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从少年中国到少年台湾

从少年中国到少年台湾

从少年中国到少年台湾

《从少年中国到少年台湾》是2012年麦田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梅家玲

基本介绍

  • 作者:梅家玲
  • ISBN:9789861738291
  • 页数:301
  • 定价:350新台币
  • 出版社:麦田
  • 出版时间:2012-11-15
  • 副标题:二十

内容介绍

以二十世纪的中文小说为中心,探讨其所体现出的青春想像与国族论述,以及相关的文化政治议题。
本书以梁啓超「少年中国说」为起点,结合其自撰小说《新中国未来记》,讨论所关涉的现代性,启蒙论述与国族想像论题,为全书张目;继以包天笑、叶圣陶、以及台湾日据时期以来的重要小说为代表性个案,就「二十世纪中文小中的青春想像与国族论述」展开系列论析。其目的并不在于作为完整的文学史论述,但却意图以文学/文化史的视野,凸显此一世纪小说书写的内在特质与美学实践,并开展它与启蒙教育、出版文化、性别研究等不同论域的对话思辨。
全书共六章,分为三部分讨论
发现少年与小说教育
「青春」伴随着「少年」成为近现代文学与文化想像的重要主题并非偶然;它所关涉的,更不只是文学书写中的修辞喻托而已。无论是文化传译,文学想像,抑是启蒙实践,近现代的青春憧憬无所不在。而它的端绪,自当归诸于梁啓超所倡议的「少年中国说」,以及相应而生的种种革新作为。因此,本书第一部分以「梁啓超」与「包天笑」为代表性个案,就二十世纪初,「发现少年」与「小说教育」的相关论题进行探讨。
艰难的青春,困顿的启蒙
经由梳理了来自社会现实、叙事话语与「青年」、「孩童」等文化符号的错综纠结及多方对话。利用探讨「身体与空间/认同政治」及「从台湾身体到皇民身体」两大主题。
从中国到台湾:孤儿?孽子?野孩子?
战后台湾小说,着墨于「父子」关係者,比比皆是。率先将《台北人》与《孽子》视为具有内在齐源的小说文本、对照阅读。类二是将四○至九○年代的相关台湾小说,置于「父子家国」的述脉络中,一併进行历时性考察。

作者介绍

梅家玲博士,现任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与中文系特聘教授,研究领域
兼括汉魏六朝文学,中国近现代文学与台湾文学,2008-2011担任台大台湾文
学研究所所长,期间积极推动台湾文学跨领域、跨国际的整合研究。着有《世
说新语的语言与叙事》、《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性别,
还是家国?──五○与八、九○年代台湾小说论》、《从少年中国到少年台湾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的青春想像与国族论述》等。近年来的学术兴趣在从
「声音」角度切入,探讨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问题,以及知识生产、文学传播
与学科建制之间的互动关係。

作品目录

【导论】
「青春」的文化政治学
辑一、发现少年与小说教育
发现少年,想像中国--梁啓超「少年中国说」的现代性、启蒙论述与国族想像
小说教育:包天笑与清末民初的教育小说
辑二、艰难的青春,困顿的启蒙
孩童,还是青年?--叶圣陶教育小说与二○年代青春/启蒙论述的折变
身体政治与青春想像:日据时期的台湾小说
辑三、从中国到台湾:孤儿?孽子?野孩子?
白先勇小说的少年论述与台北想像--从《台北人》到《孽子》
孤儿?孽子?野孩子?--战后台湾小说中的父子家国及其裂变
重要参考文献
论文出处
后记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