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即华中师範大学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是在华中师範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基础上于2012年11月新组建的、一个以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与实际套用为主的科研教学机构,致力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化、规範化、本土化,推进学科建设体系完善、学术观点创新和协同创新套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 外文名:Hubei 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CCNU
  • 隶属单位:华中师範大学
  • 现任院长:蒋大国
  • 主要学科:区域经济学、社会学、土管等 

学院介绍

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是在湖北省委和省致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依託华中师範大学多学科及科研学术人才资源的综合优势,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凝聚政府与学校和社会各方力量,协同创新,深入研究湖北乃至全国经济与社会热点、难点与重点问题,而搭建起的一个具有独立性、实体性、科学性的新型科研机构。研究院系华中师範大学直属单位,人、财、物相对独立。
研究院的成立,既是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与学科聚集智力优势及党政领导智慧与管理优势,探索创新要素有机融合的新尝试;也是积极推进政治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实行政校结合、校企合作的新探索;还是充分发挥中高级领导干部的丰富管理经验、较高政策水平及专家学者知识理论优势,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实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突破。

目标宗旨

研究院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整合资源,坚持以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政策谘询、教育培训、理论探讨、论坛交流为主,力争通过3-5年的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研究交流中心和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具体目标是:组织一批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专家和实践管理者,从事重大课题研究探讨和高端人才培养;科学建构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的理论体系,努力为湖北培养一批经济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和高层次套用型人才,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级管理人才和研究队伍;创造一批理论研究成果,积极为湖北省乃至全国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持。

学科设定

研究院招收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等3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其中,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有经济社会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公共管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有行政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有协同管理与决策,并在三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可以以项目形式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研究院还招收政治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学、农业推广硕士和社会工作等7个专业硕士研究生。

组织机构

研究院实行院长负责制,下设“两会”、“三室”、“四部”、“五中心”。即,研究院机构设定以国家、地方需求为导向,按照“高效、灵活、有序”的原则,设立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办公室、资料室和编辑室;科研交流部、教学培训部、项目信息部和人事财务部;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资源环境研究中心、城市经济与社区管理研究中心、社会保障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
研究院聘请原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大国教授、博导为院长;聘请着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教授和着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郑杭生教授为名誉院长;聘请张绍焱教授为常务副院长、夏玉珍教授为副院长、刘圣欢教授为院长助理。

