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窦区异物摘除术
蝶窦区异物摘除术,是一种手术的名称。蝶窦区位于头颅中央,周围有多层组织、特别有颅骨的保护,因而异物进入蝶窦区的机会甚少。至今国内外多数为个案报导,而且大多是气枪子弹异物,所以这种手术的事例不是很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蝶窦区异物摘除术
- 别名:蝶窦区异物取出术
- 分类:耳鼻喉科/鼻和鼻窦手术
- ICD编码:07.6203
手术名称
蝶窦区异物摘除术
别名
蝶窦区异物取出术
分类
耳鼻喉科/鼻和鼻窦手术/蝶鞍肿瘤手术
ICD编码
07.6203
适应症
蝶窦区异物摘除术适用于:
1.一般认为凡已确定为蝶窦异物,均应予取除。
2.若蝶窦异物伴有感染,并出现明显症状,如剧烈头痛、流脓涕等,则更应手术取除。
3.如异物位于颅内蝶窦旁,取除困难,或异物很小,且呈粉碎状,又无感染者,则可不予取出,严密观察。
相关解剖
蝶窦是蝶骨体中的一个含气腔,其形态和大小因气化发育程度不同而变异较大。通常上壁与颅中窝相邻,上有蝶鞍,承托垂体,其前上为视交叉;视神经管位于上壁与外壁交角处。外壁亦构成颅中窝一部分,与海绵窦、颈内动脉、眼动脉及第Ⅱ、Ⅲ、Ⅳ、Ⅴ、Ⅵ脑神经关係密切。内壁为骨性蝶窦中隔,在标本或手术中观察均证实大部分中隔在通过鞍底时偏离中线,据统计位中线者仅占22%~41%,因此在经鼻蝶窦行鞍内手术时,绝不能以蝶窦中隔作为中线标誌。蝶窦开口位于前壁,多为卵圆形,呈“八”字形排列,内上缘靠近中线。据吕光宇等报导,1/4标本中蝶窦口的上缘与蝶窦腔顶壁等高,因而提示当切除蝶窦前壁时,沿蝶窦开口的下方扩大是安全的。下壁为鼻咽顶。后壁最厚,隔以斜坡与颅中窝的脑桥和基底动脉为邻。
1.蝶窦的气化分型
至今尚不统一,因观察对象、方法不同而分型差异甚大。Elwany仅分鞍前和鞍后型两型;Hammer分甲介、鞍前和鞍型三型;Van Alya分甲介、鞍前、鞍基底和枕鞍型四型;陈祖芬等和卢范等都分甲介、鞍前、半鞍、全鞍和混合型五型;林尚泽等分未发育、甲介、鞍前、半鞍、全鞍和枕鞍型六型。卜国铉则分除上述六型外,另有额面分隔型和冠面分隔型八型;枥木照子分型更为繁杂,共分二类15型,14亚型,仅作为科研用,不适于临床。
吕光宇等根据对100例经鼻蝶窦鞍区肿瘤手术病人术前X线分析、经手术中核实,以及50例尸体解剖标本调查结果,提出蝶窦两侧组合分型法分为:①相同型,即两侧蝶窦气化类型相同,占63.5%。再分为五个亚型,其中双侧甲介型(5%)、鞍前型(15%)、半鞍型(22.5%)、全鞍型(30%)、鞍枕型(27.5%)。此五个亚型是根据蝶窦向后发育的程度来划分的,甲介型窦腔小,其后壁距蝶鞍1.0cm以上;鞍前型窦腔后壁不超过A线;半鞍型窦腔后壁在A、B线之间;全鞍型窦腔后壁则在B、C线之间;而鞍枕型窦腔后壁向后越过C线入枕骨。②不同型,指两侧蝶窦气化类型不相同,占36.5%,包括甲介鞍前型(4.4%)、甲介半鞍型(4.4%)、甲介全鞍型(0%)、甲介鞍枕型(0%)、鞍前半鞍型(13.0%)、鞍前全鞍型(13.0%)、鞍前鞍枕型(13.0%)、半鞍全鞍型(26.2%)、半鞍鞍枕型(13.0%)、全鞍鞍枕型(13.0%)。
蝶窦气化类型对选择经鼻蝶窦手术的进路具有重要意义。选择经鼻中隔蝶窦进路时,则不论何种类型均能採用,但选择经鼻外筛窦蝶窦或经上颌窦筛窦蝶窦进路时,虽距离可能较经鼻中隔蝶窦进路为近,但因手术操作不易保持中线,危险性较大,故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相同型中的甲介型及鞍前型,不同型中的一侧甲介型,都不宜採用此进路;②相同型中半鞍型,不同型中一侧鞍前或半鞍型,另一侧为全鞍或鞍枕型,可慎重考虑採用此进路;③相同型中全鞍型或鞍枕型,都可採用此进路;④凡採用此进路时,不论相同型或不同型,其切口均应选择气化程度较好的一侧,便于看清鞍底轮廓,减少误伤周围血管神经的机会。
2.蝶窦与周围组织的关係
以外侧壁与视神经(管)、颈内动脉的关係,以及前上壁与蝶上筛房的关係,对手术最为重要。
与视神经、颈内动脉的关係:视神经管内壁多数与蝶窦相邻。其突入窦腔内形成隆起者各家报导不一,孙忠亮测得蝶窦腔内视神经管隆起超过管径的1/4以上者占16.2%。甚至由于蝶窦中隔偏向一侧,可使两侧视神经管与同一侧蝶窦相邻。此外,视神经管壁常较薄,有统计其厚度小于0.5mm者占78%,尚有4%标本中该壁骨质缺损。颈内动脉可有31.5%~65%在蝶窦腔内形成隆起,有时也可出现一侧蝶窦与两侧颈内动脉相邻。因此,了解蝶窦与视神经管、颈内动脉的毗邻关係及可能的变异情况,对我们进行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与后筛窦的关係,后筛窦如气化向后上方扩展,可在蝶窦前上外部形成隆起,如其后壁向后达蝶鞍前壁者,称为蝶上筛房。国内统计可占15%~22%,说明在经鼻蝶窦手术中约有1/5以上病例会遇到蝶上筛房问题,故熟悉其发育状况和解剖形态,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和避免手术併发症有重要意义。
