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村(山东省烟台市海阳二十里店镇下辖村)
潘家村,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潘姓建村,以姓命村名潘家。后有王姓建村于梧桐山西麓,命村名梧桐埠。因与潘姓居多的潘家只有一街之隔,清初,两村合一,仍称潘家村。 潘家村位于海阳市政府驻地西10公里处。地处东经121°05′,北纬36°45′。东与沙子埠村为邻,西与窦疃相连,南与祁家庄隔青石公路相望,北与埠峰村接壤,隶属二十里店镇,南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4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482户,1293人。有潘、张、赵、崔、鲍、王、于、訾等姓,均为汉族,其中潘、张两姓人口较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潘家村
- 所属地区:山东省烟台市海阳二十里店镇
- 下辖地区:梧桐埠
- 地理位置:东经121°05′,北纬36°45′
- 面积:约4.5平方公里
- 人口:1293人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潘家国小,在校学生40多人。20世纪60年代,村集体建学校16间,建立学校大院,占地2000余平方米,在校学生200多人。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57人。1989年,潘家村被海阳县政府评为“文明村”。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只能过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6年,全村人均粮食15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50公斤。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18辆,农用车260辆,机车320辆;彩电300多台,电冰柜180余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全村仅有两处瓦房,人均住房面积不足6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1982年以来,新房区街道整齐,新建主要大街3条,沿街绿化带长达1100米,街中心广场面积2000平方米,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 集体福利从1966年以来,集体先后投资1万多元,购买了7台脱穀机,结束了自古以来砘压、连枷打小麦的历史。1974年,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本年,购买了电影放映机1台,自放电影。1986年,投资5.8万元,修建起自来水配套设施,村民吃上了自来水。1991年,投资10万元,修建起南沙河大桥,方便了村民,也方便了邻村。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8年,张子山经埠峰村张元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5年,村成立党支部,潘元清任党支部书记。在党组织领导下,村成立了互助组,并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1949年11月(农曆十月),组织支前队11人,随军南下参加渡江战役。同年村党员身份公开,有党员19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5个,党员62名。自成立党支部起,先后有潘元清、潘学坡、张子奎、张学俭、鲍丕乐、潘富国、于明海、鲍庆祝、潘学泰、张中道、张学成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4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村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改称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先后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张子山、王京禄、张京文、潘孟会、张学俭、潘孟江、赵振江、张京起、潘学进、鲍庆祝、张忠道。1999年4月,于明海当选为首任村民直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4月,潘正敏当选村委主任。
地图信息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