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电子类专业之一,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是东南大学电子科学领域集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为一体的重点院系。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 简称:电子学院
- 校训:止于至善
- 类别:主干院系
- 所属地区:江苏南京
- 现任院长:孙立涛
- 学院地址: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2号
- 邮政编码:210096
学院概况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电子工程系,成立于1961年11月。它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电子类专业之一,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是东南大学电子科学领域集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为一体的重点院系,曾培养出刘盛纲院士、韦钰院士等一批科学家、教育学家和企业家。
研究机构
学院设有国家专用积体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感测/通信综合网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微机电系统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信息显示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光通信器件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学院是首批国家积体电路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国家示範性微电子学院。学院建有信息与电子专业国家级教学实验示範中心和物联网工程江苏省教学实验示範中心,并特别建设电子学院本科生创新实验室。学院先后承担和完成了一大批包括国家重大专项、“863”、“973”计画在内的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
学科建设
目前学院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两个博士后流动站,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五个硕士点。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我国最早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之一,可追溯到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电机工程系和之后的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本学科现拥有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4个二级学科。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包含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3个二级学科。其中物理电子学学科起源于1952年建立的我国最早的电真空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源于1958年筹建的半导体专业,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半导体学科之一;电路与系统学科分别于1983和1998年建成硕士和博士点。
2007年8月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二,下设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积体电路设计、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四个二级学科。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学科点主要源于原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学科中的光电子学研究方向。通过与物理、化学等多学科交叉,于1998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009年获批建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9月光学工程一级学科晋升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教学师资
学院具有雄厚的科研教学师资力量。目前共有教职员工(含脱产博士后)171人,专任教师115人(含“千人计画”),其中教授(研究员)4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1人,博士生导师39人,硕士生导师74人,45岁及以下专任教师比例达到71.3%,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比例达到95.6%。教师队伍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画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画”(简称“千人计画”)1人,“万人计画”-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画专家3人,国家“863”重大专项专家组组长及成员3人,国家总装备部专家组成员2人,国家工信部专家组成员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9人。一批学者在国际和全国性学术团体、专家组、评审委员会中担任要职。学院还聘请了多名国内外着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术研究
学院“十五”期间王保平教授、时龙兴教授、黄庆安教授3人担任国家“863”计画主题专家组和专项专家组专家;“十五”、“十一五”期间王保平教授、黄庆安教授2人担任总装备部专家组专家;“十一五”期间时龙兴教授担任“核、高、基”国家重大专项专家组专家。“十一五”以来学院共承担了国家“863”项目18项、“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8项、国防科研项目35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2005~2009年学院科研经费到款15771.67万元;获得的科技奖励包括: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181项(申请发明专利358项)、美国专利1项、软体着作权5项、积体电路布线图着作权2项;发表论文:SCI 205篇、EI 412篇、ISTP 218篇。在2009年4月发表的《东南大学院(系)科技创新工作考核评价报告》中,电子学院科研绩效总体排名位列全校第六。
科研成果
序号 | 获奖时间 | 获奖项目名称 | 获奖类别 |
1 | 2009 | 硅集成型功率MOS器件及高低压集成技术与套用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 | 2009 | 面向三农金融服务的交易平台、终端及专用晶片研发与套用 |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3 | 2009 | 微机电系统模型、模拟及套用 | 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4 | 2008 | 功率MOS积体电路设计及製备工艺关键技术及套用 | 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5 | 2006 | 新型荫罩式电浆显示器 | 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6 | 2006 | 嵌入式处理器设计及安全金融终端开发 | 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7 | 2006 | 多晶硅电热微执行器模型、製备与表征 | 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
8 | 2006 | 声场辐射和非线性二阶声场的解析方法 | 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
9 | 2006 | 高功率扁平放电管氦氖雷射器及其套用 | 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
10 | 2004 | 32位嵌入式微处理器晶片 | 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11 | 2004 | 硅微机械加工技术及其场发射研究 | 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12 | 2004 | 高功率扁平放电管氦氖雷射器的研究和套用开发 | 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13 | 2004 | 略(授奖号:2004GFJ3418) |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
14 | 2003 | 硅片直接键合技术 | 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 |
15 | 2003 | 无衍射非线性贝塞尔谐波声场的研究 | 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16 | 2003 | 积体电路可测性设计软体系统 | 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学生就业
学院学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倍受用人单位的讚誉,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就业的主要行业为高科技企业、通信、电力、交通、金融系统、航空航天、高校、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近年来,不少优秀毕业生进入微软、英特尔、IBM、华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工作。本科毕业生在国内外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比率持续在50%以上,不少优秀毕业生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史丹福大学、加州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等世界名校继续深造。
国际交流
学院国际交流活跃,成果显着。十多年前,学院与飞利浦合作成立“东飞显示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在显示技术领域多年的成功合作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国际合作的典範,并已成为中国显示领域最重要的实验室和研究基地。近年来,学院与PHILIPS、MOTOROLA、AT&T、LUCENT、OPTIGAIN、E-TEK、ARM、ALTERA、ATMEL、美国加州仪器、日本松下、新加坡特华、台积电等国际着名的信息产业集团和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係,成功地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学院已与英国剑桥大学、荷兰Delft大学、Twente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係,开展协作研究和互派人员的交流活动,青年教师全部出国进修访问,并多次成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学院与法国雷恩一大共同开设了硕士中/法双学位联合培养班,与日本早稻田大学IPS研究生院常年开展“3+2”本科交流项目,邀请国外名师为学生开设全英文课程等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外交流平台。
党政领导
施建宁 |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党委书记 |
宋晓燕 |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党委副书记 |
孙立涛 |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院长 |
汤勇明 |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副院长 |
仲雪飞 |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副院长 |
王着元 |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副院长 |
徐申 |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副院长 |
李智群 | 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兼) |
柏宁丰 |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院长助理 |
贺龙兵 |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院长助理 |
朱真 |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院长助理 |
吴俊 |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院长助理 |
以上参考
知名校友
韦钰,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学专家。1965年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生毕业。曾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现任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黄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电子器件专家。北京大学信息科学学院院长、教授。1991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1994年获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微电子硕士学位。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院地址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2号
邮编:21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