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新疆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1年由原新疆大学电子信息科学系、计算机科学系、计算中心、原新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系以及计算中心组建成立。目前学院拥有一个计算机套用技术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计算机套用技术、计算机软体与理论、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一个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授权点;拥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体工程和信息安全六个本科专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新疆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外文名: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injiang University
- 地区:新疆
- 时间:2001年
- 性质:公办
研究领域
新疆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套用技术两个工学硕士点和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点。现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2人。教授5人,副教授35人,博士4人,硕士35人。通过211工程一期建设,重点建设了多媒体与网路、通信综合技术、多文种辅助教学和图文与信息处理共四个重点研究实验室。已完成和正在进行中的重大科研项目总计13项。其中国家863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自治区九五攻关项目1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1项。特别是本学科在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通过10多年卓有成效的研究,已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家科技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字处理给予高度重视。在“七五”,“八五” 和“九五”期间连续得到国家科委和自治区科委一系列重大项目的资助。“九五“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5篇,SCI收录1篇,EI收录2篇,ISTP收录3篇,SI收录4篇,CA收录6篇。
新疆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科研项目
学院拥有一个新疆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已完成和正在进行中的重大科研项目总计20余项。其中国家863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 科技部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自治区九五攻关项目1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十余项。在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通过10多年卓有成效的研究,已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疆大学

机构设定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设有电子信息科学系、计算机科学系和计算中心三个教学单位。学院下设学院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实验室管理办公室和计算中心管理办公室;共有22个专业实验室;有四个教学实习基地。学院资料室拥有书籍和刊物1万余册。
教师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31人,专职教师10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8人,讲师48人。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2人,国家、自治区级优秀专家4名。专职教师中,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硕士学位教师35人。
学院领导
党委委员、副书记、院长、计算中心主任贾振红同志:主持学院行政工作,同时负责人事、财务和“211”工程建设工作。
党委委员、书记、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副院长于曙光同志: 主持学院党委工作,同时负责学院精神文明建设、纪检、工会、教职工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副院长、计算中心常务副主任吐尔根·伊不拉音同志:协助院长开展各项工作,负责行政、科研、计算中心和实验中心管理工作,分管部门:行政办公室、计算中心和实验教学中心。
党委委员、副书记阿不力孜·阿不来提同志:协助书记开展各项工作,负责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分管部门:分团委和学生工作办公室。
党委委员、副院长地里木拉提·吐尔逊同志:协助院长开展各项工作,负责教学和成人教育工作。
党委委员、副院长张振宇同志:协助院长开展各项工作,负责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学和管理工作。
建设内容
学科主要研究领域
A 、多语种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方向:多语种信息处理技术及套用方向。
研究开发基于Linux和Windows XP的多语种作业系统平台及套用软体、民汉兼容处理的办公套件和民汉兼容处理的网路套用软体。进行各类民文信息处理用规则与标準制定、民文信息处理语法、句法、词法规则的制定。开发多语种智慧型化系统及套用软体即:维吾尔语自动分析系统、维汉机器辅助翻译系统、 民文自动摘要系统、多文种网上图书销售及检索系统、大型英-汉-维三向通用电子词典、维吾尔语音识别与合成系统、维哈柯文字识别系统、智慧型化输入/输出系统、维哈柯少数民族远程教育及多媒体教学课件、多语种电子政务系统及信息网路安全技术等。
B 、光电子与光信息技术实验室
研究方向:光电子与光信息技术方向。
开发出针对新疆地区环境的光学动态监测技术。开发可套用于新疆地区农业、石油、化工、食品、工业加工和环境治理领域中的光学感测技术。推广新疆各领域中的雷射套用技术。同时进一步加强本学科中已有的优势研究方向如光电子器件和磁性体毫米波天线的基础研究工作。该实验室将是我区第一个从事光学和光电子专业研究的实验室。这对该区开展光学和光电子学科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C 、通信与信号处理实验室
研究方向:新疆特殊环境需要的通信与信号处理技术方向。
解决现代通信中的抗干扰技术,信息掩藏技术、信道加密技术和信道资源分配技术,研究新疆特殊环境(如强地磁)对有线、尤其对无线通信的影响,以及无线通信的多径干扰和幅度衰落的影响,在军事,民航和物探等方面进行套用性研究。
D 、可扩展软体国际研究所
积极吸引海外学者参加研究所的研究工作,採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扩大研究所的研究队伍,构建一个以新疆大学为中心,以虚拟网路为手段,符合国际科研机构工作环境的研究所。加强与国际、国内学术界的联繫,努力使新疆大学成为中国教育科研格线计画的二期建设的学校,实现CERNET环境下的资源共享,使新疆能儘快融入中国教育科研格线之中,以此带动新疆格线计算科研与套用发展,并最终服务于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由新疆大学牵头,充分利用新疆教育科研城域网基础平台,连线乌鲁木齐市各类计算资源和信息资源,形成格线运算的共享资源,构建新疆“XinjiangGrid”格线,争取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政府的支持,为“新疆信息格线及其套用”的研究提供经费支持。
长远建设目标
建立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套用和工程技术为主导的教学科研体制,形成以基础理论研究、产品套用开发和工程技术推广三者衔接的基地和育人环境。
通过多学科交叉与渗透,与有关部门合作,研究新疆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中存在的各种特殊问题,为新疆信息社会提供信息处理和通信特需技术,主要为:新疆特殊环境和民族文化需求的通信、多语种信息处理技术及其多媒体化、智慧型化和网路化等关键新技术,以及面向新疆经济建设的其他电子信息处理技术。
