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上海师範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上海师範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上海师範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上海师範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成立于2008年10月,学院由原机械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与原数理信息学院的计算机系和通信工程系整合而成。计算机系成立于1985年,通信工程系成立于1996年。原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原成立于1978年的上海技术师範学院的机械工程系和电子工程系;1994年上海技术师範学院与上海师範大学合併成立新的上海师範大学,1999年两系整合成立机械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目前设有计算机系、电气信息系、机械工程系3个系、6个学科研究中心(所)、1个实验中心。学院现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5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本科专业6个、中美合作本科专业2个、中德合作本科专业1个。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上海师範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 成立时间:2008年10月
  • 系别:6个
  • 硕士授予点:3个

专业设定

学院下设三个系,分别是计算机系、电气信息系、机械工程系。建有汽车与动力研究所、机电控制研究生、数控加工与装备技术研究所等六个研究所。建有一个实验中心,下设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电气专业实验室、计算机专业实验室、机械工程专业实验室、金工实习厂等实验与实训教学场所。建有一个校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建有一个校企联合实验室——数字社区与智慧型家居实验室。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学院重视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拥有校级工程中心1个、创新团队1个、重点学科5个。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学科领域有了较大发展。

本科专业

学院全日制本科专业6个,分别是汽车服务工程、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硕士点

学院拥有硕士学位授予点7个,分别是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包括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2个二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包括计算机套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体与理论3个二级学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包括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2个领域)。

重点学科

校级重点学科5个,分别是软体与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与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动力机械与工程、电子信息技术。

硕士点简介

通信与信息系统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自1986年开始招收通信与信息系统方向硕士研究生。目前,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自适应信息处理与无线通信、图像、语音处理与流媒体通信、嵌入式技术与通信控制系统、生物医学信息处理。
自适应信息处理与无线通信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自适应处理、统计信号处理、智慧型信息处理在无线通信系统传输特性、信道的时频域建模中的套用技术; 编码调製与干扰抑制技术、无线资源管理最佳化在改善无线通信系统频宽及容量方面的基础理论等。有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proceeding on Wireless Commun.》、《The IET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on Wireless, Mobile and Sensor Networks》、《IEEE Proceeding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图像、语音处理与流媒体通信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视音频信号压缩和处理、图像及视频中的信息隐藏、网路安全流媒体产权保护软体技术、仿生语音信号的收集、处理和输出的机器实现、声音和图像信息传输与组网技术等。
嵌入式技术与通信控制系统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结合嵌入式系统的技术发展,依託本学科的“数字社区与智慧型家居”联合实验室,研究PC平台、FPGA平台、DSP平台以及SIMD并行处理阵列多媒体处理最佳化方法,开展平台针对性的新算法研究、理论探索。
上海师範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上海师範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生物系统建模、医学图像处理、多源生物信息融合、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生物信息处理。有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robotics and 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y engineer》。现有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
近十年来,该学科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严格的考核方法。本专业硕士生均顺利按时毕业,毕业论文均达到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要求。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本硕士点目前的负责人为李莉教授,主要导师有李莉、王沛、张静、殷业、董建萍、方祖华、张自强、谭永红等。

计算机软体与理论

计算机软体与理论硕士点自2000年开始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目前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软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信息系统与资料库、遗传算法、虚拟现实。
软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方向主要研究内容:
(1)软体测试技术。基于状态转换图、有限状态机理论及对象动态测试模型研究类测试技术;针对面向对象软体测试技术的特点,利用层次划分、边控制域等概念进行测试用例设计,将遗传算法、马尔可夫链模型等套用于测试用例的自动生成,改善软体测试的效果和效率。
(2)软体可靠性工程。在对软体容错技术、软体可靠性计算、设计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软体可信性综合等级分类和等级评估方法,实现对软体质量的定量度量。
(3)软体估算及度量。基于UML模型,建立软体规模估算、开发进度度量及设计质量度量模型,为软体过程改进提供量化依据。
(4)软体过程改进模型及方法。以我国中小型软体企业为套用目标,以CMM及CMMI为标準,研究低成本、可操作性强的软体过程改进模型及方法。
(5)模型驱动架构(MDA)的实现技术。在MDA框架下,研究软体模型的建立、扩展和变换等方面的技术。
信息系统与资料库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数据挖掘技术、资料库建模技术、资料库中间件技术、资料库建模新技术。
遗传算法方向的主要研究方向:遗传算法在多目标最佳化问题上的套用, 遗传算法与模拟退火法, 遗传算法与粒子群算法。
虚拟现实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环境建模技术,即虚拟环境的建立,目的是获取实际三维环境的三维数据,并根据套用的需要,利用获取的三维数据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模型;人机互动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虚拟现实系统中包括大量的感知信息和模型,系统集成技术包括信息同步技术、模型标定技术、数据转换技术、识别和合成技术。
本学科自成立以来主持科研项目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软体参数配对覆盖测试集生成的若干问题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画项目“软体容错的智慧型控制方法研究”、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组件的软体系统的可靠性计算方法研究”、上海市曙光计画项目“套用软体的可靠性设计和实现策略”,以及企事业单位委託的开发项目等。
学科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严格的考核方法。所有的硕士生均顺利按时毕业,毕业论文均达到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要求。毕业生主要在教育部门、政府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或计算机套用与管理工作。
本硕士点目前的负责人为高建华教授、主要导师为:高建华、迟洪钦、陆黎明、徐晓钟、吴海涛.

