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纳塔莉·萨维奇·卡尔森

纳塔莉·萨维奇·卡尔森

纳塔莉·萨维奇·卡尔森

纳塔莉·萨维奇·卡尔森,1906年生于美国维吉尼亚州肯斯城。纳塔莉的母亲是法裔加拿大人,因此她创作的作品很多取材于童年时听过的法国和加拿大的民间传说。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纳塔莉·萨维奇·卡尔森
  • 外文名:Natalie·savage·carlson
  • 出生地:美国维吉尼亚州肯斯城
  • 主要成就:荣获1959年的纽伯瑞文学奖银奖
  • 代表作品:《桥下一家人》《会说话的猫》《空寂的校园》

个人简介

纳塔莉·萨维奇·卡尔森,1906年生于美国维吉尼亚州肯斯城。纳塔莉的母亲是法裔加拿大人,因此她创作的作品很多取材于童年时听过的法国和加拿大的民间传说。20世纪20年代,她在加利福尼亚州长滩市的《长滩晨星报》做记者。后来她嫁给了做船员的丈夫,在国内走访了很多地方,直到后来定居在法国巴黎。1952年她出版了第一本书——《会说话的猫》,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其后,她在法国出版的一系列作品都非常成功,尤其是1958看出版的《桥下一家人》,这本书荣获了1959年的纽伯瑞文学奖银奖。自此她写了一系列的反映法国孤儿和流浪儿生活状态的佳作。而后纳塔莉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问题,她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1965出版的《空寂的校园》。20世纪80年代,她开始为低年龄段的孩子创作充满魔幻意味的故事书。

《桥下一家人》

主要内容

阿曼德是巴黎街头的流浪汉,他喜欢自由,不愿意被约束,尤其不喜欢小孩缠他。没想到圣诞节前几天,他到了塞纳河的一座桥下準备过冬时,他的地盘竟然被刚失去爸爸的三姊弟占据了。三个孩子嘴巴很甜的喊阿曼德“爷爷”,阿曼德爷爷不由的就被他们赖上了,只好带着他们到百货公司向圣诞老公公许愿,又带着他们四处卖唱,躲避社工人员,最后甚至决定放弃游民的生活,找了一份工作,让孩子们能有一个固定的住所能正常上学……

相关读后感(来源:作文网)

“桥下寒冷的风,吹不散一家人温暖的爱。”这句温馨的话,就像是沙漠中的一股清泉,滋润了燥热的乾喉;又像冬日里的一束阳光,温暖了心房。
含着感动的泪水、带着欣喜的微笑,我读完了美国作家纳塔莉·萨维·卡尔森的《桥下一家人》,书中的一幕幕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阿曼德是生活在巴黎的一位流浪汉,横跨塞纳河的大桥底下便是他的栖身之所。一天傍晚,他发现自己的地盘被三个陌生的小孩子和一只小狗占了,于是他生气地要把他们赶走。后来,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他逐渐改变了态度,还照顾他们,三个孩子也把他当做自己亲爱的爷爷。读到这里,我深深地震撼了,四个素不相识的人建立了一个温暖的“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掩卷沉思,什幺是家?有人说,家是避风港,家是遮阳伞,家是成长的摇篮。“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家是母亲为远方游子缝补的衣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是硝烟瀰漫中,杜甫笔下的一封家书;“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家是纳兰性德帐篷外的低吟。我有一个温馨的家,冬日里,一家人围坐在书桌旁读书看报,浓浓的书香飘满屋子;夕阳下,一家人散步在公园的小径上,留下一串幸福的脚印;出门前,家人总会站在门口千叮咛万嘱咐:“路上小心,早点回来。”
在我心里,还有一个温暖的小家——寝室,那是八个女孩子组成的“家”,虽然彼此不是亲人,但家的温暖时时将我们围绕。瞧,谁没有了牙膏,立刻有人递过来一支崭新的;谁在睡梦中踢掉了被子,準会有人悄悄帮忙盖上;寒冬里,当你冷得瑟瑟发抖时,便会有人为你披上一件自己的大衣;每当病痛侵袭你时,总会有人抢着送你去医务室……是啊,家的概念已不仅仅是一座栖身的房子,无论身在何方,只要像阿曼德一样在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心中就会涌动一份家的温暖。家,在每个人的心里。
家,使阿曼德决心振作;家,使人在迷雾中找到方向;家,使我不论身在何处,只要心中充满爱,都能找到一份温暖。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