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又译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简称南联盟或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西里尔字母:Југославија,拉丁字母:Jugoslavija,英文:Yugoslavia)是在1992年到2003年期间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由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组成的联邦共和国,首任总统是多布里察·乔西奇。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事件导致南联盟军队从科索沃撤离,联合国建立科索沃特派团,并结束20世纪90年代的南斯拉夫内战。
南联盟继承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Socialist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的主体,为了使巴尔干半岛继续分裂,欧盟促成塞尔维亚与黑山建立鬆散的国家共同体。2003年,南联盟共和国议会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宪章》,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除了共同总统、统一的军队、外交等国家权力,塞、黑两个共和国有不同的法律、海关、货币乃至边防部队,宪章还规定,3年后,两个成员国有权通过全民公决,决定是否另立门户,分别成为独立国家。2006年6月3日塞蒙解体,黑山“公投”独立使塞尔维亚失去出海口变成内陆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 英文名称: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 简称:南联盟、南斯拉夫
- 所属洲:欧洲
- 首都:贝尔格勒
- 主要城市:贝尔格勒,波德戈里察
- 国庆日:4月27日
- 国歌:《嘿,斯拉夫人》
- 官方语言:塞尔维亚语
- 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
- 国家领袖:多布里察·乔西奇(首任总统)、米洛舍维奇
- 人口数量:1054.4万(1995年)
- 主要宗教:东正教
- 国土面积:102173平方公里
概述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于1992年4月27日宣布成立,由前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组成。南联盟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中部,国土面积10.2万平方公里,为前南斯拉夫面积的39.94%。

塞尔维亚共和国(包括科索沃)面积8.8万平方公里,占南联盟领土的86.5%;境内有两个自治省:北面的伏依伏丁那和南面的科索沃。黑山共和国面积1.38万平方公里,位于西南部,占国土面积的13.5%,濒临亚得里亚海,有293.5km海岸线。南联盟的邻国有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波士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7个国家,国境线全长2585.2公里。
历史沿革
简介
所谓南斯拉夫,也就是南部斯拉夫民族的意思。斯拉夫民族最早起源于今天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等东欧地区。公元五至六世纪,部分斯拉夫人开始迁徙到今天的巴尔干半岛,成为今天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维尼亚、黑山、马其顿等斯拉夫民族的祖先。
到公元九世纪开始形成一些斯拉夫民族国家,如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等。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受拜占庭文化影响较大,除克罗地亚和斯洛维尼亚外,大都信奉东正教。
梦想成真
1389年,奥斯曼帝国在今天的科索沃地区打败塞尔维亚军队,从而开始了长达500年的对巴尔干地区的统治。1878年,在经过长期反抗斗争后,塞尔维亚、黑山获得了独立。
而克罗地亚、斯洛维尼亚则处于奥匈帝国统治下。1912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使马其顿摆脱了奥斯曼帝国长达5个世纪的铁蹄。巴尔干开始产生了将南部斯拉夫民族统一起来的愿望,尤其是已经获得独立的塞尔维亚更是把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作为基本国策。
一战中,塞尔维亚站在协约国一方。战争结束后,奥匈帝国的崩溃,使克罗地亚、斯洛维尼亚等有了自决的机会;以法国为代表的协约国也主张在巴尔干建立一个强大的南斯拉夫国家以对德形成牵制。这样,南部斯拉夫民族统一的梦想有了成真的可能。
1918年,塞尔维亚王国、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联合成立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维尼亚王国”,1919年的《凡尔塞和约》承认并确定了该王国的主权和边界,是为第一南斯拉夫。1929年王国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战火诞生
