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江粤剧
湛江粤剧发轫于清代中叶,是早期在高州、雷州、廉州、琼州、广东省下四府流传的粤剧流派余脉;流布于广东、广西部分地区,也常到香港、澳门、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湛江粤剧
- 又称:下四府粤剧
- 发轫于:清代中叶
- 流行地区:广东、广西部分地区
简介
广东湛江粤剧是早期在高、雷、廉、琼广东下四府流传的粤剧流派的余脉。又称下四府粤剧,有较浓的地方特色。
广东湛江粤剧

历史
据说发轫于清代中叶,《成案备录》(录三·中山大学藏抄本)载:“清道光三年(]823)正月,电白县人郭观陇带领戏班戏子逐日到各村演唱”。
清《梅菉志》亦载:“梅菉圩遇重阳节,客户各醵厚赀,搭蓬厂野外,张灯结彩,迎神演戏,轰饮昼夜,远近观者以万计,方六七日而后止”。
清朝后半叶,湛江城乡酬神演戏成风,粤剧班在多种表演艺术品种中,被民众尊为上品,称大班戏、名班戏。他们应邀以神诞、年例、神功、喜庆等名义演出,很受民众欢迎。演出多是露天草台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唱又是採用舞台官话,故剧目多为武戏,逐渐形成表演上粗犷朴实、勇武刚烈的风格;其声腔既袭梆王为主、牌子小曲为辅的旧规,又创中板吊板、流水等板腔,并增添念白类的课子;其伴奏音乐,突出大锣、大钹、唢吶,声音高亢激越,方圆数里可闻。下四府粤剧艺人出身贫苦,班主亦无厚资,故服饰无华,乐器简单,舞台装置因陋就简。演出时戏楼挂一块布幔,分开前后台,左右分别挂门帘,书有“出将”、“人相”。台上一桌两椅,配有台裙椅披。凡是剧团都有两堂幛,小的一堂为庙堂寺景,大的一堂为卧室景。在木牌上写“河边”、“花园”、“村舍”、“大桥”等字样,挂于椅上或置台侧,以示特定情景。他们凭精彩的表演、过硬的武功赢得观众。
湛江粤剧

所以下四府粤剧艺人都练就一手绝招,诸如吊辫、过山、吐血、三上吊、踩煲、踩跷、甩髮、高台椅功等南派武功,技巧卓绝,非别地艺人可望企及。因武戏着称,故小武饰者备受尊敬。其他角色仍按粤剧传统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行。有的戏班把演武戏为主的叫靶子角,演文戏为主的叫衣箱角。靶子角又有小武、武生、大花脸、二花脸、六分等行当之分;衣箱角又有正旦、小生、文杂、花旦等行当之别。
1911至1949年间,湛江各县下四府粤剧班有“福华”、“乐其业”、“福样华”、“胜寿”、“大三星”、 “新中华”等数十班之多,演出剧目是江湖十八本,如《三度梅》、《七贤眷》、《雪中炭》、《七状纸》、<<黄花山》等。粤剧艺人多属文盲,故剧本为提纲戏,戏文粗糙,内容肤浅。经历代艺人的继承和发展,下四府粤剧不仅保留了一批传统剧目,而且剧本结构上和表演上都有鲜明的特色。如《李槐卖箭》、《秦香莲》、《贺寿》、《搜宝镜》、《千斤钟》、《盲公打靶》、《花云带箭》、《包公铡侄》等存有传统排场100多个。单在《搜宝镜》一剧中,就有搜宫、祭法场、追子、父子干戈、金殿斩子等排场。我国着名戏剧家田汉看了之后说:“此剧有南路风格,父子干戈、斩子、双照镜的表演,技艺很高,再加提高,可到北京演出”。由于传统戏和传统功的哺育,湛江粤剧出了不少着名艺人,如一标(标仔)、二灿(灿仔)、三黄(黄四)、四水(水仔)等四位名小武和大牛德、老天寿、张瑞棠、冯天佑、黄泡养、杨镜波等,他们饮誉高雷,为妇孺皆知的名优。
