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西安事变(1981年成荫执导电影)

西安事变(1981年成荫执导电影)

西安事变(1981年成荫执导电影)

《西安事变》是成荫执导的革命历史题材故事片,金安歌、辛静、王铁成、孙飞虎联合主演,于1981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西安事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历史故事。

该片获得1981年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化妆奖。

基本介绍

  • 导演:成荫
  • 编剧:郑重、成荫
  • 主演:金安歌,辛静,王铁成,孙飞虎
  • 出品公司:西安电影製片厂
  • 对白语言:汉语国语
  • 中文名:西安事变
  • 製片地区:中国
  • 类型:革命,历史,剧情
  • 片长:171分钟
  • 上映时间:1981年
  • 色彩:彩色

剧情简介

1935年,张学良、杨虎城去南京参加国民党“五全大会”。杨派进步人士田文浩与我党北方局南汉宸联繫后,田来到杨虎城寓所,带来了我党发表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激起了杨的爱国抗日热情。当时的张学良,正为陕北"剿共”失利,受到蒋介石的斥责而大为苦恼。后来,他到上海探望进步人士杜重远,倾吐了心中的苦闷。杜建议张与杨合作,并向他指出:出路就在西北。在延安,毛主席、周恩来、彭德怀等同志正在研究红军东渡黄河抗日的军事部署,李克农回来报告张学良希望与中共接触、杨虎城完全同意《八一宣言》主张的讯息。毛主席决定派人与杨虎城联繫。张、杨回到西安后,中共上海地下党通过杜重远和李杜介绍丁力到张学良处。这时,杨虎城也秘密会见了毛主席派来的人,并收到了毛主席的亲笔信。蒋介石安插西北“剿总”的特务一直注意张、杨的活动,密报南京。东北军高福源团长被我俘虏后,深受我党抗日救国伟大方针的感召,表示要回去做张学良的工作。一天,张学良接到东北军王以哲军长的电话报告,中共派李克农与张学良见面。张去洛阳王以哲军部会见了李克农。事后,李克农向毛主席等领导汇报了张要求见中央领导的意见。毛主席决定派周恩来在延安与张进一步会谈。“延安会谈”达成我党与东北军停火的协定,张还表示要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党特务抓了张学良的赵副官,想弄清张飞往延安的内幕,但赵副官被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执法队搭救脱身。张为这事怒火中烧,下令抄了国民党陕西省党部。丁力建议张给南京发电报,了却此事。张、杨于此事中以诚相见,终于携起手来。南京蒋介石接到张关于抄西安省党部请求“处分”的电报,被迫表示“不予追究”。参加军事会议的将领对“惑不解。
1935年10月22日,蒋介石以“避寿”为名从洛阳转抵西安,下榻临潼的华清池。张、杨主动求见,以探虚实。杨已察觉蒋来意不善。当蒋约张个别见面时,蒋谴责张学良辜负了他的器重。张则不断苦谏,被蒋拒绝,蒋严令张、杨全力“剿共”,否则将採取断然措施。此时,西安上万学生冲出中山门前来临潼请愿,蒋命令宪兵团对学生“格杀勿论”。一场血腥的屠杀即将发生。张学良赶到,力劝学生保持镇静,并保证以实际行动,答应学生的请求。12月12日,张、杨被迫对蒋实行“兵谏”,在西安、临潼两地同时进行。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活捉了蒋介石。张、杨互祝成功并决定一方面以“八项主张”通电全国,一方面邀请我党来西安共商解决事变。蒋被活捉的讯息传到南京,军政部长何应钦与日本大使密谈后,以“拯救委座”为名,準备轰炸西安。宋美龄坚决反对,并戳穿了何企图取代蒋的阴谋。中共中央接受张、杨的邀请,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飞抵西安。周恩来对张、杨全面阐述了中共关于和平解决这次事变的方针,又亲自面见蒋介石,不仅向他分析了中国国难当关头的局面,并且揭露了何应钦的灭蒋野心,蒋才不得不考虑何去何从。在中共和张、杨以及宋氏兄妹的三方面会谈中,达成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协定。但是,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少壮军官得知张、杨同意在蒋不履行签字手续的情况下放蒋回南京,写了“抗议书”,表示誓死反对。张学良看到“抗议书”后,匆匆亲自送蒋回南京,当周恩来获知这一讯息赶到机场时,飞机已离开地面,周恩来对此深感遗憾。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演员配音备注
张学良金安歌----东北军副总司令
杨虎城辛静----十七路军司令
周恩来王铁成--------
蒋介石孙飞虎--------
朱德赵登峰--------
毛泽东古月--------
杜重远智一桐--------
宋美龄朱可心--------
宋子文胡庆汉--------
李克农章非--------
赵媞郭伟琳--------
高福源安瑞云--------
田文浩王滨雁--------
郑广清董霖--------
何应钦修宗迪--------
谢葆贞戴宗安--------
彭德怀吕复--------
叶剑英张家齐--------
端纳沙博理--------
赵副官王心玉--------
刘志丹韩援朝 --------
学生领袖杨亚洲--------
任弼时路希--------
由川樾茂绿川良泽--------
徐海东米百超--------
博古薛涛--------
张群李安泰--------
王以哲邹世福--------
守城门的排长吴天明--------

