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洛阳工学院组建初期设立的机械系。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积澱,机电工程学院已为全国的机械行业输送了一大批专业人才。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学院已成为以机电学科为主导,轴承、齿轮、液压、数控专业方向特色鲜明,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工程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在河南及全国机械行业有较高知名度。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全国高校中有显着的影响力。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英文名: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校训:诚信,博学,创新,敏行
- 创办时间:1958
- 所属地区:河南洛阳
- 类别:公立大学二级学院
- 主要院系:机械製造系、机械设计系、机械电子工程系、轴承设计与製造系、测控技术系、工业工程系
- 主要奖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
国家发明二等奖两项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 硕士点:8个
- 博士点:3个
- 现任院长:韩建海
历史沿革
机械工程学科是河南科技大学最早建立的学科之一,1958年洛阳工学院组建初期就成立了机械系,开始招收机械製造工艺与设备专业5年制本科生。1965年1月学院成立半工半读部,从机制专业一年级开始试行半工半读。同年6月半工半读部改名为机械一系,分管机械製造工艺与设备、金属学与热处理车间设备两个专业。原机制专业全部师生划归机械一系。1974年8月轴承专业短训班开班,首次招收学员43人,学制为一年半。1975年在教改中撤销系的设定,设立机制专业委员会和轴承专业委员会。1977年恢复高考后,招收机制专业4年制本科生。1978年9月学校恢复系的设定,机械工程一系复名,下设机制和轴承两个专业,轴承工艺与设备专业首次招收四年制本科专业50名。1990年机械一系更名为机械製造工程系(简称机制系),1994年又更名为机械电子工程系(简称机电系),下设机制、轴承、流体传动及控制、精密机械(方向)、机电工程、工业设计和工业工程等专业。
2002年河南科技大学成立后,以原洛阳工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係为主体,将机设系的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合併组建了机电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的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机械製造及其自动化两个学科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经教育部批准获得博士学位招生权,2013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经教育部批准获得博士学位招生权。
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迄今为止河南省高校唯一1个机械工程一级博士点(包括机械製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等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含机械製造、机械设计,轴承、液压4个专业方向,该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点,拥有河南省教学团队)”、“机械电子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和“工业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製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和“精密仪器及机械”,其中“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机械製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河南省重点学科,设有省特聘教授岗位。
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4个):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机械製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3个):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质量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製造及其自动化(第二批)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全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
省级特色专业:机械电子工程(2011年)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总数132人,其中专职教师118人(含实验教师7人)。现有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1人。在校学生2520人,其中统招本科生2129人,研究生351人。
研究机构
类型 | 名称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
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
省级实验室 | |
河南省机械设计及传动系统重点实验室 | 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
机器人与智慧型系统重点实验室 | 智慧型数控装备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
河南省齿轮製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齿轮装备及製造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
轴承先进制造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 工业机器人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
河南省高校轴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河南省高效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
机器人及智慧型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 河南省齿轮製造及其装备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
先进测控系统及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 |
市级实验室 | |
洛阳市机械设计及传动系统重点实验室 | 洛阳市运动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 |
洛阳市康复机器人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 |
科研成果
国家科学技术奖:“正值(非零)分度锥综合变位曲线尺锥齿轮副”项目获1992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 长大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掘进技术研究与套用” 项目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複杂地层特大型竖井钻机及成井工艺关键技术” 项目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耐烧蚀複合材料用碳纤维多向预成型体结构设计、控制、製备及套用”项目(编号F-30701-2-03)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新型非零变位锥齿轮及双曲面齿轮技术及其推广”项目获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省部级科研成果:
