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外科学
耳鼻咽喉外科学是研究耳鼻咽喉解剖、生理、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耳鼻咽喉外科学发展到21世纪已经成为包括气管食管学、颈部疾病学、听力学、言语疾病学、耳神经外科学、变态反应病学、睡眠呼吸障碍等学科的综合学科。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耳鼻咽喉外科学
- 内容:耳鼻咽喉解剖、生理、疾病
- 源于:1906年
- 方向:耳鼻咽喉放射治疗
介绍
耳鼻咽喉外科学是研究耳鼻咽喉解剖、生理、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耳鼻咽喉外科学发展到21世纪已经成为包括气管食管学、颈部疾病学、听力学、言语疾病学、耳神经外科学、变态反应病学、睡眠呼吸障碍等学科的综合学科。
起源
1906年,北京协和医学堂〔协和医学院的前身)附属医院内没有五官科,全院80张病床中,五官科病床仅4张,且无专职的住院医师。1916年协和医学院设眼耳鼻喉科,耳鼻咽喉科业务由美籍医师邓乐普(Dunlap AM.)主持。1918年眼科与耳鼻喉科各自独立。同年高施恩入协和医学院任耳鼻咽喉科医师,高施恩成为北京地区历史上第一名中国籍耳鼻咽喉科医师。1938年张庆松在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开展了变态反应临床业务,但规模很小。1947年协和医院复院后,耳鼻咽喉科下设三个科。刘瑞华负责耳鼻咽喉科业务兼管牙科;张庆松负责鼻科;徐荫样负责咽喉和气管食管科。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的建立,是中国耳鼻咽喉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培养了中国第一代耳鼻喉科的人才,以后中国其他各省、市医院陆续建起了耳鼻咽喉科。日俄战争后,日本获得了在中国领土上的南满铁路控制权。1907年4月创建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大连医院。1907年7月建立耳鼻咽喉科,日本人岸一太郎首任医长(即科主任)。满铁大连医院是中国独立的耳鼻喉科首建单位。耳鼻喉科有自己专用的手术室,器械齐全,有全套内窥镜检设备,有完善的隔音室,及当时最先进的美国製造电子管听力计,可进行前庭功能检查,有电鼓膜按摩器,并有可进行中耳病理及生理研究的实验室。
1911年美国教会在上海创立的宏仁医院里,设立了耳鼻咽喉科。1912年,在杭州的浙江医药专门学校里开设了耳鼻咽喉科课程。浙江医药专门学校是中国开展耳鼻咽喉科学教学的最早学校。1911年陆军军医学校成立耳鼻咽喉研究科。1913年博济医院设眼耳鼻咽喉科,1914年济南齐鲁医院设立耳鼻咽喉科。当时设备简单,只能做一般检查和治疗。1929年郎健寰到齐鲁耳鼻咽喉科任职后,1931年美国赠送齐鲁医院内窥镜,为喉、气管、支气管的检查创造了条件。1928年汉口协和医院已有英籍耳鼻咽喉科医师翁(Wong AS.)施行扁桃体、鼻息肉切除等手术,1936年李宝实到汉口协和医院工作,建立了耳鼻咽喉科,在外科附设病床数张,开展了扁桃体挤切等手术。
学科建设
耳鼻咽喉外科学是中国医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中作为优先建设的学科。学科研究方向齐全,拥有“耳鼻咽喉外科”、“耳鼻咽喉生物治疗”以及“耳鼻咽喉放射治疗”等方向。耳鼻咽喉外科学也是国家级一类重点建设学科—“临床医学”的研究方向之一。