职员表

製作人导演副导演(助理)编剧摄影配乐剪辑道具美术设计造型设计服装设计视觉特效录音布景师
吕万营成荫颜学恕 于连起 戴宗安成荫 郑重高洪涛 郑煜元 陈万才李耀东王联 王玉璋王吾育 姚福禄张子恩 卢广才王希钟(化妆) 李恩德(化妆) 杨顺富(髮型)都龙喜 陈千杨明文洪嘉惠 党存珠张健(置景) 陈国良(置景) 陈宝万(绘景)
特技设计
孙超德
特技摄影
宋国毅、马骥
烟火
王承忍
演奏
陕西乐团
指挥
仇明德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演员介绍

  • 西安事变(1981年成荫执导电影)
    张学良
    演员:金安歌
    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年轻气盛,风度翩翩,性情豪爽豁达,待人宽厚热情,讲义气,思维敏捷,有胆识,办事果断,敢做敢为。东北沦陷后,他一心要打回老家云,收复故土,洗雪国雠家恨,遂与杨虎城策动兵谏“逼蒋抗日”。但思想上受蒋蛊惑较深,政治上不够成熟,最终酿成了了陪蒋赴宁“负荆请罪”的悲剧。
  • 西安事变(1981年成荫执导电影)
    杨虎城
    演员:辛静
    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他是一位农民出身的将领,爱国爱民,耿直果敢,粗在有细,外柔内刚,大智惹愚,很有心计,做事深思熟虑,从不草率莽撞。他与红军早有友好交往,对蒋介石认识深刻,怀有戒心。
  • 西安事变(1981年成荫执导电影)
    蒋介石
    演员:孙飞虎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难当头,他却推行“既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坚持“剿共”。他既有纵横捭阖、刚愎自用的一面,也有满腹狐疑、口是心非的一面,政治上虚伪奸诈多变,善于玩弄权术、笼络人心。在被张、杨监禁后,他满腔愤怒和恐惧,表面上却故作镇静,虚张声势,摆委员长的架子。
  • 西安事变(1981年成荫执导电影)
    周恩来
    演员:王铁成
    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作为中共代表与张学良接触,促使其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发生后赴西安谈判。他精明干练、机敏沉着,有力地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西安事变(1981年成荫执导电影)
    杜重远
    演员:智一桐
    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实业家,《新生周刊》主编。与张氏父子两代都有交情,是张学良极为敬重的挚友。他坦率、敏锐、睿智,不动声色而胸有韬略。当徬徨苦闷的张学良不远千里前来问计时,他晓以大义,令张学良坚定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决心。
  • 西安事变(1981年成荫执导电影)
    宋美龄
    演员:朱可心
    蒋介石的夫人,极有政治头脑和心计。“西安事变”发生后,她坚决反对何应钦进攻西安的军事计画,戳穿了何企图取代蒋的阴谋,并亲率代表团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谈判。
  • 西安事变(1981年成荫执导电影)
    高福源
    演员:安瑞云
    东北军团长,张学良的得力部下。在被红军俘虏后,通过共产党的教育,他提高了觉悟,对国家民族大业有了正确认识,悔过自新,回到西安力劝张学良停止剿共、共同抗日。
  • 西安事变(1981年成荫执导电影)
    何应钦
    演员:修宗迪
    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亲日派。张、杨发动兵谏,蒋介被活捉的讯息传到南京后,他与日本大使秘密会谈达成共识,随后便以“拯救委座”为名,準备轰炸西安,图谋借刀杀人。
  • 西安事变(1981年成荫执导电影)
    端纳
    演员:沙博理
    蒋介石的外国顾问。因为他以前也曾经担任过张学良的顾问,所以,“西安事变”发生后,蒋夫人宋美龄派他到西安探望蒋介石并与张学良交涉。见到蒋介石后,他送上宋美龄的亲笔信,劝说蒋介石放下架子,以大局为重。
角色演员介绍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类型曲名备注
插曲
《虞美人》
作词:(南唐)李煜
作曲:李耀东