院长风采

院长蒋大国
蒋大国,女,汉族,1948年12月生于湖北随州,华中师大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197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湖北省副省长,人大副主任。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
蒋大国院长蒋大国院长
个人简历:
1967.12—1971.1,高中毕业回乡,曾任随县城郊区五四大队会计、党支部副书记;
1971.1—1973.10,在华中师範大学学习;
1973.10—1987.9,先后任共青团湖北省委办公室干部、科长、副主任、宣传部长、副书记、省青联副主席、主席;
1987.9—1991.5,任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
1988.1—1989.1,在东北师大学习日语;
1989.1—1990.1,日本东京学习经济管理;
1991.5—1993.7,任湖北省台办副主任;
1993.7—1998.11,任湖北省妇联主席、党组书记;
蒋大国院长蒋大国院长
1994.8—1995.1,在中央党校地厅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1995.9—1997.12,在华中师範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
1996.8—1997.8,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
1998.11—2000.2,任鄂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
2000.2—2003.1, 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党组书记;
2003.1—2008.1,湖北省副省长;
2008.1—2012.1,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2012.11至今,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
名誉院长郑杭生
郑杭生,男,1936年出生,浙江杭州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曾留学英国,主要从事理论社会学及其套用研究。现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学科规划和评审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北京市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
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个人简历:
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留校任教。
1981-1983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进修社会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以副研究员身份作访问学者,进修社会学和现代西方哲学。
1984年受命创建人大社会学研究所、1987年建立社会学系。
1986年和1993年分别作为学术带头人建立“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硕士点和博士点,1998年建立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
1987.9-1997.5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社会学系第一任主任,副校长。
1994.8-10,在美国杜克大学进行研究和讲学。
1997.8-10,在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讲学。
1998.4-1999.1,在日本立命馆大学担任客员教授,讲学一学年。
2003年担任为期八年的《奥运会总体影响项目〈OGGI〉》的首席专家;2004年开始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学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进行讲学活动。
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北京市社会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评审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评审组长,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分别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方面的“七·五”、“八·五”、“十、五”重点课题、“九·五”重大课题。
所获荣誉:
1.1987年11月《社会学对象问题新探》获北京市中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
2.1991年10月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证书;
3.1992年2月《社会学概论新编》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4.1992年10月《社会学概论新编》获国家教委“第二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5.1994年11月《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6.1995年6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民主集中制》获全国报纸理论宣传1994年度优秀文章一等奖;该文还同时获1994年度北京市属主要报刊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
7.1995年7月《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8.1995年10月<社会学概论新修>获国家教委“第三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
9.1996年8月《关于21世纪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几点展望》一文获“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学历史使命全国理论研讨会”一等奖(中国社会学会);
10.1996年10月<人权史话>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1.1996年12月《分清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一文获“全国第三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入选证书;
12.1997年5月“社会学转型理论的教学与套用”获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13.1997年5月《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国家与社会——从文化的角度看国家与社会关係的协调》获“走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学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社会学会);
14.1998年12月10日《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获全国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5.1998年12月1日《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係研究》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6.1999年6月《邓小平与当代中国社会学》获“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20年的回顾与新世纪前瞻”学术年会获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社会学会);
17.1999年7月《重在业绩》获人民论坛徵文三等奖;
18.1999年9月《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9.2000年9月《社会学中国化的几个问题》获“面向21世纪的社会学——2000年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0.2000年8月《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获第七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21.2000年11月《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2.2000年12月《社会结构转型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获优秀教学成果奖校级一等、北京市一等、国家二等;
23.2000年12月因洪大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指导教师奖;
24.专着《人权:从世界到中国——当代中国人权的理论与实践》获2001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八届“入选作品奖”;
25.《社会结构转型理论的课题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2001年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6.《社会结构转型理论的课题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2001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7.2002年12月与王万俊合着的《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主要着作:
1.《论十大关係的辨证法问题》(与李秀林、吴树青合作,1978,6,人民出版社)。
2.《本质、现象、假象》(独着,1979,1;北京人民出版社)。
3.《社会学对象问题新探》(专着,1987,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概要》(主编,1987,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社会学概论新编》(主编,1987,1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主编,1988,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社会学原理》(主编,1988,6;国际文化出版社)。
8.《社会学》(主编,1989,6;学术期刊出版社)。
9.《社会指标理论研究》(合着,1989,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民主、自由、人权》(独着,1990,3;上海人民出版社)。
1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1991,12,编委,理论社会学部分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12.《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专着,郑杭生、李强等,1993,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3.《人权新论》(主编,1993,11;中国青年出版社)。
14.《人权史话》(主编,1994,1;北京人民出版社)。
15.《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全国统编,主编,1994,1;高等教育出版社)。
16.《社会学概论新修》(主编,1994,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7.《人权史话(修订本)》(主编,1995,12;北京人民出版社)。
18.《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问题》(主编,1996,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从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1994-1995)——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报告》(主编,1996,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主编,1996,1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1.《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学研究》(第一作者,1996,11;首都师範大学出版社)。