1941年4月6日,德意轴心国集团向南斯拉夫王国发动全面侵略。4月17日,王国军队战败投降,国王彼得二世流亡英国伦敦,第一南斯拉夫沦亡了。
在德国法西斯占领南斯拉夫后,以狄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开始了4年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游击战争。在二战中,南斯拉夫的游击战争是最大的敌后战场,它牵制和消灭了德国法西斯的大量有生力量,南共领导的游击队也发展到了80万人。
1943年11月29日,在波赫亚伊策市召开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以狄托为首的临时政府———南斯拉夫全国解放委员会,在战后建立各民族平等的联邦共和国,剥夺流亡政府的权利,禁止彼得国王重返南斯拉夫,授予狄托元帅军衔。
1945年5月,在苏联红军的支援下,南斯拉夫全境获得解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南斯拉夫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4年总共牺牲了170万人,占当时南斯拉夫人口的11%。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邓小平举杯向狄托致意

1963年的新宪法又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狄托成为终身总统。
新南斯拉夫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则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维尼亚、波士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和黑山6个自治共和国以及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的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组成。
狄托领导的新南斯拉夫在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工人自治制度,在国际上奉行不结盟政策。20世纪70和80年代的南斯拉夫在经济上曾获得很大成就,其国民生活水平在东欧一度居于领先水平,由于狄托本人在二战中建立起的崇高威望和南斯拉夫既不跟从苏联集团、也不依附西方集团的不结盟政策,使得南斯拉夫在国际舞台上也拥有较高的地位。
原南概况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63年-1992年),历史上的国名,位于巴尔干半岛,1992年解体,其中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前南斯拉夫联邦的加盟共和国联合成立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现解体为塞尔维亚共和国、黑山、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维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士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以及科索沃共和国(未获得塞尔维亚、俄罗斯、中国等联合国成员承认)。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国徽

原南成立
1945年,南斯拉夫从纳粹德国手中获得解放,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狄托任主席。二战后,南实行了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南斯拉夫和苏联一向关係不和,加上狄托不甘受制于苏联,1948年,南斯拉夫和苏联关係破裂,南斯拉夫共产党被开除出苏联领导的共产党情报局。
1949年,情报局公开斥责南斯拉夫“已完全蜕化为法西斯主义并投入了世界帝国主义阵营”。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雪夫掌握苏联政权后,南苏关係开始改善,并恢复外交关係。以后,南苏关係一直在处于低度水平,南也并没有加入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经济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军事组织华沙条约组织。
1963年南修改宪法,改国号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前南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狄托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他反对大国垄断国际事务,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为南斯拉夫赢得了国际尊重。1974年,再次修改宪法,宣布实行“联合劳动”和“代表团制议会”,
1980年,狄托逝世后,联邦实行集体领导,各共和国日趋鬆散,民族矛盾加剧。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斯洛维尼亚、克罗地亚、波士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和马其顿四个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布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联合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正式解体。
