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湖北省2011计画。

学校是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北省计画管理干部学院合併组建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商业中学堂”(原湖北商业高专的前身)。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占地面积10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73038.7万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376.74万元,纸质图书册数196.625万册;有专任教师970人,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近1.6万人;设定16个二级学院,开设本科专业57个。

基本介绍

  • 硕士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
  • 主管部门:湖北省
  • 学校官网:http://www.hbue.edu.cn/structure/index.htm
  • 中文名:湖北经济学院
  • 外文名: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 创办时间:2002年3月
  • 类别:公办大学
  • 类型:财经
  • 属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6年)
    湖北省2011计画(2012年)
  •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温兴生
    校长:董仕节
  • 本科专业:57个
  • 院系设定:经济与贸易学院、金融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等16个学院
  • 校训:厚德博学、经世济民
  • 校庆日:每年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开发区杨桥湖大道8号
  • 院校代码:11600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 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之洞指示商务局在商界筹款建立商务学堂。
校园风光校园风光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获得清廷批准,由于资金困难一直被搁置。
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公元1907年11月),湖北提学使黄绍箕“开办商业中学堂于武昌东厂口”。另据记载,“湖北商业中学堂初设于武昌府署间壁通判衙门,后迁至武昌东厂口正街” 。宣统二年湖北省学务公所统计资料表明,湖北商业中学堂“系由张之洞札设,于清光绪卅四年五月廿七日报部立案。有各种房舍五十六间,占地四万七千余方尺,其中操场近五千平方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湖北提学史高凌蔚在武昌西卷棚贡院西厅特设商业讲习所,为湖北商业中学堂培养师资。
辛亥革命后,由于政权交替,湖北商业中学堂处于半停顿状态。
民国2年(1913年),重新复校,按照新学制改称“湖北省甲种商业学校”,校址迁至武昌熊楚楼原北路高等国小堂。学生的入学年龄由原来的13—15岁改为12周岁,修业年限由五年改为四年(预科一年,本科三年)。
民国14年(1925年),学校进行改制,更名为“湖北省商科高级中学”。
民国16年(1927年)春,湖北省政务委员会教务科对全省中等学校进行改组,将湖北省商科高级中学与前普通科二中、三中、工科高级中学和汉阳五中合併为“省立第二中学”,设商科、工科和国中普通科。10月工科从“二中”分出,独立设为省立第三中学,人们在口头上将省立第二中学简称为“二中高商”。
民国17年(1928年),因政局动荡,学校基本停办。
民国18年(1929年),“二中高商”重新开学,高中商科6个班设在汉口一元路,普通国中6个班则设在武昌西卷棚。
校园风光校园风光
民国24年(1935年),学校更名为“湖北省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将高中本科由汉口迁往武昌西卷棚,与国中部合併,并将国中部也改为职业教育性质,由此成为专门的商科学校,设“高商”和“初商”两个部。
民国27年(1938年),日寇逼近湖北,省教育厅将武汉与鄂东一带较大的公、私立中等学校统一组织起来,与鄂西北地区的中等学校合併,成立“湖北省立联合中等以上学校”。湖北省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与“汉口市直高商”、“汉口市商会初商”合併为“高商分校”(简称“联中高商”),迁往恩施地区。到达宜昌后,省教育厅又将沙市市职业学校併入“湖北联中高商分校”,新校址定在巴东县楠木园。
民国29年(1940年)春,因日机时时对巴东县城进行轰炸,省政府下令各校另觅校址,确定以利川汪家营为新校址。
民国30年(1941年),民国湖北省政府对教育进行改革,取消联合中学名义,各分校单独设立,“联中高商”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一高级商业职业学校”,简称“高商”。
抗战胜利后,省教育厅安排“高商”迁往沙市办学。学校师生拒绝执行国民党政府的搬迁命令,成立了“迁复护校委员会”,要求迁回武汉办学。
民国35年(1946年)7月,省教育厅同意“高商”迁复武昌。8月,学校迁回武昌,在原来的校址西卷棚继续办学,校名更名为“湖北省立武昌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同年秋,学校根据教育厅把职业学校附设国中部一律併入省立初级中学的要求,将国中部学生交给昙华林武昌一中,只办高中商科。
校园风光校园风光
1949年8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文教厅将“高商”与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大冶职业学校、武昌女子高级职业学校合併,成立“湖北省立高级职业学校”,简称“高职”。