22.《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主编,1997,7;中国检察出版社)。
23.《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係研究》(第一作者,1997,8;首都师範大学出版社)。
24.《开始走上两个文明全面发展轨道的中国社会(1996-1997)——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主编,1998,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5.《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主编,1998,1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6.《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又名《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前瞻》(第一作者,1999,7;党建读物出版社)。
27.《人权:从世界到中国--当代中国人权理论与实践》(第二主编,1999,9;党建读物出版社)。
28.《中国社会学史新编》(第一作者,2000,5;高等教育出版社)。
29.《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又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社会学本土化从世界到中国的理论和实践》(第一作者,2000,7;党建读物出版社)。
30.《跨世纪的中国社会学——“九五”期间社会学研究回顾与”十五”期间社会学发展瞻望》(主编,2001,1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1.《邓小平发展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系列文集》(第一作者,2000,7;党建读物出版社)。
32.《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变迁及发展趋势》(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
33.《中国社会结构》日本早稻田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34.《社会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基本要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
35.《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
36.《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报告: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
37.《中国社会学史新编》(英文版)(第一作者,译者张春,2003,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8.《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被评为2004年十大社科图书)(第一作者,2004,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9.《走向更加安全的社会:(2003-2004),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报告》(主编,2004,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0.《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主编,作者,2004,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1.《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构论》《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上)(作者,2005,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2.《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套用——当代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中)(作者,2005,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3.《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拓展――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前沿问题》《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下)(作者,2005,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4.《走向更加和谐的社会:社会结构和社会和谐(2005)―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报告》(主编,作者,2005,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5.《民族社会学概论》(主编,2005,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6.《本土特质与世界眼光》(ChineseStyleandGlobalVision)(作者,2006,1;北京大学出版社)。
47.《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2006)―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报告》(主编,作者,2006,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8.《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第一主编,2006,6,高教出版社)
副院长张绍焱
张绍焱,男,1953年1月生,武汉市江夏区人。华中师範大学政治系毕业并留校任教。1991年任硕士生导师,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至1997年任华中师範大学法商学院经济系主任,1997年2月至2007年10月任华中师範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华中师範大学经济学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7年11月-2011年10月任华中师範大学汉口分校校长、董事,华中师範大学股份经济与证券投资研究所所长。2012年11月任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同时还担任湖北省经济学界团体联合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市场行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华儿女》(财经月刊)杂誌编委会委员,鄂州市人民政府顾问,湖北省党政干部培训部,教育部中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北民族学院兼职教授,湖北省人事培训中心客座教授,全国统考职业资格培训鉴定专业顾问,湖北省特殊津贴享受者。
主要研究领域: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股份经济与证券投资。
承担课题:
1.《国有资产管理与营运体系研究》,1996-1999,湖北省政府下达。
2.《股份合作制问题研究》,1997-1998,湖北省委下达。
3.《服务大三峡,促进武汉地区企业发展》,武汉市政府下达1998年软科学项目。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研究》01-02年,湖北省教育厅下达。
5.《湖北省农业产业化与乡镇企业联动发展》,1999-2001年,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课题。
6.《湖北省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其相关性研究》,2002年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项目。
7.《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研究》,2001-2002年,湖北天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资助
8.《宜昌市住房公积金管理研究》01-03年,宜昌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资助
9.《我国农村融资相关问题研究》,中国信合武汉总社资助。
10.《湖北省上市公司发展研究报告》,2002年,湖北省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课题研究项目。
11.《新时期开展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对策研究》,2012年,国家发改委招标项目。
12.《新形势下对口支援基础理论与机制创新研究》,2011年,国家发改委招标项目。
13.《壮大湖北民营经济研究》,2012年,湖北省政府重大招标课题。
副院长夏玉珍
夏玉珍,女,1951年10月出生于湖北鄂州,华中师範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调研员,2012年11月任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社会兼职有:湖北省政府政策谘询委员会特邀专家、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湖北省社会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人口学会理事、湖北省孔子研究学会理事。
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个人简历:
1977年7月—1985年9月华中师範大学政治系哲学研究室任教
1985年7月—1993年9月华中师範大学马列主义理论课部任教(哲学教研室主任)
1993年9月—1996年9月华中师範大学管理学院社会学与行政学系任教
1996年10月至今华中师範大学社会学院任教(曾任华中师範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现为正处级调研员)
2012年11月至今任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教育背景:
1974年9月—1977年6月华中师範大学政治系学习
1979年9月—1981年6月中山大学哲学系进修
1984年3月—1984年6月华中师範大学外语系脱产进修英语
1985年3月—1985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全国现代西方哲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进修 1985年—1987年华中师範大学政治系攻读哲学硕士学位
1998年—2004年华中师範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攻读科学社会主义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发展社会学、风险社会学研究。近几年主要围绕社会规範与社会秩序、社会组织与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社会失范、犯罪与社会秩序、社会风险与危机管理等问题研究。
获奖情况:
教学类:
1986—1987年度荣获“教学优秀奖”,华中师範大学
1987—1989年度荣获“教学成果优秀奖”,华中师範大学
2004—2005年荣获“第一学期课堂教学测评优秀奖”,华中师範大学
1999年荣获“高等师範院校优秀教师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
1993—1997年度荣获“优秀教学一等奖”,华中师範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和科研指导奖: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奖
2004.12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奖,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湖北省教育厅,
2006.12,第二届“学生科研园丁奖”,华中师範大学。
论文及着作获奖:
“城市贫困人口生存的技术策略”荣获2004年湖北省人口安全问题研讨会二等奖
“政治社会学教程”荣获全国优秀图书二等奖