行政区划
⒈ 波士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塞拉耶佛;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国旗

⒉ 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萨格勒布;
⒊ 马其顿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斯科普里;
⒋ 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狄托格勒,现改名为波德戈里查;
⒌ 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贝尔格勒,包括两个社会主义自治省:
①.科索沃和梅托希亚自治省,首都普里什蒂纳;
②.伏伊伏丁那社会主义自治省,首府诺维萨德。
⒍ 斯洛维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卢布尔雅那。
在1991年12月26日前苏联解体之后,各民族开始各自争取自治和独立。及至2003年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之后,南斯拉夫作为国名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步履维艰
由于南斯拉夫各民族曾遭受不同大国的统治,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如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信仰东正教,克罗地亚和斯洛维尼亚信仰天主教,而波赫的穆斯林族和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则信仰伊斯兰教,加上各列强历史上出于私利,经常在各民族中进行挑拨、製造争端,使得各民族之间存在不少矛盾。狄托逝世后,这些矛盾开始逐渐激化。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地图

苏联东欧剧变也给南斯拉夫造成了巨大冲击。西方对欧洲这一共产党政权恨之入骨,利用南国内民族众多的国情多方插手推动南的分裂,南斯拉夫统一的核心南共联盟也开始瓦解,各共和国的分离主义力量日益强大并逐渐控制了当地的政权。
一九九一年,图季曼领导的克罗地亚以及斯洛维尼亚两共和国率先宣布独立。在南斯拉夫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同时,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和本身战略利益的考虑,决定不再支持南斯拉夫的统一。一九九二年一月,德国率先承认克罗地亚和斯洛维尼亚独立,整个欧盟也步其后尘。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马其顿宣布独立。一九九二年四月,波赫又宣布独立。
鑒于新的局势,原南斯拉夫仅存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于一九九二年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其面积和人口都只有原来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被称为“小南斯拉夫”或“第三南斯拉夫”。新的南联盟由于仍然是共产党政权,还是不为西方所接受,在成立伊始即面临困境。
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波赫爆发了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族之间的战争,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採取强硬措施被指责为进行“种族清洗”,1992年5月3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757号决议,决定对南联盟实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制裁,以惩罚其派兵支持波赫和克罗地亚境内塞族的武装行动。国家受到经济制裁,国内经济日益衰退,外交上也极其困难。
一九九五年八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发动大规模空袭波赫塞族,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和波赫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一起在美国签署了《代顿和平协定》,波赫内战终于基本平息。之后,西方又利用南联盟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巴尼亚少数民族与塞族之间的冲突,继续对南联盟施压,从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起开始对南联盟进行大规模轰炸,製造了欧洲自二战以来最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导致南斯拉夫巨大损失,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面对强敌,虽然南斯拉夫人民仍然同仇敌忾,但从国家长远利益考虑,南斯拉夫必然是悲剧的结局;米洛舍维奇最终成为所谓前南国际法庭的受审者,在没有律师的情况下作了自我辩护,实际上是在国际法庭对西方军事暴力作了控诉,米氏在没有宣判的情况下,因得不到令人信服的医疗而猝死。西方用各种手段包括军事暴力肢解南斯拉夫,最终获得成功,这是当代史上一个小国、弱国的悲剧。
