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柏林大学

柏林大学

柏林大学

柏林大学(Universität zu Berlin)是德国的一所综合性高等学校。 原名柏林弗里特里希·威廉大学,设于柏林菩提树下大街。

1809年由普鲁士王国内务部文教总管威廉·冯·洪堡负责筹建,1810年10月正式开学。是人类教育和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842年创建德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柏林大学培养了很多具有真才实学的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包括55位诺贝尔奖得主。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柏林原本只有一个“柏林大学”,而大学师生也很骄傲地以拉丁文校名柏林大学(Alma mater berolinensis)自称。冷战期间,由于柏林被划为两部分,而柏林大学归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部分师生出走。在西方支持下,柏林自由大学于1948年在西柏林成立,成为西德学术重镇。原址的学校则于1949年改称柏林洪堡大学。

两德统一后,自由大学和洪堡大学的医学院于2003年合併,称为柏林大学夏洛特医学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柏林大学
  • 外文名:Universität zu Berlin
  • 创办时间:1810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知名校友:亥姆霍兹、爱因斯坦、普朗克、薛丁格、俾斯麦、黑格尔、马克思
  • 所属地区:德国柏林
  • 主要院系:第一、第二自然科学院,第一至第四哲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
  • 两所柏林大学:柏林洪堡大学 柏林自由大学

创校理念

柏林大学成立于1810年10月,这所国家资助、男女合校的高等学府是当时的普鲁士教育大臣、德国着名学者、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创办的,起初名为腓特烈·威廉大学(Friedrich-Wilhelm-Universität),是在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支持下设立。
他希望柏林洪堡大学能成为“现代大学之母”(Mutter aller modernen Universitäten)。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他说的科学指纯科学,即哲学。而修养是人作为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结果,它与专门的能力和技艺无关。根据纯科学的要求,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有二:寂寞和自由。
大学的寂寞意味着不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所左右,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强调大学在管理和学术上的自主性。它包含三层含义:一、大学应独立于国家的政府管理系统,即“独立于一切国家的组织形式”;二、大学应独立于社会经济生活。科学的目的在于探索纯粹的学问和真理,而不在于满足实际的社会需要;三、寂寞是从事学问的重要条件,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应甘于寂寞,不为任何俗务所干扰,完全潜心于科学。
自由包含两层意思:外部的自由和内部的自由。外部的自由是针对国家而言的,其注重大学的权利与国家的职责。大学的研究应遵从科学的内在要求在自由的条件下进行,在此之前,不论欧洲或美国的大学,都还是沿袭修道院教育的传统,以培养教师、公职人员或规则为主,较不重视研究。
在洪堡看来,自由与寂寞是相互关联、依存的,没有寂寞(独立)就没有自由。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两点为依据。
根据洪堡的理念,现代的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和”(Universitas litterarum),教学与研究同时在大学内进行,而且学术自由,大学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的目的,而非实务人才的培育。在此之前,不论欧洲或美国的大学,都还是沿袭修道院教育的传统,以培养教师、公职人员或贵族为主,较不重视研究。此后洪堡的理念传递至欧、美各地,也成为许多大学仿效的对象。

初期发展

柏林大学在成立之初共有4个传统学院,分别是:法律、医学、哲学与神学,学校共有52名教师及256位学生,而哲学院的黑格尔、法学院的萨维尼、古典语言学家奥古斯特·柏克、医学院的胡费兰及农学家特尔,则象徵了当时洪堡大学各学院的精神。第一任校长为哲学家 J.G.费希特。柏林大学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针,採取讲课、讨论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师享有较大的学术自由,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各种课程,选择自己的钻研方向,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 。
1818年,黑格尔继费希特之后出任哲学系系主任,并在1830年出任校长。此后,以柏林洪堡大学为中心逐渐聚集起大批人才,在洪堡的弟弟、着名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努力下,学校开始注重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自然学科得以迅速发展。
在19世纪中期高校改革浪潮的影响下,柏林洪堡大学在原先占优势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及研究条件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取得较大发展。

