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土家族风情
《湖南土家族风情》内容简介:在土家人的生活中,俯首即拾的山食野菜、依山而建的土家转角楼、色彩艳丽的西兰卡普、结草为服的茅古斯舞、粗犷豪放的薅草锣鼓——从生活到艺术,从一粥一饭到画舞歌吟,无不就地取材,随性顺势而为,呈现出山地民族的鲜明特色。土家人热爱生活,敬畏神灵,善待生命,遵循天地造化的法则和万物生灭的规律。这些素朴的观念浸润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世代相传、千古不易的独特习俗。
基本介绍
- 书名:湖南土家族风情
- 出版社:岳麓书社
- 页数:301页
- 开本:16
- 定价:76.00
- 作者:梁先学 庹年玖
- 出版日期:2010年2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807613183
- 品牌:岳麓书社
内容简介
《湖南土家族风情》由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规划。
图书目录
序言(王德靖)
◎上篇 山魂水魄◎
湘西风景
一、地理环境
二、自然景观
1.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2.索溪峪
3.天子山
4.天门山
5.茅岩河
6.猛洞河
7.九天洞
8.小溪
9.坐龙峡
10.红石林
三、人文古蹟
1.首八峒
2.溪州铜柱
3.老司城
4.不二门
5.里耶
6.普光寺
7.老院子
8.玉皇洞石窟
9.茅岗
10.旧司城
11.五雷山
12.溪口镇
13.覃家城
14.廖城
15.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张家界市城区
16.苏区塔卧
17.王村古镇
18.洗车河镇
19.夹山国家森林公园
20.古郡沅陵
◎中篇 乡风土韵◎
一、生产
大山况味
【连结】生产习俗资料
1.农业
2.渔猎
3.行业
4.畜牧
5.林业
二、服饰
织就美丽
【连结】服饰习俗资料
1.远古土家先民服饰
2.“改土归流”前土家族服饰
3.“改土归流”后土家族服饰
4.土家族服装纹饰
5.土家族首饰
三、饮食
山食物语
【连结】饮食习俗资料
1.茶类
2.酒类
3.饭食
4.腊菜
5.酸菜
6.特色菜
7.副食
四、建筑
品读转角楼
【连结】建筑习俗资料
1.建筑源流
2.现存建筑类型
五、婚俗
哭嫁
【连结】婚姻习俗资料
1.婚姻形式
2.传统婚嫁程式
六、生育
迎接新生
【连结】生育习俗资料
1.分娩
2.报喜
3.三朝
4.看月
5.坐月
6.满月
7.百日
8.抓周
9.求嗣
七、丧葬
白喜
【连结】丧葬习俗资料
1.古代丧葬
2.现代丧葬
八、礼仪
精魂
【连结】礼仪习俗资料
1.寿诞礼仪
2.狩猎仪式
3.建房礼仪
4.兵戎制度
5.日常礼仪
九、节庆
欢乐的节日
【连结】节庆习俗资料
1.过年
2.摆手节
3.跳马节
4.三月三
5.四月八
6.六月六
7.七月半
8.八月十五
十、信仰禁忌
尊天亲地
【连结】信仰禁忌资料
(一)信仰资料
1.图腾崇拜
2.自然崇拜
3.祖先崇拜
4.尊崇梯玛
5.信兆头
6.信道教、佛教
(二)禁忌资料
1.忌言
2.忌行
3.日常禁忌
十一、文学
绵延的文脉
【连结】文学资料
1.民间文学
2.文人文学
十二、音乐、舞蹈、戏剧、曲艺
祖先歌舞
【连结】
(一)音乐资料
1.民间歌曲
2.传统器乐
(二)舞蹈资料
1.摆手舞
2.跳丧舞
3.铜铃舞
4.梅嫦舞
5.跳马舞
6.板板灯
7.高皇灯
8.泼水龙
(三)戏剧资料
1.茅古斯
2.傩愿戏
3.花灯戏
4.阳戏
(四)曲艺资料
1.三棒鼓
2.渔鼓
3.金钱板
4.讲善书
5.九子鞭
十三、工艺
美丽的印染
【连结】工艺资料
1.西兰卡普
2.挑花
3.绣花
4.印染
5.编结
6.雕刻
十四、语言
妙言趣语
【连结】语言资料
1.土家语使用情况
2.土家语特点
十五、教育
走进渔浦书院
【连结】教育资料
1.口传教育的形式
2.口传教育的内容
十六、医药
且说“土郎中”
【连结】医药资料
1.土医疗法
2.土药土方
3.医籍汇珍
4.卫生保健
十七、体育
鬼穀神功
