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蓝染艺术及其产业化研究
《中国蓝染艺术及其产业化研究中国蓝染艺术及其产业化研究》是2010年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道广。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蓝染艺术及其产业化研究
- 作者:刘道广
- ISBN:9787564121204
-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图书信息
出版时间:2010-03-01 版 次:1 页 数:248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科技 > 轻工业、手工业
内容简介
《中国蓝染艺术及其产业化研究》把蓝染织品花版的原创者视作蓝染织品市场的关键点,不局限在图案本身的构图、造型等单纯技艺性分析,提出花版“原创地”和受其影响仿製的“次生地”的市场概念,力图釐清“民间文化经济圈”的相互存在轮廓。第一次披露长江中上游蓝印花布历史上的原创者家族的迁徙事实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奈的选择。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成为政府工作内容,我也希望《中国蓝染艺术及其产业化研究》披露的原创者个案能够因此被相关政府人士关注,切实改善其生活状态,使“非物质文化”的个体和技艺传承形式能够维持下去,而不仅仅是成为博物馆的摆设。
作者简介
刘道广,南京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美术学、艺术学。
主要着作:《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中国佛教全书·雕塑卷》、《中国神话装饰》、《中国艺术史·绘画卷·秦汉绘画史》、《中国艺术史·绘画卷·民国绘画史》。
主编:《夹缬》、《蜡染》、《古镇碛口》。
论文:《艺术学,莫后退》、《汉碑文校释》、《“侯”纹考》等百篇。
目录
前言
一 从经验到科学的认识
1 蓝染业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
(1)从百姓常服用布到朝廷“青蓝大布”
(2)染、踹业分立
英国政府对中国蓝靛业的调查
2 蓝草的分类和种植
(1)经验阶段的“凡蓝五种”
(2)科学种植的尝试
3 靛青的提取和蓝染原理
(1)经验性的打靛
(2)科学制靛的尝试
结语
二 技艺的流传与市场的开拓
1 蜡染技艺与族群迁徙
(1)早期的木蜡和走失的绕家
曹六祥与张氏姐妹
(2)自成体系的白领苗
杨东仁家
(3)从江西迁入的布依族
姑嫂伍仁花和马向芳
2 花版技艺家族迁徙和市场的兴起
(1)江苏的药斑布
(2)大运河畔的蓝染织品城镇
(3)长江中游的蓝印花布传人
郭厚敦和蓝印花布家传
(4)“边城”的“合泰恆记”
周明疆和“合泰桓记”的荣衰
3 蓝染织品花版的市场变化
(1)从彩色到单色的夹缬
(2)市场需求与蓝夹缬花版原创
温州戴家“聚丰”染布店
(3)黄岩、东阳地区花版原创
浙江东阳地区蓝印花布调查(许畅)
结语
三 蓝染纹饰题材的伦理意义和花版“原生地”
1 蓝蜡花的族群意义
(1)“小花苗”的“花鸟纹”
安顺梅花庄
(2)布依族的“宗法血缘图”
伍氏的解说
(3)白领苗的“窝妥”
“水涡窝”
(4)歪梳苗的“鱼窝窝”
“鱼窝窝”、“鸟窝窝”和“鱼线”
“板凳腿”、“蛇皮花”和“大粗花”
(5)被嫦娥丢下的蜡花
惮家的自述
枫香寨的廖紫英
(6)走向装饰的题材
寓意图形
“木鼓花”和“铜钉纹”
祭幡“龙”
2 蓝印花布花版的“原生地”及市场覆盖区域
(1)渝东南“合泰恆记”后人周明疆
“珍珠地”
丰腴的造型与丰满的构图
“勾勾花”
几件“次生地”作品的分析
(2)湘西“刘裕兴染匠铺”后人刘贡鑫
“刘大炮染匠铺”
(3)苏州花版市场的风格追求
绘画的影响
(4)浙江花版市场的多元化
做蓝印花布的戴乃康及其市场行销
(5)山东原创匠师的市场定位
“猫蹄花”和“冰盘菊”
3 蓝夹缬原创辅纹的伦理意识分析
(1)传统图形孑遗
九尾狐和青鸟
侯
(2)传统寓意图形
“金玉满堂”
“松鼠葡萄”
结语
四 产业化可操作性模式的探讨
1 日本的“阿波蓝”
(1)“阿波蓝”的产业化历程
以科学认知管理手工经验
(2)“阿波蓝”产业模式的操作流程
立足市场调研的操作流程
(3)“友禅蓝染”的原创和产业发展
桥诘清实和他的“友禅蓝染”
桥诘清实的原创
2 我国台湾的蓝染事业
(1)民间社团活跃
经济的需要和历史基础
(2)“产、官、学”三者互动
主管部门架构和职责
学校和研究所的介入模式
社区、社团的互动模式
3 目前祖国大陆蓝染业操作现状
(1)贵州蓝染织品的企业
(2)江苏蓝染业现状
无锡市蓝染博物馆
南通蓝印花布馆
(3)浙江蓝染业现状
马屿靛青专业合作社
桐乡市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
(4)传统手工艺的综合开发
宁波慈城的“天工之城”
“天工之城”开业考察(刘小讷)
结语
后记
前言
蓝染织品指植物蓝染的青蓝大布和蓝色“四缬”一蓝灰缬、蓝夹缬、蓝蜡缬(蓝蜡染)和蓝绞缬(蓝扎染)。灰缬有“防染”和“拔染”两种,“拔染”灰缬的织品未必一定是蓝色,而蓝灰缬就是“防染”的蓝印花布。本书主要研究对象是蓝灰缬即蓝印花布、蓝蜡缬和蓝夹缬的“蓝三缬”。
本书的研究内容和历来相关“民间染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研究着述不同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一、本书把蓝染织品花版的原创者视作蓝染织品市场的关键点,不局限在图案本身的构图、造型等单纯技艺性分析,提出花版“原创地”和受其影响仿製的“次生地”的市场概念,力图釐清“民间文化经济圈”的相互存在轮廓。第一次披露长江中上游蓝印花布历史上的原创者家族的迁徙事实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奈的选择。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成为政府工作内容,我也希望本书披露的原创者个案能够因此被相关政府人士关注,切实改善其生活状态,使“非物质文化”的个体和技艺传承形式能够维持下去,而不仅仅是成为博物馆的摆设。
二、历来对“蓝三缬”的研究基本上是分门别类视作“图案”进行的,故“编”多于“着”。从单一门类来看,如蓝印花布的图案似乎丰富多彩,其实稍稍深入一点就会发现,所有蓝印花布的“图案”,无非是“多子多福”、“百年和合”、“招财进宝”、“必定高中”、“龙凤呈祥”、“长寿如意”等一系列宗法伦理价值观的反映。本书通过田野调查,把相关图像及语言文字资料“读回到历史原点”,认为蓝印花布、蓝夹缬的“图案”都是以宗法伦理价值观为核心,不同的是蓝夹缬“图案”反映出被主流宗法思想“边缘化”的社会基层另有“宗法伦理价值”核心的转移。具体说是蓝夹缬“图案”最突出的不是上述具有主流宗法伦理价值观的普适性,而是强调以“义”代“仁”的“草根”阶层的宗法伦理价值中心。西南地区大多数蓝蜡缬则是迁徙族群的人文历史内容的简要记载,有些内容甚至与中国上古神话片断相契合,含有更多历史人类学、生态学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