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系湖南省政府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是主要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决策谘询的专门机构,是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是湖湘智库的主要组成部分。现任院长为刘建武教授。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 成立时间:1980年
- 干部职工:280人
- 国际合作项目:课题12项
- 现任院长:刘建武
机构简介
其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的中国科学院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和成立于1958年的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1969年,两所合併成立湖南省哲学历史研究所,1974年更名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1980年正式成立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学术贡献
湖南省社科院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院方针,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强化套用对策研究,在湖湘文化研究、湖湘地方史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区域经济研究、省情对策研究。
湖南省社科院在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三联书店等重要机构出版着作50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杂誌、《人民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论文6000余篇。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各类奖项160余项。2003年以来湖南省社科院共承担了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60多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以及220余项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1至2014年湖南省社科院共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8项,连续四年立项数在全国地方社科院中名列前茅。
多年来,湖南省社科院提交套用对策报告1300余份,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5次,省委常委领导批示100余次,进入省委省政府决策和档案60余次,较好地发挥了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率先提出并进行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研究、率先提出“3+5”城市群构想、率先提出“湖南人要充满经济自信”、率先为“三个基础”、“弯道超车”、“湖南在当代中国的战略地位”、“低碳崛起”、“四化两型”、“四个湖南”等提供理论论证,获得了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组织构成
人员构成
湖南省社科院现有干部职工280人,其中研究员46人、副研究员75人,其中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10人。
基本结构
湖南省社科院现有文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哲学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与系统工程 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所、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所9个科研机构,设办公室、科研处、人事处、后勤与财务处、机关党委、纪检监察室、离退休工作办公室7个综合职能部门,期刊社、文献信息中心2个科辅部门,以及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湖南省情与决策谘询研究基地、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湖南省创意产业研究基地等4个湖南省社科研究基地。主办了《求索》、《毛泽东研究》、《中国乡村发现》等期刊和《湖南社会科学报》、《湖南省情要报》、《工业决策参考》等内部报刊;建有1个藏书量50余万册、位居全省第三的综合性图书馆,为全国地方社科院惟一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近几年创建了湘学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美国问题研究中心、毛泽东研究中心。
组织现状
湖南省社科院主动与省委省政府各职能部门、各市州及县市区党委政府、大型企业、有关高校,建立广泛的经常性联繫,在实践中汲取营养与智慧,并在实践中促进套用与推广。全面对接中国社科院,藉助其世界一流的人才、科研与资源优势,推进湖南省社科院的学术发展;大力借鉴兄弟社科院的宝贵经验,在交流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扩大国际视野,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越南、南非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学术交流与合作,主办和承办了一系列国际性会议和论坛。
目前,湖南省社科院已与湖南师範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大学联合申报博士、硕士点7个,并与俄罗斯、德国、菲律宾、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了较好学术交流与合作关係。
现任领导
党组书记、院长 | 刘建武 |
党组成员、副院长 | 周小毛 |
党组成员、副院长 | 罗波阳 |
党组成员、副院长 | 贺培育 |
党组成员、副厅级纪检员 | 刘云波 |
副巡视员 | 方向新 |
(来自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官网)
历任领导
届数 | 院长 | 党组书记 | 任期 |
1 | 方克 | 1956.10-1957.08 | |
2 | 谢华 | 谢华 | 1957.08-1967.03 |
3 | 王兴久 | 王兴久 | 1979.02-1983.06 |
4 | 汪澍白 | 陈学源(1983.6-19861) | 1983.06-1984.08 |
5 | 王驰 | 王驰 | 1986.01-1993.03 |
6 | 禹舜 | 禹舜 | 1993.07-1998.05 |
7 | 刘湘溶 | 刘湘溶 | 1998.05-2000.05 |
8 | 朱有志 | 朱有志 | 2001.07-2013.05 |
主要创新成果
1、最先提出并进行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研究。1982年,我院提出并进行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研究,通过理论探讨、实地调查研究,提出《关于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初步方案》等6项建议。为此,省委常委专门开会讨论并作出了关于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决定。该课题被列为国家体改委和省科技规划重点课题。