黄金柏林时期

在20世纪20年代,柏林大学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学术中心,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黄金柏林1920年代」。许多知名学者、政治家都在这里留下了身影。
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就出自柏林大学,他是1901年获奖的荷兰教授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因研究出化学动力学定律而获得诺贝尔奖。
物理学家基尔霍夫、爱因斯坦、薛丁格、海森堡、玻恩,化学家霍夫曼、拜耳、德拜,生物学家魏尔肖,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狄利克雷、冯·诺依曼,哲学家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杜林,神学家施莱马赫,法学家萨维尼等曾在此任教。
物理学家亥姆霍兹、赫兹、普朗克、沃纳·冯·布劳恩、维恩、劳厄,地质学家李希霍芬、魏格纳,生物学家施旺,数学家康托、克罗内克、利普希茨,哲学家胡塞尔、费尔巴哈,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马克思、恩格斯、李卜克内西,文学家海涅、格林兄弟、图霍尔斯基,政治家俾斯麦、欧洲议会主席罗伯特·舒曼曾在此就读。
柏林大学也吸引了不少中国学生,史学家陈寅恪、傅斯年、韩儒林,美学家宗白华,教育家罗家伦、顾孟余、朱家骅、马君武,科学家王淦昌、吕炯、赵九章、盛彤笙,政治家谷正纲、俞大维、温朋久、关吉玉、章伯钧、张君劢、包尔汉等曾在此就读。
柏林大学(洪堡)有55位诺贝尔得主,以下为部分得主的信息。
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尔伯特·A·麦可逊(Albert A. Michelson)美籍德国物理学家,曾就读于洪堡大学。因较準确地测定了光速和发明分光仪,于1907年获奖。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Gabriel Lippmann)法国物理学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和工作。因创立电守恆定律、“李普曼干涉定律”等于1908年获奖。
卡尔·F·布劳恩(Karl F. Braun)德国物理学家,曾在洪堡大深造。因发明无线电报技术、研製阴极射线示波管于1909年获奖。
威廉·维恩(1864-1928),物理学家,1911年。
马克斯·冯·劳厄(1879-1960),物理学家,1914年。
马克斯·普朗克(1858-1947),物理学家,1918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1921年。
詹姆斯·弗兰克(1882-1964),物理学家,1925年。
古斯塔夫·赫兹(1887-1975),物理学家,1925年。
维尔纳·海森堡(1901-1976),物理学家,1932年。
埃尔温·薛丁格(1887-1961),物理学家,1933年。
马克斯·玻恩(Max Born)德国物理学家,1915年起任洪堡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由于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与德国的另一位科学家瓦尔特·波西于1954年同获此奖。
瓦尔特·波西,1954年。
诺贝尔化学奖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Jacobus Hendricus Van’t Hoff)荷兰化学家,曾就读于洪堡大学。因提出碳原子理论、化学、力学法则和渗透压,1901年获奖。
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1852-1919),现代生物化学创始人,1902年。
阿道夫·冯·拜耳(Adolf Von Baeyer,1835-1917),由于合成靛蓝,对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获得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
爱德华·比希纳(Eduard Buchner,1860-1917),由于发现无细胞发酵1907年获奖。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1872-1942),化学家,1915年。
弗里茨·哈伯(1868-1934),化学家,1918年。
能斯特(Walther Hermann Nernst),因研究热化学,并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于1920年获奖。
汉斯·菲舍尔(Hans Fischer)德国化学家,曾在其叔父、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埃米尔·菲舍尔资助下进洪堡大学深造。因关于血液、胆汗的色素研究并研製人造血红素晶于1930年获奖。
彼得·德拜(Peter J·W·Debye)美籍荷兰物理化学家,在开始任洪堡大学教授的同一年(1936年)荣获此项殊荣,原因是他提出了极性分子理论,确定了分子的偶极矩的测定方法以及对电子衍射、气体中的X射线的研究。
布特南特,化学家,1939年。
奥托·哈恩(1879-1968),化学家,1944年。
奥托·迪尔斯,1950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埃米尔·冯·贝林(Emil von Behring)德国医学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并于1889-1895年在该校工作。因研究抗毒素血清,尤其在运用血清治疗防治白喉和破伤风等病症方面的贡献于1901年获奖。
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德国病菌学家,在任洪堡大学教授、传染病研究所所长期间,因分离并确证炭疽桿菌、伤寒桿菌、结核病菌、霍乱弧菌于1905年获奖。
保罗·埃尔利希(1854-1915),细菌学家,免疫学家,1908年。
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1853-1927),内科医生,1910年。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Otto Heinrich Warburg)德国生物化学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并任教授(1914-1923年)。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于1931年获奖。
汉斯·斯佩曼(1869-1941),生物学家,1935年。
沃纳·福斯曼(1904-1979),内科医生,1956年。
诺贝尔文学奖:
特奥多尔·蒙森(Theodor Mommsen)德国历史学家,曾在洪堡大学讲授古代史,1874-1875年任该校校长。因着《罗马史》于1902年获奖。
格哈特·霍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德国作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因创作《织工们》、《沉钟》、《米哈依尔·克拉玛》等剧本于1912年获奖。
诺贝尔和平奖
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Gustav Stresemann)德国政治家、外交家,曾任德国首相和外交部长,曾在洪堡大学攻读国民经济学。因推行德国与交战国,特别是与法国的和解政策于1926年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
华西里·列昂惕夫(1905-1999),经济学家,1973年。