“高职”成立后,原来各校学生之间自成山头,时常产生纠纷,校内各方面关係紧张半年后,省文教厅将工科、商科分开设校,“高职”商科恢复校名“湖北省立武昌高级商业职业学校”,仍简称“高商”或称“武昌高商”,把西卷棚校舍留给工业学校,搬迁到武昌涵三宫原私立光汉中学旧址办学。
1952年9月,学校改属省商业厅领导,校名改为“湖北省武昌贸易学校”。
1955年底,国家商业部确定湖北省武昌贸易学校为培养商业计画、会计人才的中等技术学校,校名更改为“湖北省武昌商业学校”,仍属省商业厅管理。
1958年1月,学校搬迁至龙尾山省商业干部学校内新建的校舍。
1958年4月,省供销合作干部学校与省商业干部学校合併后,湖北省武昌商业学校与供销合作干部学校对换校舍,撤出龙尾山,搬到汉口赵家条,并更名为“湖北省武汉商业学校”。
1962年省商业干校与供销合作干校分开,湖北省武汉商业学校将汉口赵家条的校园还给省供销合作社,从汉口赵家条迁回到武昌街道口龙尾山,与商业干部学校合併,为全日制中专,学制3年。
1965年5月,改名为“湖北省商业学校”,定址武昌街道口办学。
1966年初,省商业局安排学校迁到随县新阳店办学,因“文化大革命”,迁校之议作罢。
校园风光校园风光
1968年,“军宣队”、“工宣队”先后进驻学校,成立“湖北省商业学校革命委员会”。
1969年,学校教职工到省“五七干校”京山梭罗河分校搞“斗、批、改”,大部分校舍先后被省军区、省国防工办、省行管局第三招待所等单位占用。
1973年,学校恢复招生,依据中发(72)第28号档案索要校舍,但直到1978年11月,占用单位才将校舍还给学校。
1987年12月1日,国家教委向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同意建立湖北商业专科学校的通知》,学校更名为湖北商业专科学校。
1993年6月9日,学校更名为“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 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1948年,郑州解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州农民银行从豫西迁入郑州后,着手为中原区的解放培养干部,决定成立银行学校,与11月成立“中州农民银行附属银行学校”。
1949年2月上旬,学校迁到郑州市区东北的飞机场办学,校部设在机场指挥塔办公。
1949年3月,中州农民银行改组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原区行,準备南迁武汉。4月中旬,学校部分人员随中原区行南下武汉,郑州成立留守处。5月,迁至武汉办学,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南区行附属银行学校”。
1951年,学校由汉口胜利街迁到四维路办学。
校园风光校园风光
1954年,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南干部学校”,隶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同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将武汉市分行干部训练班併入中国人民银行中南干部学校。
1957年,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干部学校併入中国人民银行中南干部学校。
1958年,学校下放给湖北省管辖,与湖北省人民政府财经干部学校,更名为“湖北省财政金融干部学校”,校址从汉口迁至武昌荆南街。
1960年,湖北省财政金融学校成立,与湖北省财政金融干部学校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实行两种学制。
“文革”开始后,学校停止办学。
1972年,学校恢复办学,在武昌司门口原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旧址开始调训。
1974年,学校恢复招生,招收工农兵学员。
1980年,湖北省银行干部学校在随州大洪山挂牌,湖北省财政金融干部学校摘牌,湖北省财政金融学校同时改校名为“湖北银行学校”,原财政专业独立成立湖北财政学校。同年11月,湖北银行学校入选全国重点中专学校。
1984年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同意建立湖北金融专科学校。校址选定在原湖北银行学校内,湖北银行学校迁往武汉银行干部学校。
1992年4月1日,湖北金融专科学校更名为“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2000年,学校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管理改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划归湖北省管理。
  • 湖北省计画管理干部学院
1983年3月,湖北省计委向国家计委提交《关于申请建立计画管理干部基地经费的报告》,请求建立一所省计委直接领导的计画管理干部学校,得到国家计委的同意。
校园风光校园风光
1984年1月,省计委党组决定建立“湖北省计画委员会干部培训中心筹建处”。9月1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文同意建立湖北省计画管理干部学院,并规定学院属于大专性质。
1987年1月,国家教委发文通知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湖北省计画管理干部学院正式开办招生。
1989年起,学校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合作开办了11年的普通大专班。
1992年,经省教委批准,学院试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1993年3月,经省教委批准,学院与湖北大学联合办学,成立湖北大学经贸学院,由湖北省计画管理干部学院领导,日常业务工作由湖北省计画管理干部学院承担,教学上接受湖北大学的指导。
1998年起,与武汉科技大学联合办学,培养普通本科学生。
1998年、1999年,先后与中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联合开办在职人员硕士学位课程班。

