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坐落于湖南省长沙市体育新城,占地面积689亩。学院前身为1984年12月成立的湖南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2002年5月,经湖南省政府批准,改制并更名为湖南体育职业学院,是湖南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职业院校。
学校有在校高职学生2131人,拥有3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和2箇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 外文名:hunan sports vocational college
- 创办人:湖南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
- 创办时间:1984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类型:体育
- 属性:省属专科高校
- 主管部门:湖南省教育厅
- 所属企业:培训机构
- 现任领导:校长周志宏
- 校歌:湖南体育职业学院校歌
-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体育新城
- 知名校友:程鑫林
学院简介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是在原湖南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和 湖南省体育运动学校合併的基础上,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一所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兼融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学院位于长沙市树木岭,是新建的长沙体育新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五城会的主要赛区之一,风景秀丽,典雅幽静,占地面积867亩,被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和体育学术的殿堂,不仅培养了陆莉、熊倪、杨霞、龚智超、唐九红、乐茂盛、杨金强、龙清泉、王明娟等二十几位奥运世界冠军和两百多位亚洲冠军及全国冠军,拥有教授(含国家级教练员,研究员)9人,副教授(含高级讲师、高级教练员、副研究员)43人,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9人,客座教授5人。建院以来,承担科研课题近百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8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19项,发表论文400余篇。该院教学、训练、生活设施齐全,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已形成了多层次、多专业、多项目的办学格局,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体育专门人才,毕业生分布在各条战线,有的已担任相当职务的行政领导,有的已在攻读博士学位,有的成为了体育战线的专业技术骨干。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机构设定
有10个处室(党办、院办、人事处、训练竞赛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后勤财务处、保卫处、产业办、老同志管理办)。教辅单位设二系(体育系、社会体育系)、二部(继续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一校(省体校)、一所(省体育科研所)、一中心(图书电教中心)。训练单位设六个运动管理中心(举重、羽毛球、网球、游泳、射击和摔跤柔道跆拳道)。设有武汉体育学院本、专科函授站,开设的体育教育、体育服务与管理、社会体育、体育保健、运动训练、武术、表演艺术(体育舞蹈方向)等七个专业,同时与特步(中国)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并开办“特步班”。
教学训练设施
学院教学、训练、生活设施齐全,教学训练设施建筑面积达112000多平米,拥有教学楼两栋,图书科研大楼1栋、学生宿舍7栋,计算机300余台,语音室3间,多媒体教室5间,实验室8个(其中体科所“力量诊断与恢复”实验室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之一)。教学训练用室内馆12个,室外场地30片。
师资力量
学院有在校学生2000余人,拥有专任教师140人,兼职教师34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19人,副高职称47人,中级职称78人。专任教师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6人,中青年专家2人。近两年共引进教师1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人,本科生6人;新外聘教师8人,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着名校友
培养羽毛球冠军龚智超、龚睿娜、黄穗、鲍春来、郑波的国家级教练唐辉、张绍臣,培养举重冠军杨霞、杨炼、王明娟的国家级教练陈义阶、贺益成,培养世界网球名将李芳、陈莉的国家级教练谢逢森等担当实践课指导教师。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上。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作为主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基层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身健美教练,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
办学方向
20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育合格人才,创金牌效益,办学特色学校”为办学目标,坚持“以教学训练为中心,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两轮驱动,比翼齐飞”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好机遇,多措并举,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已形成了多层次、多专业、多项目的办学格局。
教学科研成果
培养了大批德技俱佳的体育专门人才和社会需要的各类体育人才。2007年,该院作为全国10所体育高职院校中第一个接受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学校,达到了优秀目标,进入全省24所优秀高职学院之列,为学院又快又好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08年,为巩固评估成果,学院加大体育专业群教学团队、社会体育精品专业和网球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并成功入围湖南省职业教育“十一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学院成立了体育职业职能鉴定站,积极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进一步创造了学生就业的有利条件。
