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石梅国小

石梅国小

石梅国小

石梅国小坐落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东南麓,梁昭明太子读书台旁。其前身是清雍正三年(1725年),粮储道杨本植所建的“游文书院”。两代帝师翁同和曾就读于此。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石梅国小
  • 创办时间:1950年
  • 所属地区:江苏省常熟市
  • 类别:公立国小

学校沿革

石梅国小坐落于虞山东南麓,梁昭明太子读书台旁。其前身是清雍正三年(1725年),粮储道杨本植所建的“游文书院”。两代帝师翁同和曾就读于此。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邑人庞鸿文、邵松年修建斋舍,将游文书院改办为常昭学堂。是当时常熟较早创办的新学之一。一百多年来学校历经社会变迁、校名更改、人事更迭,而优良的办学传统、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则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且不断发扬光大。
石梅国小
宣统元年(1909年),改名为常昭公立高等国小西校,通称“常昭石梅公校”。
民国期间,由于社会变迁,频繁并校,校名多次变更: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竞化女子学堂迁入更名为“常熟县立女子高等国小,并试办附设国中。民国17年(1928年),定名为常熟县立石梅国小。在此期间,先后由李王宫海虞市立第五国民国小(原敦行国小),书院弄私立思文国小併入。
民国26年(1937年)11月19日常熟县城沦陷学校一度被迫停课。民国32年(1943年),复名”常熟县立石梅国小“。抗战胜利后,民国35年(1946年)改名为“常熟县虞城镇石梅中心国民国小校”。
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常熟解放,从此石梅国小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学校教学秩序保持良好,师生以极其高涨的爱国、爱党热情投入各项政治运动。
1950年学校更名为“常熟县石梅中心国小”。
1951年3月常熟县立师範学校改名为常熟师範学校,石梅国小被定为“常熟师範附属国小校”。
1952年9月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实行五年一贯制试点同时试行教育部颁布的《国小暂行规程》(草案)。同年公立学校教职工开始享受公费医疗。
1955年,学校实施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生守则》。
1956年,学习苏联教育理论和经验,仿行苏联的课堂教学制度和五级计分法。
1962年,常熟师範学校停办,学校复名“常熟县石梅国小”,同年“石梅”、“实验”被评定为学制改革试点学校,并由县直接管理。
“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党政领导机构受到冲击,部分教师下放劳动,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干扰,学校改名为“红梅国小”。
1969年,工宣队进驻学校。
1972年,陈荣生任“革委会”主任,同年四月学校单独建立党支部,陈荣生任党支部书记。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学校迅速恢复了教学秩序,学校又复名“常熟县石梅国小”。
特别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育改革呈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改革中实现了教育理念、教育设施、队伍素质的现代化。