3.与蝶窦相关的解剖径线
了解这些径线对选择手术器械和手术进路有一定指导作用。
(1)前鼻棘至蝶窦前壁开口下缘的距离59mm(50~69mm)。
(2)前鼻棘至蝶鞍底中点的距离为73mm,林尚泽测得69.2mm,杨松青测得72.1mm。
(3)蝶窦口至蝶鞍底的最近距离,Fujii测量为17.1mm,林尚泽测得为15.1mm。
(4)鼻骨下缘至蝶窦前壁的最近距离为49.7mm(41~63mm)。
(5)鼻骨下缘至蝶鞍底的最近距离为64mm(53~76mm)。
(6)前鼻棘至蝶鞍底中点连线与鼻底水平线间夹角为20°~44°(平均为31.16°)。
术前準备
1.术前全身检查。
2.详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
3.神经放射学检查 包括头颅侧位(平片及断层)、颅底位以及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
4.鼻、咽部细菌培养 为手术前、后选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所必要的。
5.术前讨论 一切检查就绪后,应有神经外科、神经眼科、神经放射科、麻醉科及耳鼻咽喉科等医师集体会诊,充分估计蝶窦气化状况、异物位置,确定手术方案。
6.术前病人和家属的思想準备 应详细正确地说明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案和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性,以取得病人和家属的充分理解、支持和配合。
7.术前处理 ①手术前全身使用抗生素,鼻腔滴用1%呋喃西林麻黄麻黄素或抗生素滴鼻剂;②手术前1d,充分皮肤準备,包括剪鼻毛、股外侧或腹壁皮肤清洁灭菌,以备手术中切取局部脂肪及筋膜,用于填塞修补鞍底;③手术前晚,口服苯巴比妥0.1g,术前1h,再肌内注射苯巴比妥0.1g及阿托品0.5mg或东莨菪硷0.3mg。
麻醉和体位
1.麻醉 可採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全麻方法同肿瘤切除术;局麻用于经鼻腔异物取除法,多採用1%丁卡因鼻腔黏膜表面麻醉,也有以置换法将麻醉药灌入蝶筛窦行表麻。
2.体位 经蝶窦蝶鞍内肿物摘除术病人体位有卧位、半坐位两种:①卧位:一般都採用此种体位,病人仰卧,肩下垫枕,头部向后伸展,使颏顶线与手术台平面相垂直,头部两侧以砂袋固定。②半坐位:同鼻中隔手术体位。
手术步骤
多数採用经鼻外筛窦蝶窦进路或经鼻中隔蝶窦进路(具体步骤同经蝶窦蝶鞍内肿物切除术),但仅须进入蝶窦取除异物为止。
如採用经鼻腔(鼻内筛窦蝶窦进路)异物取除法:①经鼻腔行部分筛窦开放术(同鼻内筛窦切除术),儘量靠近中线,在X线监视下达蝶窦前壁(如异物位前壁上,即可取出),切除前壁骨质,并向外侧扩大骨孔,进入蝶窦。②取除异物採用特製金属钩,钩长约1cm,钩端光滑,钩柄可按需要变换弯曲角度和方向,或用刮匙探及异物的位置,利用钩或刮匙与窦壁的合力将异物钩(刮)出,再经鼻腔取出。③鼻腔填塞,鼻腔用指套碘仿纱条压迫止血。
术中注意要点
1.手术成败的关键是确定异物的位置,术前採用影像学检查(包括平片和CT等)进行立体定位,手术须在C形臂X线电视监控或X线透视定位和指导下进行,这对金属性不透光异物是很有价值的。
2.切除蝶窦前壁时,注意切勿伤及外下方的蝶齶动脉,以防出血。
3.若手术后临床症状未见减轻,须考虑存在多个异物或并发感染的可能,应予积极检查处理。
术后处理
1.术后全身套用抗生素3~4d。
2.面颊部术后给以冰敷。如术后2~3d面颊部肿胀仍较重者,局部给以热敷。
3.鼻腔内纱条24h后抽出,如有渗血,可用麻黄素棉片压迫。
4.术后5~6d拆除伤口缝线。
述评
单纯蝶窦区异物多无严重併发症,但如伤及蝶窦周围结构,可出现严重出血、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等併发症,处理方法详见肿瘤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