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鼻腔和鼻窦血管瘤

鼻腔和鼻窦血管瘤

鼻腔和鼻窦血管瘤

发生于黏膜,多见于鼻腔前部与上颌窦。生长缓慢,易出血、感染、坏死。多发生于青壮年。病理上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

疾病分类

耳鼻喉科

疾病描述

血管瘤为鼻腔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发生于鼻窦的血管瘤则少见。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壮年,近年儿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 鼻部血管瘤一般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两类。以前者为多见,多发于鼻中隔前部和下鼻甲前端。后者多见于上颌窦和鼻骨。

症状体徵

鼻出血反覆发作,每次出血量不等,出血侧鼻腔进行性鼻塞。肿瘤较大可压迫致鼻中隔偏向对侧,进而双侧鼻塞;继发感染者鼻腔有臭味。出血多者继发贫血,严重者并致休克、死亡者少见。肿瘤向后突出入鼻烟可造成咽鼓管阻塞,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瘤体生长较大后可致面部隆起、眼球移位等类似鼻窦恶性肿瘤的表现。

疾病病因

病因不清,可能与外伤、感染和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但也有认为本病为先天性良性肿瘤,与胚性残余关係密切。

病理生理

鼻腔毛细血管瘤大多瘤体较小,有细蒂或广基,色鲜红或暗红,质较软,有弹性,易出血;系由多数分化良好的毛细血管所组成。海绵状血管瘤则瘤体较大,基广,质软可压缩,多无包膜,由大小不一的血窦组成。原发于上颌窦内者,可呈出血性息肉状突出于中鼻道,倘误作息肉摘除等,可引起严重鼻出血。肿瘤发展可压迫窦壁,破坏骨质侵及邻近器官;也有因肿瘤向外扩展而引起面部畸形,眼球移位,复视及头痛等。

诊断检查

CT或MRI可显示单侧鼻腔或鼻窦软组织肿块,伴局部骨质吸收,鼻腔外侧壁内移。

治疗方案

血管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鼻腔血管瘤切除应包括瘤体及连同根部的黏膜,同时对创面作电凝固,以期止血和防止复发。反覆冷冻或用YAG雷射气化血管瘤;为减少术中出血,亦可先作冷冻,待其收缩、变硬后再行摘除。

预后及预防

无特殊。

特别提示

鼻部血管瘤可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两类,瘤体大小不一,可具有细蒂和广基,若颜色鲜红,示瘤内富有动脉血;如为暗红、紫色或黑红色者,则示瘤内富有静脉血。

相关出处

耳鼻喉科-头颈外科(第6版)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