【连结】体育资料
1.日常体育
2.特技体育
◎下篇 武陵彦俊◎
血性之氓
【连结】名人事略
1.相单程三破汉军
2.彭士愁铜柱盟约
3.覃重王反明起义
4.彭翼南、彭荩臣江浙抗倭
5.向国栋岩屋结盟
6.罗荣光血战疆场
7.孙开华坐镇台湾
8.唐牺支宜昌起义
9.罗剑仇护国讨袁
10.妇女领袖向警予
11.王尔琢谋划会师
12.爱国人士李烛尘
13.戎马倥偬廖汉生
14.郑洞国辽瀋易帜
15.史学界泰斗向达
16.理论开拓者卓炯
17.织锦大师叶玉翠
18.土家歌手张友桃
19.土家歌王田茂忠
后记
◎上篇 山魂水魄◎
湘西风景
一、地理环境
二、自然景观
1.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2.索溪峪
3.天子山
4.天门山
5.茅岩河
6.猛洞河
7.九天洞
8.小溪
9.坐龙峡
10.红石林
三、人文古蹟
1.首八峒
2.溪州铜柱
3.老司城
4.不二门
5.里耶
6.普光寺
7.老院子
8.玉皇洞石窟
9.茅岗
10.旧司城
11.五雷山
12.溪口镇
13.覃家城
14.廖城
15.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张家界市城区
16.苏区塔卧
17.王村古镇
18.洗车河镇
19.夹山国家森林公园
20.古郡沅陵
◎中篇 乡风土韵◎
一、生产
大山况味
【连结】生产习俗资料
1.农业
2.渔猎
3.行业
4.畜牧
5.林业
二、服饰
织就美丽
【连结】服饰习俗资料
1.远古土家先民服饰
2.“改土归流”前土家族服饰
3.“改土归流”后土家族服饰
4.土家族服装纹饰
5.土家族首饰
三、饮食
山食物语
【连结】饮食习俗资料
1.茶类
2.酒类
3.饭食
4.腊菜
5.酸菜
6.特色菜
7.副食
四、建筑
品读转角楼
【连结】建筑习俗资料
1.建筑源流
2.现存建筑类型
五、婚俗
哭嫁
【连结】婚姻习俗资料
1.婚姻形式
2.传统婚嫁程式
六、生育
迎接新生
【连结】生育习俗资料
1.分娩
2.报喜
3.三朝
4.看月
5.坐月
6.满月
7.百日
8.抓周
9.求嗣
七、丧葬
白喜
【连结】丧葬习俗资料
1.古代丧葬
2.现代丧葬
八、礼仪
精魂
【连结】礼仪习俗资料
1.寿诞礼仪
2.狩猎仪式
3.建房礼仪
4.兵戎制度
5.日常礼仪
九、节庆
欢乐的节日
【连结】节庆习俗资料
1.过年
2.摆手节
3.跳马节
4.三月三
5.四月八
6.六月六
7.七月半
8.八月十五
十、信仰禁忌
尊天亲地
【连结】信仰禁忌资料
(一)信仰资料
1.图腾崇拜
2.自然崇拜
3.祖先崇拜
4.尊崇梯玛
5.信兆头
6.信道教、佛教
(二)禁忌资料
1.忌言
2.忌行
3.日常禁忌
十一、文学
绵延的文脉
【连结】文学资料
1.民间文学
2.文人文学
十二、音乐、舞蹈、戏剧、曲艺
祖先歌舞
【连结】
(一)音乐资料
1.民间歌曲
2.传统器乐
(二)舞蹈资料
1.摆手舞
2.跳丧舞
3.铜铃舞
4.梅嫦舞
5.跳马舞
6.板板灯
7.高皇灯
8.泼水龙
(三)戏剧资料
1.茅古斯
2.傩愿戏
3.花灯戏
4.阳戏
(四)曲艺资料
1.三棒鼓
2.渔鼓
3.金钱板
4.讲善书
5.九子鞭
十三、工艺
美丽的印染
【连结】工艺资料
1.西兰卡普
2.挑花
3.绣花
4.印染
5.编结
6.雕刻
十四、语言
妙言趣语
【连结】语言资料
1.土家语使用情况
2.土家语特点
十五、教育
走进渔浦书院
【连结】教育资料
1.口传教育的形式
2.口传教育的内容
十六、医药
且说“土郎中”
【连结】医药资料
1.土医疗法
2.土药土方
3.医籍汇珍
4.卫生保健
十七、体育
鬼穀神功
【连结】体育资料
1.日常体育
2.特技体育
◎下篇 武陵彦俊◎
血性之氓
【连结】名人事略
1.相单程三破汉军
2.彭士愁铜柱盟约
3.覃重王反明起义
4.彭翼南、彭荩臣江浙抗倭
5.向国栋岩屋结盟
6.罗荣光血战疆场
7.孙开华坐镇台湾
8.唐牺支宜昌起义
9.罗剑仇护国讨袁
10.妇女领袖向警予
11.王尔琢谋划会师
12.爱国人士李烛尘
13.戎马倥偬廖汉生
14.郑洞国辽瀋易帜
15.史学界泰斗向达
16.理论开拓者卓炯
17.织锦大师叶玉翠
18.土家歌手张友桃
19.土家歌王田茂忠
后记
文摘
