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中医药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较早开办中医本科教育和最早开办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湖北省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优秀学校,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2003年,原湖北中医学院与原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合併,成立新的湖北中医学院,2010年3月更名为湖北中医药大学。

截至2018年6月,学校占地总面积1610亩,建筑总面积5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1.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9.7万册、电子图书134万册;开设17个院系,开办31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共有教职工1159人,其中专任教师688人;全日制在校生1.7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6006人。

基本介绍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4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3个
  • 主管部门:湖北省
  • 学校官网:http://www.hbtcm.edu.cn
  • 中文名:湖北中医药大学
  • 外文名: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 简称:HBUCM
  • 创办时间:1958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类型:医药类
  • 属性: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2018年)
    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
  • 本科专业:31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 院系设定:中医临床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针灸骨伤学院、药学院、基础医学院、检验学院、护理学院、管理学院等17个院系
  • 校训:勤奋求实、发掘创新
  • 校歌:《湖北中医药大学校歌》
  • 校庆日:每年11月8日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1号(黄家湖校区)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特1号(昙华林校区)
  • 院校代码:10507
  • 主要奖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截至2018年6月)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 湖北中医学院
1954年5月经湖北省文教委员会批准,成立了湖北中医进修学校。
校园风光校园风光
1959年1月8日,在湖北进修学校及附属门诊的基础上,成立湖北省中医学院。
1964年4月13日,更名为湖北中医学院。
1978年,学校开办硕士研究生教育。
1993年,学校开办博士研究生教育。
  • 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
1939年9月,成立省立护士学校。
1939年11月至1943年5月,更名为湖北省省立高级护士学校。
1943年5月至1944年10月,更名为省立医学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
1944年11月至1952年10月,更名为省立医学院附设高级医事职业学院。
1952年10月至1958年12月,更名为省武昌卫生学校。
1958年12月至1972年3月,更名为武昌药检专科学校。
1983年3月,更名为湖北省药检干部进修学校。
1983年9月,更名为湖北省药检高等专科学校。

合併更名

2003年6月23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湖北中医学院、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合併,成立了新的湖北中医学院。
2007年,学校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0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同意湖北中医学院更名为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年1月,进入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中医学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6月,湖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共建湖北中医药大学协定。
校园风光校园风光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6月,学校共有17个院系、31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7个学科门类。
院系设定
中医临床学院
第一临床学院
第二临床学院
第三临床学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针灸骨伤学院
药学院
基础医学院
检验学院
护理学院
管理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
外国语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体育系
继续教育学院
----
本科专业
学科门类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学制授予学位办时间







100501K
中医学
7
医学
2001
100501K
中医学
5
医学
1958
100502K
针灸推拿学
5
医学
1983
100601K
中西医临床医学
5
医学
2004
101001
医学检验技术
4
理学
2000
101007
卫生检验与检疫
4
理学
2006
101101
护理学
4
理学
2000
100801
中药学
4
理学
1971
100701
药学
4
理学
2000
100702
药物製剂
4
理学
2002
100802
中药资源与开发
4
理学
2004
100805T
中药製药
4
理学
2015
101005
康复治疗学
4
理学
2015
101002
医学实验技术
4
理学
2016
101102T
助产学
4
理学
2018
工学类
081302
製药工程
4
工学
1997
080711T
医学信息工程
4
工学
2005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4
工学
2013
080905
物联网工程
4
工学
2016
管理类
120202
市场行销
4
管理学
2001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4
管理学
2002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4
管理学
2003
120601
物流管理
4
管理学
2013
120205
国际商务
4
管理学
2018
120410T
健康服务与管理
4
管理学
2018
理学类
071002
生物技术
4
理学
2004
071102
套用心理学
4
理学
2006
文学类
050201
英语
4
文学
2005
050262
商务英语
4
文学
2016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4
文学
2017
教育学类
040206T
运动康复
4
理学
2014
经济学
020303
保险学
4
经济学
2016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6月,学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优势学科,1个省级重点特色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2个省级优势学科群。
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医学、中药学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护理学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护理学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翻译
重点学科
学科类别学科名称带头人备注
国家中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伤寒学
李家庚
“十一五”
中医肝胆病学
盛国光
“十一五”
中医肾病学
王小琴
“十一五”
中医脑病学
丁砚兵
“十一五”
中医传染病学
陈盛铎
“十二五”培育学科
中医老年病学
甘爱萍
“十二五”
针灸学
王华
“十一五”
内经学
王平
“十一五”
中医诊断学
邹小娟
“十二五”
临床中药学
周祯祥
“十二五”
中药炮製学
刘艳菊
“十二五”
药用矿物学
黄必胜
“十二五”
中医护理学
胡慧
“十二五”
中医药信息学
赵臻
“十一五”培育学科
中医文化学
胡真
“十二五”培育学科
湖北省重点学科(群)
中医学
王华
“十二五”优势学科
中药学
郑国华
“十二五”特色学科
护理学
胡慧
“十二五”培育学科
中医传承与创新学科群
王华
“十三五”省级学科群
中药发掘与产业发展学科群
郑国华
“十三五”省级学科群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6月,学校共有教职工1159人,其中专任教师68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427人;拥有中国国医大师2人,中国全国名中医1人,中国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3人,中国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4个;湖北省“百人计画”特聘专家3人;“楚天学者计画”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5人,“楚天学子”3人;“杏林英才专项计画”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9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2人;中国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模範教师1人,中国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湖北中医大师8人,湖北中医名师14人,湖北省中青年名医6人;武汉中医大师4人,武汉中医名师4人,武汉中青年中医名医4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
西门西门
类别姓名
中国国医大师
李今庸、梅国强
中国全国名中医
陈如泉
湖北中医大师
凃晋文、张六通、詹亚华、王伯祥、李同生、张晓星、王胜利
吴寿善、姜惠中、陈如泉、田玉美、孙国杰、梅国强
湖北中医名师
熊昌源、王鹏、邱明义、沈忠源、张赤志、陈陶后、周安方
倪珠英、邵朝娣、李家康、王柏枝、甘爱萍、皮先明、邱幸凡、刘克忠
湖北省“百人计画”特聘专家
张国军、马元春、余维川
湖北省教学团队
伤寒论教学团队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
中药资源与中药鉴定教研团队

