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八联
杜八联位于济源市坡头镇境内,抗日战争时期,沿黄河北岸的蓼坞村(包括桐树岭)、桥沟村、泰山村(包括槐树庄)、杨大庄毛岑村(包括清涧)、马住村(包括连地)、留庄村(包括佛涧)、杜年庄(包括马场、蒋庄、苇园、校庄)等八个行政村组成的联防组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杜八联
- 自然村庄:40多个
- 总面积:250平方公里
- 行政村:八个
- 所属年代:抗日战争年代
村庄简介
有40多个自然村庄,万余人口,总面积约250平方公里。清朝末年政府实行“里长”制,杜八联属承留区“杜里”管辖,民国初实行“保甲”制,曾沿用“杜里八甲”“杜里八乡”“杜八乡”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联合抗日,各地成立联防抗联,团联等人民抗日联防组织,故又沿称“杜八联”。
杜八联旧景

二、革命摇篮——泰山庙抗日十六完小
泰山村的东山岭上,有一座古老寺庙,据庙内碑记载,寺庙建于西汉地节年间,随唐时期曾两次复修,扩建全庙整体完善,有后寝宫、大殿、卷棚、山门、阅台、舞楼。西侧对称有东西廊房、药王殿、广生殿、关爷殿,曹关殿、山神庙、土地庙等。历代石碑近200余座,庙总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精緻、辉煌壮观、属济源南乡诸庙之龙,历称“泰山庙”。
地理位置
在泰山庙,从民国初期就设有私塾国小,多属富家子弟在这里上学,学校发展势头很好,曾有“人杰地灵”等各种传说之称。在外地求学的青年学生,假期回来常江集这里谈论国事,1924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就有人开始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和苏联十月革命等活动。1926年北伐战争时期,泰山庙完全国小的师生,就自发组织起来,开展拉倒神像,赶走和尚,扩大学堂,声援北伐,要求救国等革命活动,1931年,国民党济源县教育局局长李宗鸿先生命名泰山庙国小为济源公立第十六完小。据党史记载,1927年,这里就有党的组织活动。1934年,泰山庙学生杨廷桃、杨廷标等发动学生,一夜间写了几十张揭露学校领导贪污腐败行为的标语,最后终于推翻了学校的旧领导,并推选共产党员程远谋为校长,从此十六完校的师生为回响中国共产党“抗日宣言”,掀起了抗日救亡,反对蒋介石卖国政策、声讨汉奸、卖国贼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党派杨柏生同志从北平返乡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杨柏生就以十六完小为基地,并担任十六完小校长,随即将十六完小改名为“济源县杜八联抗日十六完小”,奉行“唤起民众,组织起来,全力以赴、抗日救亡”的宗旨。随后上级党组织又派共产党员路佩文、刑肖天、苗田丰、赵守元等先后到十六完小教书,组织全校师生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党的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等。1937年7月7日抗战暴发,11月中共济源县委正式成立,根据时局的突变,济源县委迁到十六完小内办公,并随即成立杜八联区委,杨柏生同志担任济源县委书记,史向生同志担任杜八联区委书记,程远谋又任十六完小校长。从此以后,抗日十六完小就成了全济源的政治文化和领导全县人民武装抗日的中心,也成为为党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的摇篮。
泰山庙




背景介绍:豫北战役
杜八联、金六联等抗日武装200余人加入游击支队。1939年8月,中共济源县南县委在杜八联建立。杜八联沿黄北岸数十个村庄结成联防,形成了巩固的敌后抗战“小苏区”。抗日战争期间,杜八联人民同日军作战数百次;护送干部200余人渡过黄河;先后有4批1200多人(枪)成建制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中,杜八联民兵同进犯的国民党军作战上百次,使其始终未能占领杜八联一寸土地。同时,他们还单独或配合主力部队攻打坡头寨,炸毁敌飞机,平息红枪会暴乱,为陈谢大军强渡黄河天险开路、护航,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攻不破的“河防堡垒”。