学校现状

石梅国小国小部占地面积22942.4㎡,建筑面积20390.78㎡。国小部有教学班39个,学生1703名,附设幼稚园2所(其中幼稚园分部占地面积4845 ㎡,建筑面积3650 ㎡,户外活动场地3050㎡,绿化面积1800㎡)。有18个班,幼儿681名。学校在编教师164名,其中中学高级教师4名,国小高级教师92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3名,常熟市学科带头人25名,常熟市教学能手37名。
学校环境优美,古朴典雅。是一所典型的江南园林式学校。学校教育设施先进,师资实力雄厚,教育质量优异,办学特色鲜明。是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江苏省实验国小。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电化教育、劳技教育闻名遐迩。
电化教育
学校早在1978年,从马友檀老师自製第一架幻灯机开始就把电化教育手段套用于课堂教学改革中。特级教师王美卿第一个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进行国小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显着成效。不久她的《根据儿童心理特点设计和使用电化教具》和《我用电视录像教学〈捞铁牛〉》两篇文章,都在《江苏教育》刊载。她的一堂《狐假虎威》语文课的实况被选送中央教育电视台播出。
1987年,实现了班班有“二机一幕”(幻灯机、录音机、萤幕),电教学科覆盖率100%,电教上课率25%左右,并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电教研讨会,以后每年一届,至二000年已对外举办了十四届。充分发挥了学校电教示範辐射作用。1988年5月在省教委组织的电教试点学校互查评比中,以2027分的高分荣获特等奖(达标分为530分)。翌年12月获江苏省电化教育先进集体称号。1992年,学校又被评为江苏省电化教育示範学校。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先后投入了200多万建成了校内闭路电视系统、行政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网路教学系统。积累了8800框投影片、583盒录音带、541盒录像带、各学科CAI共135个,初步实现了学校电教教材(软体)的系列化。学校把计算机引进课堂,开展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承担了国家级课题:“运用多媒体技术最佳化学科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1998年12月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国小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最近学校又加快了教育信息化步伐。1998年开通了Internet 网路信息高速公路。1999年完成了校园网,2005年获苏州市信息示範学校称号。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信息化软硬体建设,持续推进信息化工程,深化电教特色。
劳技教育
1990年,根据省教委(90)45号档案精神,学校以劳动教育这个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十几年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完善了四个体系(目标体系、管理体系、操作体系、评估体系),初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徵的城区劳动教育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讚叹的效果。
根据《国小劳动教学大纲》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一、制订了《劳动教学纲要》确定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二、开闢了一批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包括:电工、钳工、缝纫、烹饪、泥工、美工等劳动专用教室和社区18个实践活动基地;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网路;三、建设了一支比较稳定的素质较高的劳动骨干师资队伍;四、自编了一套劳动课的系列教材。劳动教师利用三年时间,边实践边编写,于1993年完成了第一套三至六年级的教材,八个项目,上下共16册,160多篇课文。1996年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增编了“泥工”和“木工”。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2000年再次对教材进行了改版,使之跟上时代步伐;五、最佳化了课堂结构,遵循劳动课以实践为主的原则,总结出了“趣—授—练—评”的基本模式,提高了劳动课的课堂效率;六、形成一套较为有效的评估体系,包括评估原则、评估标準、评估方法;七、参与了由吕型伟主持的国家级课题《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小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使学校的劳动教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八、完善了一套管理体系。扎扎实实的简单生产劳动使学生在毕业时都能掌握七至八项劳动技能。经常性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欢乐,养成了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质,培养了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责任感。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劳动竞赛活动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石梅盛开的劳技之花结出了丰硕绚丽之果,几年来发表劳技论文30多篇。1993年7月13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登《提高课堂效率,石梅国小减轻负担打攻坚战》的文章,充分肯定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1993年、1997年两次荣获江苏省模範学校称号。1995年江苏省电教馆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家教委委託,到学校拍摄了反映石梅国小劳动教育的电视科教片《盛开的劳动教育之花》,用于培训边远地区的国小校长。同年,学校又被确认为《中德合作促进基础教育项目试点学校》,1998年12月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表彰并授于《劳动技术(劳动)教育先进学校称号,200 年被评为素质教育先进集体。
学校小武术队,建于1983年,由市体委武术老师王怀(国家级武术裁判:中国武术七段)任教练。每天早晨6:00—7:15,傍晚16:30—18:00,队员们活跃在后操场上,压腿、站桩、下腰,出拳虎虎生风,舞刀剑、使枪棍,个个英姿飒爽。十几年来,一批批队员经过刻苦磨练茁壮成长,驰骋于江苏武坛,硕果纍纍。每年参加苏州市比赛或代表苏州市参加省比赛均屡屡获奖。先后共获金、银、铜牌160多枚,并为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江苏等高校体育系输送多名运动员。1996年学校被评为苏州市武术传统项目学校。

校址环境

石梅国小坐落于虞山东南麓,毗邻道启东南先贤言子杏坛和梁昭明太子读书台,东临石梅广场,西接部队军营,面向西门大街,背依苍翠虞山。校园古朴典雅,历来弦歌不辍,瀰漫书香,学人辈出。清朝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和、北大校长吴树青都曾课读于此,是千载读书的圣地。
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国小
学校环境幽美,校舍依山构筑,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园内古木参天。长廊盘旋幽深,亭台气宇轩昂,卓尔亭期翼卓尔不凡,桃李园意在桃李芬芳。这是学校对师生的寄託和希望令人回味,催人奋进。琅琅、融融门内,书声朗朗其乐融融,葱葱、欣欣门里,郁郁葱葱,欣欣向荣。房前屋后,石榴嫣红,修竹扶疏,芭蕉摇曳,中秋时节桂花亭前桂子花开,满园飘香。既有江南园林的风格,又有校园独特的氛围。后山奇石突兀,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与虞山国家森林公园连成一体,显示着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新落成的钟楼、明德楼、致知楼、知远楼、至善楼、体育馆……粉墙黛瓦与老校舍融为一体,新松苑、石梅苑、修篁苑葱翠秀气,实是一所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辉映的园林式学校。
这得天独厚的环境,确是育人的胜地也。