学院竞技体育始终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运动训练屡创佳绩,一颗颗体育明星从这里升起,培养了熊倪、杨霞、龚智超、龙清泉等4名奥运冠军,唐九红等34名世界冠军,56名亚洲冠军和近200名全国冠军。在第26、27、29届奥运会和7、8、9、10届全运会上连创辉煌,为湖南竞技体育跻身和巩固全国十强地位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举重56公斤级比赛中,该院运动员龙清泉奋力拚搏,为中国队摘得本届奥运会第六块金牌,被授予08年度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最佳男子新人奖。
丰碑永载史册,壮志再展宏图。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将乘体育事业发展的强劲东风,努力探索高素质套用型体育人才与高水平优秀运动员并举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走“产、学、研、训、赛”相结合的办学道路。
专业设定
运动训练专业
运动训练专业是体育系的新设专业,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同意湖南体育职业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的批覆》(湘教函[2007]250号)精神,从2008年学院开始在省内对运动训练专业实行单独招生,该专业得益于学院辉煌的竞技体育优势,拥有教学训练场馆,拥有一支具有世界影响的高水平教练队伍,专业发展前景好。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牢固掌握专业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运动训练专业知识,既有一定的运动训练理论水平,又有较强运动专项技能和操作能力,能够胜任专业训练、业余训练、专项指导、全民健身指导和体育竞赛组织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套用型人才。
♦培养层次与学制:三年制高职(大专)
♦主要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与恢复、运动训练学、运动损伤与治疗、运动生物力学、运动选材及篮球、网球、羽毛球、武术、跆拳道、健美操等主修运动项目的理论与实践等。
♦就业方向:面向专业运动队、业余体校、拥有运动队的企事业单位、各类体育俱乐部,各类民众体育组织,从事教练、指导教师和竞赛组织管理等工作。
社会体育专业
成功地与省内外部分知名健身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有效疏通了就业渠道,就业率达95%以上,是该院人才培养社会效应最好的、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专业”。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能在经营性健身场所和大众体育活动中从事体育健身的教学指导、谘询策划、组织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套用型人才。
培养层次与学制:三年制高职(大专)
核心课程:运动解剖学、体育保健学、人体体质监测与评价、私人健身教练理论与实践、运动处方、营养学、健美操、健身舞蹈(有氧拉丁、街舞、爵士健身舞等)、瑜伽、网球、跆拳道、高尔夫等。
就业方向:
(1)器械健身指导方向:主要面向各健身俱乐部(会所)和健身场馆,从事专业的健身健美教练和器械私人教练等工作。
(2)健身舞蹈方向:主要面向各健身俱乐部(会所),从事专业的健身健美操课和健身舞蹈教练工作。
以上两方向与湖南中体健身有限公司、北京浩沙健身有限公司等省内外健身企业签订了合作协定,毕业生遍及全国健身行业,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
(3)运动项目健身指导方向:主要面向各健身俱乐部(会所)和健身场馆,从事网球、跆拳道、高尔夫等项目的健身指导工作。向北京国际网球学校、湖南省各网球俱乐部、跆拳道馆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所设项目培养的学生就业率高,自主创业者多。
体育保健专业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医院、疗养院等保健康复机构从事运动损伤治疗、理疗、康复等工作;在健身俱乐部(会所)从事科学健身、膳食营养等谘询与指导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套用型人才。
培养层次与学制:三年制高职(大专)
核心课程:人体解剖学、诊断学基础、中医学、推拿学、针灸学、中医筋伤学、营养学、保健学基础、理疗学基础、康复医学、私人健身教练理论与实践、运动处方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分布在省内外的康复理疗医院、机构和健身会所,就业率在95%以上。
(1)康复理疗方向:主要面向医院、疗养院等医疗保健机构从事运动损伤治疗、理疗、康复等工作。与湖南省体育医院、湖南省军区医院医本道颈腰病研究所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定,有效疏通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2)运动保健方向:主要面向体育健身场馆、俱乐部(会所)从事科学健身、膳食营养的谘询与指导工作。与中体健身有限公司、北京浩沙健身有限公司等省内外知名健身企业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校企合作,就业渠道畅通,就业优势明显。
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
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能从事大型公司操作层和中小型公司管理层的工作;或在户外休闲健身场所从事高尔夫、户外拓展等运动的组织、管理、谘询、服务与指导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套用型人才。
培养层次与学制:三年制高职(大专)
核心课程:经营性健身场所服务行销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消费心理学、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体育市场行销;高尔夫规则与竞赛组织、高尔夫专项训练;拓展体验理论与实践、团队建设与高效沟通。
就业方向:
(1)体育行销方向
在大型公司操作层和中小型公司管理层从事组织、管理、行销与谘询指导等工作。已与特步(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定,每年选拔80名学生,组成“特步行销班”,有效疏通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2)高尔夫运动方向