1944年4月, 日军向河南大举进攻, 中共太岳区党委和太岳军区在济源阎和村成立了中共豫北工作委员会,发动了第一次豫北战役。在济源、王屋两县抗日武装的配合下,经过4个月的战斗, 解放了大片土地和 10 万以上人口,其中留庄英雄民兵营打死打伤敌人320多人,活捉敌人220多人,缴获各种武器570多件,打败了日伪的无数次进犯,保卫了“杜八联革命小苏区”。新建了济源、王屋两个县的6个区政权, 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
1945年4月,根据党中央“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部署,太岳军区发动了第二次豫北战役,打通了与豫西解放区的联繫,使太岳区与太行区在道清路以南连成一片。1947年2月,太岳武委会通令嘉奖杜八联战斗英雄薛平华等人,杜八联荣获“保家保田,百战百胜”奖旗一面,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也授予杜八联“河防堡垒,翻身英雄”锦旗一面。据统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杜八联有141人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牺牲。新中国成立后,杜八联民兵使用过的葫芦舟、石雷、榆木炮等革命文物及其战例沙盘模型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收藏展出;他们创造的“联防战”,与地雷战、地道战一起被列为中国民兵的三大战法之一。
早期《河防堡垒》连环画
1945年4月,根据党中央“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部署,太岳军区发动了第二次豫北战役,打通了与豫西解放区的联繫,使太岳区与太行区在道清路以南连成一片。1947年2月,太岳武委会通令嘉奖杜八联战斗英雄薛平华等人,杜八联荣获“保家保田,百战百胜”奖旗一面,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也授予杜八联“河防堡垒,翻身英雄”锦旗一面。据统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杜八联有141人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牺牲。新中国成立后,杜八联民兵使用过的葫芦舟、石雷、榆木炮等革命文物及其战例沙盘模型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收藏展出;他们创造的“联防战”,与地雷战、地道战一起被列为中国民兵的三大战法之一。

列为爱国主义教育示範基地
杜八联革命纪念馆分县委办公旧址、展览迴廊、烈士墓园、泰山庙宇等4部分,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杜八联革命纪念馆于2000年5月被公布为济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10月被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範基地。
拍摄文献纪录片
1
电视文献纪录片《河防堡垒杜八联》共8集,是文化部立项项目,河南省图书馆承办。系中原红色历史文化电视文献纪录片《风卷红旗》之《济源篇》,2013年11月11日正式开机拍摄,图书馆协助拍摄。
近期,电视文献纪录片《河防堡垒杜八联》剧组再次来到济源进行拍摄。这次拍摄分两组进行,一组在图书馆进行室内採访录製,一组到坡头镇泰山、蓼坞、桥沟、留庄等村以及孟州“八三战役”发生地进行外景拍摄。预计本次拍摄7天时间。
电视文献纪录片《河防堡垒杜八联》共8集,是文化部立项项目,河南省图书馆承办。系中原红色历史文化电视文献纪录片《风卷红旗》之《济源篇》,2013年11月11日正式开机拍摄,图书馆协助拍摄。半年多来,先后在济源市坡头镇、王屋镇,北京市,洛阳市孟津、吉利区济涧村等地进行了5次拍摄,採访当事人及其后代、济源党史专家、村民、“杜八联”历史和“留庄民兵营”历史的研究者近200人。

该片的拍摄过程,也是了解、挖掘“杜八联” 和“留庄民兵营”历史的过程,更是是团结协作、凝聚正能量的过程,极大地弘扬了“杜八联”精神、英勇的“留庄民兵营”精神和“济源精神”。首先是省图书馆精心策划指导,有关领导多次莅临现场指导工作;其次济源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和村镇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得到了济源市文广新局、济源市委党史办、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坡头镇人民政府、原“杜八联”各村的大力支持;其三是剧组人员不畏严寒和酷暑,不畏困难,扎实工作,作风严谨;其四是许多老同志自觉的加入到了讲述“杜八联”历史的队伍中,还有的自觉的为剧组充当嚮导。
目前,在济源正悄然兴起一股探究“杜八联”历史和精神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