幕后花絮

  • 影片摄製完后不久,总摄影师高洪涛便因病逝世。
  • 该片的道具製作部门收集了大量资料作为创作依据,尽力还原故事所发生的时代的建筑、服饰、用具等,仅军装一项就製作了五六千套。
  • 辛静由于眼皮鬆弛显得不够干练,化妆师对他的眼睛进行了整形化妆,再配上眼镜,造型完成后拍的照片,连辛静的妻子都认不出来那是自己的丈夫。
  • 周恩来的浓眉靠色彩不易表现,所以化妆师每次为王铁成化妆前要事先勾织好假眉毛,为了不影响形象的统一性,每副假眉毛的稀密浓淡和形状要準确,化妆师还要把每次贴上的部位也记牢。
  • 在临潼拍摄完张学良、杨虎城面见蒋介石的戏后,辛静和其他演员準备乘车返回住地时,一位当地老人突然扑到汽车前,喊着要见“杨主任”。原来,这位曾接触过杨虎城将军的老人把辛静当成了真正的杨虎城。
  • 金安歌最初拍摄的镜头不太理想,他甚至主动向副导演提出换人以免浪费国家经费,后来成荫导演亲自鼓励他,才使他恢复了信心。
  • 智一桐接到扮演杜重远一角的邀约后,因为时间紧,他只在飞机上读了几遍剧本(杜重远在片中只有一场戏),凭感觉认为杜应该是穿长衫、戴眼镜、留山羊鬍的知识分子形象。所以他在服装组试了一件长袍,还和化妆师研究了鬍子的问题,便等着开拍了。但是,杜重远的戏因故推迟拍摄。在等待开拍期间,智一桐去上海办事,顺便拜访了杜重远的夫人。在杜家,他看到杜重远的照片,才发现杜重远根本没有戴过眼镜,也从来没有留过鬍子,而且杜是留学生出身,一直穿西装。根据上海之行的发现以及研究资料的结果,智一桐重新调整了角色造型和表演方向。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获奖奖项获奖方备注
1982年
1981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西安事变》
获奖
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
《西安事变》
提名
最佳导演
成荫
获奖
最佳男主角
金安歌
提名
最佳男配角
孙飞虎
获奖
最佳化妆
王希钟、李恩德
获奖
最佳摄影
高洪涛
提名
1983年
第一届解放军文艺奖
《西安事变》
获奖

