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斤
数量词,原十六两制,后改为十两制。又内丹术语。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一斤
- 基本释义:斤,重量单位
- 换算公式:一市斤=500克
- 衡制沿革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
基本释义
斤,重量单位。
换算公式
一市斤=500克,一公斤=1000克,一磅(lb)≈453.6克。
港澳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沿用旧制,一斤约600克。
交叉换算:1公斤≈2.2磅。
古文记载
《汉书·律曆志上》:衡权者:衡,平也;权,重也,衡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隋书·律历上》:梁、陈依古称。齐以古称一斤八两为一斤。周玉称四两,当古称四两半。开皇以古称三斤为一斤,大业中,依复古秤。
古今换算
汉唐制度,一石=120斤,一斤=16两,一两=24铢(宋代废铢,一两=10钱),明清沿袭宋制。
鑒于古代标準权重混乱,为方便计算,以去零取整的标準取值如下表所示:
朝代 | 一斤权重 | 一两 | 一铢(换算单位:克) | 一石 |
秦、西汉 | 256克 | 16克 | 0.66666…… | 30 720克 |
东汉、魏晋 | 224克 | 14克 | 0.58333…… | 26 880克 |
隋唐、北宋 | 640克 | 40克 | 1.66666…… | 76 800克 |
南宋、明清 | 600克 | 37.5克 | 1.5625(已废除) | 72 000克 |
注:另有南齐、东魏北齐、北周一斤权重,分别是东汉一斤的1.5倍、2倍、西汉一斤等值。
分析:古代【铜钱制度】与【斤两制度】有重大影响关係,宋代改制就是明证。又如秦半两、汉五铢、唐(宋、明)通宝钱,标準铜钱能当做砝码使用。但历代都有劣钱流通,又难禁缺斤短两现象,导致【斤两实际值】在【秦汉标準值】一斤256克一两16克与【隋唐标準值】一斤640克一两40克的基础上一再下滑。结果分别是【东汉魏晋标準值】的一斤224克一两14克与【南宋明清标準值】一斤600克一两37.5克,一两分别下降了2克与2.5克。
资料一:
古今度量衡换算简述:
西汉每斤,258.24克;东汉每斤,222.73克;魏晋每斤,222.73克;南齐每斤,334.10克;梁、陈每斤,222.73克;北魏每斤,222.73克;东魏每斤,445.46克;北齐每斤,445.46克;北周每斤,250.66克;隋朝每斤,668.19克;唐朝每斤,596.82克。
从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有了“斤”的重量,再去算“两”的重量轻而易举,一律除以16就是。
资料二:
秦统一度量衡后,反映在衡制方面为五权法:即铢、两、斤、钧、石,非十进位制。
陕西曆代衡制文物简况表:
序号 | 原序号 | 器物名称 | 朝代 | 实测(克) | 说明 |
1 | 1 | 高奴禾石权(青铜) | 战国·秦 | 30750 | 重一石(120斤)(秦)每斤合256.25克 |
2 | 2 | 宝鸡铁石权 | 战国·秦 | 31929 | 重一石(120斤)(秦)每斤合266.075克 |
3 | 3 | 两诏钧铜权 | 秦 | 7573 | 重一钧(30斤)(秦)每斤合252.433……克 |
4 | 8 | 两诏(斤)铜权 | 秦 | 247.5 | 重一斤(秦) |
5 | 11 | 铁石权 | 秦 | 28000 | 重一石(120斤)(秦)每斤合233.333……克 |
从以上五个秦国标準权重看,即使在同一个朝代(或政权)统治下,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也有不同的标準。
序号 | 原序号 | 器物名称 | 朝代 | 实测(克) | 说明 |
1 | 21 | 鹹阳陶权 | 西汉 | 3750 | 重一秤(15斤)(西汉)每斤合250克 |
2 | 35 | 石头权 | 西汉 | 2550 | 重一衡(10斤)(西汉)每斤合255克 |
3 | 36 | 尧上铁权 | 东汉 | 225 | 重一斤(东汉)每斤合225克 |
4 | 46 | 素麵金钵盂 | 唐 | 573 | 重十四两三钱(唐)每斤约合641.119克(573*16/14.3) |
5 | 47 | 纯银砺轴 | 唐 | 525 | 轴重一十三两(唐)每斤约合646.154克(525*16/13) |
这些古代重量单位及进位关係是:12铢为一龠,两龠(24铢)为两,16两为斤,10斤为衡,15斤为秤,2秤为钧,4钧为石,4石为鼓,200斤为引。
衡制沿革
现行的一斤十两(合500克,0.5公斤)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当时温州人姜周元先生首倡的,十两一斤建议提出后,很快得到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的重视。1958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全国多个地方试点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国实施衡器计量全面改革,普遍使用十两秤。事后,中央政务院还向姜周元颁发了“中国衡器改革建议者”的证书。姜周元 这一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衡器改革的首倡人物,是深受人们爱念的。2003年春,姜周元先生去世时,有一副特别醒目的輓联是这样写的:“一斤改十两,一斤得十两,做人做账同原则。 十亿出一人,十亿只一人,肯乾肯缄不普通。 ”(《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联稿·挽中央政务院“中国衡器改革建议者”证书获得人姜周元》)。
内丹术语
一斤,又称二八,为十六两,古代重量之数。道教内丹用此来表示精炁相当,阴阳均衡,药成丹结之象。道教内丹家认为,人在出生时,稟受天地之炁360铢,为一周天之数,加上稟受父母之炁24铢,合为384铢,与易象卦爻之数和一斤之铢数相合。 384爻中阳爻 192,阴爻192,由此内丹家藉以讨论丹道之妙。认为人身阴阳二炁相匹配,就好像水火既济,必须二者相当。《悟真篇》曰:“药重一斤须二八,调停火候托阴阳。”宋翁葆光认为此药为乌肝和兔髓,实指元炁和元精,文曰:“乌肝八两、兔髓半斤,合成一斤,故曰药重一斤须二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