成果名称 | 获奖类别 | 获奖年份 | 成果负责人 |
矿物粉碎技能技术及关键装备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2015 | |
高速铁路轴承防尘密封耐久性能试验台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5 | 李济顺 |
盾构电液测控方法与系统集成技术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5 | |
大型镗铣床主轴轴承力学特性分析技术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2015 | 刘春阳 |
风场级风力发电机组状态线上检测系统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2015 | 李济顺 |
料层粉碎技术与关键装备研究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2013 | 李济顺 |
耐烧蚀複合材料用碳纤维多向预成型体结构设计、控制、装备及套用 | 建材联合会发明一等奖 | 2013 | 马文锁 |
特大型双列四点接触球轴承承载能力和疲劳寿命控制技术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3 | 王燕霜 |
低能耗长寿命重载转盘轴承关键技术研究与套用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2013 | 李济顺 |
高性能轴承工作表面多功能稀土纳米複合涂层关键技术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3 | 薛玉君 |
土压平衡盾构主轴承的研製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3 | |
高速精密数控工具机主轴轴承精度分析方法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2013 | 李济顺 |
基于逆向工程和数位化设计的大中型轮式拖拉机覆盖件开发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2 | 马伟 |
航天动量轮组件性能监测系统研製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2 | 李济顺 |
盾构机系列主轴承研製与套用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2 | 薛玉君 |
螺旋锥齿轮的数位化设计理论与製造技术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2 | 魏冰阳 |
高压辊磨工艺及装备技术研究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2 | |
轴承技术平台及建设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2012 | 邓四二 |
单元尺寸可调控的三维五向锥体织物微结构研究与设计製造技术 |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12 | 马文锁 |
MZL系列多分流重载立磨减速机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1 | |
高性能PTFE纤维编织衬垫自润滑关节轴承关键技术研究与套用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1 | 邱明 |
製造装备全寿命周期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1 | 杨晓英 |
数控螺旋锥齿轮成型铣齿(粗切)工具机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2011 | 邓效忠 |
管式加热炉节能自动控制技术研究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2011 | 韩红彪 |
轴承预紧力确定方法的研究及其测试装置的研究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2011 | 王燕霜 |
数位化汽车涂装生产线的研发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2011 | 颉潭成 |
滚动轴承摩擦力矩乏信息推断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2011 | 夏新涛 |
螺旋锥齿轮超声震动研磨複合加工的关键理论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2011 | 魏冰阳 |
高精度薄壁轴承的技术研究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0 | |
齿轮先进啮合理论研究及工程套用 | 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0 | 邓效忠 |
基于先进制造準柔性生产线性数控单元系统的研发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0 | 颉潭成 |
卫星动量轮用高精度、长寿命轴承组件技术研究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2009 | |
航空润滑油弹流流变特性测试系统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9 | 王燕霜 |
数控内齿轮成型磨齿机的开发与中试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2009 | 邓效忠 |
基于芯辊运动参数的套圈冷展扩最佳化工艺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2009 | 李华 |
提高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寿命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2008 | |
用于凸度滚动超精辊加工的数字靠模技术研究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8 | 李济顺 |
虚拟原型逼真设计模型关键技术与支撑系统套用研究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8 | 商建东 |
基于超声空化效应的表面纳米技术研究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2008 | 薛玉君 |
轴承滚动体及铆钉缺失线上检测系统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7 | 邓四二 |
基于虚拟设计製造技术的大型矿井提升装备开发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7 | |
面向对象的智慧型化钣金CAPP的研究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 等奖 | 2007 | 颉潭成 |
新齿制低噪声準双曲面齿轮的开发与中试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6 | 邓效忠 |
小口径家用热量表及管理系统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2006 | 李济顺 |
新型环保汽车空调器关键轴承及相关技术研究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5 | |
轴承降噪研究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5 | |
基于虚拟测试技术的新型动平衡机开发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5 | 马伟 |
河南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系列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5 | 商建东 |