合併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原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北省计画管理干部学院先后与多所高校商谈合併升格事宜。
2000年4月3日,湖北省计画管理干部学院与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联络,就合併组建“湖北经济学院”(暂定名)进行初步商谈,签订了《合併协定》。
2002年3月4日,教育部发函批覆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湖北省计画管理干部学院合併组建湖北经济学院,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
2012年,入选湖北省2011计画。
2016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支持高校。
校园风光校园风光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设定16个二级学院,开设本科专业57个。
学院布局专业名称授予学位设定时间
经济与贸易学院(国际商务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
1996
经济学
经济学
2002
国际商务
管理学
2013
商务经济学
经济学
2016
金融学院
金融学
经济学
2001
金融工程
经济学
2010
保险学
经济学
2003
投资学
经济学
2005
信用管理
经济学
2011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财政学
经济学
2003
行政管理
管理学
2005
税收学
经济学
2008
劳动与社会保障
管理学
2011
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管理学
1996
市场行销
管理学
1998
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学
2004
物流管理
管理学
2005
工程管理
工学
2004
工程造价
管理学
2015
物流工程
管理学
2013
会计学院
会计学
管理学
1993
财务管理
管理学
1999
审计学
管理学
2003
资产评估
管理学
2007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
管理学
2003
酒店管理
管理学
2010
会展经济与管理
管理学
2008
烹饪与营养教育
工学
2003
信息管理与统计学院(大数据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
2003
电子商务
管理学
2002
统计学
理学
2001
经济统计学
经济学
2012
套用统计学
理学
2012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工学
2017
金融数学
经济学
2017
法学院
法学
法学
2003
社会工作
法学
2004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艺术设计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
艺术学
2012
环境设计
艺术学
2012
产品设计
艺术学
2012
动画
艺术学
2006
数字媒体艺术
艺术学
2016
艺术设计学
艺术学
2014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学
文学
2005
网路与新媒体
文学
2016
广告学
文学
2002
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学院)
英语
文学
2004
翻译
文学
2011
商务英语
文学
2013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1998
软体工程
工学
2004
电子信息工程
工学
2005
数字媒体技术
工学
2015
物联网工程
工学
2014
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
体育经济与管理
管理学
2009
休闲体育
教育学
2014
低碳经济学院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经济学
2015
国际教育学院
-------
----
----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设有“楚天学者”计画设岗学科16个,开展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
省级重点学科:套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法学
校园风光校园风光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970人,其中教授114人、副教授37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45.87%,拥有湖北省“百人计画”学者3人,楚天学者特聘和讲座教授16人,有全职台湾教师40名。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国家“万人计画”专家1人、湖北产业教授3人、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国家级学科带头人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和省政府津贴的专家1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4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3人、彩虹学者6人、“腾龙学者”7人。
类别名录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吕忠梅、鲍升华、王昌稳、陈位纲、张青、兰自力、邹志平
全国模範教师
彭芸
全国优秀教师
李长爱、陈虹
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吕忠梅、郭奉元、曹礼和
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吕忠梅、吴少新、漆腊应
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
李长爱
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
许传华、蔡红英、陈昀
湖北名师
鲍升华
湖北省优秀教师
张奋勤、漆腊应、王红、何慧刚、陈向军、纪竹荪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和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个、国家级实践基地1个、省级(示範)实习实训基地5个,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画项目1项、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画项目5项、“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画项目6项、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个;有省级精品课程12门、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湖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线上开放课程1门;被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批准为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範点。
专业建设成果一览表
类型专业名称所属学院获批时间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金融学
金融学院
2013
国家级特色专业
市场行销
工商管理学院
2008
金融学
金融学院
2009
会计学
会计学院
2010
湖北省品牌专业
市场行销
工商管理学院
2005
会计学
会计学院
2006
金融学
金融学院
2006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与贸易学院
2008
经济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
2010
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金融学
金融学院
2011
市场行销
工商管理学院
2011
会计学
会计学院
2012
财政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3
法学
法学院
2014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与贸易学院
2014
经济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
2015
商务英语
外国语学院
2015
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画项目
金融学
金融学院
2011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画项目
物流管理
工商管理学院
2011
旅游管理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2012
软体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2012
动画
艺术设计学院
2013
新闻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5