米洛舍维奇

自然地理
地理
南联盟的塞尔维亚北部是多瑙河、萨瓦河、蒂萨河三大河流经的平原地区,是最重要的农业区,是着名的粮仓;多瑙河以南地势逐渐升高,耕地减少,草地和天然牧场面积则逐渐增加,有摩拉瓦河贯穿于中部,形成以丘陵和山地为主的河谷地带,是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西部的德里纳河与波赫交界。黑山境内则多为崇山峻岭。塞尔维亚南部的杰拉维察峰是全国最高峰,海拔 2 656m;黑山境内最高峰是博博托夫库克峰,海拔2 522m。黑山境内的泽塔河和莫拉查河流向亚得里亚海,’而斯库台湖则是全国的最大湖泊,面积369.7平方千米。
气候
南联盟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温度为11~12℃,年降水量北部为550~650mm,山区为800—1 200mm,博卡科托尔斯卡海湾地区为欧洲降水量最多的地区(5 300mm左右)。塞尔维亚北部的伏伊伏丁那地区农业发达,有少量石油和天然气;中部以及南部的科索沃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盛产铜、铝矾土、铅锌矿、褐煤、铁等。南联盟的水力资源丰富,已建成的水电站年发电能力为100多亿kw·h。全国森林覆盖率为28%,木材蓄积量为3亿多m3。
农业
南联盟的农用土地资源较丰富,对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天然的优势。南联盟全国的农用土地面积为620多万h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0.9%,高于欧洲平均水平(47.1%)和世界平均水平 (36.6%)。长期以来,农用土地的面积相当稳定,1955—1995年的40年内,农用土地只减少了1%,耕地面积减少了1.5%。按人口平均的耕地面积为0.39hrd,高于欧洲和世界的平均水平。1996年南联盟的农用土地为622.5万hm2,其中耕地占59.6%,果园占 4.3%,葡萄园占1.4%,草地和天然牧场占34.2%。
人口
据1991年全国人口普查,全国人口为1 040万人(占前南斯拉夫的44.3%),其中塞尔维亚共和国977.9万(占94.1%),黑山共和国61.5万(占5.9%)。南联盟居民中的民族构成是:塞尔维亚族占62.6%,阿尔巴尼亚族占16.5%,黑山族占5%,匈牙利族占3.3%,斯拉夫穆斯林占3.2%,此外还有茨冈(吉卜赛)、克罗地亚、斯洛伐克、马其顿、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维尼亚、土耳其等少数民族。官方语言为塞尔维亚语。南联盟的首都是贝尔格勒,人口117万。塞尔维亚共和国首府也设在贝尔格勒,诺维萨德(人口约18万)、普里什蒂纳(人口约 15.6万)分别是两个自治省的省会;黑山共和国的首府是波德戈里察,人口12万。二次大战后,前南斯拉夫工业的迅速发展,农业人口迅速减少。在南联盟地区,1948年农业人口占72.3%,1961年为 55.6%,1991年下降到17.3%。1991年南联盟的农业人口为 173.8万,农业劳动力为106.1万,占全国劳动力的24%。在农业人口中,20—59岁的劳动力占46.7%,由于部分19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人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因此农业人口中劳动力比重较亩(61.1%),男性劳动力为男性农业人口的70.5%。
经济
1990年,南联盟地区的社会产值占前南斯拉夫的38%左右。在南联盟经济中,塞尔维亚共和国占95%,黑山共和国占5%。1990年南联盟地区的社会产值约合265.9亿美元,人均2 530美元。其中工矿业占42.5%,农林业占18.2%,建筑业占6.5%,交通邮电业占8.7%,商业占15.4%,饭店旅游业占1.7%,其他行业占7%。
1991年,南斯拉夫发生武装冲突而解体,各共和国之间经济联繫中断,经济开始大幅度下降。90年代,南联盟一直在困境中求生存。1992年南联盟成立后,因波赫战争而遭受国际社会严厉制裁和封锁,经济加速下滑,1993年社会产值已降至 1990年的44%,并出现了世界史上罕见的恶性通货膨胀。1994年南联盟实行了以重建货币体系和恢复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稳定经济政策,生产开始回升。1995年底,国际社会部分地停止了对南联盟的制裁,1996年11月完全取消了制裁,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经济环境。南联盟的社会产值继1994年开始恢复性增长后, 1997年已恢复到1990年的54.2%,约合180亿美元,年平均的通货膨胀率为18.5%。
1999年上半年,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据估计,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超过1 000亿美元,使饱受制裁之苦的南联盟经济雪上加霜。1990年,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的人均国民收入约为3 000美元,1998年下降到1 640美元,1999年仅为900美元。
国家象徵
国旗
蓝、白、红是斯拉夫人喜爱的颜色。三色旗曾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维尼亚联合王国的国旗。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增加一枚黄边红五角星,象徵人民自由解放。1992年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重新启用三色旗。