2、最早提出并进行湘粤经济关係研究。1986年,我院开始注意湖南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关係问题,开展了省际经济关係发展战略研究,并确定把研究湘粤经济关係作为课题重点(该课题被列入国家“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出版了《湘粤经济关係研究》、《省际经济关係发展战略研究》等着作。该课题不仅为两省各级政府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而且为新形势下研究和处理沿海地区与内地省区的经济关係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借鉴。其中关于建立湖南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建立湘粤共同市场等建议均被省委省政府採纳,并经国务院批准实施。
3、率先开展湖南西线开发战略布局研究。1990年,我院着手研究湖南西部开发问题,率先开发了湖南西线开发战略与布局研究课题,出版了《湖南西线开发战略与布局研究》一书。该课题受到省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认为它把西线作为一个整体开发研究,填补了空白。1992年,该课题通过鉴定,被认为“在老少边穷区域战略研究中,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建议方案被省委省政府所採纳,湘西自治州进入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区域。
4、率先提出“一点一线”地区优先发展战略。1995年,我院根据发展经济的不平衡规律,提出我省应优先开发“一点一线”地区(一点:即长株潭城市群;一线:即沿京广铁路、107国道和湘江流域这条主轴线),通过优势地区的率先发展,带动全省的发展。该建议被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採纳。
5、率先开展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研究。1983年起,我院即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编制区域中长期发展规划,先后承担了三项国家软科学课题,推出了《区域规划系统工程》、《区域综合发展规範化研究》等成果,有多项成果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此外,我们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重大价值的实践套用研究,如《穷乡僻壤的自强之路--湖南12个偏僻村脱贫致富的启示》、《八亩山地做文章,综合开发奔小康--怀化山区综合开发与改革试验的启示》、《开拓农村市场的现实切入点--对湖南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理论思考》、《社会良性循环的基石--湖南省文明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湖南省国有困难企业出路对策研究》、《湖南省1996-2010年名牌产品发展战略研究》等等,均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性批示,为各级政府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6、率先开展法德并举研究。在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方略前三年,我院就进行了法德并举研究,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并把它列入省“五个一工程”选题。1997年,课题组写出论文《法德并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选择》。该文在《光明日报》公开发表併入选省委宣传部组织的《1998年度湖南省优秀理论文章集》。
7、最先开展 “城市经济区学”学科建设。在进行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研究中,我院课题组组织撰写、出版了《经济区理论与套用》、《城市经济区学》等着作,开展“城市经济区学”学科建设,该学科成为城市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相交叉的一个新兴学科。
8、率先组织编写各类“皮书”。1997年,我院与省委宣传部合作,对我省的精神文明建设现状与经验进行系统回顾与总结,并于1998年出版了《湖南精神文明建设红皮书》,对于促进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我院为主编写的《1995—1996年湖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是我省第一部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对社会形势演变和基本趋势进行分析与研究的报告集。该书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我院又推出了“省域城镇化战略蓝皮书”、“长株潭城市群蓝皮书”、“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等“皮书”系列成果。
9、率先出版一系列反映我省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专着。主要成果有:被列入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的大型科研成果《湖南通史》(180万字)古、近、现代三卷本,它的出版使我省在全国地方史研究中居于前列;100万字的《湖南文学史》古、现、当代三卷本,是继《湖南通史》之后我院研究地方史的又一大型研究项目,该书获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9万字的《湖湘文化纵横谈》,是我省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全面介绍湖湘文化的着作,出版后受到省委有关领导[hiweb_break]的重视,被列入省委学习中心组的参阅资料。东莞网路公司除此之外,还有《近代湖南社会变迁》、《当代湖南简史》、《湖南抗日战争史》、《贾谊评传》等等,均受到较高评价。
10、率先开展“三个基础”问题的研究。第九次党代会之前,为了起草党代会报告,省委以办公厅的名义对我院第一次专文下达"抓好三个基础"的课题给我院专题研究。我院提交的研究报告为党代会报告的起草提供了第一份重要的理论依据,张春贤书记将我们的报告在省委常委中传阅,并作为省党代会中发给代表们的参考档案。
11、率先提出“3+5”城市群建设构想。由我院童中贤同志提出的长株潭大城市群构想,即以长株潭为核心,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简称“3+5”城市群,2005年11月得到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江同志批示,2006年初得到省委书记张春贤、时任省长周伯华、常务副省长肖捷的批示。“3+5”城市群的构想于2006年5月最先进入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座谈会张春贤书记的报告中,报告指出“着手3+5城市群建设的研究”。在11月召开的第九次党代会上,张书记在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加快3+5城市群建设”。这是我院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构想之后在二十一世纪关于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构想,新贡献。
12、率先提出“湖南人要充满经济自信”这一观点。省第九次党代会之前,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理论小组集体撰写以“宁炬”为笔名的文章,第一次安排了4篇评论员文章,其中有两篇就交给我院起草,一篇就是《湖南人要充满经济自信》,这一观点是我院专家近年来提出并反覆宣传的,文章的发表说明,我院研究的个体成果已通过这种形式转化为上级组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