五、婚俗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土家人靠着木叶传情,山歌相恋,执手相牵着走进婚姻,演绎了无数动人的爱情故事。曾几何时,由于封建礼教桎梏,又让几多婚姻索然寡味……
◇哭嫁◇
自那天爹把媒人放在大门口的团圆伞拿进火堂,她就知道爹已放话同意这门亲事,知道她的心肝肝就要讨庚帖、合八字,来吹吹打打的用轿子抬她、娶她。说实在的,她还真怕爹对那媒伞不理不睬,那幺她就得经受一场磨难,就得有些不知所措了。好多年前,姐姐就是不满包办婚姻不愿嫁给那个缺了一只胳膊的有钱人而跳崖身亡的。
近些年来,什幺都好了,钱有米有,吃穿不愁,一屋人像对仙女一样把她供奉起来,柴不用砍、水不用挑、田不用种,硬是把她养得白白净净、水水嫩嫩的好看。爹还千方百计地把她送到艺校自费读书,毕业后就到了乡阳戏团,到阳戏团就演乖俏俏的女主角,乖俏俏的女主角就认识了帅俊俊的男主角,男主角就成了心尖尖的肝上肉。那心肝肝也真够傻的,竞连演戏时也真枪实弹地把她啃得痒痒痛痛的,红红的印痕,几天不消。那心肝肝又真够乖的,竞一踏进门一口一个“爹”地跪在爹的面前不肯起来,乐得爹捋着鬍子又笑又扶。
要出嫁了,就意味着要走出女儿群,卸去女儿装,要离开兄弟爹娘,去伺候心肝肝,伺候心肝肝那边的婆家了,那幺就该这个时候开始哭嫁了。
她知道,哭嫁是土家族女儿自古就有的,是一种亦歌亦哭、亦哭亦歌的情感方式,有词有调有泪,是出嫁时泪随声下的哭歌。生离也、死别也,要远离亲人和家乡也,哪能不心痛得哭?虽然,如今的哭嫁不再是控诉包办婚姻的代名词,但却依然是衡量一个女子贤德的标準。出嫁时哭不出,人们会认为这个女子心狠,巴不得(等不及)离开爹娘。因此,这里的女子出嫁时都要哭的,会哭的妹子就是乖妹子,不会哭的妹子就是傻妹子。即便不会哭,乾嚎也得嚎几声,虽然调子是固定的单一的,但哭词却是丰富的多彩的,是需要自己边哭边想临场发挥的。因此,哭嫁又成了衡量一个女子文才的标準。
所以,她也得乖乖地哭嫁,乖乖地完成不知是哪一辈祖宗布置下来的作业:
婶啊,你吃人家一点嘛/肉渣渣啦/尽帮人家是/讲好话啦/你吃人家一点嘛/锅巴饭啦/你把人家是/吹上天啦/人家给你嘛/炒的是南瓜的片啦/你讲他腊肉切得是/像手板啦/人家给你嘛/炒的是豇豇豆的酸啦/你讲他肠子炒得是/脆又绵啦/你的女儿嘛/出去了啦/你烂肠烂肚是/烂脚板啦。
这被哭骂的婶婶就是那媒人,是做了好事反倒挨骂的媒人。不过,你骂就是,这是规矩,没有谁说你骂得不是,也没有哪个说媒的因此生气,因此难受,反倒乐滋滋的,任凭你边哭边骂,等你哭够了骂够了,那媒人也就落泪了,开腔了:
燕崽崽大了要出高楼/狗崽崽大了要往外走/壮了的红苕要出土/大了的女儿要抛绣球/婶给你做的是千年的好啦/你不记口里嘛要记心头。
那哭嫁的女儿就不好意思起来,是啊,婶婶做的媒哪一点不好呢!当初还是自己和心肝肝求婶婶去说媒的呢,怎幺也学起古人哭了一段骂媒人呢?
往年,人家都哭男方的爹娘是十字街上的秤,一把秤是两样的星(心),怀内称的是儿和女,怀外称媳妇是外来人。可是,每次一到婆家,婆家欢喜得又是抹凳又是递茶,又是炒好吃的又是讲好听的,还端了洗脸洗脚水让心肝肝给自己洗。那心肝肝也真是的,不要他洗他偏要洗,一边洗一边痴痴地望着自己笑,那眼里埋着的感情像天坑一般,深不见底,让她又感动又心悸。哪里还有这幺温暖的家、这幺温存的心肝肝呢?干嘛要哭人家一朵绣球几十个芯(心),看起来好看摸不到筋(经)?
她对着镜子挤挤眉,刮刮鼻子,独自羞羞地笑了起来。
那哭什幺呢?这幺多年来,爹娘把自己千辛万苦地拉扯成人,刚好能替爹娘分点忧替点累,却又要离开他们到别人家里去了,不但没给爹娘留下什幺,还带去了一大屋的嫁奁,问心不安啦!于是,悲悲戚戚,哀哀愁愁,一如所有出嫁时的女子,真真切切地哭起了爹娘:
娘啊/你是替人挑担嘛/白费的劲/替人背草嘛/乾燥(操)的腥(心)/画眉它抱错那阳雀的蛋/竹子它缠错老鸹的藤/鸡抱鸭蛋是替人抱/老鼠养儿它是替猫争/你是瞎子点灯替人的点啦/你着了空头的力嘛/操了空头的心/女儿记得到娘的恩嘛/报不了娘的情啦/娘/女儿记得到娘的情嘛/报不了娘的恩。
像锥子锥过似的,这字字是泪的哭嫁刺痛了所有人的心,母亲、姑姑、嫂子、姐姐、妹妹及寨上的所有女子们都团团围拢,陪着她一起流泪,一起哭嫁。她哭自己不是好儿男,跟娘坐的只几年;娘哭崽是身上掉下的肉,崽痛手指娘痛那个肝;她哭千万斤担子你挑苦了,到了那里嘛你直直腰;她哭从前是一家蒸苕两家香,一家打粑两家饱,如今是一把菜籽撒过坳,晓得打包不打包;众姐姐你莫哭嘛莫心焦,姐的好处嘛记得牢;你前脚嘛棍棍儿打露水,我后脚嘛打伞随后到。