领导体制

1、清末
清末由书院改办成学堂,董事主管选址、筹措经费等重大事宜,堂长担负教务和事务之责。宣统元年(1909年)学堂改为常昭公立高等国小堂石梅西校,设校长1人管理学校工作。
2、民国
民国12年(1923年)实行四二制国小教育,前四年为初级,后两年为高级。民国16年(1927年)以后,校长下设教务、训育、事务三处,秉承校长管好分工事宜。抗战胜利后,民国35年(1946年)学校更名为常熟新城镇石梅中心国小,此时实行校长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全体教职员大会制,下设总务部、教导部、辅导研究部、经济审查委员会、特种委员会。
3、建国后
解放初,学校仍设教务、总务两处,并建立校务委员会,校长、教导主任均为委员,并由教职员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参加。凡学校重大问题均需校务委员会研究、审批。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领导体系被打乱。68年下半年工宣队进驻学校,学校建立了由工宣队成员、造反派代表、革命领导干部参加的三结合革命生产领导小组,负责抓革促教育。1970年以后,改为革命委员会,下设政工组、教育革命组、后勤组。1977年工宣队撤离学校。
1978年9月教育部发出通知,试行新修订的《全日制国小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提出全日制国小恢复“党支部领导下校长分工负责制”,强调“学校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经过党支部讨论决定”,“学校党支部要善于贯彻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行政领导干部的作用,不要包办代替”。
1979年撤销文革期间的“校革会”恢复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80年撤销政工组、教革组后勤组,恢复教导处、总务处。
1990年学校试行校长负责制试点工作,以校长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代会民主管理的“三位一体”为基本特点的学校管理体制。

行政组织

学校高层领导机构
常昭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宣统元年(1902年——1909年)
堂长:庞鸿文、常昭学务所总董邵松年
常昭公立高等国小石梅西校
宣统元年——宣统三年(1909年——1911年)
校长:丁祖荫(1909年—1911年)
校长:庞树典(1911年)
常熟县立女子高等国小校
民国元年——民国12年(1912年——1923年)
校长:庞树典(1911年—1912年)
校长:蒋凤梧(1912年—1913年)
校长:金鹤清(1913年—1923年)
常熟公立女子国小校
民国12年——民国17年(1923年——1928年)
校长:金鹤清
常熟县立石梅国小
民国17年——民国31年(1928年——1942年)
校长:宗之华(1928—1930)
校长:徐天兴(1930—1932)
校长:叶秀英(1932—1933)
校长:杨泰生(1933—1934)
校长:宗之华(1934—1936)
校长:顾树椿(1936—1937)
校长:邵福平(1937—1942)
辛城镇国小
民国31年——民国32年 (1942年-1943年)
校长:邵福平(1942——1943)
常熟县立石梅国小
民国32年——民国35年 (1943——1946)
校长:陈匀光(1943—1946)
常熟县虞城镇石梅中心国民学校
民国35年——1950年(1946——1950)
校长:陈致中
常熟县石梅中心国小
1950年——1951年
校长:陈致中
常熟师範附属国小
1951年——1962年
校长:陈致中(1951—1953)
校长:张省三(兼)(1953—1955)
副校长:陶选臣(1953—1957)
校长:郑耀定(兼)(1957—1962)
副校长:王新民(1957—1958)
副校长:张月臻(1956—1962)
副校长:田月英(1960—1962)
常熟县石梅国小
1962年—1967年
副校长:田月英(1962—1967)主持学校工作
副校长:张月臻(1962—1964)
副校长:蔡有成(1964—1966)
常熟县红梅国小
1967年——1978年
副校长:田月英(1967—1972)主持学校工作
革委会主任:陈荣生(1972—1978)
革委会副主任:田月英(1972—1978)
革委会副主任:汪玉新(1972—1973)
革委会副主任:钱天霞(1974—1975)
革委会副主任:朱安琴(1975—1978)
常熟县石梅国小
1978年——1983年
校长:田月英(1978—1983)
副校长:王化民(1978—1983)
副校长:朱安琴(1978—1983)
副校长:段锁洪(1978—1983)
常熟市石梅国小
1983年——至今
校长:田月英(1983—1985)
副校长:王化民(1983—1986)
副校长:朱安琴(1983—1996)
副校长:段锁洪(1983—1985)
副校长:荣文渊(1983—1987)
校长:杨济声(1985—1986)
副校长:邰洁(1985—1999)
校长:钱佩智(1986—1989)
副校长:赵允元(1986—1989)
副校长:钱文俊(1987—1993)
校长:赵允元(1989—1992)
校长:钱树民(1992—1994)
校长:瞿伟根(1994—1997)
副校长:程剑鸣(1994—1996)
副校长:周根林(1996—1998)
校长:沙惠刚(1997—2001)
调研员:朱祖馨(1997—1999)
副校长:姚建华(1998—2001)
校长:黄雁(2001—2007)
副校长:俞芳(2001—2004)
副校长:陶倩(2001—)
副校长:赵明华(2001—2005)
副校长:曹建翔(2005—2008)
副校长:高丽(2006—)
校长:顾泳(2007—)
副校长:陶倩(2001—)
副校长:曹深(2008—)
副校长:高丽(2006—)
学校中层领导机构
一、教导处
教导主任
教导副主任
任职时间
备注
吴善杨