教学建设

  • 重点专科
截至2018年6月,学校建有5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专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2个省级重点专科。
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专科:肾病科、脑病科(神经内科)、针灸科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肝病科、肾病科、脑病科(神经内科)、针灸科、骨伤诊疗中心、妇产科、推拿康复科等
湖北省重点专科:骨伤诊疗中心、妇产科、推拿康复科、心血管病科、内分泌科、脾胃病科、肿瘤科、外三科、儿科、眼科、皮肤科、老年病科
  • 质量工程
截至2018年6月,学校拥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1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截至2015年10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湖北省品牌专业4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画项目7个、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画项目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医学
湖北省品牌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
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针灸推拿学、护理学、中药学、药学
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画项目:中医学
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画: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中药学、药学、药物製剂、中药资源与开发、市场行销
精品课程
课程类别课程名称
国家级精品课程
针灸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针灸学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黄帝内经养生概论
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鉴定学、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伤寒论、中医基础理论、
药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护理学基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分子诊断学等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分子诊断学、医疗市场行销学、方剂学、中药鉴定学等
  • 教学成果
学校部分教学成果获奖情况
项目名称奖项名称获奖年份
中药性状鉴别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年
高等院校校园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
湖北省第四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2004年
自主办学 走特色发展的道路
湖北省第四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2004年
助教型多媒体课件套用于“中医伤科学”教学的初步探索
湖北省第四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2004年
中药鉴定学系列CAI教学课件的研製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2005年
中医内科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研究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2005年
中药真伪鉴别
湖北省高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
2005年
  • 教学、实习基地
截至2017年9月,学校拥有26所教学医院、39所实习医院、29个教学基地、40个合作实习点。教学基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各市、州、县,涉及高等院校、医疗卫生单位、卫生主管部门、医药公司、科研院所、工厂企业等不同性质单位。
类型单位名单
教学医院
荆州市中心医院
武汉市汉阳医院
东风总医院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
丹江口市第一医院
利川市民族中医院
十堰市太和医院
黄冈市中医医院
十堰市人民医院
宁波市中医院
随州市中心医院
武汉市黄陂区中医医院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
鄂州市中心医院
武汉市中心医院
武汉市武昌医院
武汉市第八医院
汉川市人民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
鹹宁市中医医院
武汉市普爱医院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
长江航运总医院
汉川市中医院
武汉市第三医院
武汉六七二中西医结合医院
实习医院
大冶市中医医院
通城县中医医院
应城市中医医院
阳新县中医医院
孝感市中医医院
东风汽车公司茅箭医院
武汉市蔡甸区中医医院
老河口市中医医院
宜城市中医医院
台州骨伤医院
天门市中医医院
武汉六七二中西医结合医院
公安县中医医院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
黄梅县中医医院
武汉市普仁医院
武汉市第五医院
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
汉川市中医医院
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
红安县中医医院
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
武汉市江夏区中医院
潜江市中医院
洪湖市中医医院
鹹宁市麻塘风湿病医院
云梦县中医医院
郧县中医医院
随州市中医医院
宜都市中医医院
浠水县中医医院
赤壁市中医医院
武穴市中医医院
钟祥市中医院
松滋市中医医院
武汉紫荆医院
远安县中医医院
舟山广安骨伤医院
罗田县万密斋医院
南漳县中医医院
教学基地
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
湖北省精神卫生中心
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所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宜昌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所
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
武汉联合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临床检验中心
武汉中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先声药业
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传承中医药研究院
湖北省医药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鄂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九州通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迪安兰青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
庐山植物园
武汉市塞力斯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泰康人寿保险公司湖北分公司
武汉艾迪康医学检验有限公司
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
武汉市华大基因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武汉分公司
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武汉市武昌区法院
武汉市心和堂中医门诊部
武汉市洪山区法院
-----------
合作实习点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广东省邮电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武汉远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宜昌人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江西汇仁集团
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
李时珍製药集团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
江苏恆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湖北省直属机关医院
武汉生物製品研究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1中心医院
湖北今天律师事务所
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
深圳恒生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医院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
湖北省肿瘤医院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武汉市第七医院(亚心七医院)
武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武汉市石化医院
硚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武汉市汉口医院
江岸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深圳东湖医院
青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浙江省温岭市中医院
-----------