幕后製作

创作源起
1962年,北影厂导演成荫就有了把“西安事变”搬上银幕的想法。因为成荫的岳父申伯纯当过杨虎城的交际处处长,是中共地下党与西北军的联络人,他常听岳父谈起那段历史。成荫写了一个剧本提纲,请周总理审阅。周总理的意见是:片子晚些时候再拍,可趁很多当事人还活着的时候收集材料,先把剧本搞出来。1966年,“文革”爆发,成荫拍摄《西安事变》的计画中断。
粉碎“四人帮”后,为了缅怀周总理,甘肃省话剧团和西安话剧院分别创作了话剧《西安事变》。1978年,两台《西安事变》进京演出,受到首都观众的好评。文化部决定以话剧为基础拍成电影,并将任务交给北影厂导演崔嵬。筹备期间,崔嵬不幸病逝,成荫最终成为该片导演。
创作理念
在创作剧本时,编剧成荫和郑重就希望将“西安事变”的前因后果真实地再现到银幕上,不主观地褒贬任何一方,而用真实可信的内容感动人,达到影片的教育目的。在筹备和拍摄过程中,成荫都强调以“一切为真”为创作前提。
演员选择
该片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剧组在全国範围内寻找与历史人物外形相像的演员。导演成荫认为片中有两个人物必须选好,一个是张学良,另一个就是蒋介石。金安歌本来是準备饰演戴笠的,成荫发现他外形极似张学良,经过化妆试戏,决定由他扮演张学良。各角色慢慢都有了人选,唯有蒋介石的扮演者迟迟没有落实,成荫则坚持宁可不拍也不凑合。这时,孙飞虎在北影厂工作的一个老同学向剧组推荐了他。剧组通过贵州省话剧团要了两张孙飞虎的剧照后,让他来北京跟演周恩来的王铁成配了两场戏。成荫当即决定,电影可以开机了。
角色塑造
在角色塑造方面,导演成荫强调演员们要走现实主义表演道路,启发他们掌握角色在特定情境中的内在心理状态。
对于蒋介石的角色定位,成荫认为不能将其演成漫画式的,而是为这个人物定下“军事家和政治家”的基调。他告诉孙飞虎不要去看那些野史,多翻翻历史资料。于是孙飞虎就利用开机前的时间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包括一些从国民党那里缴获过来的、附有蒋介石各个时期照片的历史文献(这些资料是经过特批才可以调阅的)。直到看过那些照片才,孙飞虎才对蒋介石的形象有了真正的认识。蒋介石说话的口音很重,说的是地道的宁波官话。孙飞虎在表演中保留了宁波官话中比较有特点的辞彙,结合国语,创造出一种独有的语言模式。在表演时,孙飞虎还着力让自己“生活在角色中”,更多地考虑蒋的处境,揣度蒋在当时情境下的心理活动,有意识地使语言生活化,注意在不同的心理节奏中语言节奏的变化。
金安歌的个性与张学良相差比较大,他本人很老实、拘谨,平时不太修边福。为了更接近人物,他在学习资料、揣度人物心理之外,更改变生活习惯,主动到同事家串门,也开始注意衣着的整洁合身。为了展现张学良的军人气质,他还有意识地使自己从身体到精神都处在训练状态。不但平时坐立行都要腰板挺直,而且在一年中坚持早上跑步,晚上练正步走,一天只吃四两饭,体重减了近二十公斤,还纠正了驼背和外八字脚的毛病。
扮演杨虎城将军的辛静查阅了大量历史书刊、杨的信件及上千张图片资料,走访了杨的亲属和部下。为了突出人物的主要特点,辛静与导演商议后,捨弃了杨虎城一些比较明显的外部特徵和行为习惯,比如历史上的杨虎城一口陕西话,走路时外八字脚 ,而将这些照搬上银幕未免令人物失之滑稽,所以捨弃不用。另一方面,辛静保留了当别人读档案时杨虎城闭目倾听的习惯,突出人物的“大智若愚、老谋深算”。
摄影色调
根据剧情,摄影部门认为影片不适合鲜艳、饱和的色调,根据影片剧情发生的历史因素、地理因素(黄土高原)、气候因素(冬季),摄製组将影片的色调定为以棕色调为主,兼用土黄色、灰色、黑色和白色,以提高影片的整体效果,使观众更易入戏。为了儘量给人以肃穆庄重之感,摄影师着力把彩色片拍出“黑白片”的效果,在开头表现杨虎城父子遇害的戏时,用墨绿色树林、灰色台阶构成冷调环境。在光调方面,为了向纪实性靠拢,不搞多余的装饰光,以求得到逼真的统一感,对正反人物既不美化也不丑化,对蒋介石、何应钦等反动人物并没有用脚光、顶光、冷色光去故意丑化。
在镜头运用方面,为了渲染同一画中出现的众多人物或两个主要人物之间的相互关係,摄製组採用了全景中景镜头与近景特写交替结构的方法。为了使镜头活泼,使用了许多移动镜头。
美术布景
由于该片的纪实性原则,美术部门将创作核心定为“刻意求真、质朴大方”。从1978年起,美工师张子恩等人就开始蒐集历史资料,由于导演更换问题,工作一度暂停。1980年,当重写的剧本初稿出来后,美工师们又开始了收集工作,先后在西安、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查阅史料,翻拍照片,察看景地,绘製建筑平面、立面构造图等,并多次访问事件亲历者。在正式开始案头工作前,他们已将千余幅人物、服饰、环境、道具、历史资料等各类照片汇集成册。
在环境方面,由于剧情中涉及的历史建筑大多保存完好,所以影片多处採用实景拍摄,而美工师们则在实景基础上按历史原貌布置道具。如在美龄宫内拍宋氏兄妹商谈的戏时,美工师布置了高级梳妆檯、基督教内容的绘画,以衬托人物的身份背景。对于另一些已不复存在历史性景物,摄製组进行了重建,如潼关城门、原华清池大门等。在追求真实的同时,摄製组也没有拘泥于实景,而是从整个戏的氛围出发,灵活掌握,改景或在摄影棚搭景,例如,西安事变指挥部原址是位于新城的一幢土灰色建筑,其貌不扬,为了强调银幕形象的气魄感,摄製组便改用关押过蒋介石的新城黄楼做指挥部外景。
化妆造型
该片涉及历史人物众多,化妆师通过翻阅历史资料、观摩各种影片,分析历史人物各自的特色,同时也根据演员的外形、气质制定肖像造型方案。例如,张学良在发动“西安事变”时没有留背头,而是短寸头,小鬍子也颳去了。化妆师考虑到金安歌本人的气质与张学良有差距,为了使其靠近张学良那种精明干练的“少帅”气质,化妆师还是决定为金设计了背头、小鬍子的造型。
一般来说,如果影片中出现多个肖像造型,会採取在演员脸上附加胶乳零件的塑形,但是,该片的化妆师考虑到胶乳容易出现痕迹,并要涂厚重的油彩才能使之与皮肤相衔接,易造成肤质失真,所以,他们决定在演员的嘴唇部位用胶乳雕塑造型法改变嘴形,而在鼻子、眉弓、耳朵部位採用肤蜡雕塑造型法。例如,孙飞虎脸型较凹,而蒋介石脸型较凸,化妆师使用了肤蜡把孙的鼻子垫高,使凹型脸凸了起来。