耳鼻咽喉外科学已拥有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各层次人员配备齐全、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的学术队伍。其中高级职称120人,中级职称246人;博士后150人,博士305人,硕士587人,在读博士230人,在读硕士千余人。有中国学科带头人9名,中国医学院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35名。中国医学院耳鼻咽喉外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博士生导师45人,硕士生导师68人。中国医学院从1997年开始招生至2008年,为社会卫生事业培养了百名耳鼻咽喉专业高层次人才。2005年至2008年承担科研项目百余项,科研工作成绩显着。其中国家级基金4项,省级基金2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中国医学院创新群体基金1项,高校博士专项基金1项,教育厅、吴阶平医学基金等95项。中国医学院编写学术专着34部,在国内外医学杂誌上发表论文620余篇。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以及现代化的诊疗设备,为耳鼻咽喉外科学的建设与发展实现科研实验设备的资源共享。中国医学院已将《临床耳鼻咽喉学概论》、《临床耳鼻咽喉外科学》、《临床耳鼻咽喉内科学》、《临床耳鼻咽喉放射治疗学》、《临床耳鼻咽喉病理学》五门专业课程编写为耳鼻咽喉学系列教材并经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出版,供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习参考。耳鼻咽喉外科学除了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外,每年还有计画的将业务骨干送往国内外进修、学习,并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讲学等。
教学研究
1949年以前,中国耳鼻咽喉科教学工作进展缓慢,教学方案大多承袭国外的方法,各年级的教学计画也大致与国外相同。至1949年,中国培养出来的耳鼻咽喉科医师仅50人。教学离不开师资和教材,而在这两方面都是非常贫乏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是中国早期重视耳鼻咽喉科教学的学校之一,在姚梦涛任教于该校期间,鑒于教材缺乏,遂以德文教材为蓝本,编写了耳鼻咽喉科教材。因其擅长绘画,故对耳鼻咽喉各器官的解剖讲解异常细緻,讲课效果很好。关于教材,无论着作或译作都屈指可数,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1949年以前,中国出版的耳鼻咽喉科译着主要有:沈玉赖编译的《耳鼻咽喉科学》(原着日本射介纯,上海新医书局1948年出版);王保华编译《气管食管学》(Jackson C.着,上海科技出版社1949年出版)。1937年郎健寰曾翻译《耳鼻咽喉疾病》,可惜在将此书交上海商务印书馆排版印刷时,因战争原稿被焚,致使此书未能及时出版。值得提及的是,陕甘宁边区延安医科大学国际和平医院的耳鼻咽喉科主任李亭植,于1940年编写了《耳鼻咽喉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由抗战时期十八集团军留守兵团卫生部出版,据推算出版时间最迟是1945年。此书是中国出版印刷的第一本《耳鼻咽喉科学》教材。这本教材现在保存于延安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陈列柜内。
临床工作
中国耳鼻咽喉外科学临床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表现在床位数逐年增加,尤其是各种手术逐渐开展起来。如,刘瑞华于1920年首创乳突凿开术;1928年开始採用内窥镜取除异物;胡懋廉于1930年首创经直接喉镜取除气管异物,1939年又首次施行喉全切除术;李宝实在国内首创扁桃体挤切术;1942年郎健寰与孙鸿家在山东齐鲁医院做了一例全喉切除术,手术很成功,术后指导病人学会食管发声,是为食管发声的首例,也是食管发声训练的开端。1947年姜泗长、孙鸿泉首创内耳开窗术;李宝实首创鼻内筛窦根治术;步丰驹首创食管扩张术;林必锦首创个上颌骨切除术。