有了这汹涌的歌哭,小村就一下子涨了齐天大水,沟沟壑壑,坑坑洼洼,全都冲出一条条感情的小溪,四处奔窜,哭了三天五天后,哭了十天半月后,那心肝肝就循了歌哭而来,涉了小溪而来,浩浩蕩蕩地前来迎亲。
那就上头吧——把辫子挽成粑粑髻盘上去。
那就开脸吧——把脸上的汗毛扯得乾乾净净,把脸上的眉毛文成娥眉新月细弯弯。
这才是媳妇样,这才能出闺门,这才是彻彻底底告别女儿群去走另外一种人生。
心肝肝的小车披红挂彩,阳戏班子的鼓乐吹打不停,一边是欢喜得哭,一边是欢喜得笑,在这欢天喜地的阳戏调里,红红火火的嫁奁搬上了车,漂漂亮亮的新娘扶上了车,亲亲呆呆的新郎钻进了车,热热闹闹的哭嫁带上了车。一个民族的习俗与智慧,一个民族的艺术与歌谣,也全都古老新韵地涌上了车,涌上了路,涌上了山外是山天外是天的大世界。(彭学明)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土家人靠着木叶传情,山歌相恋,执手相牵着走进婚姻,演绎了无数动人的爱情故事。曾几何时,由于封建礼教桎梏,又让几多婚姻索然寡味……
◇哭嫁◇
自那天爹把媒人放在大门口的团圆伞拿进火堂,她就知道爹已放话同意这门亲事,知道她的心肝肝就要讨庚帖、合八字,来吹吹打打的用轿子抬她、娶她。说实在的,她还真怕爹对那媒伞不理不睬,那幺她就得经受一场磨难,就得有些不知所措了。好多年前,姐姐就是不满包办婚姻不愿嫁给那个缺了一只胳膊的有钱人而跳崖身亡的。
近些年来,什幺都好了,钱有米有,吃穿不愁,一屋人像对仙女一样把她供奉起来,柴不用砍、水不用挑、田不用种,硬是把她养得白白净净、水水嫩嫩的好看。爹还千方百计地把她送到艺校自费读书,毕业后就到了乡阳戏团,到阳戏团就演乖俏俏的女主角,乖俏俏的女主角就认识了帅俊俊的男主角,男主角就成了心尖尖的肝上肉。那心肝肝也真够傻的,竞连演戏时也真枪实弹地把她啃得痒痒痛痛的,红红的印痕,几天不消。那心肝肝又真够乖的,竞一踏进门一口一个“爹”地跪在爹的面前不肯起来,乐得爹捋着鬍子又笑又扶。
要出嫁了,就意味着要走出女儿群,卸去女儿装,要离开兄弟爹娘,去伺候心肝肝,伺候心肝肝那边的婆家了,那幺就该这个时候开始哭嫁了。
她知道,哭嫁是土家族女儿自古就有的,是一种亦歌亦哭、亦哭亦歌的情感方式,有词有调有泪,是出嫁时泪随声下的哭歌。生离也、死别也,要远离亲人和家乡也,哪能不心痛得哭?虽然,如今的哭嫁不再是控诉包办婚姻的代名词,但却依然是衡量一个女子贤德的标準。出嫁时哭不出,人们会认为这个女子心狠,巴不得(等不及)离开爹娘。因此,这里的女子出嫁时都要哭的,会哭的妹子就是乖妹子,不会哭的妹子就是傻妹子。即便不会哭,乾嚎也得嚎几声,虽然调子是固定的单一的,但哭词却是丰富的多彩的,是需要自己边哭边想临场发挥的。因此,哭嫁又成了衡量一个女子文才的标準。
所以,她也得乖乖地哭嫁,乖乖地完成不知是哪一辈祖宗布置下来的作业:
婶啊,你吃人家一点嘛/肉渣渣啦/尽帮人家是/讲好话啦/你吃人家一点嘛/锅巴饭啦/你把人家是/吹上天啦/人家给你嘛/炒的是南瓜的片啦/你讲他腊肉切得是/像手板啦/人家给你嘛/炒的是豇豇豆的酸啦/你讲他肠子炒得是/脆又绵啦/你的女儿嘛/出去了啦/你烂肠烂肚是/烂脚板啦。
这被哭骂的婶婶就是那媒人,是做了好事反倒挨骂的媒人。不过,你骂就是,这是规矩,没有谁说你骂得不是,也没有哪个说媒的因此生气,因此难受,反倒乐滋滋的,任凭你边哭边骂,等你哭够了骂够了,那媒人也就落泪了,开腔了:
燕崽崽大了要出高楼/狗崽崽大了要往外走/壮了的红苕要出土/大了的女儿要抛绣球/婶给你做的是千年的好啦/你不记口里嘛要记心头。
那哭嫁的女儿就不好意思起来,是啊,婶婶做的媒哪一点不好呢!当初还是自己和心肝肝求婶婶去说媒的呢,怎幺也学起古人哭了一段骂媒人呢?
往年,人家都哭男方的爹娘是十字街上的秤,一把秤是两样的星(心),怀内称的是儿和女,怀外称媳妇是外来人。可是,每次一到婆家,婆家欢喜得又是抹凳又是递茶,又是炒好吃的又是讲好听的,还端了洗脸洗脚水让心肝肝给自己洗。那心肝肝也真是的,不要他洗他偏要洗,一边洗一边痴痴地望着自己笑,那眼里埋着的感情像天坑一般,深不见底,让她又感动又心悸。哪里还有这幺温暖的家、这幺温存的心肝肝呢?干嘛要哭人家一朵绣球几十个芯(心),看起来好看摸不到筋(经)?