两所柏林大学

1810年柏林大学创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柏林原本只有一个“柏林大学”,而大学师生也很骄傲地以拉丁文校名“Alma mater berolinensis”自称。冷战期间,柏林大学被划入东柏林境内,部分师生从原校出走,并在美英等西方阵营的支持下,1948年于西柏林成立了“自由的柏林大学”(即今柏林自由大学),成为西德学术重镇。 “真理、公平、自由”(Veritas - Iustitia - Libertas. )是柏林自由大学建校以来的校训。柏林大学分裂之后,位于东柏林的原址校区则于1949年改名为现今的柏林洪堡大学,以纪念大学创办人、德国着名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兄弟。
在华文世界中,“柏林大学”一词在1948年之前专指今天的柏林洪堡大学(例如小说围城中所称的柏林大学)。冷战结束前,“柏林大学”则普遍又指的是柏林自由大学。这两所“柏林大学”如今是各自独立的大学,但由于政府预算吃紧,两所“柏林大学”逐渐开始在较多领域合作、合併,两校的医学院就于2003年合併成柏林大学夏洛特医学院(Charité - Universitätsmedizin Berlin)。

柏林洪堡大学

“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的洪堡大学是依据创校者洪堡“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立的新式学校,它致力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人文综合素养。
柏林洪堡大学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树下大街,所在地为原先的海因里希王子宫,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为其弟弟亨利王子修建的宫殿。两德统一后,洪堡大学在柏林市东南部的Adlershof科技园区兴建了新校区,并在1998年以后将该校的自然科学系陆续迁往Adlershof新校区。
最雄心勃勃的城市建筑
走在洪堡校园里,可以看到一群群肤色各异而同样行色匆匆的学生。柏林洪堡大学的院系分布广而散。主楼位于菩提树下大街6号,外办、计算机中心以及最大的阶梯教室都在主楼里。不少人文学科的院系分布在主楼的附近,而数学与自然科学系却搬到了远在柏林东南角落的阿德勒斯霍夫。在那里建立的“阿德勒斯霍夫科学、医学和经济城”是继波茨坦广场之后柏林最雄心勃勃的城市建筑。只是这样就苦了那些文理兼修的学生,他们常常不得不下了一节课后,匆匆赶去车站搭乘市区快速火车赶往阿德勒斯霍夫,而不计算等车时间的“旅程”也要持续半小时以上。
作为一所有着将近200年历史的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将它以前的一些东西很好地保留了下来。那一栋栋因风吹雨打而显得破旧的古老建筑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发生在它们身上的一个个故事。主楼大厅的墙壁上依然铭刻着马克思的名言,依然挂着爱因斯坦的画像,缅怀前人的同时,又在激励着后人。
在高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柏林洪堡大学没有满足于只是保留传统,继承传统,它想的更多的是明天会怎幺样。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系迁往阿德勒斯霍夫已经展示了洪堡大学不断发展自己的雄心。
不同寻常的转制过程
1990年德国统一以后,柏林洪堡大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学校在调整科系设定、充实教学力量等方面下了大功夫。在联邦和州政府的支持下,柏林洪堡大学数学系及自然科学系搬迁到了柏林高科技园区。在德国科研联合会的一份报告中,柏林洪堡大学科研能力排名令人吃惊地攀升了20个位次,证明洪堡大学在不同寻常的转制过程中是成功的。
两德统一十多年后,由于政府预算吃紧,两所“柏林大学”逐渐开始合作,比如两校医学院就于2003年合併成查里特柏林医学中心。
从2000年开始,配合德国政府的政策,柏林洪堡大学开始设立拥有学士学位(Bachelor)及硕士(Master)学位的英美制学系,例如统计学学士、统计学硕士、跨大西洋研究硕士、高分子(Polymer)硕士等科系。
海外交流
柏林洪堡大学共有11个学院及各箇中心研究所、200多个专业或科系,包含了人文,社会,文化,人类医学,农业,医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所有基础学科。19个专业设有理科硕士专业,59个专业设有文科硕士专业。
柏林洪堡大学一直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合作。1959年加入国际大学协会后立即与原苏联的莫斯科大学建立了校际关係。随后又先后与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大学、波兰的华沙大学、原南斯拉夫的贝尔格勒大学、古巴的哈瓦那大学、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埃及的开罗大学、日本的法政大学、西班牙的马德里孔普卢滕塞大学、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50多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定。
教授对学生迟到习以为常
与国内的学生相比,德国的学生真的是很“自由”。教授们对学生的迟到早退早已习以为常,或许是因为他们知道,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要兼顾学习和打工。课堂气氛通常都很活跃,这跟西方人乐于表达自己的个性是分不开的。一堂课结束了,学生们不是对教授的精彩讲课报以热烈的掌声,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咚咚咚” 地敲桌子来表达对教授们辛苦劳动的感谢之情。
柏林洪堡大学每个院系都有自己的计算机房免费提供给学生上网,有的地方还可以免费列印。柏林洪堡大学的网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介绍与宣传自己的媒体,而是已经成为了师生沟通的渠道,教学与研究的阵地。在其网站上可以找到柏林洪堡大学任何一个教职员工的电子邮件地址。各个院系在网站上公布课程安排,教授们会提供习题与讲义供学生下载列印和公布考试成绩以及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而学生们也可以通过网站获知校内的最新讯息,搜寻资料,向教授们请教问题。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重视学生智育的同时,柏林洪堡大学也没有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柏林洪堡大学有专门的体育机构,每个学期和假期都会根据季节组织相应的体育活动。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报名参加。这些体育项目中除了包括常见的球类和一些欧美流行的运动以外,甚至还有中国的太极拳,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
柏林洪堡大学採取一系列社会福利措施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如学生助学金制度、午餐补贴、已婚学生补贴、住宿补贴等。该校的文艺团体(交响乐团、室内乐队、合唱团、室内合唱团、木偶剧组、歌舞剧团和绘画社等)和社会专业艺术团体保持密切友好关係,经常为学校举办音乐会、戏剧表演会和展览会等。