人才培养

培养方向

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简称研究院),是2012年湖北省教育厅按照国家“2011计画”(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画)要求批准的首批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承载机构。其招生计画单列,招收研究生的培养採用协同创新基地班培养模式。
基地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主要就业方向为机关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媒体行业、谘询分析与培训机构等。该基地班将以能力和知识为并重目标,以基础理论掌握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双核心,依託社会学院、研究院各种调查研究基地为平台,以基地或中心需求为导向,整合学科资源,採取“流水线”的学术实践培养模式,立足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从实地调查到调研报告的写作再到资政服务最后上升到学术研究,均由学生全程参与、合作完成,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争取将基地班打造成研究生培养改革实践的“品牌”;并以此为突破口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和实验,探索新型的培养机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系统地掌握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国内外社会学研究和经济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系统地掌握社会调查和经济普查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具有独立从事社会学和经济学理论和套用研究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专业外语能力;最终培养为具备动脚、动手、动口、动脑、动员等“五动”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层次经济社会建设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提高学生的“动脚”能力。基地班依託社会学院和研究院调研平台,每年寒暑假或实践课程期间为学生提供实地调研或实习机会。同时,还为学生不定时提供外出调查学习的机会,带领学生到地方和基层实地学习,提升学生下基层调研的能力,将学生从殿堂引向田野,将所学理论知识套用到实践。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基地班学生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第一手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及时将自己的调研成果转化为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基地班引导学生将第一手资料与理论知识结合,将调研结果套用到国家建设和服务当中,为国家提供政策谘询,对地方政府经验进行理论总结,为地方规划出谋划策,使学生在写作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在资政服务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3.提高学生的“动口”能力。基地班的学生除了以提升学生的调查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动口”能力,採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选内容、自己讲课、自主讨论,同时藉助“博士后基地”这一平台,激励学生将调查研究成果向全院、全校师生乃至全国展现,确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4.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基地班的学生採取“流水线”的理论学习与学术实践培养,在经典学习、实证调查、报告写作(调研报告、对策报告、谘询报告)的基础上,培养提升到撰写学术论文写作阶段,要求学生以实证调查尤其是跟蹤调查的案例为对象,以事实或实情为内容,运用所学理论做到“大视野、小切入”,力求“巨观着眼、微观入手”,写出立足于本土实际且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
5.提高学生的“动员”能力。基地班的学生除了在以上知识培养和学术训练以外,还要重点培养团队精神、组织能力、写作技巧,以全面提升成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和複合型人才。基地班将成立“基地自组织服务机构”,学生在基地班辅导员的带领下建立“自组织的管理制度”,维护机构日常运作(组织办公设在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读书研讨、写作交流等,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单兵作战”、“动员协作”的组织能力。

培养方式

基地班实行特殊的培养方式。前二年不分配具体导师,由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社会学院和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统一管理,基地班班主任具体负责。写作毕业论文的当年再分配具体指导老师。第一年只确定社会学和经济学大专业,第二年再根据学生兴趣和特点确定二级专业或研究方向,如理论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等;第三年确定指导老师。具体培养方式上,採取导师组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贯彻理论联繫实际、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採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基地班在教学和课程设定上突破传统模式的限制,以学生需求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其在培养方式上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开放性等特点。
1.创新性。课程设定创新:除了与常规班保持基础课程的一致性外,更加重视经典理论课程的设定,另还增设研讨讲座和实践课,以研讨讲座代课,以学生实践代课;组织管理创新:基地班将成立“基地自组织服务机构”,学生在基地班班主任的带领下建立“自组织的管理制度”,结合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发展需要维护机构日常运作,纳入学生考核範畴;考核方式创新:改变以往试卷考试和学期论文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参课率和课后创新性论文列为重要考核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思,锻鍊学生的创造思维。
2.实用性。基地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实用性为目标,努力实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需要、有力于基地的长远发展。通过实践调查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升学生动脑、动口、动腿、动手、动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基地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开放性。调研基地班实行开放式教学,根据需要聘请最适合的老师担任最合适的教学工作,以“专家专讲专题”的形式集中最优资源,同时授课不仅局限于基地班、本院教师,还根据需要聘请其他国家、其他学院、其他学科的学者教授为学生授课和作报告,开拓学生的视野。

培养成果

“协同创新中心”先后多次赴京争取教育部支持,给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增拨2名博士生和一定的硕士研究生指标,华师大确定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2013年招收3名博士生,20名硕士生。
1、选拨创新人才。根据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和华师大招生实际,中心依託华师经济学院、社会学院、管理学院硕士点,于2013年4月在报考本年度的硕士研究生中择优录取20名硕士生;依託社会学院博士点,在报考本年度的博士研究生中择优录取3名博士生。
2、选定培养专业。社会工作10名(专业学位,两年制),行政管理5名(学术学位,三年制),土地资源管理5名(学术学位,三年制)。
3、创新培养机制。20名硕士生基础课,分别依託于经济学院、社会学院、管理学院教学,但实行双导师制,导师定期到学院授课;日常管理由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配备兼职的辅导员,加强与基础知识教学学院联繫,协同管理;实践课直接由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组织研究生围绕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规律探索把握,併到兼职导师所在单位进行重点研究和实习,着力提高其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水平和创新精神,为其就业奠定基础。3名博士生也实行双导师制,在完成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主要以学术、课题研究为依託,重点组织政策、理论、管理、决策等知识学习,加强研究、解决问题能力、决策水平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努力为湖北乃至全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一批现代经济社会管理人才。
4、建立培养基地。目前,中心已在全省有关市、省直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与科研实验基地。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