上世纪30年代,最先到广州湾(今广东湛江旧称,曾为法国殖民地)演出的省城名伶是岭上梅和以张灵茜为首的女班。抗日战争爆发,大批省港粤剧名优南来广州湾。有的全班人马前来演出,有的前来组班或搭班。薛觉先、马师曾、梁醒波、廖侠怀、谭兰卿、红线女等先后在广州湾的赤坎、西营(今湛江市霞山区旧称)的戏院演出,唱功突出、音乐悦耳、服装华丽、布景新奇。梁雁崧、郎筠玉、赵连碧、少浪萍、廖少德、陈展鹏、湘文非等搭班下乡演出,全本(日戏)由小武担纲,双出 (夜戏)由生、旦担纲,使湛江粤剧文武既佳,有大幅画片为布景,画面分别为宫殿、公堂、厅堂、花园、郊野等,而且外来生、旦都有私人衣箱,下乡班的服装布景有了很大的改观。同时,还有一批团体在城市的戏院演出。抗战胜利后,有白芸生、陈宝兰夫妇等演员到湛江,在戏院演出布景除画片外,还出现电光布景、机关布景、幕间演奏爵士音乐,还出现西装戏。这对湛江粤剧有很大的促进。
建国初,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发动粤剧艺人生产自救,组织民主班,废除僱佣关係的旧班主制,当时相继成立的民主班有艺风、艺新、光艺、新自力等。”1952年.为加强对职业粤剧的领导,有利于粤剧事业的发展,各团均与地方挂鈎,艺风在湛江市,新自力在廉江,艺新在遂溪,光艺在吴川,接受当地政府的领导,各市、县都派下团干部。同年,粤中文联粤剧一队来湛江演出,艺术水平引人注目;粤西地区领导徵得粤中文联同意,1953年该队调来湛江,改称粤西粤剧团。各团为了加强竞争能力,都先后到广州高价请演员加顶,孔雀屏、谈笑风、我自豪、胡边月先后到湛江加盟粤西、艺风,后因工资与原班人员悬殊,孔雀屏、谈笑风、我自豪自觉降低工资。落户湛江,成为美谈。文化主管部门组织老天寿等一批老艺人整理了《陈世美不认妻中“贺寿”和《七状纸》中“过山”,参加广东省戏曲汇演。这些剧目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南派武功技巧,引起粤剧界的很大反响,后来省戏曲改革委员会和省剧协先后派来专家小组,指导湛江专区戏曲改革委员会,对下四府粤剧调查研究,并发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28个,出版了《贺寿》、《花云带箭》、《包公铡侄》、《春娥教子》等剧本,推动粤剧的改革,进一步发掘整理传统剧目,进行对演出剧目的审定。1957年,外地区吹来一股鬼戏风,《大闹广昌隆》等鬼戏影响到湛江的舞台,湛江的粤剧艺术团体未为所动,仍坚持演健康剧目,回响“大演现代戏”的号召。1958年始,各团都创作演出现代剧,引起很大反响。1961年,重新强调继承传统,提出要“翻箱底”,湛江专区组织座谈会,同时进行传统剧目内部观摩,从各剧团请来一批老艺人,演出《盲公打靶》、《抢斗官》、《余文香打擂台》、《游龙戏凤》、《傻仔拜堂》等剧目。但这些剧目都未公开演出。而优秀传统剧目大量出现。1959年,地、市、县粤剧团都转国营,党和政府加强了对专业粤剧团体的领导,艺人受到鼓舞,湛江专区集中全区主要演员,由谭天亮、白芸生、梁三朗、孔雀屏主演《寸金桥》;湛江市粤剧团由我自豪、胡边月主演《春风桃李》为建国10周年大庆献礼,受到社会的好评。为适应湛江粤剧的发展,1959年开办湛江艺术学校粤剧班,湛江市粤剧团增设少年实验班,培养了100多名粤剧学员,他们在唱、做、念、打等方面都有较扎实的基础,其中有的成为湛江粤剧的后起之秀。
上世纪60年代的前五年,湛江粤剧人才辈出,剧目繁荣,舞美、音乐、表演都有新的突破。湛江专区青年实验粤剧团由庞秀明、陈祖富主演的《杜十娘》、廉江粤剧团由小云裳主演的《哪咤闹海》和湛江市粤剧团少年实验队由朱显章、邢素珍主演的《白蛇传》,以其独有的南派武功技巧和新的艺术形式轰动广州。1963年,应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邀请,湛江艺术学校和湛江市粤剧团少年实验队联合组成湛江青少年粤剧团出国演出《西厢记》(庞秀明、杨均主演)、《白蛇传》和几个折子戏,颇受欢迎。