附属医院

截至2017年9月,学校拥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直属类别医院名称
直属附属医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
非直属附属医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国医医院(武汉市中医医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省职业病医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襄阳中医医院(襄阳市中医医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宜昌中医医院(宜昌市中医医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荆州中医医院(荆州市中医医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黄石中医医院(黄石市中医医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十堰中医医院(十堰市中医医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仙桃中医医院(仙桃市中医医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荆门中医医院(荆门市中医医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鄂州中医医院(鄂州市中医医院)

获得荣誉

截至2018年6月,学校连续两届荣膺中国全国文明单位,连续七届获得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先后被授予“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高校”、“湖北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综合治理优胜单位”等荣誉称号。
校园风光校园风光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6月,学校建有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Ⅲ级实验室、5个湖北省和武汉市重点实验室。学校是中国十大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防治肝病基地”、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重点培育联盟;是湖北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湖北省产业技术创新基地“道地药材与创新中药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基地的依託建设单位”;是中国国家中医药标準化技术培训和研究中心、中国全国中医医院信息管理中心、湖北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
平台类型平台名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药複方与中药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老年性痴呆(醒脑益智)重点研究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Ⅲ级实验室
中药化学科研三级实验室
中药药理学科研三级实验室
中医药实验中心
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老年病中药新产品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针灸治未病湖北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省研究中心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
湖北省中药炮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中药保健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药用植物研发中心
湖北省中药标準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研发推广中心
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关键技术中药工程研发推广中心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中药资源与中药化学重点实验室
武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武汉市中药创新与规範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武汉市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武汉市技术中试平台
武汉市中药现代化共性关键技术中试平台
共建实验室
湖北中医药大学与湖北福人药业共建中药研究实验室

科研成就

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公布的统计调查档案显示,2014-2017年,湖北中医药大学的科技经费共13828.3万元,科技课题共1123项,发表的学术论文共3372篇,成果获奖12项(其中国家级奖1项)。
学校2014-2017年科研经费与成果
年份科技经费科技课题总数学术论文成果授奖
2014年
3678.3万元
281项
1040篇
1项
2015年
3303.6万元
280项
875篇
3项
2016年
3341.8万元
251项
676篇
3项
2017年
3504.6万元
311项
781篇
5项(其中国家级奖1项)
表中数据来源于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公布的统计调查档案
部分重大科技成果奖
成果名称成果主要完成单位所获奖励类别奖励时间
“双固一通”针灸法效应
机制及其临床套用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5年
2009年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湖北中医药大学
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
研究优秀成果奖
(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2015年
“补肾生髓成肝”治疗肝脏病的基础与临床套用研究
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5年
中草药DNA条形码
物种鉴定体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湖北中医药大学
盛实百草药业有限公司
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澳门大学
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科技
进步二等奖
2016年
保健酒现代製造
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劲牌有限公司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中医药大学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华南理工大学
烟台良荣机械精业有限公司
湖北省科技
进步一等奖
2016年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9月,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家湖图书馆共有纸质藏书149.7万册,古籍文献1.8万册,纸质中外文期刊1千余种,以医药卫生及相关的生物科学为重点,兼收其他各类资源;拥有有134万册电子图书和38种电子资源。
  • 学术期刊
《湖北中医杂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收录期刊。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旨在报导学校及各教学医院的教学、临床和科研的新成果,2008年6月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校园风光校园风光

合作交流

学校是中国第一批有条件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享有对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研究生资格,涵盖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多个层次。
截至2018年6月,学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7所大学、医疗机构和专业团体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关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建有“一带一路”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中(中国)马(马来西亚)中医药中心”。
国际合作国际合作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 校徽
1.图案外形:整体为圆型图案,分外圈和内圈。外圈部分为中英文校名,上为中文校名,下为英文校名;内圈部分为方型主体建筑图案。
2.图案内容:外圈上部为中文校名,外圈下部为英文校名。内圈为校大门和图书馆正立面图案,下有“1958”字样,代表湖北中医药大学创建年份。
校徽文字校徽文字
  • 校旗
旗面为红色,图案由校徽和中、英文校名组成。旗面正中为湖北中医药大学中文及英文校名,左上角为校徽。

精神文化

校训:勤奋求实、发掘创新
时珍精神:求真求实、精勤博极

学校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常委、党委书记
阮力艰
党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校长
吕文亮
党委副书记
李水清
党委常委、副校长
王平、黄必胜、陈运中、刘松林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院长、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涂远超
副校长
马骏(女)
党委常委
张子龙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