荆楚卓越法律人才协同育人计画
法学
法学院
2016
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画
软体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2016
工程管理
工商管理学院
2017
电子信息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2018
荆楚卓越经管人才协同育人计画
金融学
金融学院
2017
经济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
2018
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软体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2017
教学示範中心
平台等级平台名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省级教学示範中心
英语语言学习示範中心
旅游与餐饮实验(实训)教学示範中心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情况一览表
课程名称项目名称课程负责人批准年份
市场行销学
省级精品课程
彭代武
2003
基础会计学
省级精品课程
周新玲
2004
货币金融学
省级精品课程
许传华
2005
财政学
省级精品课程
邓毅
2006
国际贸易学
省级精品课程
韩常青
2007
大学英语
省级精品课程
邓俊
2007
中级财务会计
省级精品课程
李长爱
2008
个体经济学
省级精品课程
高洁
2009
管理学
省级精品课程
鲍升华
2009
国际金融
省级精品课程
漆腊应
2010
经济法学
省级精品课程
吕忠梅
2010
烹饪工艺基础
省级精品课程
卢永良
2012
千年黄鹤
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钟一鸣
2013
中级财务会计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李长爱
2013
管理学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鲍升华
2014
货币金融学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许传华
2014
个体经济学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严飞
2014
国际金融学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李敏
2015
国际贸易学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王丹
2015
基础会计学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周新玲
2015
大学语文(经管类)
省级精品线上开放课程
彭书雄
2017
  • 教学成果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览表
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届次
基于英语第二课堂的大学生“4C”综合能力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等奖
第八届
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与湖北省酒店发展一体化I2P3S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一等奖
第八届
多元分层协同培养套用型金融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一等奖
第八届
套用型、複合型、卓越型IT类工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二等奖
第八届
多维一体的法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第八届
基于“网际网路+创新创业”的经济管理类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三等奖
第八届
高校户外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
三等奖
第八届
深化数学建模教学改革、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等奖
第八届
校媒合作实施项目化教学培养新闻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三等奖
第八届
经管类套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等奖
第七届
会计学省级品牌专业建设与套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第七届
管理类专业套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组织模式全程化改革
二等奖
第七届
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三等奖
第七届
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互动模式探索与实践
三等奖
第七届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两有三实”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三等奖
第七届
高校体育教学创新和质量提升的研究与实践
三等奖
第七届
网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2009年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2009年
市场行销专业“预备经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二等奖
2009年
“複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湖北经济学院国际金融实验班
教学改革方案设计、实施与检验
二等奖
2009年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三等奖
2009年
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统计学》教材改革与建设研究(教材)
三等奖
2009年
财经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拓展模式研究
二等奖
2009年
饭店烹饪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教学特色模式研究
二等奖
2009年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设有财经高等研究院,建成了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分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级科研平台3个、省委省政府改革智库2个,与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平台14个,在与荆州市、黄冈市等7个地市开展合作。
平台类别平台名称
汉语国际推广基地
汉语国际推广中华饮食文化培训基地
国家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分中心
中国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分中心
湖北省智库
湖北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中心
湖北土地制度与政策研究中心
湖北省科研机构
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省教育经济研究所
湖北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湖北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研究中心
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
湖北水事研究中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
湖北地方税收研究中心
湖北企业文化研究中心
湖北会计发展研究中心
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的科研机构
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
湖北行政複议研究院
湖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监测评估中心
湖北数据与分析中心
湖北碳金融研究院
湖北鄂菜研究所
湖北县域经济研究院
湖北农民合作社研究所
海峡两岸中小企业发展研究院
校级研究机构
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企业文化研究与服务平台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医疗保险改革协同创新中心
诺贝尔经济学奖研究所
WTO研究所
湖北地方财税制度研究中心
信息系统与管理研究所
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院
ESP研究所
社会政策与发展研究中心
体育科学研究所
计算机套用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石鼓文化研究所
语言文化传播研究所
成像测井通信技术研究所
地方经济法制研究中心
动漫艺术研究所
注:表中信息不全