特别是周恩来总理、郭沫若副委员长,先后到湛江视察工作时,都看了粤西粤剧团演出《寸金桥》,陈毅副总理亦在海滨招待所观看了市少年队演出的折子戏。1964年春节,董必武、贺龙、徐向前、聂荣臻、罗瑞卿等领导同志到广州,中共广东省委书记陶铸电召湛江市粤剧团少年实验队上广州,为中央首长演出《白蛇传》等戏。不久,又与湛江艺术学校先后在广东省迎宾馆为前来我国访问的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湛江的粤剧演出,对湛江的艺人和艺术事业给予很大的鼓舞。同年,澳门着名人士、全国政协委员何贤先生在广州观看《杜十娘》、《白蛇传》、《碧血花》(杨和成主演)演出后,即邀请两团联袂前往澳门演出,受到国家文化部、广东省文化局的重视,文化部拨款装备行头,省文化局指派粤剧着名表演艺术家红线女、楚岫云、文觉非、罗家宝、谭玉珍、吕玉郎、卢启光等,按行当对口排戏。后因故虽未成行,但此举对湛江粤剧艺术的提高帮助甚大。后在深圳演出,香港、澳门文化界知名人士应邀前来观看,大加讚赏,香港《大公报》还发表剧照和文章。
1969年普及革命样板戏,湛江地区与市都组织“大会战”,湛江地区革委会以地区文艺宣传队为主,集中全区的主要演员,排演《智取威虎山》;市革委会以市文艺宣传队为主,集中数十名业余演员和音乐员,排演《沙家浜》,粤剧艺人唱京剧,非驴非马。后移植为粤剧,但革命样板戏的唱词一个字都不允许改动,造成音乐唱腔的南腔北调。但通过演出革命样板戏,粤剧艺术有明显的提高,出现幻灯景、网景、硬景和面光、耳光、柱光、顶光等配套的舞台布景;使用铜管、木管、弦乐等中西乐器,组成交响乐伴奏,加强气氛音乐;表演上练就高难度武功,舞台出现严肃认真、完整美观的艺术高要求。
“文革”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粤剧舞台非常活跃。湛江粤剧专业团体积极上演曾被禁铜的现代剧目《八一风暴》(陈大卫主演)、《洪湖赤卫队》(李剑钊、吴海涛主演)和传统剧目《逼上梁山》(吴海涛、邢素珍主演)、《碧波仙子》(朱显章、李剑钊主演)、《薛平贵与王宝钏》(吴海涛、庞秀明主演)等,城市剧场场场爆满。农村恢复年例戏,春班、秋班都很活跃,民众观看粤剧如饑似渴,城乡曾一度出现粤剧热。以后提倡上演剧目“三并举” (传统剧、新编历史剧、现代剧),湛江地、市粤剧团上演了现代戏《母与子》、《魂牵万里月》,新编历史剧《洗夫人》、《绝域行》和大量优秀传统剧目。有的被广东、广西电视台录像,反覆播放。湛江的粤剧艺术更受重视,湛江市粤剧团被市委、市府命名为文明单位,出席广东省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湛江的粤剧艺术团体,曾多次受到省、市领导机关的表彰。
1985年按中央档案精神,粤剧团实行体制改革,撤销或合併后,演员阵容更加雄厚、行当齐全,财力更加集中,分配进一步合理,调动了艺人的积极性,为提高艺术质量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虽遇戏剧淡风,但四个国办剧团和九个民间职业粤剧团演出都非常活跃。湛江市及各县的国办粤剧团都先后参加了省艺术节,湛江粤剧团于1988、1989年,分别由湛江市文化局局长祝宇、副局长丁映茜率领,先后到香港、新加坡演出,受到当地观众和行家的欢迎,上世纪50年代创作上演至今的《悦城龙母》在海外演出更受观众的好评。
孔雀屏、黄伟坤、张华、凌飞、温玉、李雪冰、谢碧霞等演员,获得观众和媒体的讚誉。1990年湛江粤剧团、吴川县粤剧团被邀请参加羊城国际粤剧节,演出《双枪陆文龙》 (黄伟坤、孔雀屏主演)、 《草莽英风》 (林国光主演),得到同行的称讚。孔雀屏、黄伟坤跻身名家行列,分别被安排在《六国封相》中“推车”和扮演六国元帅。湛江粤剧团办的小孔雀粤剧班国小员被安排作基本功表演,获得红线女主持的小红豆基金的奖励。