1962年卜国铉首次在国内实施经鼻蝶颅内肿瘤切除术,以至以后改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四川成都存仁医院于1894年建立,开始为一小型的普通医院,1929年1月在美国人彼得森(Peterson)主持下改为眼耳鼻喉专科医院,成为华西协和大学的教学医院,并成为当时中国和东南亚最大的一所五官科专科医院,设有病床38张。1937年在存仁医院由陈耀真、郎健寰、胡懋廉等人发起,成立了四川省最早的眼耳鼻咽喉科学会,1946年与眼科分开,成立成都市耳鼻咽喉科学会。1938年华北、华东的一些大学内迁成都,其中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与成都华西大学医学院成立联合医学院、存仁医院成为三所大学的耳鼻咽喉科联合教学医院。存仁医院是中国耳鼻咽喉科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对中国耳鼻咽喉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耳鼻咽喉外科学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发展进程
(一)耳科学的发展
五十年代初期,中国的耳科学主要围绕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其颅内外合併症的手术治疗,总结成败经验。五十年代中期,出现了以恢复与保存听力为目的鼓室成形术,1957年中国就有了成功引用的报导,此后迅速在全国普遍开展,到六十年代形成高潮,经验总结和技术革新的报告迄今不断。
耳硬化症在中国的发病率不高,为其所做的内耳开窗术在1947年开始,截止1959年据不完全统计共进行300余例,成功率在80%以上。1956年镫骨撼动手术传入中国,曾流行一时。终因术后镫骨易再固定而被镫骨切除术所取代。
现代听力学包括基础听力学、临床听力学和康复听力学。直止六十年代国中国才有临床听力学方面的报导,内容只限于纯音电测听中的掩蔽问题、阈上功能检查等。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纯音测听日渐普及和专业学会的成立,杂誌的出版,特别是一系列相关国家标準的颁布,命名临床听力学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中国耳神经学从六十年代初起步,从前庭冷热和旋转诱发试验入手。稍晚有了套用眼震电图代替裸眼观察眼球震颤的报导。起初所用仪器是改装的心电或脑电记录仪。八十年代才有了能用计算机处理眼震讯号的专用眼震记录仪。
七十年代前中国耳神经外科是以治疗耳源性颅内合併症、梅尼尔病、面瘫等为主。颅内合併症的了病率逐渐降低,由于CT、MRI的广泛套用诊断也明显简化準确。治疗方面现多主张径乳突经路一次手术。对多发性或远隔部拉者方採用开颅手术。对梅尼乐病的手术治疗,我国从七十年初已经开展,到目前报导较多者有内淋巴囊引流术,前庭神经切断术和各种破坏术。由于诊断和疗效评定标準不够统一,结果难以比较。面神经麻裨由于仪器和手段的长足进步,定性和定位诊断準确性更高。对它的部分减压术首次报导于五十年代末。七十年后发展较快,出现了全程减压、内听道和迷路段减压、膝状神经节减压和神经改道吻合,神经移植等手术,效果明显改观。八十年代我国出现了针对半面肌痉挛的手术治疗。
(二)鼻科学的发展
鼻及鼻窦变态反应是中国建国早期就很重视的研究课题。开始是总结中西医各种治疗方法的经验。接着开展了对致敏花粉的调查,到目前为止已普查完29个省市或地区。基本摸清了中国南北方致敏花粉的特徵。
鼻外科在五十年代初期主要围绕鼻窦炎的手术治疗方法与结果讨论。八十年代后期,鼻内窥镜及专用手术器械问世,国内仿製成功,鼻内窥镜手术迅速在许多城市医院开展。手术除主要用于多发性鼻息肉,筛窦上颌窦炎以外,亦被用于做鼻腔泪囊造孔、视神经管减压等。
经鼻径路做垂体瘤手术,中国从六十年代初就已开展,到七十年代末仅文献报导的已五十余例。目前全国各地已普遍开展,手术方式有了多种改良,适应症也渐扩大。近年来已有数篇依此检救垂体卒中成功的报导。蝶窦局解的深入研究是应手术的需要而进行的,反过来它又提高了手术的準确性和安全性。
(三)咽科学的进展