开发具有新疆特色的电子信息新产品和新技术,直接面向新疆本地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与中西亚有关国家建立有效的联繫途径和机制,推动新疆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实用化和国际化。
“十五” 建设目标
在“211工程”一期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已取得的成果扩大和提升。本项目在“211工程”一期建设期间,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圆满地完成了立项计画的各项任务,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标誌性的成果,项目验收结果为优秀。项目的二期建设的立足点是根据学院的现状,继续加强原一期建设的优势方向,同时纳入近几年已打下良好基础、发展快、取得了一定成果且具有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
力争学科建设总体水平达到国内民族地区同类院校先进水平,达到中亚地区的领先水平
专业介绍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体工程,信息安全六个专业,各专业基本如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专业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有关专门知识,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套用研究与技术开 发的基本能力。学生毕业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1、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与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2、掌握电子信息科学志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3、具有较强的科学实验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能胜任电子信息领域学术、科研以及套用开发工作,并为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本专业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具有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受到信息工程实验教学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科研、设计、科技开发、套用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学生毕业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有刻苦勤奋、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具有一定的科研与创新能力,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胜任电子信息工作方面的工作。3、掌握信息获取,具有套用计算机模拟系统的能力。4、具有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了解电子信息与电子设备理论前沿。
通信工程专业
本专业主要学习面向通信技术、通信系统与网路发展的高科技套用型人才,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套用能力。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套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人才。学生毕业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1、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能力。2、掌握计算机通信、光纤通信、多媒体通信学科交叉技术。3、具有在通信领域中研究开发、套用高科技通信技术和设备的能力。4、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了解通信技术最新发展动态与基本方针政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体、软体与套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套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计算机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体的基本能力。4、了解与计算机有关法规。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得信息的能力。
软体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规範的软体设计与开发能力、良好的组织与交流能力,能在政府机构、科研部门、教育单位、金融、电信、税务、电力、石油、软体企业和企事业等单位从事複合型、实用型高层次软体设计、系统分析和工程套用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本专业培养计画以软体系统开发和管理为主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理论、技术、思维、创造、自我发展等多方面的锻鍊,进行实用的计算机套用和软体编程训练,熟悉计算机系统知识,具备软体设计、分析、开发、维护和管理的能力,具备良好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及项目管理能力。为使学生达到所要求的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画在注重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特意设定较多课时的工程实践环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本专业毕业生将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掌握先进的软体开发工程方法和具备项目管理能力;3、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具有获取信息,知识不断更新的能力;4、具有用英语进行获取知识和交流的基本能力;5、学生毕业时,应具有高级程式设计师的水平。
信息安全
新疆大学的信息安全专业建立于2007年,到目前为止已有四届学生,目前07届信息安全专业学生还没有毕业。不过,该专业就业前景还是非常有希望的,自从2009年7月事件发生之后,新疆格外重视网路安全环境,投入了巨资建设新疆的网路环境。就在今年五月,新疆大学信息安全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到位设备产值计300多万人民币。
信息安全技术是信息安全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安全管理和安全防範技术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掌握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和当今流行的信息安全设定、安全漏洞、防火墙的策略与实现、黑客原理与防範,以便能够使学生胜任信息系统的实现、运行、管理与维护等相关的工作。信息安全具有专业“新”、资格证书“硬” 、毕业生“少”,需求部门“多”、用人单位“大”,就业前景“广”等特点。本专业培养德、智 、体全面发展,能够从事计算机、电子信息、金融、商务、政务和防务等与IT有关的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的套用、管理方面一线工作,能胜任信息处理技术员工作,从事信息安全产品的销售、安装、维护与用户培训工作,能熟练地安装和维护网路设备的套用型高技能人才。
科研领域
学科主要研究领域:
(1)多语种信息处理技术及套用
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在制定和完善多语种信息处理技术国内/国标準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具有自主智慧财产权、服务新疆和中亚地区的高水平多语种作业系统平台及其套用软体、办公系统、网路套用软体以及各类智慧型化系统,研发多语种信息处理资源库(包括预料库、知识库、语音库、系统界面提示资源库等)。为加快新疆网路信息化建设提供多语种信息处理的关键技术以及面向中亚地区的套用软体产品;研究开发分散式系统与跨语言网路信息安全方面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等。
(2)光电子信息与信号处理?