她对着镜子挤挤眉,刮刮鼻子,独自羞羞地笑了起来。
那哭什幺呢?这幺多年来,爹娘把自己千辛万苦地拉扯成人,刚好能替爹娘分点忧替点累,却又要离开他们到别人家里去了,不但没给爹娘留下什幺,还带去了一大屋的嫁奁,问心不安啦!于是,悲悲戚戚,哀哀愁愁,一如所有出嫁时的女子,真真切切地哭起了爹娘:
娘啊/你是替人挑担嘛/白费的劲/替人背草嘛/乾燥(操)的腥(心)/画眉它抱错那阳雀的蛋/竹子它缠错老鸹的藤/鸡抱鸭蛋是替人抱/老鼠养儿它是替猫争/你是瞎子点灯替人的点啦/你着了空头的力嘛/操了空头的心/女儿记得到娘的恩嘛/报不了娘的情啦/娘/女儿记得到娘的情嘛/报不了娘的恩。
像锥子锥过似的,这字字是泪的哭嫁刺痛了所有人的心,母亲、姑姑、嫂子、姐姐、妹妹及寨上的所有女子们都团团围拢,陪着她一起流泪,一起哭嫁。她哭自己不是好儿男,跟娘坐的只几年;娘哭崽是身上掉下的肉,崽痛手指娘痛那个肝;她哭千万斤担子你挑苦了,到了那里嘛你直直腰;她哭从前是一家蒸苕两家香,一家打粑两家饱,如今是一把菜籽撒过坳,晓得打包不打包;众姐姐你莫哭嘛莫心焦,姐的好处嘛记得牢;你前脚嘛棍棍儿打露水,我后脚嘛打伞随后到。
有了这汹涌的歌哭,小村就一下子涨了齐天大水,沟沟壑壑,坑坑洼洼,全都冲出一条条感情的小溪,四处奔窜,哭了三天五天后,哭了十天半月后,那心肝肝就循了歌哭而来,涉了小溪而来,浩浩蕩蕩地前来迎亲。
那就上头吧——把辫子挽成粑粑髻盘上去。
那就开脸吧——把脸上的汗毛扯得乾乾净净,把脸上的眉毛文成娥眉新月细弯弯。
这才是媳妇样,这才能出闺门,这才是彻彻底底告别女儿群去走另外一种人生。
心肝肝的小车披红挂彩,阳戏班子的鼓乐吹打不停,一边是欢喜得哭,一边是欢喜得笑,在这欢天喜地的阳戏调里,红红火火的嫁奁搬上了车,漂漂亮亮的新娘扶上了车,亲亲呆呆的新郎钻进了车,热热闹闹的哭嫁带上了车。一个民族的习俗与智慧,一个民族的艺术与歌谣,也全都古老新韵地涌上了车,涌上了路,涌上了山外是山天外是天的大世界。(彭学明)
后记
《湖南土家族风情》一书经过广大土家族专家学者的辛勤编写,终于付梓,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湖南土家族风情》是湖南省民委古籍办公室规划实施的“湖南少数民族风情”系列丛书之一,由张家界市民委牵头组织编写。该书从酝酿策划、组稿编辑到印刷出版,共历时两年。为编纂好此书,早在2007年3月,省民委和张家界市民委领导及20余位专家学者就聚集张家界市,共同探讨编纂本书的指导思想、原则,确定编纂方案,并对撰稿人员进行分工部署。随后,彭继宽、戴楚洲、田仁利、罗维庆、田茂军、陈廷亮、张维权、刘能朴、罗仕松、楚德新、李康学等同志分头进行编写。他们在将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整理成文稿的同时,对一些尚未收集、核实的史料还深入进行採访、核对、甄别,做到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初稿编写完成后,戴楚洲同志进行了汇总。在汇总的基础上,2008年6月由编委会对初稿进行了细緻审阅,提出了修改意见,制定了新的统改方案,确定了修改原则,调整了全书体例,明确了编排方式,确定了由李伊忠同志负责二稿统稿工作。在4个月时间里,李伊忠对初稿进行了全面修改和调整,对个别章节进行了重写,并于2008年10月完成了统稿任务。之后,编委会再次对书稿进行了审阅,对包括序言在内的全书文字及所有图片进行了最终审定。
在本书编纂过程中,湖南省民委主任王德靖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多次询问编写进度,还亲自撰写序言。分管民族古籍工作的省民委副主任李显福自始至终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对编写工作提出了详细要求。省民委古籍办主任梁先学为编写好此书,无数次往返张家界、湘西自治州,对编撰工作给予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土家族专家彭继宽、省民委古籍办胥岸英、湘西自治州民委古籍办主任田仁利、张家界市政协文史委李书泰等同志反覆阅审稿件,对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张家界市民委主任庹年玖对编好此书特别重视,不仅亲自过问,帮助解决编纂工作中的难题,还为筹措经费四处奔波。市民委副主任欧阳仁德为使此书儘快完成,节假日不休息,有空就走访撰稿和统稿人员,听取意见,上下协调,从而确保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省民委古籍办助理调研员周杰、张家界市民委古籍办贾攀等同志在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担负通联、协调和编务等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在此,对所有关心、帮助和参与编纂工作的同志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书中所有言论,系对事实的客观陈述,不代表编者与出版者立场,敬请专家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湖南土家族风情》是湖南省民委古籍办公室规划实施的“湖南少数民族风情”系列丛书之一,由张家界市民委牵头组织编写。该书从酝酿策划、组稿编辑到印刷出版,共历时两年。为编纂好此书,早在2007年3月,省民委和张家界市民委领导及20余位专家学者就聚集张家界市,共同探讨编纂本书的指导思想、原则,确定编纂方案,并对撰稿人员进行分工部署。随后,彭继宽、戴楚洲、田仁利、罗维庆、田茂军、陈廷亮、张维权、刘能朴、罗仕松、楚德新、李康学等同志分头进行编写。他们在将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整理成文稿的同时,对一些尚未收集、核实的史料还深入进行採访、核对、甄别,做到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初稿编写完成后,戴楚洲同志进行了汇总。在汇总的基础上,2008年6月由编委会对初稿进行了细緻审阅,提出了修改意见,制定了新的统改方案,确定了修改原则,调整了全书体例,明确了编排方式,确定了由李伊忠同志负责二稿统稿工作。在4个月时间里,李伊忠对初稿进行了全面修改和调整,对个别章节进行了重写,并于2008年10月完成了统稿任务。之后,编委会再次对书稿进行了审阅,对包括序言在内的全书文字及所有图片进行了最终审定。
在本书编纂过程中,湖南省民委主任王德靖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多次询问编写进度,还亲自撰写序言。分管民族古籍工作的省民委副主任李显福自始至终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对编写工作提出了详细要求。省民委古籍办主任梁先学为编写好此书,无数次往返张家界、湘西自治州,对编撰工作给予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土家族专家彭继宽、省民委古籍办胥岸英、湘西自治州民委古籍办主任田仁利、张家界市政协文史委李书泰等同志反覆阅审稿件,对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张家界市民委主任庹年玖对编好此书特别重视,不仅亲自过问,帮助解决编纂工作中的难题,还为筹措经费四处奔波。市民委副主任欧阳仁德为使此书儘快完成,节假日不休息,有空就走访撰稿和统稿人员,听取意见,上下协调,从而确保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省民委古籍办助理调研员周杰、张家界市民委古籍办贾攀等同志在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担负通联、协调和编务等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在此,对所有关心、帮助和参与编纂工作的同志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书中所有言论,系对事实的客观陈述,不代表编者与出版者立场,敬请专家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序言
由梁先学与庹年玖主编、一批土家族专家学者共同耕云播雨的《湖南土家族风情》一书与读者见面了。作为民族工作的部门负责人,我对此感到由衷的欣慰!