柏林自由大学

柏林自由大学创建于1948年,主校址位于柏林达雷姆,迄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是德国首都柏林最大的综合性大学。该大学自建校以来,就以自由、民主的风格而着称。“真实、公平、自由”成为影响柏大历史的座右铭。
历史回眸
柏林自由大学是1948年,因为东柏林被苏联占领而被迫退学的大学生与学者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建立的。
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败之后,德国战后重建工作开始。洪堡大学所在城市——柏林市被分成了四大占领区。东部苏占区的一切都在既定的人民民主改造计画的安排下重建,位于北区的洪堡大学也複课了。但是,政治上的争执使得柏林的分裂不可避免。在这种政治分裂的背景下,西部柏林的人们迫切地希望拥有一所自己的大学,柏林自由大学由此诞生。
从柏林自由大学成立到今天,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50多年的历史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并不长。如果将它和法国的巴黎大学或是英国的牛津大学相比,那幺它实在是显得太年轻了。然而,正是因为它的年轻,才使它比其他大学更富有朝气。50多年来,柏林自由大学的学术成就逐渐地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柏林自由大学从来都没有忘记建校时确认的“真实、公正、自由”的原则,它在风雨中稳步发展,逐渐壮大。
大学风格
柏林自由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科学和文化重镇,在柏林,大学在科学研究领域所面临的对手除了其他的大学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学术机构,柏林自由大学只有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由于历史、政治、文化等原因,德国各大学之间形成了相对均衡的局面。所以,要想突出重围,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 自由开明的校风 真实,公平,自由是1948年柏林自由大学建校时的校训,因而也决定了柏林自由大学的发展历史。大学创立伊始就对德国大学思想自由、独立治校的观念极其重视,并且还吸收了二战后强调学生权益和参与性的内容。 在柏林自由大学中,各色意见、各种思潮可以畅行无阻,教授在课上的发言不受任何限制。由于西柏林一直是社会民主党执政,又处于社会主义东德的包围中。因而,多年以来,校方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宣传并没有做过多的硬性限制,这一点较其他西方大学开明得多。柏林自由大学开放的传统同样反映在广泛的继续教育科目上。一般来说,这里开设的继续教育科目总是针对一定的工作领域。每年参加再教育的有5000多人。柏林自由大学并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简单的工作人员,而是十分注重基础科目的学习和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理工科的学生必须选修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而文科类的学生也必须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素养。柏林自由大学建筑 很小的专业也研究 柏林自由大学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其中医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系是柏大最大的院系。柏林自由大学还拥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众多的“小专业”,比如犹太研究学、戏剧学,媒体研究和奥托·苏尔研究所等部备受欢迎。学校还成立了多个有关世界冲突的区域性研究所,如北美甘迺迪研究所、拉美研究所、东欧研究所以及东亚和欧洲国别中心研究所。自然科学研究重点在于跨数学、物理和信息科学的生物和地理学研究。研究领域从日常文化到酵素的微生物分析和量子理论。女性研究一直是该校的传统强项。
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面向国际,进行跨学科合作。着名物理学家迈特纳、奥托·哈恩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曾在位于柏林自由大学校园的奥托·哈恩楼里进行试验研究工作,他们一起发现了鏷元素,提出用反冲法分离放射性物质的构想。1935~1938年在研究铀经中子轰击后产生的放射性物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最终导致核裂变现象的发现。
