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湖泊优养化

湖泊优养化

湖泊优养化

湖泊优养化又称湖泊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在自然条件下,随着河流夹带沖积物和水生生物残骸在湖底的不断沉降淤积,湖泊会从贫营养湖过渡为富营养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湖泊优养化
  • 外文名:Lake eutrophication
  • 又称:湖泊富营养化
  • 定义:氮磷等含量过多引起的水污染现象
  • 特点:水体PH上升,深层溶解氧降低等
  • 所属学科:地理学

简介

湖泊优养化是湖泊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超过一定的界限,在光照和水温又比较合适的条件下,引起藻类以及其他水生物异常繁殖,水体的透明度和溶解氧大大降低,水质恶化的现象。

特徵

湖泊优养化的特徵是水体中的氮、磷营养性物质超过一定的界限,水质变“肥”,水中蓝藻和绿藻大量繁殖,浮游植物个体数剧增,水中的悬浮物量(浮游生物、细菌)增加,形成“水华”,发出恶臭,水体pH值上升,深层溶解氧降低,鱼类死亡等。
与已开发国家相比,中国湖泊优养化具有的明显的特徵表现于:
①湖泊水体中氮、磷浓度普遍较高,有时甚至出现异常营养,湖泊初级生产力反而受到抑制,产量不高;
②水体透明度与叶绿素的相关关係在相当一部分湖泊中不甚明显;
③湖泊氮、磷负荷大,底泥中的氮、磷对湖泊优养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判断中国湖泊优养化程度时,必须首先着眼于营养性物质和湖泊生产力之间的系统分析。

危害

湖泊优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同时,因为湖泊优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因优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準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在形成“绿色浮渣”后,水下的藻类会因得不到阳光照射而呼吸水内氧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水内氧气会逐渐减少,水内生物也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死去的藻类和生物又会在水内进行氧化作用,这时水体也会变得很臭,水资源也会被污染的不可再用。

防治

优养化的防治是水污染处理中最为複杂和困难的问题。
这是因为:
①污染源的複杂性,导致水质优养化的氮、磷营养物质,既有天然源,又有人为源;既有外源性,又有内源性。这就给控制污染源带来了困难;
②营养物质去除的高难度,还没有任何单一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措施能够彻底去除废水的氮、磷营养物质。通常的二级生化处理方法只能去除30-50%的氮、磷。

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

绝大多数湖泊优养化主要是外界输入的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的。如果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输入的营养物质,就使水体失去了营养物质富集的可能性。
为此,首先应该着重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营养物质的输入,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应从控制人为污染源着手,应準确调查清楚排入湖泊营养物质的主要排放源,监测排入水体的废水和污水中的氮、磷浓度,计算出年排放的氮、磷总量,为实施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

输入到湖泊的营养物质在时空分布上是非常複杂的。氮、磷元素在水体中可能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或者以溶解性盐类形式溶于水中,或者经过複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而沉降,并在底泥中不断积累,或者从底泥中释放进入水中。
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负荷,有效地控制湖泊内部磷富集,应视不同情况,採用不同的方法。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