针对国家和区域现代化建设要求,结合信息学科发展前沿和技术套用需求,开展硅基光电子器件、硅基感测器件和塑胶通信光纤的基础研究;开展可见和红外图象识别技术、雷射光谱与超快雷射技术、大气中的光通信技术、新疆农业、石油化工、製造业和环境治理领域中的光学感测技术、雷射套用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研究;开展生物识别认证技术、各类通信信道的抗干扰和噪声技术研究等。
“九五”期间,“新疆地区的信息技术与通信”项目承担和主持了新疆“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863”等重要项目10余项,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方面形成了十分突出的优势和特色,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科技鉴定成果1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9项,全展会银奖3项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5篇,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4篇。出版专业着作、教材24部等。
“十五”以来,“信息技术与套用”学科建设项目承担了国家级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8 项,厅局级项目25 项等。获得科研经费589万元,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62篇,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8篇,被三大国家检索收录22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得区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新疆第五届图书三等奖1项,出版教材总计6部,获计算机软体着作权及专利9项,制定了信息技术标準3项,成果已在自治区部分企事业单位推广使用。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一五”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
①、多语种信息处理技术及套用
依託“多语种信息处理技术及套用重点实验室”建设,研究开发具有自主产权面向新疆和中亚地区的多语种作业系统平台、维哈柯文嵌入式作业系统、相关套用软体、办公套件、网路套用软体,使之技术指标和性能指标达到同类中西文系统水平。
制定和完善多语种信息处理技术国际/国家标準,加强多语种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构建大规模面向政府文献与科技文献的汉-维双语平行语料库,维哈柯文语音特徵参数资料库,基于大规模真实文本的现代维吾尔文词性标注语料库,以及面向信息处理语法、句法、词法规则库。
面向新疆和中亚地区,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多语种作业系统平台、多语种跨平台办公套件与校对软体、汉维机器辅助翻译软体、浏览器维哈柯文处理软体、多媒体多语种电子词典软体、印刷体维哈柯文识别以及手写识别系统、维哈柯文图文一体化多语种电子出版系统、维哈柯文远程教育系统、维哈柯文电子政务示範系统、维哈柯文新闻采编与网站内容发布系统、维哈柯文现代农牧业技术推广平台、汉语-维哈柯文双语教学软体、多语种网路网站、维哈柯文网路搜寻引擎系统、维哈柯文公文传输系统、维汉英移动手机、维哈柯文嵌入式作业系统、维哈柯文语音合成系统和维哈柯文语音识别系统等。在格线平台上构建大规模多语种语言、文化等特色资源库4个,实现多语种语言、文化等特色资源的共享。
②、光电子信息与信号处理
依託“光电子与光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已有优势研究方向,如硅基光电子器件和塑胶通信光纤、可见和红外图象识别技术和各类通信信道的抗干扰和噪声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雷射光谱和超快雷射理论研究、涉足硅基感测器件和研究生物识别认证技术的理论研究等。加强大气环境中的光通信技术、新疆农业、石油化工、工业加工和环境治理领域中的光学感测技术、雷射套用技术、光学实时检测和图像处理技术等套用技术研究。
设施建设
智慧型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本实验室前身为新疆大学重点实验室“套用光学与光电子实验室”和新疆大学信息科 学与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在多年的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学科建设为主线,通过完善的研究生培 养机制,在稳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才培养硕果纍纍;通过承担多项自治区“九五 ”,“十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项目,以及重要横向项目,已形成了专业方向、职称、年龄和学 科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智慧型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是在智慧型信息技术基础理论与套用研究领域达到区 内领先水平,并在技术的前沿有重要创新,为新疆信息技术的长期发展积累知识、创新技术和培养人才。努力将 实验室建设成为区内智慧型信息处理领域的学术研究、交流以及高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构建新疆大学“信号 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成为区内领先,有一定国内知名度的智慧型信息处理研究中心、谘询决策中心 、新技术开发套用中心。
实验室总面积为210 m2,实验室房间数为7间。实验室基本结构单元被划分为视觉信 息处理研究室,信息内容安全研究室,搜寻引擎技术研究室,听觉信息处理研究室,人机互动技术研究室等。
本实验室前身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的“通信信号处理”实验室,曾两期受过新疆 大学“211”工程项目专项资金资助,实验室购置设备已上50余套件,实验室拥有的仪器设备总价值140余万元。
智慧型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总人数30人,其中45岁以下人员24人,教授9人,副教授8人 ,中级职称人员1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员7人,硕士学位的人员12 人,在读博士的教师有7人。研究人员都承担或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新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