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崎报告
1945年8月9日,美军向长崎投下核子弹后,开始大规模向日本进发。麦克阿瑟随即下令:所有记者均不得前往日本。9月,当时是《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的乔治·威勒凭藉其敏锐的新闻嗅觉决心冲破禁令,踏访长崎。他雇了一条日本浪人的小船,抢在美军大部队之前到了日本。在那里,他把自己打扮成一名美国军官,徵募了两辆军车,终于到了长崎。他转遍了这座废墟城市,走访了倖存的居民、医生和放射专家,写出了近3万字的战地报导《长崎报告》。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长崎报告
- 外文名称:无
- 创作年代:1945年8月9日
- 作者:乔治·威勒
来源
长崎报告的历史
美国在各种战争中对新闻的封杀路人皆知。即使是在二战——美国历史上少之又少的正义战争中,这种残忍的决定也不在少数。
作者
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的着名记者乔治·韦勒很幸运,1934年,他因为二战中的一篇报导《我一刻也不能放鬆》荣获全球最着名的普利兹新闻奖。但是韦勒很不幸,因为他是美国公民。
长崎报告
1945年8月9日,美军向长崎投下核子弹后,开始大规模向日本进发。麦克阿瑟随即下令:所有记者均不得前60年前,美军轰炸机向日本长崎投下核子弹,给了日本法西斯最后的致命一击。乔治·威勒,一个美国着名的战地记者在事发后一个月乔装打扮,孤身潜入被封锁的长崎,成为第一位目睹这座战争废墟城市的西方记者。
倖存者的状况惨不忍睹。威勒在报告中写道,一位妇女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呻吟,“牙关紧闭,嘴唇僵硬发黑,不能清晰地说话。胳膊和腿上布满红斑”。还有很多人发高烧、咽喉肿痛、呕吐、腹泻、内出血、大把大把地掉头髮。他将所有倖存者的症状称为“X病”,并就此採访了多位放射学专家。得到的答案是:“X病”可能是因为核子弹爆炸产生的辐射所致。然而,“这种病无法诊断,无法治疗,它正在接二连三地吞噬人们的生命”。
所託非人
韦勒是长崎遭受核子弹袭击后第一个到现场採访的美国记者,几经周折才得以碾转在这座废墟城市之上,完成了记录这座城市悲惨命运的三万字长篇报导——《长崎报告》。之后,他没敢擅自发表,而是交给让他后悔了一辈子的驻日美军官员审查。五角大楼知悉后大为震怒,因为他们担心这篇报导对公众舆论产生不利的影响,极有可能导致美国民众一致反对製造核弹,所以急于封锁所有有关这次屠杀的报导,而后,他们就像他们在战争中对敌人所做的那样,给这篇稿子一枪,毙了,并没收了稿件的原件。这期间美国政府还压制澳大利亚记者威尔弗雷德。布尔切特从另一座难兄难弟同病相怜的受害城市广岛发出的报导。韦勒更没有想到的是,这篇心血之作一封就是六十年,直到他死的那一天也没看到它发表。
终见天日
韦勒郁郁而终第三年后,即2005年,在纪念长崎核惨案60周年之际,他的儿子安东尼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无意发现了那部依旧令人恐怖无比的原件複印文字,这篇记录战争真相的重要文献才得以重见天日。安东尼在接受《独立报》的採访时说:“我父亲来多次谈到这些报导,这些报导受到新闻检查一直是他沮丧的原因。”他父亲“曾同新闻管制作了四年的斗争。”
据悉,由于《长崎报告》的内容太过真实以及血腥,在传至日本军区长官处时由于害怕会对战争造成不良影响便将其封杀。其封杀时间竟达60年之久,《长崎报告》的正式公开是在2005年长崎核子弹爆炸60年时,由原记者的儿子公开的。
意义
《长崎报告》其中的具体内容用英文和日文在各大报纸上刊登。
《长崎报告》体现了核子弹的深重危害,以及战争对人类造成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