在高尔夫运动会所从事高尔夫运动的竞赛组织、服务管理及技能指导工作。拟与惠州汤泉高尔夫休闲会所、肇庆高尔夫运动俱乐部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学生就业通道,凡达到培养标準的女生具有就业保障。
(3)户外拓展方向
在各户外运动俱乐部从事户外拓展活动的服务、组织、管理、谘询与训练指导等工作。
武术专业
武术专业是体育系的传统专业,创办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较为厚实的专业基础,拥有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知深教练,学生在校文武兼修,智勇双全,全面发展,毕业生专业技术水平高,就业前景好,近些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系统地掌握中国武术传统理论、现代竞技武术知识和拳术、器械、散打、搏击、摔跤等运动技能;并能熟练运用武术运动的科学理论与专业技能,从事武术运动训练、竞赛与教学的高素质、高技能体育专门人才。
♦培养层次与学制:三年制高职(大专)
♦主要课程: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心理学、中国武术史、武术养生、武术套路、散打、搏击、跆拳道、摔跤、舞龙舞狮等。
♦就业方向:面向武术馆、体育俱乐部、学校、社区及企事业单位、体育协会等部门从事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管理等工作。
体育教育专业
学校领导
周志宏,男,1963年9月生人,湖南长沙人,汉族,中共党员,教育学博士,研究员。1998年3月担任湖南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2002年3月至2007年5月兼任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副院长,2009年6月,担任湖南体育职业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谭焱良,男,1972年10月生,湖南衡东人,中共党员、律师、研究生学历、高等教育学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湖南体育职业学院院长。
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纪委书记 张晓娥(高级政工师)
分管党群、人事、学生、纪检监察等工作。具体分管党委办公室、学院办公室、人事处、学生工作处、离退休工作处及纪检监察室、工会、团委、妇委会。
师资队伍
副教授简介 |
陈新良 谢安初 郭世彬 黄碧玲 肖红慧 谢伟明 |
教授简介 |
周志宏 徐烈辉 刘锡梅 彭亦兵 龚雨玲 |
“双师型”教师(国家级教练) |
唐辉 张绍臣 |
“双师型”教师(高级教练) |
胡兵 林织 |
精品网球课程
课程介绍
该院于2003年开设网球课,是湖南省高校开设此课程最早的学校之一。在湖南省体育局的关心与支持下,凭藉湖南竞技体育给体育教育赋予的独特优势,该院网球教学呈现突飞猛进的势头。通过网球项目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网球课程建设已独具特色,成为学校体育课中深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课程,越来越多的学生融入到网球运动中来,感受着该运动的无穷魅力和乐趣。他们掌握了扎实的网球技术,学会了科学的锻鍊方法,体会高雅时尚的网球文化,演绎着完美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强健的体魄。网球教学已成为该院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核心课程,2006年11月被确定为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一直以来,学院十分重视本课程的建设,成立了由院长担任组长的精品课程领导小组;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并设立了专项经费。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建设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双师层次结构合理的课程团队,拥有培养出多名世界冠军的国家级教练、双师型教师,并制定了目标明确,水平高,措施具体的课程团队建设计画,开展教研教改及套用技术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院级、省级课题共5项,发表专业论文7篇,开发了包括课程教材、实习实训指导书、教学指导书等在内的校本教材4本。
本课程建立了教学内容遴选机制,以及时吸纳网球运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準、新规则;并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形成了模组式课程结构,突出了实践教学,初步形成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上,本课程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特点,採用了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合理有效地套用了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了精品课程网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已初步建成了集纸制与电子、静态与动态的图书和网路资源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本课程建设了一流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条件,拥有国际一流的网球运动场馆,拥有27片具有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的专业学习训练球场,建立了4个校外实训基地,并与相关企业行业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机制,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效保障。本课程还建立了以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準,并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建立了有校内教师、现场专家、学生、企业等多种评价主体参与、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水平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措施和经费投入保障到位,师生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高,本课程各项建设不断加强,教学效果好,在校内外已产生较大的影响,已经形成了明显特色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