研究成果

截至2018年12月,近5年,学校承担国家自科、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86项,在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95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79项;先后有25份研究报告得到中央、省部级领导批示,转化为国家和地方政策法律、进入政府的规划和决策。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湖北经济学院图书馆于2002年9月由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北省计画管理干部学院三所高校图书馆合併组建而成。据2019年4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全馆藏有纸质图书193.3万册,生均图书121.73册,中文资料库69个(其中自建特色库2个)、外文资料库10个,以经济学、管理学文献资源为馆藏特色。
  • 学术期刊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主要栏目为经济学研究和管理学研究,不定期开设法学、哲学、文学、文化等栏目,已入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曾获湖北省优秀期刊奖、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要发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哲学、语言与文学、史学、法学、文化、教育等学科的论文,被中国知网、万方资料库、维普网全文收录。
校园风光校园风光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先后与美、英、法、德等1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40多所大学或教育机构签署了合作协定,开展师生互访、科研合作、联合培养和保荐硕士等交流与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政府、行业和企业开展“六个共同”合作,分别与多家企业联合创办了农银长江学院、中百藏龙学院、冷链物流研究院等校企合作平台,共建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基地149个。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 校名
学校校名中文标準字型是从毛泽东主席书法、题词中集字而成。
校名校名
  • 校徽
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
徽志命名为“腾飞的经院”,标誌为圆形,中心为引吭高歌的凤凰图案,外圈上部为英文校名,下部为中文校名。含义如下:
凤凰图案:凤凰为楚地的象徵,凤文化是楚文化的一面旗帜,楚人尚凤,凤凰是百鸟之王,同时,黄色的凤凰在红色的烈火中经过涅槃获得永生;
校徽校徽
E和U:标誌由字母“E”和“U”组合而成,“E”是“Economics”的第一个字母,也是“鄂”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U”是“University”的第一个字母;
手与树叶:标誌似一只手正在向上托起一片嫩叶,表达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育人才;
书籍:标誌似一本捲起的书籍,表达学校是读书治学的场所;
飘带:标誌似舞动的飘带,表达学子的青春活力;
地理位置:表达学校位于江夏凤凰山下、汤逊湖畔,前有凤凰台,后有凤凰山。
徽章为印有学校徽志的圆形证章和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 校旗
学校校旗为红色长方形旗帜,左上角印学校徽志、中央印“湖北经济学院”校名,徽志、校名为金黄色。

精神文化

  • 校训
厚德博学、经世济民
“厚德”,源于《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寓意学校“以德为先”的办学原则,广大师生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为己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博学”,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学识渊博,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学习其它知识。寓意学校办学特色——重视师生能力培养,不断强化师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套用型的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经世济民”,源于《抱朴子·审举》:“故披洪範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方略”。意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民为本”。寓意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探求经济运行规律,服务国家、社会、人民为己任的目标和要求的有机统一。“经世济民”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奉献社会,将个人的成才抱负融入为最广大人民造福之中,这既是学校必须追求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为社会服务的价值目标,又是学校办学历史100年来的价值所在,更是学校实现奋斗目标对每一名师生提出的新要求。实现“经世济民”之价值追求,客观要求学校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级套用型专门人才。
“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是教师和学生的理想追求与精神支柱;作为教师风範,是教师的学识修养与思想境界的重要尺度;作为学生素质,是学生人格健全与成才成器的根本要求;作为育人理念,是教育方针的基本体现;作为办学思想,是提倡博大兼容,世界眼光,胸襟开阔的必需实践;在人才培养上,注重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作为办学宗旨,是学校服务经济发展的神圣职责。
学校是经济类高校。“经济”即为“经世济民”。经济学应该是“经世济民”之学,应该研究 “以人为本”的问题。因此,“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是学校办“经世济民”之学的高度概括。树立“经世济民”之志,掌握“经世济民”之能,方能成为经济大家。“厚德博学,经世济民”体现了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的本质特徵,也体现了经济学厚生、惠民的人文主义思想。
校训标準字型样式是由书法家陈义经2006年为学校题写的。
校训校训

现任领导

职务名录
党委书记
温兴生
党委副书记、院长
董仕节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梅华
党委副书记
刘大洪
党委常委、副院长
鲁晓成、吴显富、何慧刚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