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定县(古地名(旧治在今河南省安阳县永和镇))
永定县,中国古代县级行政区。唐天祐三年(906年),河北道相州(今安阳市)尧城县改为永定县。后梁开平年间,改称长平县。后唐同光初,复名永定县。宋天圣七年(1029年),改永定县为永和县。宋熙宁六年(1073年),降永和县为镇入安阳县。
自唐末改尧城县为永定县,至宋天圣间改永定县为永和县,永定县建置存在时间达110余年(期间短暂改称长平县)。其辖境大致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东部一带。县治永定城,故址在今安阳县永和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永定县
- 政区类别:县级
- 始置年代:唐天祐三年(906年)
- 政府驻地:永定城(在今安阳县永和镇)
- 所属地区:相州(今安阳市)
- 地理位置:今河南省安阳县东部
- 存在时间:110余年
建置沿革
本汉代内黄县地,晋于此置长乐县,北齐废长乐併入临漳县。
隋开皇十年(590年),分临漳、洹水二县于此重置长乐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长乐县为尧城县(治在今安阳县永和镇),隶属相州(今安阳市)。
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州改郡,尧城县改属魏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相州总管府,尧城县复属相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相州又改为邺郡,尧城县属河北道邺郡。
唐乾元元年(758年),邺郡复改为相州,尧城县复属河北道相州。
唐天祐三年(906年),改尧城县为永定县。
后梁开平年间(907年-911年),永定县改为长平县。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名永定县。
宋仍为永定县,属河北西路真定府相州(也称邺郡)。
宋天圣七年(1029年),避真宗山陵名,改永定县为永和县。
宋熙宁六年(1073年),降永和县为镇入安阳县。
金明昌三年(1192年),相州升为彰德府,永和镇属河北西路彰德府安阳县。
明代为永和三里(110户编为1里),属河南彰德府安阳县。
清代为永和镇,仍属河南彰德府安阳县。
民国为永和集,属河南省安阳县第二区。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设永和乡、永和公社。
1983年,永和公社复改为永和乡,下辖39个行政村。
2014年,永和乡改称永和镇,下辖40个行政村,仍属安阳县。
典籍记载
《新唐书》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
河北道
相州邺郡,望。本魏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纱、绢、隔布、凤翮席、花口瓢、知母、胡粉。户十万一千一百四十二,口五十九万一百九十六。县六:有昭义军,大曆元年置。安阳,紧。武德四年省零泉县,五年省相县入焉。西二十里有高平渠,刺史李景引安阳水东流溉田,入广润陂,鹹亨三年开。邺,紧。南五里有金凤渠,引天平渠下流溉田,鹹亨三年开;有铁。汤阴,上。本荡阴。武德四年析安阳置荡源县,隶卫州,六年来属。贞观元年更荡源曰汤阴。林虑,上。武德二年以县置岩州,五年州废,来属。有铁,有林虑山。尧城,上。天祐三年更曰永定。北四十五里有万金渠,引漳水入故齐都领渠以溉田,鹹亨三年开。临漳。上。南有菊花渠,自邺引天平渠水溉田,屈曲经三十里;又北三十里有利物渠,自滏阳下入成安,并取天平渠水以溉田。皆鹹亨四年令李仁绰开。
《太平寰宇记》
卷五十五
河北道四
相州
相州。邺郡。
河北道四
相州
相州。邺郡。
元领县十一,今六:安阳;邺县;汤阴;永定;临漳;林虑。
五县割出:滏阳;入磁州。内黄;成安;洹水;已上三县入魏州。临河。入澶州。
五县割出:滏阳;入磁州。内黄;成安;洹水;已上三县入魏州。临河。入澶州。
永定县,州东四十里,旧十四乡,今三乡。本汉内黄县地,晋置长乐县,髙齐省入临漳县。隋开皇十八年,分临漳、洹水二县于此重置长乐县,十八年改为尧城县,因尧所居此城为名。唐末改为永定县,朱梁开平中,改为长平,后唐同光初,复为永定。洹水,在县北四里。丹朱墓,在县东一里,尧之子也。羛阳聚故城,在今县东。《左氏传》晋荀盈如齐,逆女卒于戏阳。注云,内黄县戏阳城。“羛”与“戏”同。
《元丰九域志》
●卷二
《元丰九域志》卷二

○河北路
东路 西路
河北路
太平兴国二年分河北南路,雍熙四年分东、西路。端拱二年并一路。熙宁六
年,复分二路。
河北路
太平兴国二年分河北南路,雍熙四年分东、西路。端拱二年并一路。熙宁六
年,复分二路。
望,相州,邺郡,彰德军节度。(治安阳县。)
地里。(东京三百五十里。东至本州界七十五里,自界首至北京一百五里。
西至本州界一百四十里,自界首至潞州一百二十里。南至本州界五十五里,自界
首至卫州九十里。北至本州界四十里,自界首至磁州二十里。东南至本州界六十
里,自界首至澶州八十五里。西南至本州界八十里,自界首至卫州七十六里。东
北至本州界八十里,自界首至州九十里。西北至本州界五十里,自界首至磁州
三十五里。)
户。(主二万六千七百五十三,客二万一千九十三。)
土贡。(纱、绢各一十匹,知母、胡粉各一十斤。)
县四。(天圣七年改永定县为永和。熙宁六年省永和县为镇入安阳,邺县为
镇入临漳。)
紧,安阳。(四乡。天禧、永和二镇。有韩陵山、龙山、洹水、防水。)
紧,汤阴。(州南四十里。一乡。有牟山、水、汤水、淇水。)
紧,临漳。(州东北六十里。二乡。邺一镇。有东山、漳水。)
中,林虑。(州西九十里。一乡。阳冶一务。有隆虑山、洹水、漳水。)
西至本州界一百四十里,自界首至潞州一百二十里。南至本州界五十五里,自界
首至卫州九十里。北至本州界四十里,自界首至磁州二十里。东南至本州界六十
里,自界首至澶州八十五里。西南至本州界八十里,自界首至卫州七十六里。东
北至本州界八十里,自界首至州九十里。西北至本州界五十里,自界首至磁州
三十五里。)
户。(主二万六千七百五十三,客二万一千九十三。)
土贡。(纱、绢各一十匹,知母、胡粉各一十斤。)
县四。(天圣七年改永定县为永和。熙宁六年省永和县为镇入安阳,邺县为
镇入临漳。)
紧,安阳。(四乡。天禧、永和二镇。有韩陵山、龙山、洹水、防水。)
紧,汤阴。(州南四十里。一乡。有牟山、水、汤水、淇水。)
紧,临漳。(州东北六十里。二乡。邺一镇。有东山、漳水。)
中,林虑。(州西九十里。一乡。阳冶一务。有隆虑山、洹水、漳水。)
《读史方舆纪要》
卷四十九
◎河南四
◎河南四
彰德府
永定城在府城东四十里,与大名府内黄县接界。本晋之长乐县,属魏郡。高齐废入临漳县。隋开皇八年,复置。十八年,改曰尧城。唐因之,属相州。唐天祐中,改曰永定。朱梁开平中,曰长平。后唐同光初,复曰永定。宋天圣七年,避真宗山陵名,改永和。熙宁七年,废为镇。旧城周三里有奇,洹水环其西南隅。《安阳县誌》云:永定城东有鲧堤,鲧治水时所筑,以捍孟门溢河,今谓之三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