国徽
国徽为盾徽。盾中绘有一双头展翅雄鹰。鹰胸前有一红色盾牌。
南联盟国徽

国歌
《嗨,斯拉夫人》。由波兰国歌所衍生, 一八三四年所作, 一九四五年正式定为南斯拉夫国歌。
基本信息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简称 南联盟)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国徽

首都:贝尔格勒
面积:102,173.00 平方公里
同北京时差:-7.00
国际电话码:38
人口:1055.5万人(1995年)
语言:通用语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货币:第纳尔
民族:塞尔维亚族占62%,克罗地亚族占1%,穆斯林族占3%,阿尔巴尼亚族占16%,黑山族占5%,其他4%。
宗教:东正教和天主教
国花:桃花(蔷薇科)
主要城市
序号 主要城市 所在地区
1 贝尔格勒 塞尔维亚
2 波德戈里察 黑山(门第内哥罗)
3 尼克希奇 尼克希奇
4 巴尔 巴尔
5 克拉古耶瓦茨 克拉古耶瓦茨
6 尼什 尼什
7 诺维萨德 伏伊伏丁那
8 普里什蒂纳 普里什蒂纳
9 苏博蒂察 苏博蒂察
经济指标
社会总产值(1995年):132.64亿美元
人均国民收入(1995年):1054美元
汇率(1998年5月1日):1美元=10.7881第纳尔
通货膨胀率(1996年):93.1%
失业率(1996年):25.8%
对外贸易
採取进出口基本自由的政策,鼓励出口。同世界上60多个国家有贸易关係。1992年出口总额约25亿美元,比1991年下降一半;进口39亿美元,比1991年下降1/3。1992年5月3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对南实行全面制裁的第757号决议后,南的对外经贸活动基本陷入停顿。主要出口粮食、水果、蔬菜、有色金属、服装、铁和钢等;主要进口石油、天然气、原料和公路交通工具等。欧共体国家是南的主要贸易对象,1992年与南的贸易额分别占南进口总额的38%和出口总额的40% 。
历任领导
历任总统
多布里察·乔西奇Dobrica Cosic 15 June 1992 - 1 June 1993 None
米洛什·拉杜洛维奇Milos Radulovic (acting) 1 June 1993 - 25 June 1993
佐兰·利利奇Zoran Lilic 25 June 1993 - 25 June 1997
斯尔贾·博若维奇Srda Bozovic (acting) 25 June 1997 - 23 July 1997
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Slobodan Milosevic 23 July 1997 - 7 October 2000
沃伊斯拉夫·科什图尼察Vojislav Kostunica 7 October 2000 - 7 March 2003
斯韦托扎尔·马罗维奇Svetozar Marovic 7 March 2003 - 3 June 2006(塞尔维亚和黑山总统)
历任总理
米兰·帕尼奇Milan Panic 14 July 1992 – 9 February 1993
拉多耶·孔蒂奇Radoje Kontic 9 February 1993 – 19 May 1998
莫米尔·布拉托维奇Momir Bulatovic 19 May 1998 – 4 November 2000
佐兰·日日奇Zoran Zizic 4 November 2000 – 24 July 2001
德拉吉沙·佩希奇Dragisa Pesic 24 July 2001 – 7 March 2003
法定继承
塞蒙
南联盟、塞尔维亚和黑山领导人2002年3月14日在贝尔格勒就两个共和国未来关係达成了协定。根据该协定,南联盟将更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用较鬆散的邦联取代当前的联盟,未来国家的总统和总理由一人担任,其职权更具象徵意义,科什图尼察担任的南联盟总统职务自动取消,塞尔维亚和黑山根据新宪法重新选举国家总统斯韦托扎尔·马罗维奇。2003年2月4日,重定新宪法改国号为塞尔维亚和黑山(Serbia and Montenegro),「南斯拉夫」一词正式走入历史。
塞尔维亚
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独立,6月5日塞尔维亚亦宣布独立,南斯拉夫联邦正式宣告完全解体;黑、塞两国各自使用自己的国旗,南斯拉夫蓝白红横条三色旗亦成为历史旗帜。
南斯拉夫联邦正式宣告完全瓦解。地理上继承它旧时首都贝尔格勒的现存国家为塞尔维亚。
科索沃分裂
2008年2月18日,塞尔维亚自治省科索沃宣布独立。
科索沃议会17日通过独立宣言后,阿富汗18日率先承认科索沃为独立国家,此后欧盟成员国法国、英国、德国和义大利4国外长先后宣布承认科索沃独立。美国18日也发表书面声明,宣布正式承认科索沃独立。
科索沃已经单方面宣布独立,但是,它很难在短时间内真正成为一个新的国家。一旦独立的狂喜情绪淡去,科索沃人所面对以及将继续面对的现实痛苦又将重新来袭:科索沃是欧洲最穷的地区之一,腐败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与阿尔巴尼亚重新合併几乎不可能,加入联合国的前景由于俄罗斯联邦的反对可能遥遥无期。在塞尔维亚,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塞尔维亚的版图就好像诺基亚手机——每年都有更小更新的版本推出。在塞尔维亚,反对科索沃独立的呼声随处可闻。
美国国际问题专家认为,科索沃很有可能得不到联合国的承认,无法自我管理,依赖于欧洲国家来维持秩序,依靠北约提供武装力量,这些都可能导致科索沃最终成为一个失败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