急慢性扁桃体炎及其合併症是我国六十年代前讨论较多的课题,由于缺乏统一的、公认的手术适应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手术有些过多过滥。七十年代以来发现扁桃体是产生免疫淋巴细胞和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器官,在胸腺蒌缩后,在维持人体正常免疫功能方面占重要地位。在各大医院乱摘除扁桃体的现象已明显减少。鼻咽癌在我国南方各省发病率较高,建国以来曾多次做过大面积,甚至于是跨省区的流行病学普查。基本摸清了发病原因和规律,确认EB病毒的致病作用,分离出EB病毒壳抗原等,并将其用于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七十年代以来先后建立了类淋巴母细胞株,鼻咽癌上皮样细胞株和梭形细胞株。这是中国学者在鼻咽癌研究方面的重大成就,国际首创并被公认。中国学者在鼻咽癌的病理,超微病理、病理分型、动物模型建立等方面都有独创性成果。用乳胶球和贡压吸引法採取癌细胞供临床诊断,阳性率较高,已被推广套用。目前在中国採用的高能放疗和分段放疗,5年生存率高达85%以上。近几年针对复发癌和有颅内转移者还开展了手术治疗。下咽(喉咽)癌较少见,常与喉癌或颈段食道癌伴发。目前多在放疗后行喉咽切除或扩大喉全切除术,同时用带血管的肌皮瓣游离空肠、结肠等修复手术后组织缺损,恢复其功能。中国学者採用食管内翻剥脱法与国外流行的后纵膈双手钝性游离法相比,术后併发症明显减少。
(四)喉科学的进展
套用硬质喉直达镜、氧管和支氧管镜取除各种呼吸道异物,治疗氧管结核、肺出血、支氧管扩张、肺不张取活检诊断肺肿瘤等是五十年代初期,中国喉科学讨论的热点。七十年代后期光导纤维内窥镜进入我国并迅速普及,扩大了医生们的视野,提高了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率。
喉癌在中国东北多发,儘管三十年代中国就有人用喉全切治疗,但是喉癌手术真正的发展与普及还是1949年后,特别是近十几年的事。在基础理论方面,中国学者曾对喉癌标本做过大块连续切片,藉以对比病理和临床分期。研究它的超微病理特徵,探讨它 与性激素、自由基代谢,特别是各种癌基因的关係。这些研究提高了对喉癌生物学特徵的认识。对癌和癌旁组织,转移淋巴结所做的病理,组化免疫组化,基因等方面的对比 研究,有助于了解喉癌局部扩展和转移的规律。癌细胞株的体外培养和动物模型的複製成功为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纤维喉镜,喉的CT和MRI的套用使判定癌的侵犯範围与周围组织器官关係的準确度明显提高,使手术方式的选择更趋合理。
五十年代初期,中国的耳科学主要围绕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其颅内外合併症的手术治疗,总结成败经验。五十年代中期,出现了以恢复与保存听力为目的鼓室成形术,1957年中国就有了成功引用的报导,此后迅速在全国普遍开展,到六十年代形成高潮,经验总结和技术革新的报告迄今不断。
耳硬化症在中国的发病率不高,为其所做的内耳开窗术在1947年开始,截止1959年据不完全统计共进行300余例,成功率在80%以上。1956年镫骨撼动手术传入中国,曾流行一时。终因术后镫骨易再固定而被镫骨切除术所取代。
现代听力学包括基础听力学、临床听力学和康复听力学。直止六十年代国中国才有临床听力学方面的报导,内容只限于纯音电测听中的掩蔽问题、阈上功能检查等。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纯音测听日渐普及和专业学会的成立,杂誌的出版,特别是一系列相关国家标準的颁布,命名临床听力学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中国耳神经学从六十年代初起步,从前庭冷热和旋转诱发试验入手。稍晚有了套用眼震电图代替裸眼观察眼球震颤的报导。起初所用仪器是改装的心电或脑电记录仪。八十年代才有了能用计算机处理眼震讯号的专用眼震记录仪。