代表人物
湛江粤剧事业的发展提高,孔雀屏功不可没。她14岁开始从艺,由于天资聪颖,勤学苦练,数年后即成为广州太阳升粤剧团的主要演员。1957年,她刚满20岁,即到粤西粤剧团担任正印花旦。通过学习和深人民众,逐步懂得了艺术为谁服务的道理,不但长期扎根湛江,而且数次主动要求降低自己的工资,对稳定队伍、巩固剧团起了重要作用。数十年来,她的足迹遍及粤西城乡,一丝不苟地为观众演出,塑造了许多性格不同的艺术形象,深受广大民众爱戴。她扮演的李双双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称讚。在广州、香港、新加坡等大城市演出,也受到观众与同行的讚誉。香港的媒体称她为“万能旦后”。她为艺术事业做出了贡献,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并被推选为湛江市政协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剧协副主席。
荣誉
近几年,湛江粤剧以新的英姿展现在国内外的戏曲舞台上。湛江粤剧团参加广东省第一届演艺大赛,黄小凤获得金奖,梁小明获得银奖;参加广东省第二届演艺大赛,梁小明获得金奖,黄凌宇获得银奖,黄惠玲、符康清获得铜奖。吴川市粤剧团的《双雄闹殿》参加第三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后,又应香港特区政府邀请赴港作粤剧南派艺术研讨演出;林国光团长在香港举办粤剧南派表演艺术讲座。同年,湛江粤剧团参加广东省第三届演艺大赛,梁小明、莫燕云获得金奖,王惠玲、林婷获得银奖,梁小飞、吴称贵、全昌耀、符康清、梁羽华、宋洪波获得铜奖。2003年,梁小明被广东省剧协评为“广东戏剧十佳中青年演员”。2004年吴川市粤剧团在吴川举行粤剧南派艺术研讨会暨吴川市粤剧团建团50周年庆典大会,演出《草莽英风》和名家曲艺折子戏专场。参加演出的名家有:罗品超、彭炽权、丁凡、郑培英、倪惠英、蒋文端、麦玉清等;中央文化部艺术局、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民间艺术协会、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深圳市文化局、广东省粤剧院、广西南宁粤剧团,以及穗、港、澳有关专家、领导参加。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为大会题词:“粤剧瑰宝,推陈出新。”并从省的特别经费中拨款100万元扶持该团发展南派艺术,促成南派艺术培训中心奠基。同年,该团移植的传统粤剧《巾帼奇英》参加第四届羊城国际粤剧节演出,荣获金奖。湛江粤剧团参加广东省第四届演艺大赛,梁小明、王惠玲获得金奖。
湛江粤剧在一段时间里,排练演出非常活跃,上演了一批好戏,如《悦城龙母》、《双枪陆文龙》、《蛮女招亲》、《珍珠塔》(湛江粤剧团),《草奔英风》、《双雄闹殿》、《搜宝镜》(吴川市粤剧团),《海国天后》、《廉石传奇》(廉江市粤剧团),《三闯梅府》、《陈御史平寇》(遂溪县粤剧团)等;并且常到港澳地区演出。湛江粤剧团立足本地区,面向全世界,不断提高艺术水平和演出质量,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该团除了到港澳地区演出,还常到新加坡、加拿大、美国演出,博得国内外观众的青睐与好评。该团重视培养粤剧接班人,其创办的小孔雀培训班,不但为其培养人才,使该团保持实力、活力,长盛不衰,还为整个粤剧剧种、兄弟团体输送不少好演员,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与表彰。