校园生活
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柏林自由大学设定了一些专门的谘询和指导机构,如学生指导中心、就业指导处、学习专业指导处、特殊情况学生指导处等。这些机构在生活和学习上为学生排忧解难,并且将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反馈给学校,以便改进学校的工作。
学生指导中心为柏林大学在校生以及希望到柏林自由大学的学生提供服务,这里的工作人员提供的谘询服务包括很多的方面:专业选择,入学的基本条件,考试範围,专业调换,休学,退学,出国留学等。另外还提供心理谘询服务。
如果学生们在学习中产生了心理问题,或是患上了“考试恐惧症”,或是碰到了一些其他的问题,那幺,他们就可以来这里寻求帮助。这里的工作人员将通过举办讲座、进行个别辅导、组织集体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平衡心绪,打开心中的郁结。
根据柏林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柏林自由大学的每个系都在学习专业指导处内专门委派了一名谘询员,专门负责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系和专业设定。
柏林自由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意见。每个系都定期开展比较系统的评估活动,向学生了解他们对学校和系里工作的满意程度。根据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无论是自然科学的还是人文科学的,都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教师的水平也很令学生满意。这些都离不开柏林自由大学长期的自我监督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与中国的联繫

柏林大学和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联繫,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卓有成就的学者、科学家。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美学家宗白华、哲学家陈康、物理学家王淦昌、着名学者陈寅恪等人都曾在此就读。
据有关资料统计,1946~1985年,柏林洪堡大学先后向国际上150位杰出人物颁发名誉博士证书,其中包括中国的周恩来和郭沫若。周恩来曾于1922年2月由法国迁居德国柏林在洪堡大学勤工俭学,同去洪堡大学的还有温朋久(新中国第一任驻日内瓦的总领事,前任总理温家宝的叔祖)。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蔡元培先生留德期间,广泛吸取了德国洪堡大学古典大学思想,丰富了北大的办学理念。
1981年,中国的北京大学和洪堡大学建立合作关係,互派专家。1982年,中国又选派3名进修生到洪堡大学深造。
2005年9月,柏林洪堡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两校代表团联合造访北京大学,并与北大联合举办“柏林自由/洪堡大学日”活动。洪堡大学校长普梅尔教授向广大师生髮表了题为 “创新是我们的传统”的主题演讲,北大校长许智宏教授分别与两位校长签署了校际合作协定,北大将在人员交流、联合培养等方面与两校开展进一步的合作。
柏林自由大学自建校之初就建立了密切的国际联繫。这种国际往来在柏林围墙倒塌之前的较封闭的日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今这一传统仍然在继续。每年约有2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教授到此讲学。同时,柏林自由大学还与北京大学等近150所世界各地的大学签订了协定,进行教师和学生的互换交流。
为推广中国文化与语言,柏林自由大学还开办了德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并将于2006年考试招生。校长迪特·蓝森先生表示,他希望通过建设孔子学院,使柏林自由大学成为德国研究东亚问题的中心,希望教育德国的青年一代,与中国各阶层人士进行广泛的交流,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