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白眶绒鸭

白眶绒鸭

白眶绒鸭

白眶绒鸭(学名:Spectacled Eider)是属于鸭科的一种很具特色的水鸭。雄鸭眼睛周围有黑眼眶,雌鸭为棕色。跗鳞盾片状;雄体气管有不对称的膨大部;两者鸣声不同,通常羽衣及行为亦异;配偶关係及家庭生活维持时间短;一年换羽2次;雄体常换“蚀羽”及鲜艳的婚羽各1次;幼雏的绒羽有明显花纹;雌体有“逗引”表演。体圆羽毛丰满,以适应北极的严寒。杂食性,以水生动物:鱼、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为食,也吃植物类。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白眶绒鸭
  • 拉丁学名:Somateria fischeri
  • 别称:艾德眼镜鸭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鸟纲
  • :雁形目
  • :鸭科
  • :绒鸭属
  • :白眶绒鸭
  • 亚种:无亚种
  • 命名者及年代:Brandt, 1847
  • 英文名称:Spectacled Eider

形态特徵

白眶绒鸭雄鸭身长255-267毫米,雌鸭身长240-250毫米。体重约1.6千克。两性异形。与其他绒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面部羽毛分成色彩鲜明的几何图形,鼻孔延伸到鸟喙处有棕色大块斑纹,雄性鸭喙蓝灰色,雌性鸭喙亮橙色。都具有鲜黄色的脚。雄鸭有一黑色的胸部和淡绿色头部。最杰出的眼睛周围,由黑色的羽毛包围眼镜,外观有白色斑块。雌鸭比较单调,体羽基本是黑色和褐棕色条纹,圆眼睛周围也有斑纹,但是为浅棕色。

分布範围

分布于俄罗斯联邦、美国。旅鸟:挪威。
白眶绒鸭分布图白眶绒鸭分布图

生活习性

白眶绒鸭像其他绒鸭一样,该种原产于极北地区。繁殖于结冻的海岸,一年四季,白眶绒鸭均以无脊椎动物,如软体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为食。它从海底获取大部分食物,所以喜欢在大陆边缘的浅水区游来游去。
雄鸭喜欢发出鸽子般的咕咕声或kor-er-korkorr-kor声,有时发出呻吟声。雌性发出鹅鸭般的声音。冬天则沉默不叫。

繁殖方式

每年晚夏季节,北极地区的岛屿四周被水环绕着,此时,白眶绒鸭便开始在岛屿上筑巢繁殖,巢通常建于浮木或一丛海草下面,用以避风。雌鸭用大量枝、叶、青草、海藻等筑巢底,将绒毛排列在巢中作内衬。巢穴选在岩石或草木隐蔽的地方。白天在潮汐下觅食,潜水10-18米深度,使用翅膀在水下划水,用翅膀直线飞出水面。能嚼碎贝壳的硬壳及其砂囊。雌绒鸭每窝产蛋5-9枚(平均5个),蛋壳的颜色有浅橄榄油色、带褐色橄榄油色和灰橄榄油色等,卵长7.6厘米。一夫一妻制,由雌鸭孵育21-28天。这期间,雌绒鸭极少离开自己的巢区,一心一意扑在繁殖后代上。孵化后幼雏由雌鸭带领,一起来到海边,一边嬉戏,一边不停地潜入水中捞取食物。在通常情况下,几个家庭的小绒鸭会联合起来,过着集体生活,就像是幼稚园似的。56天后开始能飞行,到九月份,它们便能展翅飞翔,于是开始西行,迁入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海湾去越冬。
白眶绒鸭卵白眶绒鸭卵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範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準(分布区域或波动範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白眶绒鸭白眶绒鸭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