影片评价

正面评价
《西安事变》虽然从广阔的範围内描写了一场激烈的历史风云,却没给观众以芜杂、堆砌之感。这是编导占有大量翔实的史料,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係,把深刻的历史横断面与生动的人物刻画很好结合、精巧构思的结果。导演充分调动电影艺术的特殊手段,儘量发挥自由交叉时空的特长,紧紧抓住“捉蒋”这一中心事件,把各种各样的矛盾、纠葛,有机地、巧妙地交织起来,并且由于镜头的跳跃,节奏的加快,构成了强烈的戏剧冲突,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该片之所以能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上取得大的突破,关键在于导演挣脱了条条框框的束缚,摈弃以简单的政治概念去描写“坏人”、“好人”的做法,对反动派不加丑化,对进步人物与革命者也不拔高,而是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还历史本来面目,儘量使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成为各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原中国电影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许南明评)
成荫以一个成熟艺术家的气魄勇敢地捨弃了惯常的艺术构思方法(虚构的“小人物”加真实的大人物),而採取了追求彻底的纪实性的艺术构思方法,并且其上达到了目的,使该片成为一部有着独特风格的电影史诗。片中蒋介石的形象相当準确、丰满、生动。(作家刘心武评)
反面评价
该片在塑造国民党营垒中的人物形象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表现中共领袖人物方面,却很一般化,甚至显得苍白。儘管片中为中共领袖安排了不少场景,但却没有在这些情境中展示人物性格。以毛主席为例,影片为其安排了四场戏,从戏剧结构上看,剧情一直是平直发展,没有起伏,很难产生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艺术魅力,而电影语言也是舞台式的,镜头呆板。这几场戏没有给人物提供多样而丰富的戏剧情节,人物性格色彩就显得单调。产生这些不足的原因,主要还是创作思想问题,还是不敢表现领袖人物的複杂的内心活动。(《电影艺术》评)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