冷轧花键轴滚轮的设计理论及计算机仿真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2004 | 崔凤奎 |
轨行门架式液压凿岩台车 | 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2004 | |
螺旋锥齿轮数值仿真及其高重合度设计理论及技术 |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4 | 魏冰阳 |
螺旋锥齿轮设计、分析与仿真的理论与技术 | 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4 | 魏冰阳 |
深沟球轴承降噪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工程 |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3 |
学院领导
职务 | 姓名 | 分管工作 |
院长 | 韩建海 | 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分管学院人事、财务工作等。联繫测控技术与仪器系、测控技术与仪器实验中心。 |
院党委书记 | 王红乾 | 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学院教工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教代会与工会工作等。联繫工业工程系、工业工程实验中心。 |
副院长兼齿轮製造及装备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主任 | 魏冰阳 | 分管学院实验教学及相关工作;主持齿轮製造及装备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工作。联繫机械设计系、机械设计实验中心。 |
副院长 | 薛玉君 | 分管学院研究生教育、国际学术交流等工作。联繫机械製造系、机械製造实验中心。 |
副院长 | 邱明 | 分管学院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联繫轴承设计与製造系、轴承实验中心(中国轴承陈列馆)。 |
副院长 | 仲志丹 | 分管学院本科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联繫机械电子工程系、机电液技术实验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
副院长 | 康春花 | 分管学院日常行政管理、实验室建设及资产管理、对外教育培训、社会服务和创收等工作。主管学院办公室,联繫工程图学教研室。 |
党委副书记 | 李莲 | 分管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主管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分团委。 |
专业介绍
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
该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下设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机械製造及其自动化和轴承设计与製造三个专业方向,主要培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中设计、製造、管理、行销及开发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专业课程:机械製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与装备、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製造、先进制造技术、现代机械系统设计等。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现代机械的设计、製造、控制以及机电设备的生产、科研、设计与技术开发及组织管理工作。
机械电子工程
该专业是机械学、电子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多门学科相融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工程套用专业,下设机电控制和液压传动与控制二个专业方向,主要培养既熟悉机械又精通电子与电控技术的机电结合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专业课程:机械製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学生毕业后可在机械、汽车、轻工、化工、电子等行业从事机电液设备和控制方面的科研、设计、生产技术及组织管理工作。
测控技术与仪器
该专业主要培养信息检测工程领域中有关信息处理、微机测控、智慧型仪器、虚拟仪器及感测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专业课程:工程光学、感测器与测试技术、控制工程、信号分析与处理、微机接口技术、精密仪器设计基础、智慧型化仪器设计、计算机检测与控制技术、过程控制系统等。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院所、工矿企业及高等学校从事科研、教学、生产技术及组织管理等工作。
工业工程
该专业是综合机械工程科学与管理科学的複合型学科,主要培养既能从事现代製造工程系统的设计,又能进行决策、规划、实施、评价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主要专业课程:计算机网路技术、网路资料库、机械设计、工程经济学、运筹学、质量工程学、设施规划与物流、管理学、市场行销等。学生毕业生可在科研院所、工矿企业及院校从事设计製造、运行施工、科技开发、运营管理与教学等工作。
挂靠社团
三成协会
"爱心桥"青年志愿者服务社
古枫文学社
知名校友
艾伟,1982年7月毕业于洛阳工学院机械专业。机械部第十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轴承工业协会规划委员会主任,洛阳市“十佳百星”,洛阳市优秀共产党员,享受政府津贴专家。
兰才有,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82年初毕业于机械製造工艺与设备专业。现任中国农机院排灌机械研究所副所长、节水灌溉工程装备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排灌机械分会会长、中国农机学会排灌机械分会副理事长等职。
程旺全,曾任美国摩檫学会年度主任委员,现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技术中心高级研究员届硕士研究生髮明预测轴承疲劳寿命的程氏定理。
梁波,1986毕业于洛阳工学院。现任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马懿,洛阳农业机械学院机械製造一系82年毕业生。现任中共河南省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李超,曾就读于机械製造专业7810班,1982年毕业,现任国务院发改委副主任。
刘长春,曾就读于77级机制专业,现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
崔起鸿,曾就读于机制6207班,1967年毕业,任中国一拖(集团)公司总调度长、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高续纯,曾就读于轴承专业7402班,1977年毕业,现任西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张郑婴,洛阳农业机械学院轴承设计与製造专业毕业,1973年3月参加工作。 2007年2月起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副主席。
丁伯峰,现任安徽味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石峰,机电93级毕业生。现任深圳王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存发,液压96级毕业生。现任深圳海轶德机电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文超,机制专业90级毕业生。现任优耐德电梯有限公司总裁。
学校地址
西苑路48号河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