药研发和药物筛选的目的。
纳米生物感测中心仪器
纳米生物感测中心仪器简介如右图:
重点学科
临床检验诊断学——省级重点学科
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学科设定于1984年,2005年获得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学科依託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医学检验专业,由检验学院及附属医院检验科组成,2004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
现有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临床检验学、卫生理化检验学及分子诊断学6个亚学科点。现有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共5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3人,硕士生导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具有硕士学位30余人。学科点十分重视学科带头人及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採取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及熟练实验技能的年青教师正脱颖而出。学科点注重科学研究,坚持开拓创新,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已形成了硅纳米线生物感测器检测技术、DIC实验诊断、肿瘤分子标誌物的筛选与检测方法研究、临床耐药性细菌的鉴定与基因分型、代谢酶活性的动态检测及有机磷有机氯农药的色谱法检测等6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等科研课题30多项,获得科研经费300余万元。近5年教师发表教学、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50余篇被SCI、EI和CA等收录。获美国专利、新加坡专利3项,获中国专利2项。20人次参加专着、规划教材、协编教材及课件等编写,其中12人次担任主编、副主编。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校级重点学科
湖北中医药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设定于1984年,依託于湖北中医药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由检验学院及基础医学院生物技术教研室、生物化学教研室等组成。学科点现有医学生物技术、生物化学、临床生物化学及分子诊断学4个亚学科点。有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共44人,教授2人,副教授10人,硕士生导师8人。5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具有硕士学位,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00%已具有及正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学位。
分子生物学学科在中国国内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核心和前沿学科,特别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画的完成,分子生物学已经深入地渗透到了许多相关学科,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各学科研究进入分子水平的平台,分子生物学学科也成为国内外众多高校与科研机构重点发展与建设的学科。近年来,我院以分子诊断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套用为切入点,深入开展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套用研究,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分子诊断学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不断筛选出新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指标与标誌物;同时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与方法研究人体内源性或外源性生物大分子的存在、结构或表达调控的变化,在疾病的的预防、诊断、治疗及转归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设定较早,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2003年两校的合併为本学科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为学科的研究开闢了广阔的新领域。检验学院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具有传统的优势,而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医症候及发病机理、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子作用机制、道地药材的鉴定与分布研究等具有十分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