《湖南土家族风情》一书从人类民族学与文化学的角度,对土家族的风土人情、礼仪习俗、风光胜迹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介绍。细细品读,你会觉得此书不仅文字流畅优美,文化习俗淳朴独特,知识性和趣味性较强,而且书中例证、叙述与评说等均充满着古典的秀美与浪漫,处处洋溢着瑰丽迷人的异族情趣。本书把土家人祖辈们的生产、生活中的传承与演变有机地融入土家族文化的总体中,其目的是想把土家族文化这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向世人推介和展示,让更多的人熟读土家族、知晓土家族,进而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为促进民族大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熟悉土家族的人都知道,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据史料记载,殷商时期土家先祖之一的巴人主要生活在汉水中游一带。西周初年,周王分封天下,巴人所在之地被封给周王室宗姬,史称巴子国或巴国。春秋战国时期,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川'东立国。公元前316年,巴国被秦国灭掉,成为秦之巴郡。一部分巴人留在故地,更多的巴人或自动或被迫地开始向四方大规模流移、迁徙。当时,巴国东接秦国,西邻蜀国,西南方是夜郎国,北方是楚国,而正南方所面对的今湘西北武陵山区,原始荒蛮、地广人稀,散居着今苗瑶系统的部分少数民族(即武陵、五溪“诸蛮”),尚无稳定统一的政权国家,且经济文化水平也“接近于原始状态,不如巴人”。因此,较之东方、西方和北方,广袤的'南方山区更容易实现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所以巴国灭国后,一部分巴人陆续从南方进入湖南湘西北武陵山区。
这些从巴国迁徙过来的巴人便成为了当时武陵及五溪“诸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湘西北大地上繁衍生息,与当地其他民族成员互相融合併逐渐成为武陵“诸蛮”的主体。及至五代,武陵地区“诸蛮”由于长期居住在同一地区,拥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在频繁密切的交往中,又在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了诸多共同特徵,遂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史籍对这个以武陵山区巴人后裔为主体,与当地其他民族的部分成员融合而成的民族时有提及,如宋代史书中所称“土人”、“土丁”、“土兵”,即专指土家族与土家兵。清雍正“改土归流”后,随着汉人的大量迁入,土家族聚居区出现了“土民”、“客民”之分,“土民”沿用汉语自称为“土冢人”。然而,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土家族的民族成分一直得不到承认。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感召下,土家族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1950年,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土家族女教师田心桃作为苗族代表被推荐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观礼期间,她直接向中央领导介绍了土家族的风俗、语言,转赠了土家工艺品“西兰卡普”,表达了土家人要求进行民族认定的愿望,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其后几年,党和国家根据确定民族成分的有关条件和标準,先后指派多批专家组成调查组,对土家族成分问题进行调查识别。1957年1月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发文,正式确定土家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这个在历史长河中被湮没了千百年的民族获得了新生。
湖南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永顺、龙山、保靖、古丈、泸溪等县,张家界市所辖桑植、慈利、永定、武陵源等县区;常德市石门县以及怀化市沅陵等县,共有263.95万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44%,占全国土家族总人口32.9%,是湖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土家族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生活在湘西北大地上的湖南土家族与川东、鄂西的土家族一道,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情习俗和民族文化传统。通过《湖南土家族风情》一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湖南土家族的历史渊源、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教体育、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还可以看到这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呈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文明程度及其历史地位与作用。
湖南土家族聚居的湘西北武陵山腹地山高林密,峰峦叠嶂,这种异于平原和江河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土家山地文化。土家族人民勤劳互助的民族美德、诚实守信的族群秉性、粗放实用的生活方式和平等秩序的伦理取向等人文特徵,均是这种山地文化的体现。由于生活环境的相对封闭以及人对其栖息环境的高度依赖,土家先民很早就有了十分先进的生态观,他们热爱自然,顺应自然,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天人合一,物我相亲,讲究因地制宜,随遇而安。山中樵老、林间猎手、溪谷浣妇、牛背牧童无一不是这一观念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在土家人的生活中,俯首即拾的山食野菜、依山而建的土家转角楼、色彩艳丽的西兰卡普、结草为服的茅古斯舞、粗犷豪放的薅草锣鼓——从生活到艺术,从一粥一饭到画舞歌吟,无不就地取材,随性顺势而为,呈现出山地民族的鲜明特色。土家人热爱生活,敬畏神灵,善待生命,遵循天地造化的法则和万物生灭的规律。这些素朴的观念浸润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世代相传、千古不易的独特习俗:立春之日送春牛,四月初八嫁毛虫,五月端午采艾蒿,七月十五祭祖神,春插之季开秧门,冬猎时节敬梅山,除夕之夜抢头水,开春娱神唱傩戏,庆祝丰收跳摆手……这些古老民俗体现了土家人的生存智慧,是山地农耕生活在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直接反映和真实写照。
土家族虽然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且被历代统治者推行的“蛮不出境,汉不入峒”民族羁縻政策所禁锢,但历史上的湖南土家族并非完全处于一种封闭状态。湘西北地区恰处汉土交界,西汉以降,为了加强统治,巩固政权,封建王朝常在此屯兵移民,戍边拓荒,从而使湘西北土家聚居区由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区变为湖南开放较早、接受先进文化尤其是中原汉文化较快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纵观湖南土家族发展历史,无论是和平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还是战争时期王朝驻兵的攻守进退,土家聚居区内土、客、军、苗之间的交往一直都保持着相当频繁与活跃的态势,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不断加深和加剧,从而使土家族文化形态在保持了本民族基因与特色的同时,还吸收了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文化的浸润与濡染,体现出多元文化的交融性和複合性。从南宋绍兴年间泸溪创建土家族地区第一座书院——东洲书院开始,湖南土家族聚居区习汉文、修儒学之风一直颇盛,明朝朱元璋更是下令土家地区“诸土司皆立县学”,从而涌现了包括陈光泰、彭勇行、田金楠、彭施铎、田星六在内的一批较有成就的土家族文人学士。他们的着述和创作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清新质朴,明朗开阔,呈现出一种异于中原的独特的文学生态和文化景观。