民国37年(1948)—1953

蔡友成

1953—1956

洪毓芬

1956—1977


朱雪民
1956—1958

王化民

1978—1986


朱学仪
1978—1986


徐志红
1984—1993


程丽华
1984—1995

蔡澄

1987—1996


俞芳
1994—1996


钱易华
1994—1997


王根元
1996—1997

俞芳

1997—2000


陈万安
1997—2001


朱宏
1997—1999


钱瑞芬
1997—1998


曹建翔
1998—1999


高丽
1999—2003

曹建翔

2001—2003


朱文娟
2001—2004


高晓岗
2003—2004

高丽

2004


贾怡
2004—2006

高晓岗

2005—


陆均
2005—


毛李华
2005—


朱军
2005—

二、德育处
主任
副主任
任职时间
备注
钱丽霞

2004—2005


顾惠芳
2004—2005

顾惠芳

2005—


查惠玉
2005—

三、总务处
总务主任
副总务主任
任职时间
备注
丁显哉

民国38年—

方云卿

1989—1994


袁伦
1989—1995


华正中
1992—2007

袁伦

1996—


花建宏
2005—

四、教科室
主任
副主任
任职时间
备注
程剑鸣(兼)

1994—1995
94年成立教科室

徐志红
1994—2000


陈万安
1996—1997

蔡澄

1997—1998
1998年调离石梅
邰洁(兼)

1998—1999
1999年调往五爱国小任校长
姚建华(兼)

1999—2000

曹建翔

2000—2001

赵明华

2001—2002


王振芳(男)
2001—


钱丽霞
2001—2003

陈万安

2002—2005

贾怡

2006—


高晓岗
2005—


朱军
2005—

五、信息中心
主任
技术总监
任职时间
备注
陆均

2004—


钱震鹏
2004—

六、工会
主席
副主席
任职时间
备注
朱安琴

1981—1996
会员60多人

孟宝玉
1981—1985
会员70多人

马友檀
1981—1990
会员70多人

黄泓
1990—1996
会员90多人
黄泓

1996—2007
会员100多人

华正中
1996—2001

陶倩

2007—
会员120多人
五十年代建立教育工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停顿,1981年恢复工会组织。
历届代表会时间及工会主席更迭情况
届次
时间
主席
副主席
会员数
第一届
1981.7—1985.11
朱安琴
孟宝玉、马友檀
60
第二届
1985.11—1990.3