七十年代前中国耳神经外科是以治疗耳源性颅内合併症、梅尼尔病、面瘫等为主。颅内合併症的了病率逐渐降低,由于CT、MRI的广泛套用诊断也明显简化準确。治疗方面现多主张径乳突经路一次手术。对多发性或远隔部拉者方採用开颅手术。对梅尼乐病的手术治疗,我国从七十年初已经开展,到目前报导较多者有内淋巴囊引流术,前庭神经切断术和各种破坏术。由于诊断和疗效评定标準不够统一,结果难以比较。面神经麻裨由于仪器和手段的长足进步,定性和定位诊断準确性更高。对它的部分减压术首次报导于五十年代末。七十年后发展较快,出现了全程减压、内听道和迷路段减压、膝状神经节减压和神经改道吻合,神经移植等手术,效果明显改观。八十年代我国出现了针对半面肌痉挛的手术治疗。
(二)鼻科学的发展
鼻及鼻窦变态反应是中国建国早期就很重视的研究课题。开始是总结中西医各种治疗方法的经验。接着开展了对致敏花粉的调查,到目前为止已普查完29个省市或地区。基本摸清了中国南北方致敏花粉的特徵。
鼻外科在五十年代初期主要围绕鼻窦炎的手术治疗方法与结果讨论。八十年代后期,鼻内窥镜及专用手术器械问世,国内仿製成功,鼻内窥镜手术迅速在许多城市医院开展。手术除主要用于多发性鼻息肉,筛窦上颌窦炎以外,亦被用于做鼻腔泪囊造孔、视神经管减压等。
经鼻径路做垂体瘤手术,中国从六十年代初就已开展,到七十年代末仅文献报导的已五十余例。目前全国各地已普遍开展,手术方式有了多种改良,适应症也渐扩大。近年来已有数篇依此检救垂体卒中成功的报导。蝶窦局解的深入研究是应手术的需要而进行的,反过来它又提高了手术的準确性和安全性。
(三)咽科学的进展
急慢性扁桃体炎及其合併症是我国六十年代前讨论较多的课题,由于缺乏统一的、公认的手术适应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手术有些过多过滥。七十年代以来发现扁桃体是产生免疫淋巴细胞和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器官,在胸腺蒌缩后,在维持人体正常免疫功能方面占重要地位。在各大医院乱摘除扁桃体的现象已明显减少。鼻咽癌在我国南方各省发病率较高,建国以来曾多次做过大面积,甚至于是跨省区的流行病学普查。基本摸清了发病原因和规律,确认EB病毒的致病作用,分离出EB病毒壳抗原等,并将其用于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七十年代以来先后建立了类淋巴母细胞株,鼻咽癌上皮样细胞株和梭形细胞株。这是中国学者在鼻咽癌研究方面的重大成就,国际首创并被公认。中国学者在鼻咽癌的病理,超微病理、病理分型、动物模型建立等方面都有独创性成果。用乳胶球和贡压吸引法採取癌细胞供临床诊断,阳性率较高,已被推广套用。目前在中国採用的高能放疗和分段放疗,5年生存率高达85%以上。近几年针对复发癌和有颅内转移者还开展了手术治疗。下咽(喉咽)癌较少见,常与喉癌或颈段食道癌伴发。目前多在放疗后行喉咽切除或扩大喉全切除术,同时用带血管的肌皮瓣游离空肠、结肠等修复手术后组织缺损,恢复其功能。中国学者採用食管内翻剥脱法与国外流行的后纵膈双手钝性游离法相比,术后併发症明显减少。
(四)喉科学的进展
套用硬质喉直达镜、氧管和支氧管镜取除各种呼吸道异物,治疗氧管结核、肺出血、支氧管扩张、肺不张取活检诊断肺肿瘤等是五十年代初期,中国喉科学讨论的热点。七十年代后期光导纤维内窥镜进入我国并迅速普及,扩大了医生们的视野,提高了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率。
喉癌在中国东北多发,儘管三十年代中国就有人用喉全切治疗,但是喉癌手术真正的发展与普及还是1949年后,特别是近十几年的事。在基础理论方面,中国学者曾对喉癌标本做过大块连续切片,藉以对比病理和临床分期。研究它的超微病理特徵,探讨它 与性激素、自由基代谢,特别是各种癌基因的关係。这些研究提高了对喉癌生物学特徵的认识。对癌和癌旁组织,转移淋巴结所做的病理,组化免疫组化,基因等方面的对比 研究,有助于了解喉癌局部扩展和转移的规律。癌细胞株的体外培养和动物模型的複製成功为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纤维喉镜,喉的CT和MRI的套用使判定癌的侵犯範围与周围组织器官关係的準确度明显提高,使手术方式的选择更趋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