在中国历史上,土家族还是一个以勇猛善战闻名的民族。《华阳国志·巴志》载,牧野之战中,“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腥风血雨的沙场上,土家先民执戈而舞,所向披靡,这个定格在史册中的姿势凌厉而浪漫,它就像一个基因符码,从此流淌在土家人的血液中,使这个尚武的民族拥有了一部壮丽辉煌的民族英雄史:东汉时期武陵渠帅相单程为反抗朝廷横徵暴敛揭竿而起;五代马楚末年土家首领彭士愁大战溪州获得民族自治权力;明代土司首领彭明辅、彭翼南海疆抗倭,立下东南第一战功;辛亥革命时期土家先贤杜心五、李达武投身共和,勇纾国难;新民主主义时期,廖汉生等一大批土家汉子跟随贺龙挥师北伐,首义南昌,开闢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覃子斌将军出征缅甸,断臂冲锋,为国捐躯……在中华民族浴血奋战,铿锵前行的道路上,铁骨铮铮的湖南土家人用血肉和身躯铸就了一座座永垂青史的不朽丰碑。他们身上骁勇善战、刚强侠义的气质秉性和争当人杰、英勇无畏的民族血性正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的精髓和灵魂。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湘西土家人,自幼就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土家族人民才能翻身解放,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真正实现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只有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土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不断迈上新台阶,登上新高峰。我一向认为,出版一本书,不单是写文章做学问,更是在用笔、用心、用智慧为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奉献力量。近年来,随着民族经济的蓬勃发展,以民族风情习俗为主体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在这种形势下,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努力发掘、整理和开发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探讨从精神文化领域激发人们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的新途径,从而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编辑《湖南土家族风情》一书,也就是希望能为有志之士寻求文化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提供借鉴,通过促进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经济市场的对接,建立有效的民族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造福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从这个角度而言,《湖南土家族风情》一书的出版发行,不仅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湖南土家族历史文化及湖湘历史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视窗,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民族使命和时代担当。
文化既是民族的重要特徵,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举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大旗,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振奋精神,激扬智慧,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开拓进取,为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湖南土家族风情》一书从人类民族学与文化学的角度,对土家族的风土人情、礼仪习俗、风光胜迹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介绍。细细品读,你会觉得此书不仅文字流畅优美,文化习俗淳朴独特,知识性和趣味性较强,而且书中例证、叙述与评说等均充满着古典的秀美与浪漫,处处洋溢着瑰丽迷人的异族情趣。本书把土家人祖辈们的生产、生活中的传承与演变有机地融入土家族文化的总体中,其目的是想把土家族文化这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向世人推介和展示,让更多的人熟读土家族、知晓土家族,进而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为促进民族大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熟悉土家族的人都知道,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据史料记载,殷商时期土家先祖之一的巴人主要生活在汉水中游一带。西周初年,周王分封天下,巴人所在之地被封给周王室宗姬,史称巴子国或巴国。春秋战国时期,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川'东立国。公元前316年,巴国被秦国灭掉,成为秦之巴郡。一部分巴人留在故地,更多的巴人或自动或被迫地开始向四方大规模流移、迁徙。当时,巴国东接秦国,西邻蜀国,西南方是夜郎国,北方是楚国,而正南方所面对的今湘西北武陵山区,原始荒蛮、地广人稀,散居着今苗瑶系统的部分少数民族(即武陵、五溪“诸蛮”),尚无稳定统一的政权国家,且经济文化水平也“接近于原始状态,不如巴人”。因此,较之东方、西方和北方,广袤的'南方山区更容易实现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所以巴国灭国后,一部分巴人陆续从南方进入湖南湘西北武陵山区。
这些从巴国迁徙过来的巴人便成为了当时武陵及五溪“诸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湘西北大地上繁衍生息,与当地其他民族成员互相融合併逐渐成为武陵“诸蛮”的主体。及至五代,武陵地区“诸蛮”由于长期居住在同一地区,拥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在频繁密切的交往中,又在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了诸多共同特徵,遂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史籍对这个以武陵山区巴人后裔为主体,与当地其他民族的部分成员融合而成的民族时有提及,如宋代史书中所称“土人”、“土丁”、“土兵”,即专指土家族与土家兵。清雍正“改土归流”后,随着汉人的大量迁入,土家族聚居区出现了“土民”、“客民”之分,“土民”沿用汉语自称为“土冢人”。然而,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土家族的民族成分一直得不到承认。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感召下,土家族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1950年,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土家族女教师田心桃作为苗族代表被推荐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观礼期间,她直接向中央领导介绍了土家族的风俗、语言,转赠了土家工艺品“西兰卡普”,表达了土家人要求进行民族认定的愿望,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其后几年,党和国家根据确定民族成分的有关条件和标準,先后指派多批专家组成调查组,对土家族成分问题进行调查识别。1957年1月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发文,正式确定土家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这个在历史长河中被湮没了千百年的民族获得了新生。
