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脑瘤间质放射治疗
立体定向脑瘤间质放射治疗又称立体定向脑瘤内近距离照射,系採用立体定向技术,将放射性核素置入脑肿瘤内,使脑瘤局部产生大剂量的放射效应(100~400Gy),而周围正常脑组织受照量极小,由此而产生的脑坏死率也较普通颅外放射方法显着降低。
手术名称
立体定向脑瘤间质放射治疗
分类
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手术
ICD编码
92.3912
概述
立体定向脑瘤间质放射治疗又称立体定向脑瘤内近距离照射,系採用立体定向技术,将放射性核素置入脑肿瘤内,使脑瘤局部产生大剂量的放射效应(100~400Gy),而周围正常脑组织受照量极小,由此而产生的脑坏死率也较普通颅外放射方法显着降低。
近年来,立体定向脑瘤内放疗已经成为神经外科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CT、MRI引导的立体定向技术为深部脑肿瘤的内放疗提供了定位準确、简便而安全的治疗途径;採用这种方法置入核素,操作步骤简便,手术创伤小,併发症少,套用日益广泛。Wen等(1994)报导套用此法治疗胶质母细胞瘤56例,生存期平均为36个月。田增民等于1987~1997套用放射性核素治疗恶性胶质瘤650例,3年以上生存率达72.4%,无手术死亡及严重併发症。
立体定向脑瘤内置入放射性核素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永久性置入核素,先用立体定向仪将穿刺针插入脑肿瘤内的靶点,然后置入核素,该方法主要用于治疗囊性肿瘤及恶性程度较低的实质性肿瘤。另一种方法是暂时性置入核素,套用立体定向仪先将特製的金属或塑胶导管插入脑瘤内,然后将带有放射源的同轴导管插入;或者利用大剂量短距离遥控后装机临时置入放射源,主要用于治疗恶性程度较高以及体积较大的实质性肿瘤。
立体定向治疗脑肿瘤的理想放射性核素应当具备如下特点:放射作用範围局限,不溶于水,不易扩散入血,便于计算放射剂量,性质稳定,便于消毒。目前常用的核素有製成颗粒状的125碘(125I)、192铱(192Yr)和製成胶体状的32磷(32P)、90钇(90Y)、186铼(186Re)、198金(198Au)等。颗粒状核素通过导管置入,而胶体状核素经穿刺针直接用注射器注入。
适应症
立体定向脑瘤间质放射治疗适用于:
1.手术损伤性和危险性大的脑深部及重要功能区(如运动区、语言区、底节区、第三脑室附近及脑干等部位)的肿瘤。
2.手术难以全切的颅咽管瘤。
3.手术后复发的恶性肿瘤。
4.某些分泌功能亢进的垂体腺瘤或垂体癌。
5.年老体弱或因其他原因不适于开颅手术的脑瘤病人。
禁忌症
1.严重出血倾向者。
2.心、肺、肝、肾功能衰竭者。
术前準备
1.选择适宜的放射性核素。囊性肿瘤或体积较小(直径<3cm)的实质性肿瘤可选用胶体状核素,因该类核素主要靠β射线起治疗作用,依据β射线能量的不同,穿透软组织的範围为0.2~1.0cm;体积较大的实质性肿瘤主要套用颗粒状核素,因其γ射线穿透软组织能力强,杀伤肿瘤组织的範围较大。
2.準备相应的放疗器械和防护设备。
麻醉和体位
一般用局麻,小儿或不安静病人用短程複合静脉麻醉。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
手术步骤
1.套用0.5%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安装立体定向仪头部定位框架。
2.CT或MRI检查确定肿瘤的部位、体积、性质(囊性或实质性),并确定置入核素的靶点。
3.确定所套用的核素剂量,并分装好待用。常用的永久性置入核素剂量(脑瘤内放射效应250~300Gy):198Au按每cm3肿瘤组织注入18.5~37MBq(0.5~1.0mCi)计算;32P和90Y按每cm3肿瘤组织注入3.7~7.4MBq(0.1~0.2mCi)计算。
4.选择合适的穿刺点。穿刺点应避开立体定向框架造成的盲区,避开脑重要功能区。用直径4mm的颅骨细钻钻孔。
5.将立体定向活检採取的肿瘤组织做冰冻切片,明确肿瘤的病理性质。
6.根据选择脑瘤内永久性或暂时性置入核素方法的不同,置(注)入準备好的核素或放入导管,装机后放入核素源进行治疗。
7.取下立体定向仪,缝合头皮。
术中注意要点
1.囊性肿瘤内放疗时,应先将囊液抽出,用生理盐水沖洗囊腔,而后置入核素。若肿瘤囊液较多,应缓缓放出,防止颅内压骤然下降,造成颅内血肿。
2.选择置入核素的靶点,应使整个肿瘤得到有效放射剂量。置入永久性核素时,一般将靶点选择在脑瘤的中心;而暂时性置源治疗时,留置套管的靶点应在脑肿瘤的基底部,以便临时置入载源导管治疗时能够调整放射的深度和範围。若实质性肿瘤体积较大(直径>3cm)时,可加设2或3个置入核素的靶点。
3.根据肿瘤的性质和体积,置入的核素剂量要準确无误。
4.注意放射防护,严格按核素工作规则操作,防止放射性核素污染环境。
术后处理
1.放射性核素所污染的物品须专门隔离处理。
2.术后两周内酌情行抗脑水肿治疗。
併发症
1.穿刺伤道血肿。给予止血剂,注意病情变化,必要时手术清除血肿。
2.脑组织放射性损伤。多发生于採用暂时性置入核素方法,进行短期大剂量放射治疗时。若採用的为载放射源导管,应将其拔除;若为后装机治疗,则应根据病人临床症状和体徵的变化,适当减少每次的照射剂量或减少放射总剂量。
3.放射性头皮坏死。多发生于对较表浅的脑瘤治疗,因此要特别注意设计放射範围,以免穿刺点附近的头皮接受过大放射剂量而发生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