马友檀
70
第三届
1990.3—1996.1

黄 泓
70
第四届
1996.1—2001.6
黄 泓
华正中
90
第五届
2001.6—2006.
黄 泓

100
第六届
2006—现在
陶 倩

120
七、团支部
团支部书记
支委
任职时间
备注
张晓兰

1984—1987


庞毅
1986—1987


戚晓峰
1986—1987

朱雪刚

1988—1993


邵鸣
1988—1993


孙蓉
1988—1989


丁红芳
1990—1993


郑克勤
1990—1993


花建宏
1990—1993

陈万安

1994—1996


高丽
1994—1996
副书记

邵俐加
1994—1999


缪维缨
1994—1999


黄峰
1994—1995

于春明

1996—1998


仲建勛
1996—1998


姜僖
1996—2001

朱建亚

1998—2001


周国平
1999—2001


包丽丹
1999—2001


曹宇
1999—2001

顾林

2001—2003


姚国春
2001—2003


毛李华
2001—2003


赵维霞
2001—2003

汪明波

2004—


须洁
2004—


周丽娜
2004—


吴鸿燕
2004—

八、少先队辅导员
大队辅导员
副大队辅导员
任职时间
备注
马友檀

1960—

陆文达

1962—1968

朱安琴

1971—1975

黄泓

1975—1984

邰洁

1984—1987

华正中

1987—1991

朱宏

1992—1994(低)

郑克勤

1992—1993(高)

王振芳

1992—1994(中)

黄峰

1993—1994(高)

张月新

1994—2000

顾惠芳

2001—

九、校办厂
厂长
任职时间


黄泓
1984—2002


十、幼稚园
园主任
副园主任
任职时间
备注
李蕴玉

民国35年八月

陈堤华

民国36年—1972年

周佩珍

1972—1978

包凤鸣

1978—1987

蒋蕙

1987—1994


董燕妮
1987—2000

陶倩

1994—2000
1994—1995任副主任主持工作
董燕妮

2000—2003


朱雨雯
2000—
2007年9月分管分部工作

黄玲红
2000—2003
2003年9月调往实验国小幼稚园

张渝茜
2001—2003
分管琴枫苑幼稚园
张渝茜

2003—


缪维缨
2007—
2007.9任园长助理

赵维霞
2007—
2007.9任园长助理
十一、办公室
主任
任职时间
备注
黄泓
2002年8月—2007年8月

姚国春
2007年8月—

学校校歌

我爱这美丽的学校
王化民词 唐国英曲
我们的学校,美丽可爱,
山麓的校,校里有山。
曲廊古亭台,鲜花四季开。
当年帝子读书处,今朝育苗展风采。
那时代的金钥匙,闪闪放光彩。
为了祖国的明天,
不怕困难,决心攀摘,
爱国、勤奋、团结、求真,
放眼世界,继往开来,
愿石梅国小和虞山同在,和虞山同在。
培育英才,千秋万代。

知名校友

吴树青,男,1943年石梅国小毕业生,原北京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着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他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运行—调控》、《中国巨观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概述》等着作,对中国经济学理论,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作出了突出贡献。
蒋云仙,女,1933年2月出生,毕业于石梅国小,着名评弹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曾任上海市长征评弹团副团长,上海市曲协副主席,代表作有长篇评弹《啼笑因缘》、《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邓绍基 (1933年~ ),石梅国小毕业生,1955年8月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文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
苏灵扬,女,原名苏美玉(周扬夫人),1914年生,毕业于石梅国小。1932年,她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教育系,1935年年底转入上海复旦大学就读,1937年9月抵达延安,在大生产运动中被评为劳动模範和模範党员,1946年任北师大女附中校长,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语文教育学会会长、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会长。
翁宇庆,男,1940年1月1日出生,毕业于石梅国小,中国工程院院士,1963年清华大学金属材料专业本科毕业,博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高级工程师。历任冶金研究总院院长,冶金部科技司司长,副部长、国家冶金局副局长、中国钢铁工贸集团总公司董事长等职。现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国家“973计画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部首席科学家、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蔡鵾,男,1941年2月出生于常熟。1948年就读于石梅国小。1956年国中毕业于江苏省常熟中学,1959年高中毕业于常熟县中学。196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同年分配到总字904部队(后集体转业为第七一0研究所)。1986年任中船总公司(原国务院6机部)水雷、反水雷专家组组长。1988年任710所付总工程师。1994年1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任国家高新工程“XX杀手锏装备”总设计师。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