湖南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永顺、龙山、保靖、古丈、泸溪等县,张家界市所辖桑植、慈利、永定、武陵源等县区;常德市石门县以及怀化市沅陵等县,共有263.95万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44%,占全国土家族总人口32.9%,是湖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土家族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生活在湘西北大地上的湖南土家族与川东、鄂西的土家族一道,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情习俗和民族文化传统。通过《湖南土家族风情》一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湖南土家族的历史渊源、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教体育、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还可以看到这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呈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文明程度及其历史地位与作用。
湖南土家族聚居的湘西北武陵山腹地山高林密,峰峦叠嶂,这种异于平原和江河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土家山地文化。土家族人民勤劳互助的民族美德、诚实守信的族群秉性、粗放实用的生活方式和平等秩序的伦理取向等人文特徵,均是这种山地文化的体现。由于生活环境的相对封闭以及人对其栖息环境的高度依赖,土家先民很早就有了十分先进的生态观,他们热爱自然,顺应自然,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天人合一,物我相亲,讲究因地制宜,随遇而安。山中樵老、林间猎手、溪谷浣妇、牛背牧童无一不是这一观念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在土家人的生活中,俯首即拾的山食野菜、依山而建的土家转角楼、色彩艳丽的西兰卡普、结草为服的茅古斯舞、粗犷豪放的薅草锣鼓——从生活到艺术,从一粥一饭到画舞歌吟,无不就地取材,随性顺势而为,呈现出山地民族的鲜明特色。土家人热爱生活,敬畏神灵,善待生命,遵循天地造化的法则和万物生灭的规律。这些素朴的观念浸润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世代相传、千古不易的独特习俗:立春之日送春牛,四月初八嫁毛虫,五月端午采艾蒿,七月十五祭祖神,春插之季开秧门,冬猎时节敬梅山,除夕之夜抢头水,开春娱神唱傩戏,庆祝丰收跳摆手……这些古老民俗体现了土家人的生存智慧,是山地农耕生活在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直接反映和真实写照。
土家族虽然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且被历代统治者推行的“蛮不出境,汉不入峒”民族羁縻政策所禁锢,但历史上的湖南土家族并非完全处于一种封闭状态。湘西北地区恰处汉土交界,西汉以降,为了加强统治,巩固政权,封建王朝常在此屯兵移民,戍边拓荒,从而使湘西北土家聚居区由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区变为湖南开放较早、接受先进文化尤其是中原汉文化较快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纵观湖南土家族发展历史,无论是和平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还是战争时期王朝驻兵的攻守进退,土家聚居区内土、客、军、苗之间的交往一直都保持着相当频繁与活跃的态势,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不断加深和加剧,从而使土家族文化形态在保持了本民族基因与特色的同时,还吸收了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文化的浸润与濡染,体现出多元文化的交融性和複合性。从南宋绍兴年间泸溪创建土家族地区第一座书院——东洲书院开始,湖南土家族聚居区习汉文、修儒学之风一直颇盛,明朝朱元璋更是下令土家地区“诸土司皆立县学”,从而涌现了包括陈光泰、彭勇行、田金楠、彭施铎、田星六在内的一批较有成就的土家族文人学士。他们的着述和创作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清新质朴,明朗开阔,呈现出一种异于中原的独特的文学生态和文化景观。
在中国历史上,土家族还是一个以勇猛善战闻名的民族。《华阳国志·巴志》载,牧野之战中,“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腥风血雨的沙场上,土家先民执戈而舞,所向披靡,这个定格在史册中的姿势凌厉而浪漫,它就像一个基因符码,从此流淌在土家人的血液中,使这个尚武的民族拥有了一部壮丽辉煌的民族英雄史:东汉时期武陵渠帅相单程为反抗朝廷横徵暴敛揭竿而起;五代马楚末年土家首领彭士愁大战溪州获得民族自治权力;明代土司首领彭明辅、彭翼南海疆抗倭,立下东南第一战功;辛亥革命时期土家先贤杜心五、李达武投身共和,勇纾国难;新民主主义时期,廖汉生等一大批土家汉子跟随贺龙挥师北伐,首义南昌,开闢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覃子斌将军出征缅甸,断臂冲锋,为国捐躯……在中华民族浴血奋战,铿锵前行的道路上,铁骨铮铮的湖南土家人用血肉和身躯铸就了一座座永垂青史的不朽丰碑。他们身上骁勇善战、刚强侠义的气质秉性和争当人杰、英勇无畏的民族血性正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的精髓和灵魂。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湘西土家人,自幼就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土家族人民才能翻身解放,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真正实现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只有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土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不断迈上新台阶,登上新高峰。我一向认为,出版一本书,不单是写文章做学问,更是在用笔、用心、用智慧为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奉献力量。近年来,随着民族经济的蓬勃发展,以民族风情习俗为主体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在这种形势下,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努力发掘、整理和开发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探讨从精神文化领域激发人们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的新途径,从而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编辑《湖南土家族风情》一书,也就是希望能为有志之士寻求文化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提供借鉴,通过促进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经济市场的对接,建立有效的民族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造福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从这个角度而言,《湖南土家族风情》一书的出版发行,不仅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湖南土家族历史文化及湖湘历史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视窗,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民族使命和时代担当。
文化既是民族的重要特徵,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举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大旗,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振奋精神,激扬智慧,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开拓进取,为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