计算机套用技术

计算机套用技术硕士点自1995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套用方向硕士研究生,目前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网路与多媒体、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资料库技术、机电一体化及控制系统。
网路与多媒体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分析各种计算机网路(有线网路、无线网路等)协定性能;提高现有网路协定性能的方法;网路故障快速诊断及群体智慧型最佳化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算法、遗传算法等),动态实现网路路由最佳化算法。
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二维及三维人脸识别系统中关键技术;基于分形编码的图象检索与识别算法;隐形信息的检测和提取技术,设计更稳定的信息隐藏方法,生物信息挖掘。
资料库技术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数据挖掘技术、资料库建模技术、资料库中间件技术及资料库系统开发。
机电一体化及控制系统方向的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的控制器;检测与控制软体的研发;仿真测试平台的开发;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建模的基本方法;连续系统模型的离散化处理方法;高阶模型及非线性模型的处理方法;连续系统仿真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面向加工的自由曲面,组合曲面的建模;自由曲面、组合曲面的建模方法;精度理论及适应性建模策略。
本学科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严格的考核方法。本专业所有的硕士生均顺利按时毕业,毕业论文均达到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要求。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中学、政府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或计算机套用与管理工作。
本硕士点目前的负责人为黄继风教授、主要导师为:黄继风、李鲁群、马燕、赵梗明、陈军华、蔡文、胡荷芬,王笑梅,陈海光等。

领导班子

党委书记: 缪德良
党委副书记:董建萍,黄苏平
院长:林军
副院长:黄苏平(兼),黄继风,张春丽,黄新,蔡泖华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近150人,其中专任教师100余人,具有教授职称的12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的46人,硕士生导师40多人,5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此外,学院还有数十位来自海内外高校和企业的兼职教师。
学院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与交流,与宝马、壳牌(中国)、三一重工、亚什兰胜牌等海内外着名企业、跨国公司和政府部门进行了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教师进修和科研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硬体

在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学生不仅能得到多方位的学习机会,还能享受到一流的教学设施和服务。学院建有一个实验中心,下设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电气专业实验室、计算机专业实验室、机械工程专业实验室、金工实习厂等实验与实训教学场所,拥有一个校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範中心。为全院的学生的实验教学任务,以及相关学院的实验教学任务。
加工中心加工中心
计算机房计算机房
维修车间维修车间
实验中心现有8000多平方米的实验教学用房,仪器设备8400多件,设备总资产达4100多万。2012年,获上海市教委资助,新建“创新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物质基础保障。
学院设有电子、电工、通讯、计算机、单片机、嵌入式系统、DSP基础、网路、数控工具机、汽车检测和维修、机械基础、校企联合数字社区与智慧型家居、创新开放实验室等实验室,一个金工实习工场,一个现代远程教学中心。
同时学院具有良好的实验和实践技能培训条件,建有微机及通信、数字系统仿真、嵌入式系统设计、DSP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电气自动化、电子、机械、现代加工技术、汽车、电工金工实训等实验和实训场所,能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信息检测、製冷空调检测、现代加工技术、高级轿车检测维护等工种的技能培训。

国际交流

学院自2003年以来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经过10来年的努力和实践,已经与国外10多所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係,开展了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教学合作和科研合作等。学院积极加强国际合作,目前,已与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有密切的合作关係,其中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美国戴顿大学有合作办学项目,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与德国巴伐利亚有合作办学项目。

学生培养

多年来学院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我院学生在全国首届数控工具机操作技能大赛中,勇夺优秀奖(全国第八名);在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中获二等奖;在全国软体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中获三等奖;多次在全国大学生ACM程式设计竞赛中获奖。在21世纪上海市大学生“机电一体化” 毕业设计竞赛中获三等奖,上海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学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

中外合作办学

学院以塑造创新精神、培养创造与实践能力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套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学院所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宽泛,深受社会欢迎,就业率达到98%以上,其中,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中美合作)和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中德合作)、电子信息工程(中美合作)等三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的就业率更是达到100%。

中美合作办学项目

上师大——美戴顿合作办学项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上师大——美戴顿合作办学项目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独特的培养模式:“3+1” 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上师大学习,第四年在戴顿大学学习(符合条件)。教学计画是四年一贯制,由双方共同商讨制定并执行。
两个合作项目从2003年9月开始招生,学制均为四年制本科全日制学历教育。至目前为止,共招收了2003级到2008级六届学生,每年有20%——35%不等的学生到美国戴顿大学学习,并通过各自的努力学习获得了上海师範大学和美国戴顿大学两所大学的毕业证书。部分学生获得了美国高校攻读硕士学位的入学资格。
强化英语教学:学院按专业学习英语和托福考的要求安排英语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是如能到美国学习,学生英语水平将进一步得到提高,为今后的人生职业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

中德合作办学项目

上师大——德国上法兰肯区工业管理局合作办学项目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独特的培养模式:“3+1” 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上师大学习,中方和外方共同制定的教学计画实施教学,要求学生达到既精通德语又精通专业的要求。第四年在德国上法兰肯区学习(符合条件)。教学计画是四年一贯制,由双方共同商讨制定并执行。
合作项目从2003年9月开始招生,学制均为四年制本科全日制学历教育。至目前为止,共招收了2003级到2008级六届学生,每年有45%——80%不等的学生到德国上法兰肯区学习,并通过各自的努力学习获得了上海师範大学毕业证书和德国汽车维修中级或高级技能资格证书,并且部分学生获得了德国各高校攻读硕士学位的入学资格。
强化德语教学:德语是第一外语,三年的德语学习,使学生德语达到中级水平,有比较熟练的德语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是如能到德国学习,学生德语水平将进一步得到提高,为今后的人生职业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院地图

上海师範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